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纯文学杂志的时代,你是否还记得?

2023-11-08 来源:榕意旅游网
 前不久,看到《人民文学》主编回答记者关于文学杂志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主编乐观地说,人性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有麦当劳等很多更时髦的食品,但我们还是要吃羊肉泡馍嘛。 《人民文学》、《钟山》、《当代》、《十月》、《收获》、《花城》„„这些响当当的纯文学杂志,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文学小青年来说,仿佛听到了航空母舰的名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我正在灰扑扑的县城大街游荡,路过一个出售报刊的邮政门市,看见橱窗内摆放着刚到的文学杂志,花2元5毛钱买了一本,翻开一看,哇,有县城鲁诗人一组气势磅礴的诗歌,蘑菇云一样腾起在杂志上。我胸口发热,边走边读鲁诗人的大作。我靠在一棵树上,想起自己在小镇默默多年写诗,梦想的事情就是在一些文学杂志发表作品。天边的每一个雷声,都以为是自己诗歌发表前的预兆。和我一样,那些满脸粉刺的文学青年,他们带着梦游一样的目光,痴望着文学杂志上一些作家的名字,幻想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能够在上面飞奔。为了发表,我们只得地下游击队员一样打探着那些民间的内部杂志,在上面发表文章,没有稿费,有时连退稿的邮票也要附上。

所以那个年代,像鲁诗人这些时常出没在纯文学杂志的作家诗人,成为我精神的偶像。鲁诗人来自东北,身材本身就高大。我去县城拜访他,他正趴在窗口眺望雾蒙蒙的长江,我竟紧张得张不开嘴。鲁诗人告诉我,就是这奔腾不息的长江,给了他源源流淌的诗情。我猛地失落了,原来我没有住在长江边,写的诗歌才那么小家子气。 我还参加了在县城宾馆为鲁诗人举办的诗歌研讨会。我坐在最后一排,一边听着诗人们发言,一边鬼鬼祟祟地猛啃一口西瓜。旁边一个写小说的文友突然狠狠掐了一下我的手:“乡下人,吃西瓜文明点呀!”研讨会最后,轮到县里专程来出席会议的宣传部门领导讲话了。他讲得激昂,鼓动县里作家们,发奋图强,多在国家、省一级的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县里可以给予奖励。作家们纷纷表态,摩拳擦掌,誓言要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中午,县里出资,庆贺鲁诗人在文学刊物发表诗歌。领导轮流给他敬酒,我侧耳听见领导的敬酒辞:“鲁老师,这是县上的光荣啊,县长委托我给你敬一杯酒!”一直激动着的鲁诗人一仰脖就喝了。

20多年的时光溜走了,不知不觉就溜到了我的中年。这是一个装嫩显得羞涩、装老显得矫情的年代。我也没有在纯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太多的作品,就是发表了,也远没有当初那样激动了,因为读者已是多元化了。有一个诗人向我抱怨,他在一家著名的诗歌刊物上发表了上百首诗歌,感觉在诗坛还是寂寂无声。我坦然告诉他,过去那种在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就一举成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一个全民都可以写作的时代。

当年那些曾经著名的纯文学期刊,我无意中在生活的城市做了一个统计,总发行量没超过一万本。但我还是常常购买一本,晚上睡觉前拿起来在床头抚摩一下,如同抚摩我在城里日渐粗壮的腰身,抚摩我爱人渐渐变得粗糙的肌肤,但是亲人一般的温暖。

纯文学刊物,在这个时代的天幕下,我不能说它是昨夜滑落的星辰,但它确实在天边孤独地眨闪着眼睛。请允许我在窗口,向天幕中这样的眼睛给予凝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