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①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②《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③有五角星、字体为红色的部分是考核要点要求重点掌握的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P3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
主导者
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
和方法
2.2三者关系: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P4
[明确]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
的教育 P4
[明确]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
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5
[理解]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P6
(二)[识记]6.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2)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3)心理起源美国孟禄教育起
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4)劳动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 [明确]7.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
(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
立法,以法治教) P7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9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究
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P9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
(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P10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 (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
①中国古代:孔子墨家道家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②西方古代:古希腊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政治学》)《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独立形态时期:①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强调教育的
自然性
法国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 1 -
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要遵循自然英国洛克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②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主义 (3)20世纪以来的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⑥制度教育学 F.乌里。 P10-15
二、教育的功能
[理解](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识记]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
13.1个体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个体个
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A)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②教育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③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①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②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③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13.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A)经济功能①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②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③教育实现了科
学知识的再生产④教育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
(B)政治功能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
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④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
能⑤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D)教育的科技功能①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②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E)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人口迁移。 [了解]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21 ★(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15-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的个体功能:
①个体身心发展:指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中,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下,身体和心理所发生
的量和质的变化
②动因: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内发论和外铄论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论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教育个体功能的影响: a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b不平衡性---身心有关键期和最佳期,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c阶段性---教育需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 d互补性---要求对全体学生树立信心还需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15-2: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程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②政治制度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影响: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学内容
③科技:能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④文化:教育学上的文化是狭义文化,指社会的精神文化。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观念影
响人的教育观念
⑤人口:社会人口对教育功能有直接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质量影响教育发展、
- 2 -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三、教育的目的
[理解](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
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包括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教育要培养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结构 P31
[识记]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31
[掌握](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
[明确]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
[了解](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掌握):(1)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要求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 [识记]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34
四、教师与学生
[理解](一)22.教师的定义:广义--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
化。狭义—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指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P40 [明确]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P41 ★24.教师的基本素质:
(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 (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
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
[了解](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
[明确]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
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P43
★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见(15--1)。 [识记](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
29--1(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
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
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P44 29--2.对师生关系的多重理解:(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需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能平等融洽、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性格、气质和兴趣)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
怎么建立,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
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和研究,是自己更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
- 3 -
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和理解的个人品质P45
五、课程
[理解](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P52
[熟悉]32.课程理论的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系统学习,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2)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课程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主张学生参与到社会,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课程 (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
(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主张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标;内容选择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能
力;设置学术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鼓励师生间的对话P51
[识记]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
显性和隐性等。P52
★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
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34—1 课程目标:概念:指有关某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的指标体系。是编制课程最重要的准则,是
确定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特征: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确定方法:筛选法参照法P56
34—2课程内容: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具体表现)三种物化形式。
34—3 课程实施:①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验过程,具有
一定的②运行结构,包括七个方面:安排课程表(遵循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分析教学任务(包括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方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为独特、稳定、发展、灵活。影响学习特点的因素:基础因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内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及学习动机和兴趣)和外部因素(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 选择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34—4课程评价: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主张将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包括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四个步骤,操作复杂)
[了解]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58 [了解](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1)1949——1952年。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
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
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
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
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至今。新课改。P59
- 4 -
[明确]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总的来讲,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三方面: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61
[明确]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
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6)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P60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P61
[理解]39.1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理解]39.2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理解]39.3作用:(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识记]39.4 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标准中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式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五个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 (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
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
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P62
六、课堂教学
[理解](一)41.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P72
[掌握]42.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和斯金纳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奥苏泊尔,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机动-结构-序列-强化原则;教授学科为基本结构;倡导使用发现法)
- 5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培养全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P70 72 (二)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P73——79
[理解]43.1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
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
★43.2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环节:(1)前期的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
(2)开发和设计(3)评价和修改
★43.3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学生产出受教育的人,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需求最优方案),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教学目标的基点作用,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步骤环环相扣,易操作)过程模式(灵活、实用,可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方案)
★43.4内容(四个):教学目标(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教学内容(指教师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显过程,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主体部分)、教学时间(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确定)教学评价设计(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主要有: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43.5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P80
[理解]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掌握]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P90
[理解]45.1含义:广义: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
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明确]45.2功能: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
教育功能(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平行系统的作用)
[明确]45.3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理解]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
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P93
[理解]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P92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48.德育过程的理论:P93--97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
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当代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皮亚杰提出科尔伯格深化对我国道育教育启示:学校德育要把重点放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在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 6 -
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和哈明当代社会不存在可以传给儿童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要创造条件,
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启示:注重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统一)
体谅关心理论;代表:彼得.麦克菲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任务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启示:
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社会学习理论:美国班杜拉启示: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强化
[识记]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96
(三)[了解]50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98
50.1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②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
学的世界观;③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50.2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德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目标 50.3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50.4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四)[识记]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P101 51.1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
51.2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1.3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P108
[理解]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
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由教师、一群学生和环境组成。
[识记]52.2特点:(1)班级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
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识记]53.班级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
然形成的其他非正式组织:积极娱乐消极破坏),班级的角色结构(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同时要善于转换角色),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等,主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的组织规模(规模越大,教师越会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维持班级秩序,缺乏情感的交流会疏远师生距离,降低教育效果)。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①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③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④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①促进发展功能、②满足需求功能、③诊断功能、④矫正功能。 P113
[了解]54.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
在《大教学论》中论证; 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最早雏形1862年京师大学堂P111 ★55.班级的发育过程:
(1)良好班级的特征:①明确共同的目标、②一定的组织机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
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P112
(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P114——120
[识记]56.1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识记]56.2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
(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 7 -
[理解掌握]56.3方法:(1)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分为三部分:
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学校据上级部门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作业要求等班级根据实际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等)
(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 (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 (4)目标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 (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P120——124
[明确]57.1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与任课老师有效沟通、关心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能是班级工作正常运行、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见证人)、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靠自身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领导班级,同时利用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了解]57.2任务: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④建立学生档
案、⑤操行评定、⑥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⑦个别教育工作⑧班会活动的组织。
[了解]57.3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识记]57.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
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理解](一)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
的一系列心理变化。P133
[识记]59.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
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P133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思维萌芽,逐渐获得客体的永恒性。(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不能抽象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化,出现逻辑思维,不能抽象推理,获得守恒的认识。(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趋于成熟P134
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顺序不变,每个过程都将解决一些问题和矛盾(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4--5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中期):繁殖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P135
6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1)心理发展观: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P136
★教育启示:(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教育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3)教育要据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了解](三)63.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略P137
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
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P136
[识记]63.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
- 8 -
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P138
[明确](四)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掌握]几种心理发展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理解](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专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才智的过程。P147
[识记]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的学习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P147 [识记]67.学生学习的特点:(1)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2)具有间接性的特点(3)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的进行;(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是受教育的过程。P148 ★(二)学习理论(五种):
★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意义:学习应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教师
要是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效果,并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学习结束后不时练习,任何学习都得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揭示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解释基本学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
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但只使用于简单的学习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意义:程序性教学—学完某阶段课程后,知道学习结果并及时强化,按顺序进入下一个学习行为矫正—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负强化消除消极行为,慎重对待惩罚)P145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是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肢体内部构造完形。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但不排斥,尝试-错误是顿悟的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启示:教师先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再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因此须全面深入分析教
材,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152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适当
观念建立实质非人为的练习。条件:学生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个过程。
★70.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4)评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容易加重师生负担,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P154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
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在学习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活动情境性。 P155
- 9 -
(旧版)(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
答案;(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美国马斯洛的学习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应用: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P152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理解](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
的影响。P161
[掌握]74.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据性质不同划分,正迁移是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介于二者间为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划分,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为水平迁移,处于不同的(一个较高、一个较低)为垂直迁移,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据迁移内容划分),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据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划分),P161
[识记]7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由两个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和学习目标
和学习过程的相似),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表现为: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此为迁移的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学习者是否有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条件),教师的指导(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越相似,越能提高迁移),学习策略的水平(主要变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媒体。P163
[识记]76.学习迁移的促进:(1)精选材料(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实施的,教学程序是是教材发挥功效的直接环节。宏观上,教学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主干,微观上注重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发挥制度作用,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也得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总结相结合)。P163
[了解](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信息
加工术语: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P164
[掌握]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2秒内),短时记忆(20秒内),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P164 [了解](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P164
[掌握]80.遗忘主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P164
[掌握]81. 遗忘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1)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2)策略:深度加工材料(对学习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有效运用记忆术(包括寻找记忆材
料的规律、做归纳和整理等)、进行组块化编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适当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熟练度达到150%)以后的附加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尝试背诵、多感觉器官参与)。P162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82.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 [理解]82.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它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P170
- 10 -
[识记]82.2分类与特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P167 特点: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主有过程) [掌握]83.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P171
一: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策略、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联系实际)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就是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
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控制过程包括:计划策略(制定认知计划)、监视策略(监视计划的执行)、调节策略(对认知过程的调
整和修改)
三:资源管理策略:指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指:学习时间的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的设置策略、
学习努力和心理管理策略、学习工具的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掌握]84.学习策略的培养:(1)培养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2)培养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育模式、完形培养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P174
[了解](二)85.知识的含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特
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特征,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的。P175
★86.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得(三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事物的模拟性现象)言语直观)
知识的概括(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知识的保持(通过记忆实现)、
知识的提取(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广泛迁移) P176
[掌握]87.知识的分类:感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对事物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分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理想: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通过思维活动获得);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发展变化的原因。程序性: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也称操作性知识),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具体知识指独立、具体的知识,分为术语知识和具体事物的知识;);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P175 (三)88.技能的含义与种类P177
[理解]88.1含义: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符合法则活动方式。 [识记]88.2种类:(1)动作技能,也叫“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特点:外显性,客观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运算和
记忆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掌握]89.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P178
[掌握]90.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定模整熟)P180
(四)[掌握]91.解决问题的历程:发现问题(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经验)
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表正征,深层特征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选择适当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有直接
和间接两种)。P182
[识记]9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P179 [识记]9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P183
- 11 -
[理解](五)94.品德与道德的界定:(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
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2)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3)道德起源于人类劳动,有阶级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4)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5)偶尔的道德行为不能看为品德,品德有外部的道德行为,还有相应的内部道德行为需要,二者统一才是品德P183
[识记]9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情感的高级形式,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
P184
★96.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认为: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在20岁后出现,少数人P184 [识记]97.良好品德的培养
有效的说服(利用正反论据、发挥情感,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考虑原有态度、逐步提高,循序渐进) 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选择、赞赏、行动)、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P186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理解](一)98.学习动机: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195
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的诱因,
不等于学习目标)
[明确]99.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1)对学习过程: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动机与效果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
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反之。(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P196 [识记]100.学习动机(1)培养:①将之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②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③设置榜样,
发挥榜样的师范作用④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⑤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⑥引导学习正确积极归因;
(2)激发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②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
辅③利用反馈信息,对学习结果恰当评价④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⑤合理设置课堂,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⑥妥善进行奖惩⑦适当进行归因训练⑧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P196
[了解](二)101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P197
[掌握]102.维纳的归因理论:(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
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
(2)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这些因素
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外源维度)、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稳定性维度)、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可控性维度)等三个维度之中。P197 [识记]103.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2)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期望的影响,(3)
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的影响,(4)对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P197
[明确]10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性:不同的归因导致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情感反应,,导致对成功和失败的
不同期望,影响个体对其从事活动投入的努力,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
[理解](三)10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性。
注意不是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的状态P198
[识记]106.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
(1)教学中注意的组织:①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正确利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③引
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④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
(2)注意力的培养:①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②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 12 -
③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⑤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和注意品质的意义。P198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理解](一)107.人格差异的含义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征差异。
P202
[掌握]108.人格差异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P202
[理解](二)109.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
式。P203
[掌握]110.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赫尔曼·威特金
差异:(1)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与干扰;容易接受
与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的需求。
(2)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物做出判
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的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P203
[掌握]111.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整体性策略学习,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
问题中去。系列性策略学习,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的线性发展过程。 P203
[掌握]112.内倾与外倾:(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内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对主观世界,为人沉静稳重、反应缓慢,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
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倾向于孤僻与害羞。
外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向外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迅速,好活动,善交际,不介意别人
的评价,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
(2)外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表现为情绪外露,喜忧溢于外表,起伏变化大,乐观意识明显。内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则不轻易表露情绪,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P204
[理解](三)113.学困生的含义: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
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P204
[明确]114.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优生采用的方法比较科学,而学困生则相反。差异举例:课文背诵,优生根据记忆规律高效记忆,学困生反复的死记硬背;解决难题,优生复习教材——独立思考——请教他人,学困生放弃或者问答案。P204
★115.学困生的教育措施:(1)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
步,只要老师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真挚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要挖苦学生,不要对学生轻易下结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
(2)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让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要培养学困生的自
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成功中培养自信。
(3)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学困生一般是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收到歧视,表现出满不在乎、反抗或者疏远,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爱他们,宽容他们,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这是转变学困生的最佳途径。P205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了解](一)116.心理健康的含义:就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
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P208
心理健康的标准:情绪稳定乐观、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识记]1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
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P208
[识记]118.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P208 [识记](二)1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 13 -
(1)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
握心理保健知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 2)方法: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的渠道。P210
第三部分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理解](一)120.法的含义: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据,具有规范性、国家意志性、
强制性、普遍性和程序性的。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首先和主要体现执政者意志并最终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各种社会规范的总称。P215
[识记]121.法的特征:规范性(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的规范,有可为模式、勿为模式和应为模式)
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法产生的途径),体现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
国家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实施的最后保障手段),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强迫人们遵
守)
普遍性(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普遍有效,包括效力对象的广泛性(法针对任何人)和效力的重复性(法可以反复适用)程序性(是强调程序、规定程序和实现程序的规范,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基石)P216
[了解]122.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有多种解释,但是所有诠释的共同点是:认为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
效力来源,亦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
分为:正式法的渊源与非正式法的渊源P216
意义:区分法和其他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助于解决什么样的国家机关有权产生什么形式的法的问
题;有助于采取适当的法的形式表现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不同法的渊源适合于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P216
[理解](二)123.教育法的含义: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力保证其实施,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社关系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1)是国家意志的结果,制定或认可是教育法的形成方式 (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强制性是教育法的本质特性
(3)是调整教育活动中各种法律性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 P217
理解124.教育法规的含义:指国家权利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
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是兴办教育所遵循的准则、依据和规范;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P217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125.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P215
[理解]125.1含义: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1)以教育法律规范为前提形成的社会关系(2)以权力和义务为核心(3)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而存在
[识记]125.2特征:(1)首先是由法律规范所明确规定的社会关系;(2)也是一种思想关系;
(3)规定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识记]125.3类型:(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关系;(3)
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明确]126.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产生。是指主体按照(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变更。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双方关系发生改变;(3)消灭。指的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P220
[理解](二)127.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
担义务的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人,二是机构和组织,三是国家。P221
[明确]128.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行为能力是指自然
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三种:完全行为能力人16或18周岁以上、限制行为能力人(10岁)、无行为能力人)
(2)组织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指组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 14 -
行为能力是指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P222
[理解](三)129.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P222
[识记]130.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2.教育行为,指作为和不作为;
3. 精神财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P222
[理解](四)131.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理解]134.权利和义务的含义:(1)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包含权力和利益两方面。 (2)义务: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应承担的某种责任。变现为主体必须做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P223
[识记]135.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互缺;(2)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的
承担;(3)主客体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另一方也不能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4)其主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不是一对一的,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客体承担义务。P223
[识记]136.权利和义务的类型:(1)权利分类:据权利主体不同分为公民权利、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利;
据权力内容分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权利和诉讼权利;
据行使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权利和特殊权利。(绝对权和相对权)
(2)义务分类(对应权利):主体不同(公民义务、国家机关和组织的义务、国家的义务)内容不同(积极义务和消
极义务);义务使用范围不同(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 P223
[明确]137.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教育权利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
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教育义务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的有关教育的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者不得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教育权力的分类:学生的受教育权(最基本,三种观点:生存权、公民权、学习权)家长的教育权(影响因素:国家
教育权力、学校的教育权力、家长的权力意识及维护和争取自己权利的努力) P224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138.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 [理解]138.1含义: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变现形式有: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P227
[识记]138.2类型:(1)按基本职能:调整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2)按专门职能:一般性、概念性、原则性、规
则性、技术性规范;(3)按调整方式: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4)按法律行为产生基础:调控性规范、构成性规范;(5)按内容弹性程度: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P227
[识记](二)139.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
包括假定(法定条件,什么情况下生效)、处理(是主体明确可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及要求做什么)、 制裁(违法后法律规范后导致的法律后果)三部分。P228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辅导书没有,但要求掌握):
[理解]140.教育道德的含义: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
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明确]14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区别;
(2)教育法规和教育道德相互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交叉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相
互作用。表现在道德价值判断对制定教育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法律是道德价值判断实现的保证;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道德规范在调整教育关系,规范有关教育行为过程中有互补作用。 [识记]142.教育道德的作用„..
[理解]143.教育政策的含义: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
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P229
★14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1)联系: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②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
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③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具体内容体现教育政策,④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保证。
(2)区别:①两者的制定主体不同,法规必须是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政策还可以是政党组织。
②两者的执行方式不同,法规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政策靠的是行政力量或者党的纪律,强制力是有限的。③两者的规范效力不同,法规是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政策的效力比较复杂,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党机关制定的则只在政党内部具有约束力。
- 15 -
④两者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政策具有广泛性几乎渗透到教育领域方方面面;法规范围相对小,主要是在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⑤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急于解决、暂时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一般采用政策;需要严格界定的、严肃对待的、比较稳定的教育关系一般采用法规。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以教育政策为指导,另一方面,教育政策被制定为及爱与法规后,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P230
四、教育法制过程
145.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P233
[理解]145.1教育立法:是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法权限和程序所从事的制定教育法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其职权范围,通过一定程序制定有关教育方面法规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讨论和通过有关教育方面法律的活动
[识记]145.2原则:(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2)必须放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
(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5)必须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了解]146教育立法体制:我国目前的教育立法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立法两大内容,实行的是分类立法体制,
学历教育部分的立法基本上由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进行。而非学历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培训方面的立法权由国家和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行使。 P234
[了解]147教育立法主体权限:(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有权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有权限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定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规章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5)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的报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6)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有独立的立法权,但所立之法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P234
[明确]148.教育立法的程序:(一)议案的提出;(二)议案的审议;(三)表决和通过;(四)公布 P234 [理解]149.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指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行。 P234 [识记]150.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行政执法。 P235 ★151.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P235
151.1教育法规的效力:指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是正确执行教育法规的必要条件 (1)时间效力(法规公布时间和法规达到时间并用的原则、新法废除旧法的原则、法规不溯既往的原则) (2)地域效力(中央发布的适用于全国、地方使用于管辖区域、中央和地方有时候会发布仅使用于某区域) (3)人的效力(本国公民和侨居的外国人)
151.2教育法规的解释: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法规规范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
包括正式解释(立法、司法、执法、地方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 152.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P237
[理解]152.1含义: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
[识记]152.2特征:(1)具有国家意志性;(2)具有法律性;(3)具有强制性;(4)具有单方权威性;(5)具
有主动性;(6)具有主体多元性特征。
[了解]152.3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
[识记]152.4原则:合法性原则,越权无效原则、应急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公正原则。
[识记]152.5内容与方式:(1)推行教育法规实施,(2)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进行教育行
政处罚。
[理解]153.法律制裁的含义: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追究违法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措施。
它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实施,包括法律规定授权或委托的机关、组织。P238
[了解]154.违法的含义与种类:含义: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范要求,超出现行法律规范允许范围的危害社会的
行为。表现形式:作为和不作为种类:一般违法、犯罪。P238
[掌握]155.法律制裁的方式:
(1)行政制裁: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或企事业组织对违反有关行政法规的行为和责任人采取的强制措施。包括:行
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行政处罚(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和人身罚);
- 16 -
(2)民事制裁:指对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损害他人民事权益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3)刑事制裁:指对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分子依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 P239
五、教育法律责任
156.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P243
[理解]156.1含义:是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识记]156.2规则要件:(1)有损害事实,(2)有违法行为,(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识记]156.3 规则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4)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还应遵守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相适应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掌握]157.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行政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实施行政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表现:行政责任是违反行政法律义务而产生的必须
承担的法律责任、应由国家机关依照相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予以追究、追究行政责任主要适用于行政程序、
民事法律责任:指由人们实施民事违法行为所导致的赔偿或补偿的法律责任(表现:基于民事违法行为而产生、主要
是财产责任、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有个人责任,也有连带责任或由相关人负替代责任)
刑事法律责任:指行为人实施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最严厉的法律责任表现:依据是严重违法、认定和
追究是审判机关
违宪的责任。 P245
★158.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两类:一类是学校(包括教师)权力行使不当,如滥用权力或是越权行为,以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是学校或是教师未能很好地履行法律上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它主要是指学校未尽管理学生的职责,教师未尽教育管理学生的义务。
前者的违法主体通常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状态,即明知违法但仍坚持实施;而后者通常是出于过失的心理状态,即未能够预见违法后果的产生,或并不希望出现违法后果。对这两类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需要考虑违法主体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P248
★159.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学校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隶属性行政法律关系,所以学校有权依法“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所以,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的晋升、任免提出意见,并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学校还有权对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等等。
在这里,学校实质上行使的是法律授权对教师行使管理的职能,因此,学校就有权对那些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就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可见,学校依法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进行处理,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当然,学校对自己的教师也负有一定的法律义务。这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义务就是,学校在实施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P248
★160.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两大类:一是行政机关越权或滥用职权;二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触犯法律。(1)教育经费核拨、使用不当的法律责任;(2)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3)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法律责任;(4)在考试管理和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5)忽视教育教学设施安全的法律责任;(6)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P248
★161.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1)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侵权责任,(2)非法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3)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4)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P247
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
162.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P256
[了解]162.1含义:是指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而拥有的一切正当权利。
- 17 -
它既包括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也包括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享
有的权利——受教育权利。
[识记]162.2主要内容:(1)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
(2)其他权利:①.受教育者有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②.有
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或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④.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P257
163.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
[掌握]163.1受教育权维护: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我国《宪法》、《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在学生平等
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使一些群体的子女无法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
①.城市新移民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问题②.关于“就近入学”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③.关于学业成就的平等问题:关于城市新移民子女的学业成就问题、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就问题 (2)学生的其他权利的维护,如教育教学设备使用、奖学金的获得、诉讼的提起等。 [掌握]163.2学生财产权维护:P260 (1)关于罚款问题
罚款是我国行政处罚的方式之一,是只有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及其授权机关和组织才能实施的一种行政处罚行为。我国中小学不是行政机关,国家行政主观机关也没有授权中小学,因此中小学或教师根本就无权实施罚款。 (2)关于侵犯学生财产权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学校存在强行或变相推销物品、变相或公开地向学生索要钱物的情况。如,强行向学生推销商品,或暗示学生购买某种商品,或引导学生购买某种商品。强迫学生购买校服,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一些教师在过节的时候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或金钱,在言语、行动中暗示学生送礼等。 [掌握]163.3学生人身权利维护:P261
(1)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体罚就是身体惩罚。因此我们可以将体罚解释为学校教学人员或其他人员对学生实施身体惩罚的行为。对于体罚而言,使学生的身体受到损伤是一个主要特征,因此无论教师是否亲自(亲手)实施惩罚行为,只要学生身体受到损害或产生不适,都可以归为体罚,如打耳光、打手心、扯耳朵、罚跪、罚晒、罚冻等。变相体罚是一种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的体罚行为,如罚抄作业等。
(2)侮辱学生的人格:指企图损害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文字、图案以及手势和威胁性姿势。侮辱学生人格主要表
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言语侮辱,即责骂学生是“笨蛋”、“蠢驴”、“傻瓜”、“畜生”等;二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侮辱性惩罚,如在学生胸前挂黑牌,让其在教室里“游街示众”、“亮相”,或在学生脸上贴纸条、涂阴阳脸、刻侮辱性的文字等。
(3)侵犯学生隐私权:主要表现为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公开宣读或张贴学生信件、私自翻阅学生日记等形式。P262 [理解]164.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一般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
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受到损害,导致其受伤、残疾或者死亡的人身伤害事故。关键看事故是否发生在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或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范围内 P257 [理解]165.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校应当承担事故责任、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两种。P258 ..★166.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1)预防:①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三位一体联控联防长效机制,建立社会保险;②增强责
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强安全教育;③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建立安全制度,预防校园以外伤害事故。
(2)处理:①抓紧时间,及时救助学生;②想方设法,及时告知家长;③事发、事后及时报告上级;
④保护现场,组织专人处理;⑤积极对待,严防事故发展;⑥主动协商,慎重对待承诺;
⑦协商不成,请求行政调解;⑧调解不成,依法提起诉讼;⑨分清责任,处理有关责任人。 P266
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了解]167.教师权利的含义:根据性质的不同,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权利和职业权利两类。一般权利是教师作
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为公民,教师享有宪法和其他法规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人身权、姓名权、隐私权、财产权等。教师的这些权利不由教育法规规定。职业权利是教师作为教育各种者依据教育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P271
- 18 -
[明确]168.教师权利的性质:教师的职业权利从性质上看,是一种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特殊权利,是其他非教师公民所不能享有的权利。既包括了与教育相关的权力,也包括与职业相关的一些利益P271 169.教师权利的内容
[识记]169.1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具体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
(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指导评价权,教育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
(4)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和单位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假期。
(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
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7)教师也应该享有在聘任制中的应有权利。 P272 [了解]169.2教师的一般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公民权、人身权、财产权等。
这些权利主要由《宪法》、《民法》等法律规定。P272
[明确]170.教师权利的维护 P268
170.1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1)教师教学权的维护:教学权的教师基本职业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教师的这项职业权利。(2)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权利的维护: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的权利是劳动者的权利。(3)教师民主权利的维护:教师的民主权利是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4)在中小学还有侵犯女教师职业权利的情况。如学生要求调走怀孕的老师,穿着新潮的女教师等。
170.2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教师法》第35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人身权利的保障中,还涉及到教师在学校的安全问题。
八、教育法律救济
171.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 P277
[理解]171.1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和矫正侵
权行为,是受害者权利获得恢复和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识记]171.2特征:(1)是宪法精神的体现,(2)以各种纠纷的存在为基础,(3)以损害为前提,
(4)其目的在于补救受害者。
[识记]171.3渠道:(1)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2)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
(3)其他渠道,如组织内部或民间渠道。
[识记]171.4基本原则:(1)事后救济,(2)职权专属,(3)正当程序。
[掌握]17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3)速进学校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 P278 173.教育行政申诉制度:P273
[掌握]173.1教师申诉制度:(1)含义: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理不服,或
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2)特征: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
(3)范围: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和对其作出的
处理决定不服的。
(4)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受理。对申诉的处理。 [掌握]173.2学生申诉制度P274
(1)含义: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教师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部
门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2)特征: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
(3)范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生申诉的范围为受教育权、民事权利两项。 (4)程序:提出申诉、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
- 19 -
第四部分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理解]174.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
的总和。 P283
[识记]175.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教师职业理想(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体现了职业道德的本质)、
教师职业责任(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教师职业态度(树立积极主动的劳动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八个因素。P283
[明确]176.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
(1)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素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 (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如何,也是其他教师素养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 (3)由此看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P284 [掌握]177.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调节: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生活能力;教育:教育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
(2)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榜样: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更有典范性;带动: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教育作用);
(3)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P286
[识记]17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教育专门性,(2)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3)内容的全面性,(4)功能的多样化。 P286
★[重点识记]二、179.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P290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
《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
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
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则,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
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
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理解]180.含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
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P293
[明确]意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弘扬社会主义风尚。
任务:提高教师道德认识陶冶教师道德情感磨练教师道德意志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 P293
★18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1)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2)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4)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P294 182.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P296
[识记]182.1基本原则:(1)坚持知行统一,(2)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3)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4)坚持个人和社会相结合,(5)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182.2途径与方法:
(1)基本途径: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2)主要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勤于实践磨砺,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83.教师职业道德管理:P298
- 20 -
[识记]183.1管理的内容:不怕辛苦,不计得失;敬业乐业,矢志不移。 [了解]183.2师德现状和危害:现状(略)
危害:(1)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2)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3)影响学校发展,
(4)增加教育管理成本,(5)不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和成长。
★183.2管理策略: (1)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
(2)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 (3)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
- 2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