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阅读·思维·学习—浅议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的阅读教学

2021-04-29 来源:榕意旅游网
阅读 ·思维 ·学习

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066100

摘要: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工具使用,将学生阅读的动态思考过程用图示展现出来,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构建了高效能课堂。学生通过学习使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工具,促进思维水平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发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阅读教学 可视化工具 思维

随着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倡导,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了首要问题。单纯的只是读几篇文章、几本书吗,我们的学生到底在“阅读”中应该收获什么,能让其面对今后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化社会?经过实践,我们发现阅读中恰当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实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化”概念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首先提出,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包括: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

1 思维可视化阅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发生。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倡导一种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即对学生而言面向未来、面向生活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

1.1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大量阅读中学生阅读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囫囵吞枣,不愿动脑,进行以消遣为目的娱乐性阅读。而不思考的阅读只是浅层次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需要思维。我们在阅读活动中借助了思维导图、概念图、八大思维图示法等—这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分析问题,整理思路,拓宽思维,切实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实用工具。

以概念图的使用为例。

概念图是由康奈尔大学诺瓦克博士发明的,用来表征有组织的知识。绘制概念图,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理解结构层次,从而更为系统、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它聚焦某个主问题,将与之关联的相关概念或某个主题的相关内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用图形来表示,将概念或内容的不同层级用线连起来,标注不同层级以及同一层级间概念内容的关系,描绘出结构图。

首先阅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记叙、说明、议论类文本过程中,学生提取概括课文段落内容的关键词,绘制相应图示,思考关键词间的联系,即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如说明文《中国石拱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文章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分别列举单拱石桥赵州桥和多拱石桥卢沟桥进行说明的。学生可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为焦点问题,绘制本文的概念图,使其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文章采用的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顺序,以及清晰的说明结构。又如议论类文体,学生以文章的论题为焦点问题来绘制概念,以“论点—连接词—论据”的三元组合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在整本书阅读中,则需要使用更多的思维可视化工具。如阅读《西游记》,教师在章节指导时,辅助学生以使用“情节链图”来描述故事发展的阶段、线性流程的步骤、事件次序和小说中历史人物的目的、行动和结果等。使用“双气泡图”来展现文本中两件事物(人、地点、事件和想法等)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比较同一或相似作品的不同人物、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点,或比较相同主题作品的异同点,或比较重复故事情节的异同点等;还可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来体会作家的风格;比较不同风格的诗人作家来深入理解其的作品特色。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学会比较阅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阅读小说《骆驼祥子》时,使用“情节进阶图”来表示故事情节的起伏、进深关系。在通揽全书后,我们指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网状图”理清人物关系;绘制总思维导图来促使学生理清自己对全书主题的感受与思考,从而进行再次深入的阅读。由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通过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我们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即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直面学生阅读中的问题,并予以指导,促进学生阅读的实效,确保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后深入理解。

通过两个学期的尝试,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时,会选择合适的图示工具,并将其拓展延伸到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科的“知识网状图”、历史学科的“时间轴”、物理、数学学科的“概念图”等,来帮助自己梳理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1.2 深入理解,即全局性理解。

相对于单篇的阅读,整本书阅读强调内容的整体性,更要求读者从书的全局来理解内容;同一主题内容,学生要从多学科、多角度来学习。同理,学生学习知识也不应是支离破碎的,也需要其在学科内整体地理解、跨学科全局性地理解。

在“思维可视化”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通过立足语文本学科,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拓宽学生对同一主题的理解。如在阅读近40万字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后,我们借鉴北京市朝阳区外国语学校的做法,设计学生绘制时间轴、人物轨迹地图等来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传主的人生经历及重大事件。学生结合地理学科内容,通过地理教师的帮助来完成这一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对文本的概括,又使学生对梵高生平的感受更形象化;阅读与地理学科的结合,学生对法国、荷兰等国的地形环境、人文风貌有了深刻地认识,这些反而促进学生对梵高人物的理解更全面化。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梵高,我们设计了“梵高画作临摹”活动,学生借助图片再创作梵高画作,需要向美术老师学习梵高画作特点,以及“印象派”的相关绘画知识,以此增强艺术修养,全面了解梵高的绘画风格演变过程以及卓越成就。在多学科背景下,学生对梵高人物的理解,相对于单一学科有了时空纵深的层次,有了多维度的广度,进而有了全局性的理解。

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而开展的深入阅读,以此来进行的以学生“思维”培养为目标的跨学科的学习,才是对学生终身有意义的学习。

2 思维可视化阅读促使学习向“高效学习”转化。

在“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之后,2010年,美国坦福大学教授、奥巴马政府现行教育政策改革团队领导人达林·哈蒙德教授又提出了“高效学习”理论。“高效学习”是以基于探究的学习为根据的,致力于理解性的学和教。

在阅读进行中,我们逐步扩充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传记阅读—《渴望生活》—梵高传》”为基础的活动中,我们又加入了电影课,观看传记电影《至爱梵高》,加入影视阅读;同时倡导学生收听喜马拉雅听书中的音频—蒋勋的“拥抱梵高”;学生利用网络欣赏梵高画作之后,我们设计了“我画梵高”活动,喜爱绘画的学生临摹自己钟爱的梵高作品;欣赏美国歌手唐·麦克莱恩阅读梵高传记后创作的歌曲《Vincent》,设计为此曲填写中文歌词的活动,鼓励学生自编自唱;也设计了为梵高创作诗歌,进行诗歌朗诵活动;我们设计了“图解梵高”活动,即为梵高设计一幅体现人物精神特点或你对人物理解的“人物海报”。推荐阅读梵高书信《亲爱的提奥》。

由此,“梵高”主题学习活动逐步形成:阅读传记、书信,观看电影,收听广播,欣赏歌曲、画作,自编自唱,诗歌朗诵,临摹画作,设计海报,活动多样化。从文字到影像、视频音频,从传记诗歌文学到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学习内容丰富。从思维导图到歌词、诗歌、画作,海报,成果展现立体化,以此帮助学生从整体、全局来理解梵高,更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呈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主题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创造挑战性、有意义的任务,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搭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力图使学生从“学习阅读”,向“通过阅读来学习”转化,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的阅读教学,就是追寻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和阅读的结合,促使学生展开理解性阅读,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多元思维,最终形成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际平 刘濯源 全国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EB/0L].[2011-12-05]

[2]戴维·珀金斯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48-56

[3]玛丽·里琪 《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1-28,34

[4]赵国庆《中学思维训练——思维可视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50,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