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难题提高题检测试卷1

2022-09-16 来源:榕意旅游网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项难题提高题检测试卷1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②门者,皆俊才清称③及中表④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亦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⑥ ,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孔文举:孔融。②诣:前往,到。③清称:有清高的名称。④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⑤仆:自谦。⑥了了:聪明,有智慧。⑦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乃通________

②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________ (2)请用三条“/”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谓 吏 曰 我 是 李 府 君 亲 既 通 前 坐。 (3)孔融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2.课外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________ ②而置之其坐________

(2)用一个成语概括短文内容。

(3)上面短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3.课外阅读

蔡洪赴洛

蔡洪①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② , 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③ ,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④握之璧⑤不必采于昆仓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⑥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⑦ ,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蔡洪:字叔开,三国时吴人,吴亡入晋,有才名。②仄陋:同“侧陋”,指出身卑微。③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吴人,西晋灭吴,所以这样说。④盈:满,满满的。⑤璧:圆形的玉。⑥常:通常的、固定的。⑦邑:城市、县。⑧苗裔:后裔、后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采贤俊于岩穴/贤哉,回也 B.亡国之余/亡处亡气

C.有何异才而应斯举/逝者如斯夫 D.何必常处/将复何及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选文中的蔡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面对无礼的刁难都能有力回应。请分析两人的回应方式有什么不同?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陈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 则民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庄王听之/择其善者而从之 B.兴兵伐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民怨上矣/子在川上曰 D.遂取陈焉/杀鸡取卵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3)使者和国对陈国作出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5.文言文阅读。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 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 禽 鸟 何 知 而 钟 情 若 此

(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狼》是按照屠户________、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径去”“犬坐”“目似瞑”等行为,可以看出狼的狡猾,但最终双双毙命的结局更反衬出了屠户的________。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启示:________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金忠待人以宽

(明)焦竑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选自《玉堂丛语》)

(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 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 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 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 为 尚 书 时 其 人 以 吏 来 京 师 惧 不 为 容 公 荐 用 之

(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7.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尊君在不 .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故人曰 (________) ④明日早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期日/中 B.下车引/之

C.起不/食待之 D.令人/求故人

(4)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并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8.文言文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③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 ④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4)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差强人意 B.参差不齐 C.成绩差 D.出公差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元方人门不顾 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方人门不顾。

(3)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选文主要是批评那些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

C.面对客人的责骂,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地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D.“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10.课外文言文阅读

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日:“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实事求是 C.不尔/尊君在不 D.买者闻之/下车引之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日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________) ②太丘舍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体现的是古人“诚信”的理念。 B.文中的友人无信、无礼,但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能改。

C.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尊君”、“太君”是尊称对方的父亲,“家父”、“家君”是谦称自己的父亲。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展现人物鲜明个性。 12.文言文阅读

陈谌设喻答客问

刘义庆

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②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 , 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注释】①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大哥是陈元方。②家君: , 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③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④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1)请根据你的文言积累,将注释②补充完整。

(2)课堂上,师生就选文的词义展开了讨论。请补全他们的对话。

小语:积累文言词汇,可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当斯之时”和“逝者如斯夫 ”两句中的“斯” 都是“________”意思。

小文:但是如果遇到没有学过的词,如“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怎么办呢? 老师:你可以借助古汉语工具书,根据具体语境,查找正确义项。

小语: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荷”有三个义项:①hé 莲;②hè 肩负,扛;③hè 承担,

蒙受。“而荷天下重名”中的“荷”应该选哪个选义项呢? 小文:根据文意,选用第________义项,读音是________。

老师:遇上没有学过的词,还可以根据积累的成语来判断意思。如“桂树焉知泰山之高”中的

“焉”,可以联想到成语“________”,从而判断它的意思是________。 小语:谢谢老师!原来学文言字词有这么多方法,太好了!

(3)陈季方和陈元方一样善辩。阅读全文,分析陈季方应答的妙处。 13.文言文阅读二

贾胡买石

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 (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限断二处)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

(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 14.课外阅读

橘树

陕西刘公,为兴化令① , 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刘有幼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道士云: 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乃受之。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女抱树娇啼。家人绐②之曰: 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③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人大喜。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问之故役,皆云: 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更奇之。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夫人曰: 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异史氏曰: 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②绐(dài)之:哄骗。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问之故役________ ②更奇之________ ③憔悴无少华 ________ ④窃意十余年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暂 去 且 将 复 来 女 信 之 涕 始 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 ②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

(4)有人认为,蒲松龄志异小说以超现实的情节反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结合《橘树》加以具体说明。

1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②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④能服于人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1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身亡所寄 亡:________ ②奈何忧崩坠乎 奈何:________ ③若躇步跐蹈 跐蹈:________ ④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4)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B.尽管公司目前的发展形势可喜,但人们的顾虑并非是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文章中称,担心中国经济崩溃是杞人忧天。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选自《山海经》)

(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点缀) B.其一犬坐于前(狗) C.夸父与日逐走(行走) D.欲得饮(喝水)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弃其杖 B.方欲行/欲得饮

C.久之 , 目似瞑/学而时习之 D.意暇甚/意与日去

(3)下面是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饱含着讽刺的意味。

B.【乙】文夸父临死前“弃其杖,化为邓”这一情节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C.【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愤怒之情。 D.【乙】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未至,道渴而死。

(5)①【甲】文主要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②面对凶恶狡猾的狼,屠户依然要与之斗争;面对快速运行的太阳,夸父仍然要与之比拼。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是否需要这种精神?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情况加以说明。

18.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 , 奔入伏焉。狼自苫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⑥ ,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

【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②苫:用草编的席子。③顾:但是。④盈:满。⑤豕:猪。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其一犬坐于前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以吹豕之法吹之 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尉①有夜半击令②之门者,求见甚急。令日:“半夜有何事,请俟旦。”尉日:“不可。”令披衣退起取火,延尉入坐。尉日:“某见春夏之交,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令日:“然则君有何策?”日:“某见冬间,农隙无事,不若移令此时养蚕,实为两便。”令笑日:“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桑?”尉瞪目久之。 【注】①尉:县尉。②令:县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冬月何处得桑/一狼得骨止 B.然则君有何策/公欣然曰 C.不若移令此时养蚕/若屈伸呼吸

D.古人不及/及其家穿井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农 事 方 兴 百 姓 皆 下 田 又 使 养 蚕 恐 民 力 不 给。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诫子书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冶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B.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D.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礼”的重要性。

B.“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

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2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________(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___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4)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5)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 B.本文言简意赅,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说明为人处事应讲礼守信的道理。 C.“怒”与“惭”写客人被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本文中的元方和《咏雪》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 2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 ②博学而笃志________ ③温故而知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这三个方面。

B.选文第⑦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

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2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②尝:曾经。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 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 值②胡贼攻郡③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④谓曰:

“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适逢。③郡:城。④相视:看望。⑤败:毁坏。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2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3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

, 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

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①使:命令,派。②市:买。③肆:店铺。④直:同“值”,价值。⑤踵:到, 走到。⑥缪:同“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适:恰逢 B.他日,友人来过 过:拜访 C.逾年而事暴 暴:暴露 D.而悔谢曰 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 不 能 知 子 而 缪 以 疑 子 吾 之 罪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

1.(1)才;感到奇怪,以……为奇 (2)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牙还牙”。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才通报。乃:才。②句意为: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奇:感到奇怪,以…为奇。

(2)这句话意思是: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据此断句为: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3)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孔文举用陈韪的逻辑来反驳陈韪,讽刺他现在没出息,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故答案为:⑴才;感到奇怪,以……为奇; ⑵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牙还牙”。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

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 【附参考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的职务。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2.(1)鞋;放,放置 (2)郑人买履

(3)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太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或事实)。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履”是“鞋”;“置”是“放置”的意思。

(2)文章叙写的是一个郑国人买鞋子的故事。据此,可用成语“郑人买履”来概括作答。 (3)文章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不相信自己的脚,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从而告诉人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故答案为:⑴ 鞋;放,放置 ⑵郑人买履

⑶ 告诉我们做事不要墨守成规,不要太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或事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寓言故事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注意贵故事的概括,概括的语言要简洁、准确。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故事,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阐述。 【参考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1)C

(2)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蔡洪:连举事例,从侧而回应,给对方有力的反击,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手法,增强语言气势。陈元方:针锋相对,从正面直接回应友人的无信无礼。

【解析】【分析】(1)A. 贤:名词,才能、德行好的人/形容词,贤德;B. 亡:灭亡/同“无”(wú),没有;C. 斯:代词,这;D.何:代词,为什么/副词,怎么;故选C。 (2)本句意思是:“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这是两个并列的分句,故“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与“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之间首先要断开。其次,从语法上看,“夜光之珠”是主语,“不必出于孟津之河”是谓语,中间要断开;“盈握之璧”是主语,“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是谓语,中间要断开。故本句停顿为: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元方面对友人“非人哉”的怒骂,直接反驳到:“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的反驳是针锋相对,有理有据;《蔡洪赴洛》中,蔡洪面对洛中人“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这样的讥讽,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先用“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来进行类比说理,然后举了“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的事例来进行有力证明,最后以“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巧妙有力地反击了对方。 故答案为:⑴C;

⑵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⑶蔡洪:连举事例,从侧而回应,给对方有力的反击,运用类比或比喻的手法,增强语言气势。陈元方:针锋相对,从正面直接回应友人的无信无礼。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附参考译文】

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官署刚刚成立,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下的壁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不必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莫非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吗?” 4.(1)A

(2)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3)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1)A.代词,代宁国的建议;代词,善者。B.派;振兴。C.君主;方位名词。D.攻下;拿。故选A。

(2)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夫陈小国也” 是一个判断句,后面应停顿;“而蓄积多”,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后面应断句。“赋敛重也”,也是一个判断句。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结合文章内容谈启示,短文中使者只看到陈国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没有去根据陈国的实际分析这背后的原因,他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去分析深层的东西。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正确的。这启示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虽然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但老百姓赋敛沉重 ,陈国国君根本不关心民生,不明白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道理,结果导致国家的灭亡,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 故答案为:⑴A

⑵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

⑶ 百姓安定是治国之本;统治者要关心、爱护百姓,爱惜民力;看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陈国的高城、深池及众多的财粮积聚,正是赋敛沉重、欺压百姓的证明,也是其必然必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的!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量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5.(1)蒲松龄;清代

(2)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3)C

(4)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贪婪;钟情(若此)

(6)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2)注意: “一狼仍从”的“从”根据甲骨文的解释及所在语境,从:表示跟从; “既而集其足下”句意: 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结合甲骨文的解释,集:表示鸟停在树上,这里是停留的意思。

(3)A.停下/同“只”,仅仅;B.攻击,动词/敌方,名词;C.到/到;D.神情/想,想要;故选C。

(4)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意思是: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故断句: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5)文“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是这篇文言文的中心句,意思是: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由此可知,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钟情”。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6)第一段“途中两狼,缀行甚远。”是故事的起因,遇狼;第二段“屠惧,投以骨。”这是屠户惧狼;第三段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这是屠户御狼;第四段“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这是叙述屠户杀狼。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第三问,要结合内容主旨谈启示。第二段,(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屠户退让迁就策略失败。“屠大窘”,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尽管狼贪婪狡猾,但还是顷刻两毙,文章最后一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由此得出启示: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故答案为:⑴ 蒲松龄;清代

⑵ 跟从(或“随行”);停留(或“停”) ⑶C

⑷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 ⑸ 贪婪;钟情(若此)

⑹ 遇狼;机智、勇敢;示例一: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示例二: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演变和识记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在平时对汉字的识记和积累注意

对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句,根据语句的意思对字词的理解。注意在平时要对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识记和积累。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中,理解文中的内容,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准答题的语句,并且能够正确概括。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天津一个捕鸟的人抓到了一只雌雁,雄雁一直追随到了捕鸟人的家, 哀鸣飞旋,直到天黑了才恋恋不舍的飞走。第二天,猎人早晨出屋,那只雄雁已经来了,边飞边叫跟着他走,随即又落到他脚下。猎人想把它捉来凑成一对。见这只雄雁伸着脖子一仰一俯,吐出半锭黄金,猎人明白了它的心意,自语道:“是用来赎妻啊。”猎人便把雌雁放了。两只雁徘徊盘旋,似喜似悲,然后双双飞去。猎人称了称金子,有二两六钱多。啊!禽鸟无知无识,却能钟情到这等地步!

6.(1)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达到

(2)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3)B

(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②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3)A.善良/好的方面;B.平时/平时;C.考虑/回头看; D.缘故/原来的。故选B。 (4)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句意: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根据句意停顿为: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从文中内容来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表现金忠正直无私;由“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看出其胸怀宽广,善用人才。 故答案为:⑴① 振奋 ;② 修养 ;③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 达到

⑵ 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⑶ B

⑷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⑸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是否相同。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7.(1)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

(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3)D

(4)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明日:第二天。

(2)①重点词有: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②重点词有:服:使……信服。信:守信用。

(3)A. 君与家君/期日中。B. 下车/引之。C. 起不食/待之。D.正确。故选D。

(4)在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主旨的基础上,结合【甲】段或者【乙】段发表对“守信”的看法。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示例:守信是最大的礼貌,可能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有时并不在意,可是那确实实实在在我们应该学会守信,否则我们在朋友那里很难得到真正的友谊。 故答案为:⑴同“否”;拉,牵引;旧的,原来的;第二天;

⑵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②想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⑶ D;

⑷参考答案: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点评】⑴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

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8.(1)一会儿;相比;像;子侄辈 (2)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4)A

【解析】【分析】(1) “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意思是“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的意思是“相比”;“儿女”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指子侄辈。 (2) “似”“若”“因”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 “寒雪日”的意思是“寒冷的雪天”,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内集”的意思是“家庭聚会”,“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儿女”即谢安的子侄辈,这是故事的主要人物;“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意思是“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咏雪”为主要事件。

(4)题干中的“差”意思是“大致,差不多”。A.稍微,大体上;B.长短、高低、大小不齐;C.不好,不够标准;D.被派遣去做的事。故选A。 故答案为:⑴一会儿;相比;像;子侄辈;

⑵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⑶寒雪日;内(家里);谢太傅的兄子,兄女等;咏雪; ⑷ 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差不多,大体的意思。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9.(1)约定;同“否”;回头看

(2)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期”属于古今异

义词,“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期:约定;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3)A陈元方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约定;同“否”;回头看

⑵ 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0.(1)D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示例: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费的。元方宁愿电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敢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项。

【解析】【分析】(1)A在;对,对于;B这样; 事物的本质 C否定词,和“是”意思相反;通“否”。D代词。

(2)这句话的大意是: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结合故事情节分析元方的人物形象,元方要卖自家的房子,竟然告诉买主这个房子没有排水的地方,于是买房就不买了,元方家的房子也没卖出去。陈元方宁愿电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敢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项。 故答案为:⑴ D

⑵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 示例: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费的。元方宁愿电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敢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项。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

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陆少保)曾经要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正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决定不买了。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对方了。\" 11.(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期”“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尊君:对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②日中:正午;则:就;信:没有信用。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BD分析理解正确。C太君: 封建时代官员母亲的封号。而不是尊称对方的父亲。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拉,牵拉

⑵ ①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②正午您没来,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2.(1)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2)这(或这样);③;h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怎么、哪里

(3)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

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和“君与家君期日中”的“家君”意思一样。

(2)“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十二章,这一章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孔子在河边感叹到,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这的“斯”是这的意思。“当斯之时”意思是当这个时候,“斯”,这。②“而荷天下重名”,意思是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据此可知这里的“荷”是承担的意思,应读作“ hè”。根据对成语的积累可知,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中的“焉”都是怎么、哪里的意思。

(3)结合客人的问话和陈季方的答语分析,客人问:\"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明显带有挑衅和不怀好意。但陈季方并没有直接回答客人说他的父亲有哪些功勋和品德,而是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意思是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 故答案为:⑴ 对他人称自己的父亲

⑵这(或这样) ③ h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杀鸡焉用宰牛刀) 怎么、哪里

⑶ 陈季方面对客人的挑衅和不怀好意,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受雨露的沾浸,深泉的滋润,桂树无法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表明自己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委婉地应答了客人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又暗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足见季方聪明机智,反应灵敏。(结合设喻,委婉应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⑶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角度很多,有修辞、词语、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手法、内容、情感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选择赏析角度和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13.(1)想要;代石头;回头看

(2)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3)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

(4)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这里做代词。

(2)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根据题目要求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至:最好;惜:可惜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

(4)根据短文内容分析,石头的主人本来能把它的宝贝石头卖个好价钱,但他偏偏不卖,而是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结果费了不少气力,石头竟然不值钱了。这不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吗?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想要;代石头;回头看 ⑵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⑶ 这块最好的宝贝,可惜没有用处了。

⑷ 弄巧成拙(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拔苗助长),因为主人自以为石头洗过之后,更有价值,却想不到自己的做法让石头失去了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汇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并用合适的成语把启示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江宁有一个西域商人,看见一户人家的几上有一块石头,想要买下它。西域商人去了好几次,那石头的主人故意抬高石头的价格,所以一直没有卖出。有一天,石头主人将石头洗刷打磨一番,希望能够增加它的价值。第二天,西域商人来了,大吃一惊说道:“这本是一块非常的宝贝啊,可惜现在一钱不值了!石头上排列有十二孔,按照十二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就有红蜘蛛在上面织蛛网,后一个网结好,前一个网随即就消失了。这是天然的日晷啊。现在蜘蛛磨损,还有什么用处呢?”西域上人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14.(1)以前的;觉得奇怪;小;想 (2)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3)①刘公任期满,橘树已经粗得一把能满满握住,这年刚刚结出果实。 ②难道桔树和这个女子早有缘分吗?怎么相遇这样的巧合呢。

(4)橘树和刘公女缘分神奇,刘公女小时候对橘树照顾有加,橘树长势很好;刘公女离开后,橘树“茂而不实”;后来刘公女随夫君回到兴化县,橘树开始结出累累果实;将要离开时,橘树就“憔悴无少华”。这些情节是虚构的、超现实的,但是通过人与树离奇故事反映学会感恩、重情义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意”,古今异义,想。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只是暂时离开,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小女儿相信了这些话,才不哭了。因此断为: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盈,满;是,这。②夙缘:前世的因缘;何,怎么。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根据文章结合现实生活,谈二者的联系即可。刘女对橘树“朝夕护之惟恐伤”,又“抱树娇啼”不忍抛弃,橘树对刘女也极具报答之意——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结合作者的议论“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可知,是通过人与树离奇故事反映学会感恩,重情重义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故答案为:⑴以前的;觉得奇怪;小;想; ⑵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

⑶①刘公任期满,橘树已经粗得一把能满满握住,这年刚刚结出果实;②难道桔树和这个女子早有缘分吗?怎么相遇这样的巧合呢;

⑷橘树和刘公女缘分神奇,刘公女小时候对橘树照顾有加,橘树长势很好;刘公女离开后,橘树“茂而不实”;后来刘公女随夫君回到兴化县,橘树开始结出累累果实;将要离开时,橘树就“憔悴无少华”。这些情节是虚构的、超现实的,但是通过人与树离奇故事反映学会感恩、重情义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思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熟习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概括主要点作答,注意相同之中找不同,不同之中找相同。 【参考译文】

陕西的刘公,是兴化县的县令。有一个道士来献给他一棵栽在盆里的小树。县令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棵纤细如指的小桔树,他不喜欢,不想接受。刘公有个小女儿,这时才六七岁,正好那天过生日。道士说:“这盆小树不足以供您赏玩,姑且送给女公子祝她福寿吧。”于是刘公便接受下来。女儿一见这棵小桔树,非常喜爱。把它放在自己的闺房里,早晚护理,唯恐它受到损伤。刘公任期满了的时候,桔树已经有一把多粗。这一年它第一次结果。刘公一家收拾行装准备离开,认为桔树太重,带着累赘,商量着不要了。小女儿抱着桔树撒娇地哭起来。家里人哄她说:“只是暂时离开,过不了多久就会回来。”小女儿相信了这些话,才不哭了;但她又恐怕这棵树被力气大的人扛走了,非要看着家里人把树移栽到台阶下,这才离去。

女儿回到家乡,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姓庄的。姓庄的在丙戌年考中进士,被委任为兴化县令。他的夫人十分高兴,心里琢磨,十多年了,那棵桔树可能已不存在了。到了兴化,原来那桔树已经有十围粗了,而且果实累累,数以千计。问以前的差役,都说:“刘公走了以后,这棵树长得很茂盛,就是不结果,这是它第一次结果。”夫人更加惊异了。姓庄的在任三年,桔树年年硕果累累。第四年,桔树忽然憔悴不堪,不像从前那样茂盛。夫人说:“夫君在这儿的任期大概不长了。”到了秋天,庄县令果然被解任。

蒲松龄说:橘树是真的和刘公的女儿有缘吗?或者这是巧合?橘树结出丰硕的果实是为了报恩,不结果是因为知道要离别。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15.(1)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2)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3)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致”是“到达,达到”;“广”是古今异义词,“增长”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静(摒弃干扰,宁静专一)、以(用来)、养德(修养品德)”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勿(不要)、以(因为)、恶(坏事)、为(做)”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诫子书》一文,作者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要珍惜时间。【乙】文写先帝告诫儿子要从小善做起,成就大德;要广泛读书,增长智慧。据此对文章内容,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达到;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信服;

⑵①从宁静专一中来修养身心,从节俭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不要认为坏事较小就去

做,不要认为好事较小就不去做;

⑶甲文告诉我们要淡泊宁静,立德修身,立志学习,珍惜时间,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乙文告诉我们应不辞善小,成就大德,广泛读书,增长智慧。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只有拥有才能和高尚品德,才能使别人信服。(你父亲我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可以读一下《汉书》《礼记》,有空时系统读一下先秦诸子著作以及《六韬》《商君书》,对人的思想和智慧会有很大帮助。

16.(1)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2)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3)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4)C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此题要注意句式的整齐性。译为: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亡”:同“无”。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其”“舍然”“晓”等字词的翻译。

(4)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C项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⑴天 果 积 气/ 日 月 星 宿/ 不 当 坠 耶? ⑵亡,同“无;怎么;跳跃;伤害;

⑶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⑵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根据这个语义可判断。 【附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17.(1)D (2)B (3)C

(4)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5)①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②勇敢(拼搏)精神。需要。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

【解析】【分析】(1)A.“缀行甚远”的“缀”是“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B.“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不是“狗”。C.“夸父与日逐走”的“走”是“跑”的意思。D.正确。故答案为D。

(2)A.选项中“其”分别为“其中的”和“代词,他”;B.选项中的“欲”的意思都是“想要”;C.选项中的“之”分别是“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和“旧的知识”;D.选项中的“意”分别是“神情”和“意志”的意思。故选B。

(3)C.【甲】中“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是“突然”的意思,表明屠户杀狼时的动作迅疾,并不是表明其“愤怒之情”。故答案为C。

(4)①句中的“变诈(狡猾奸诈)几何(多少)、止(只)”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至(到达)、道(半路上)、而(表顺承)”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是省略句。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①从文章中的“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等语句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乙】文中,夸父逐日遇到的困难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这可以从文章中“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可以看出来。②从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的来看,虽然事件不同,但屠户和夸父都表现出勇敢拼搏的精神和战胜男困难的勇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和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来阐述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B;⑶C

⑷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⑸ ①动作描写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②勇敢(拼搏)精神。需要。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要战胜它们,就要有足够的勇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结合具体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阅读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

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18.(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狼。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用”之意。A前者“于是”,后者“才”。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止”:只是。“耳”:罢了。“去”:离开。“顾”:却,但是。“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19.(1)A

(2)农 事 方 兴/ 百 姓 皆 下 田/ 又 使 养 蚕/ 恐 民 力 不 给。 (3)考虑问题要周全。(或: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解析】【分析】(1)A项的“得”解释为:得到。语义相同;B项的“然”解释为:那么/……的样子。语义不同;C项的“若”解释为:如/你。语义不同;D项的“及”解释为:比得上/等到。语义不同。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农事正忙,百姓都要下田,又让(他们)养蚕,恐怕民力应付不来啊!故可断句为:农事方兴/百姓皆下田/又使养蚕/恐民力不给。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原因。结合“君策甚善,古人不及。但冬月何处得

桑?”得出:县尉考虑问题,不全面。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考虑问题要周全。” 故答案为:⑴ A

⑵ 农 事 方 兴/ 百 姓 皆 下 田/ 又 使 养 蚕/ 恐 民 力 不 给。 ⑶ 考虑问题要周全。(或: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有个县尉半夜敲县令的门,非常着急求见。县令说“半夜有什么事啊?请等天亮(再说)吧。”县尉说:“不行啊!”县令披着衣服马上起来点灯,让县尉就座。县尉说:“我见这春夏相交的时候,农事正忙,百姓都要下田,又让(他们)养蚕,恐怕民力应付不来啊!”县令说:“那么您有什么办法?”(县尉)说:“我见冬季,农闲无事,不如把养蚕的命令改在此时,实在是两便啊。”县令笑道:“您的办法很好,古人都比不上。但是冬季哪里有桑叶?”县尉瞪着眼睛半天。 20.(1)告诫、劝勉;懈怠;轻薄

(2)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D

【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诫”,告诫 、劝勉;“慢”,懈怠。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明”,明确;“致”,达到;“去”,消失。

(3)D项错误。应改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故答案为:⑴① 告诫、劝勉 ;② 懈怠 ;③ 轻薄

⑵ 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1.(1)约定;舍弃,丢下;牵,拉

(2)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期”:约定。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舍”:丢下。“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对”:面对,对着。

(3)A“从正面强调”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应该是从反面强调。 故答案为:⑴ ①约定;② 舍弃,丢下 ;③ 牵,拉

⑵ ①正午过后客人还没有来,太守便丢下他而离开了,走后客人才到。②正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 A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2.(1)刘义庆 (2)不久,一会儿;相比

(3)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4)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家庭气氛。 (5)略

【解析】【分析】(1)《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2)本题中的“俄而”是“一会儿”;“拟”是古今异义词,“相比”的意思。(3)①句中的“何(什么)、似(像)”两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倒装;②句中的“未若(不如)、因(趁,凭依)、起(飞舞)”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依据“寒雪日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乐”等内容,叙写了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们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表现了一家人融洽、欢快、轻

松的气氛。据此理解作答。

(5)开放性试题。比喻讲究形似。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像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给人以 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来比喻“白雪”,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也有别,用“盐”喻“雪”并不是很恰当。就本文所写的“白雪纷纷”来说,用“未若柳絮因风起”更能突出其大雪纷飞的特点。但也不是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就不好,在特定的情景下,也许这个比喻更恰当。因为冬雪不全是雪片。 故答案为:⑴ 刘义庆 ⑵① 不久,一会儿 ;② 相比

⑶ 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⑷ 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家庭气氛。 ⑸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明确 《世说新语》 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附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3.(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①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 ②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 (3)D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顾”是“回头看”;“去”是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①句中的“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至(到)、无信(不守信用)”几个词是

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咏雪》一文中并没有谈到谢道韫讲诚信的特点。据此,D项中的“谢道韫都是睿智、方正、讲诚信的孩子”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1)离开;拉,牵拉;回头看;

(2)①和别人约好一同外出,却丢下我走了;②到了正午还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4.(1)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3)C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一词多义词,学:(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①句“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②句“好:喜欢,爱好。乐lè:以……为乐趣。”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3)C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取舍,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 故答案为:⑴反省、自我检查;坚定;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⑵①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②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5.(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故”:从前或原来。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26.(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

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27.(1)约定;离开;拉,牵拉

(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去”:“离开”。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期,约定。”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

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28.(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 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

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 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29.(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0.(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①闻,即听到。引申为知道。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固:本来;窃:偷;履:鞋。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综合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

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 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附参考译文】

(一)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洗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等于得到一个人。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二)从前有个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国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地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关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