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背景

2024-01-11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6卷第2期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6,No.22010年6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Jun.2010

文章编号:1673-1751(2010)02-0025-03

试论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背景

王小拥

(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如果说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多少还带有美国学术思想的影响印迹的话,那么,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则完全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的。区域文化软实力既是在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提出的,又是在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问题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关键词: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背景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尽管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最早提出来,但是,这个概念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传播倒是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

最近几年来,对文化软实力的讨论成了中国舆论的热门话题。文化软实力一词不仅被中国学术界广泛接受并频繁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领域的学术讨论之中,而且也被中国决策层广泛接受并频繁出现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正式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之中。

文化软实力之所以在中国被高度重视,既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又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这种独特的现象是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彰显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当中国的学者和决策者把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与中国特殊的历史经历以及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直接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时,这一概念在中国的语境中就开始经历复杂的演变。区域文化软实力正是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被提出来的。

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主要是在3个层面上来讨论文化软实力问题的,即国家文化软实力、区域文化软实力和企业文化软实力。区域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相比,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出背景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衍生概念。另一方面,区域文化软实力又与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同,它完全是在中国的语境中产生的概念,有着特殊的提出

收稿日期:2010-03-20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15)

作者简介:王小拥(1971-),男,河南辉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背景和特定的理论内涵。1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作为与传统的以军力和经济力为代表的硬实力(HardPower)相平行存在的一种“力场”,应该说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学理概念被提出,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其“始作俑者”被认为是美国战略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界围绕美国国力是

否衰败的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辩论。在那场辩论中,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提出了美国衰落论的观点。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没有衰落,而是其本质和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奈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不灭的大国美利坚》一书中,首次以“软实力”的概念批判了当时的美国衰落论,认为美国并非因军力和经济实力而最强,而是因被称为“软实力”的“第三个侧面”才称雄世界。

奈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世界权力的变革”和“权力性质的变化”。过去,对一个大国的考验主要是其在战争中的实力,而今天,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军事征服,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权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

。在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轴心

(军事机器、是“硬实力”核威慑力等),特别是大

国之间常使用军事力量来平衡国际体系的实力地位。而现在,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军事对抗的消失,经济、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世界变革的情况下,“所有国家,包括美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源泉来实现其目标:操作全球相互依存,管理国际体系结构,共享人类文化

[1]

26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2]

价值。”

奈认为这种新的权力源泉就叫做“软实力”。“软实力”的新形式正在出现,特别是在文化、教

育和大众媒介方面,“软实力”的性质是无法用传统的地缘政治学来解释和评估的。

冷战的终结,美国实力的膨胀,似乎使20世纪80年代关于美国是否衰落的辩论有了一个结果,风行一时的美国“衰落论”衰落了。西方世界对软实力的概念不断进行丰富和补充。约瑟夫・奈本人也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正。约瑟夫・奈不断发表文章和著作,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软实力”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战略意义。

随着“历史终结”论的甚嚣尘上,“后冷战”的意识形态氛围日益浓厚,美国政治的单边主义倾向越来越表面化,至布什政权时期达到顶点。奈氏最初出于为美辩护的立场而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被置换为对新保守主义(或曰布什主义)政治的批判武器。2001年出版《对美国的警告》之后,奈氏痛感需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也就是有必要对软实力概念做进一步的深层阐释,于是便有了2004年出版的风靡世界的超级畅销书《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路》。

在书中,奈氏把软实力定义为“不是由于强制与报酬,而是由于魅力而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能力。软实力从国家文化、政治理想和政策魅力中产生”。按照奈氏的定义,一个国家,其软实力的源泉主要有三:文化、政治价值观(制度等)和外交政策。鉴于布什主义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极端路线,他特别指出,一个国家在其国内政策或外交政策上的伪善、言行不一的首鼠两端及对他国意见的傲慢与迟钝,对国家利益的损害至深,甚至会反作用于其硬实力。

总之,在奈的观念里,“软实力”是指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的“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的能力”,它以一国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为主要资源与载体,但并不等同于这些资源。

最近,奈教授在理论上更上层楼,在《外交》

(Smart杂志撰文提出软硬实力相结合的“巧实力”

Power)主张,旋即成为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的基础。

由此可见,源于美国学术界的“软实力”概念一开始是指国家战略层面的软实力,它的提出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和表现。

2 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实际上,中国有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软实力”问题。1990年约瑟夫・奈在美国《外交政策》上发表《软权力》一文后,中国学者也就对“软权

(社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沪宁在《复旦学报》

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上发表了《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就“软实力”问题发表看法(Softpower在中国有三种译法:软权力、软实力、软力量。20世纪90年代多

)。译为“软权力”,近年来多译为“软实力”。

王沪宁指出:“把文化看作一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属性。总的软权力态势对谁有利,谁在国际社会中就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影响国际‘软权力’势能的因素是工业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软权力的力量来自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权力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

[3]

王沪宁认为“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观点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但没有注意它们的发散性的力量,即作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属性。对软权力这一性质的认识,是今天的时局和条件演化的结果。……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权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得到和扩展,而软权力更加依赖于国际社会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国家的软权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

由此可见,像美国学者一样,中国学者一开始也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讨论“软实力”概念的。所不同的是,中国学者更关注与软实力相关的文化问题,诸如文化发展与国际竞争、国家实力、民族复兴的关系等问题。实际上,在王沪宁文章题目之中,“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已经呼之欲出了。应当说,20个世纪90年代初,正值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经受重大挑战之际,这样着眼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维是极具前瞻性的。之后,软实力问题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软实力”概念被使用的频度越来越高。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分别将软实

第2期          王小拥:试论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背景力理论引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当中。一般认为,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看,在经济发展初期,软实力对一个地区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见,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尤其是当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始向外辐射,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竞争时,软实力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就开始显现。

2006年以来,软实力的概念进入高层视野,并最终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在《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这是软实力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之中。200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又指出,“加强网路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不难看出,我国领导人主要是从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论及软实力问题的。这既凸显了文化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也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文化建设问题认识的深化。可见,中国领导人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提升软实力对中国的重要性。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27

3 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从国家文化软实力到区域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向更多的不同的层次延展。

如果说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多少还带有美国学术思想的影响的话,那么,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就带有明显的去美国化的痕迹。可以说,区域文化软实力完全是在中国语境中产生的。

具体来说,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是两种趋势作用的结果。

首先,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在我国地方政府纷纷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过程中提出的。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湖南、山东、陕西、云南、重庆、河北等20多个省市都制定并实施了文化强省(市)战略。地方政府文化强省战略可以说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区域层面的贯彻实施,它是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的现实基础。例如,广东省在2002年12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二次全会上明确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广东省文化建设的新篇章。2009年广东省正式出台《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对新时期广东省文化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新的战略目标。

中部地区的河南省2006年正式制定并开始实施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前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中共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河南省科教基础较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建设文化强省条件得天独厚,必须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任务,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其次,区域文化软实力是在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的深入研究中提出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学术界对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呈现向纵深发展的趋势。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政治报告中关于“软实力”的讲话对这种趋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作为综合实力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部分,“软实力”注定要受到世人关注,这是出现当今这种形势的内部原因。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时至今日,围绕“软实力”的研究已经形成一股潮流,蔚然成风。我国学术界关于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正是区域文化软实力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下转第31页)

第2期          梁辉: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治文明建设,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积极性,进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31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3.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少云,屈炳祥.论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学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8(7):85-93.

MARXISTTHEORIESOFPRODUCTIONANDTHEIRPRACTICALSIGNIFICANCELIANGHui(CollegeofHumanitiesandLaw,HenanUniversityofAgriculture,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MarxandEngelsproposedtheconceptofproductionasearlyasinTheGermanIdeologyandEngelssystematicallyexpoundedontwotheoriesofproductioninTheOriginofFamily,PrivatePropertyandtheStateonceagain.MarxisttheoryofproductionhasanimportantstatusandinfluenceinthehistoryofMarxistphiloso2phy.Itisalsoofimportanttheoreticalsignificancetoguiding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inourcountryatpresent.

Keywords:twotheoriesofproduction;harmonioussociety;practicalsignificance(上接第27页)

Porwer[J].PoliticalScienceQuarterly,1990,105(2):177-192.

[3]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91-96.

参考文献:

[1] JosephNye.SoftPower[J].ForeignPolicy,

1990(Fall):153-171.[2] JosephNye.TheChangingNatureofWorld

ONTHEBACKGROUNDTOTHECONCEPTOFREGIONALCULTURALSOFTPOWER

WANGXiao2yong

(SchoolofLaw,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IftheconceptofnationalculturalsoftpowerhasbeenslightlyinfluencedbyAmericanacademicide2ology,thentheconceptofregionalculturalsoftpowerisentirelyproducedintheChinesecontext.

Itispro2

posednotonlyinthecourseofChina’slocalgovernmentsimplementingthestrategyofstrengtheningtheircul2turalconstructionbutalsointhecourseofChina’sin2depthacademicstudyoftheregionalculturalsoftpower.Keywords:regionalculturalsoftpower;concept;backgroun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