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2022-07-05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课题 教科书 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 7 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如何加快水中方糖的溶解速度。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设计和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点:认识到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 时间 3分钟

加快溶解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学期 一 书名: 科学 教学环节 一、聚焦 二、探索加快溶解的方主要师生活动 1.同学们,你们喝过糖水吗,糖水甜丝丝的,喝上一杯真的是太美味了。 你看,这个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用方糖冲一杯糖水喝呢。 可是啊,这块方糖放在水杯中已经好半天了,还是不溶解,喝起来一点都不甜。 2.同学们,你有好办法能让这个小朋友快一点喝到方糖水吗?让我们听听这两位同学的办法。 S1:可以拿筷子搅拌搅拌,上节课我们溶解盐和小苏打时都是这么做的。 S2:把水加加热,方糖就溶解的快了。奶奶给我做梨水的时候,把方糖放在热水中,很快就溶解了呢。 1.问题:这两个方法真的能让水中的方糖很快的溶解吗? 2.讲解:经验确实很重要,它有时候是正确的,让我们可以更快速的完成一些工作。但有时候经验也可能是错误的。

9分钟

法 因此你们现在的想法只能说是一种假设,要想说明搅拌和温度确实会影响溶解的快慢,我们必须使用更加严谨的科学的方法来证明。 3.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证明搅拌和热水能加快溶解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预计会看到什么现象。 预设: S1:一个杯子里倒入一些热水,然后把方糖放进去,再搅拌,看它溶解的快不快。 S2:准备两个杯子,一个杯子里倒上热水,然后把方糖放进去搅拌,另一个杯子里倒上冷水,放上方糖后不搅拌。看哪一杯溶解的快。 解决: (1)当我们讨论谁更快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比较在里面?就像是赛跑,如果只有一个在跑,能说明他最快吗?是不是得和别人一起跑,他跑在最前面、最先到终点了。才能说明他跑的最快。因此,只用一杯水做实验肯定是不够的。 (2)在第一个杯子中又搅拌也倒入了热水,这样行不行呢? 我们再来想一想赛跑时的比赛规则,几位运动员必须在同一起点、同时起跑,还要跑相同的距离,这样到达终点时所用时间最短的人才是冠军。我们做对比实验,也和赛跑类似。应该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赛。在赛跑时,我们比的是哪个运动员在跑步方面最有实力,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证明的是搅拌是否能加快溶解,那是和谁去比呢?对了,去和不搅拌的比。我们是想知道,是搅拌溶解的快,还是不搅拌溶解的快。那么在比的时候要保持哪些条件相同呢?怎样比,赛出的结果大家才认可呢?想一想,这位同学设计的方案哪里出了问题? 3.研究搅拌是否能够加快溶解。 学生检查并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汇报、展示、完善。 4.结论:搅拌会影响方糖溶解的速度。 搅拌,方糖溶解的快;不搅拌,方糖溶解的慢。 5.自行设计温度是否影响溶解快慢的实验。

3分钟 三、拓展 展示实验方案:准备两杯一样多的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同时放进两块方糖,观察哪杯水中的方糖先溶解。 汇报、展示、完善方案。 6.研讨:在这个实验中使用搅拌棒可不可以呢? 其实也可以,我们如果使用搅拌棒,就需要两杯水同时搅拌,搅拌的速度力度都要相同。 结论:水的温度会影响方糖溶解的速度,热水中的方糖溶解的块,冷水中的方糖溶解的慢。 7.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设计严谨的对比实验,并认真实施,在实验中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对比,终于证明了搅拌和温度确实都会影响溶解的速度,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这个经验果然是正确的。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朋友也是很快就喝到了方糖水! 1.谈话:搅拌和用热水,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加快水中方糖的溶解速度?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想一想,试一试,注意要得到家长的允许才可以实验,在使用热水和工具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2.等到你掌握了所有加快溶解的方法,你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和家长来一场比赛,比一比谁能最快的制作一杯糖水。没有放糖也可以用冰糖、红糖、水果糖、盐或者鸡精都行,看看谁能在比赛中获胜! 3.最后请同学们准备好下节课的材料。

课后小知识

--------------------------------------------------------------------------------------------------

激励小学生学习小故事

--------悬梁刺股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