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普洱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六

2024-03-31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9年普洱教师招聘考试同步训练六

一、单选题

1、要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变成“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其必要条件是()。 A.直接经验的参与 B.课堂教学作用 C.教师的作用

D.教材体系的建构 2、()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A.动机 B.知识经验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3、布卢姆的。仍然是测验的重要指标体系()。 A.教育目标分类学 B.教学目标 C.教学评价 D.教育测验

4、在利用情绪的ABC理论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矫治时,外来的激发性事件A指的是()。 A.上网内容 B.电脑或网络

C.青少年基于电脑或网络所产生的精神活动 D.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信念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观是()。 A.主体性的教师观 B.以人为本的教师观 C.专业化的教师观 D.促进发展的教师观 6、不属于师德规范的是()。 A.爱国守法 B.舍己救人 C.终身学习 D.爱岗敬业

7、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 A.实施素质教育 B.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C.普及学前教育 D.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8、13岁的初中生小张放学路上破坏了公交站站牌,其行为侵犯了公共财产权益,违反了治安管理规定。对此事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小张不予处罚

B.小张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C.监护人应承担赔偿责任 D.监护人应对小张严加管教

9、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C.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韩愈教育思想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1、“揠苗助长”主要违背儿童发展的()。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2、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的统一体。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保证。 A.社会 B.精神 C.人文 D.地方

1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句话反映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14、乌申斯基说:“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这强调教师应具备()。

A.高尚的师德 B.广博的文化素养 C.专门的教育素养 D.扎实的学科素养

15、课程论的经典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作者是()。 A.考夫卡 B.泰勒 C.杜威 D.夸美纽斯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即()。 A.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17、教学本质观中的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 A.身心发展的过程 B.身体发展的过程 C.心理发展的过程 D.智力发展的过程

18、班主任在与学生小红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问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成绩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但是你非常努力如果你能注意改进一下学习方法,相信你的成绩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班主任对小红所用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结果性评价

19、针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现象,教师应该循循善诱,等待时机。这是贯彻德育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A.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2

D.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20、以正而人物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是()。 A.说教教育法 B.陶冶教育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

二、多选题

1、下列状态中,属于注意分配的有()。 A.学生上课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 B.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观察路况 C.老师一边讲课,一边板书 D.演员一边弹琴,一边唱歌 2、良好的记忆品质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选择性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4、在气质类型体液说中,黏液质的性格特点有()。 A.机智灵敏但不求甚解 B.情绪内敛但缺乏激情 C.情感深刻但多愁善感 D.思维细致但灵活性差 5、皮亚杰提出主体通过。形式来实现对客体的适应()。 A.图式 B.同化 C.变量 D.顺应

6、有关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的描述正确的有()。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过程包括获得新信息、转化信息和评价信息三个过程 C.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D.重视已有经验和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

7、以下列举的各种情形,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条件作用的是()。 A.花粉 B.一想到工作就犯愁 C.听到“禽流感”就害怕 D.网瘾

8、建构主义受到下列哪些重要人物的影响? () A.杜威 B.奥苏伯尔 C.维果斯基 D.皮亚杰 9、影响迁移的因素有()。 A.相似性 B.原有认知结构 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D.智力 E.教学指导

10、下列关于归因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3

A.长期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B.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C.归因理论是由罗杰斯提出的 D.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三、判断题

1、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注意其影响力及时代性。()

2、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3、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0分钟以下的记忆。()

4、胆汁质的小丁冲动,粗心又鲁莽;黏液质的小林冷静,认真又稳重,可见小林的气质类型比小丁的好。()

5、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科学。() 7、惩罚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频率。()

8、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9、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10、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资源管理策略。()

四、案例分析

1、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2、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场喝止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一见面,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奖励你对我的尊重”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有正义感。”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校长,我错了,我也不应该动手。”陶行知随即掏出第四块糖塞到他手里,说:“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的糖也用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问题: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

4

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转变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 2、【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3、【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首创“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 4、【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方法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该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知、解释与评价所引起的,这个理论又叫作ABC理论。A是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是指个体诱发事件之后相应的信念系统,即他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由B引起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激发性事件A是引起情绪与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B是引起人的情绪与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同理,真正引起网瘾的原因是青少年基于电脑或网络所产生的精神活动。所以,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矫治时,应让其认识到产生网瘾的原因并不是电脑或者网络本身。故这里的诱发事件是指电脑或者网络本身. 5、【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破。教师作为学生的促进者,根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6、【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六个方面: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二 7、【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在第三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8、【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任何人不得破坏公共设施设备,公交站站牌属于公共设施设备因此小张的行为破坏了公共财产权益,违反了治安管理规定,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接受行政管理的处罚。由于小张未满14岁,监护人应代为赔偿并对其严加管教。 9、【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神话起源说是第一个起源说,但并非正式的起源说。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10、【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出自《论语·子罕》,意为: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却不能改变。其余三句均出自于韩愈的《师说》。《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11、【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顺序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揠苗助长”“陵节而施”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5

12、【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优良的校风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保证。 13、【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题干中的话强调教育为个人带来了各种利益,体现了个人本位论。

14、【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这要求教师:①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②热爱学生,诲人不倦;③热爱集体,团结协作;④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乌申斯基的这句话指出教师要热爱学生,强调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 15、【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考夫卡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杜威的代表作品有《哲学之改造》《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是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大教学论》是其代表作。 16、【育萃专家解析】A。解析: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17、【育萃专家解析】A。 18、【育萃专家解析】B。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19、【育萃专家解析】D。解析: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现象,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一现象,不要气馁,要善于诱导、等待时机促进学生在反复中前进。 20、【育萃专家解析】C。解析: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二、多选题

1、【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2、【育萃专家解析】A.B.C。解析:培养一个人的良好记忆品质,要以记忆的准确性和准备性为主导,以持久性为基础,以敏捷性为条件。 3、【育萃专家解析】A.B.C.D.E。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马斯洛又补充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两种需要,即把需要由五个层次扩充为七个层次。 4、【育萃专家解析】B.D。解析:气质按特征的不同组合,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黏液质又称为安静性,这种类型的人情绪内敛,但缺乏激情,行动缓慢而沉着,严格格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一般不做无把握的事。黏液质的人态度稳重,交际适度,不做空泛的轻谈,情感上不易激动、不易发脾气,也不易流露情感,能自制。其不足是有时做事情不够灵活,不善于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惰性使其因循守旧,表现为固定性有余,思维细致而灵活性不足。 5、【育萃专家解析】B.D。解析:皮亚杰指出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实现对客体的适应。 6、【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观认为: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新信息、转化信息和评价信息三个过程。其教学观认为: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③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6

8、【育萃专家解析】A.B.C.D。解析:建构主义受到杜威、奥苏伯尔、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重要人物的影响。 9、【育萃专家解析】A.B.C.D.E。解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①相似性,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包括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和学习策略的水平;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另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 10、【育萃专家解析】A.B.D。解析:归因理论由海德最早提出,后由韦纳等人进行了发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归因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归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所以C项不正确。

三、判断题

1、【育萃专家解析】√。解析:资料的检索要迅速,耽误了时机,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引用的参考文献要注意其影响力及时代性。 2、【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这体现了感觉的补偿作用。 3、【育萃专家解析】×。解析: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4、【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5、【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学生学的心理活动、教师教的心理活动、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6、【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不是创造、发明知识,而是再现、继承知识。 7、【育萃专家解析】×。解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观点认为使行为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强化。 8、【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个体经验的独特性,强调根据个体经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9、【育萃专家解析】√。解析: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成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10、【育萃专家解析】×。解析: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复述策略。

四、案例分析

1、【育萃专家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7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对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促进学生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2、【育萃专家解析】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回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学生自觉认识问题,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②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时,他制止了学生并要求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从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可以看出,陶行知又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③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先斥责了学生,后来又给了学生四块糖,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