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和工具性
木头营子中心小学 吕国军
信息技术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技术。它是一门学科但却不是一门学问。自然科学为了描述世界本质而产生,所以形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人文科学为了记录总结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而产生,所以形成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而信息技术不是为了阐述事物的本质,不是为总结事物发展的规律,人类进化的趋向,它的产生源于科学技术极大发展,智能技术的超越实现。它的作用是让人们的工作更快捷、更有效,让人们的生活更丰富,让人们的信息更多元。现在高新技术产生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技术性和操作性,所以因高科技而衍生出来的新学科——信息技术课最大的特点也就表现在了它的工具性与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的工具性可以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另一个是思想层面。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样阐述了课程目标:“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进一步阐述学生信息素养时提到:“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信息素养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信息技术强调对常用工具、手段、技术等基本操作的掌握与应用。所以我们课程学习当中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把最终的目标引向掌握技术,发展能力,绝不能只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学习机械操作。工具也需要灵活使用,创新使用。要想把工具熟练且灵活使用好,并能用工具来创新,巧妙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还要注重思想方面的引导与培养。课标强调:“通过具体操作或应用过程,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理解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技术观和价
1 / 3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与工具性
值观,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具体操作是表象,而“技术观”和“价值观”才是信息素养的灵魂。
有这样一句话:“网络不是玩具是工具!”是呀,如何看待工具与玩具的界定完全在于人的思想内涵和他的人生诉求,在一个只追求愉悦的人身上我们很难看到信息素养的影子。所以,我觉得学生的技术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虽然更难但却更重要。
有句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只有不断地去应用,一门技术在手里才能越发地得心应手,甚至妙招百出。所以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过程就主要表现在课程的实践性上。
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实践,且是频繁不断地实践。常练把式的人有句行话:“一天不练,手生脚慢。”老理儿同样适用在新课程上。现在的课程安排当中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占比是最少的,在规定的课时中,把规定内容完成学习,能够做到,但一定不能实现操作娴熟,应用灵巧,顶多能达到个刚认识、刚入门。国家课程计划当中把信息技术课归类到了综合实践课程当中来,让综合实践活动来为学生营造环境,锻炼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中操作少而仅能停留在认识层面的不足。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最主要的不是以课堂为载体,而是应以综合活动为载体。
课堂是入门的引子,而活动才是形成技能的过程。所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技术观、活动观、实践观,要从基础操作出发,向综合应用发展,应该多以综合实践性的任务驱动来促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以及当地的社会发展,适度设置真实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或研究型课题,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主动探究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所以,教师还应树立课程开发的思想意识,让活动与技术应用整
2 / 3
浅谈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与工具性
合,让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把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整合,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信息技术观的形成,信息素养的提升。
3 /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