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如何干
作者:李祥
来源:《新丝路(下旬)》2018年第06期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并写入党章,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农村地区勾画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向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重要意义
1.对乡村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
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按常住人口划分,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7.35%;乡村人口58973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2.65%。若按户籍人口统计,农业人口占比则更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由此可见,虽然经过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卓有成效的发展,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仍然占有相当高的比重,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发展,没有农村的富强,便没有全中国的富强,没有乡村的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不可能实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同步实施,协调推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的肯定,体现和党和国家把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放到与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的鲜明态度,有力地提振了农村地区发展的信心,增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动力。 2.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首先就表现在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首先就表现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不充分。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从资金、项目和人力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约为城镇居民的37%),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2元(约为城镇居民的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7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约为城镇居民的44%);恩格尔系数城镇为29.3%,农村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2%。可以看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虽然在逐步缩小,但仍然较为突出,这将严重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这就要求把乡村振兴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解决现实问题。 3.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人人参与,更要让人人共享,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中就包括农村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农村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曾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事业中,农村地区又为支持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正在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样一个综合国力已经大大提升的新时代,将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投向乡村,振兴乡村,让农村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伟大祖国改革和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二、目标与前景 1.生活将更加富裕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地区也不例外。生活富裕是振兴乡村的总要求之一,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经济基础筑牢夯实,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更加富裕。 2.产业将更加兴旺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托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整体发展。十九大提出的“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些举措,将为农村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并跳出单一的农业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3.生态将更加宜居
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底子较薄,生态基础却不差,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阵地,也是扭转过去部分城市“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理念最好的突破口和最有力的先行军。厚实的生态基础,加上绿色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将会越来越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乡风将更加文明
振兴乡村,使乡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不仅要依靠发展经济,更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民风一直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必将使农村地区的乡风文明更上一层楼。 5.治理将更加有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进一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同步协调推进,实现农村地区的有效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短板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站在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和基层管理者的角度,在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好机遇面前,我们有许多急需补齐的短板。
1.农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将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无疑将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大力度的倾斜和支持,这些支持将会成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给予的政策、资金、项目,属于乡村发展的外部条件。乡村要实现振兴,仅靠外界的帮助还不够,还得依靠农村地区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真抓实干,主动作为。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缺乏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不热,手不动,等着别人送小康,认为没吃没喝政府会按时给,“干部帮着干,群众蹲着看”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农村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必然严重拖慢乡村振兴的脚步,我们必须循因施策,多管齐下,多点发力,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群众素质能力提升,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培育农村群众主动谋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2.农村空壳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产业的发展
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村里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农村空壳现象已经十分普遍。没有年富力强、掌握着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如同抽去了农村产业发展的釜底之薪,令农村产业发展陷入疲软状态。
造成空壳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没有在农民增收和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方面为农村青壮年劳力和技能型人才创造出与城市相同甚至比城市更加优越的环境,这些方面应该成为下一步农村地区补短板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基础设施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大资金和项目投入,农村地区交通、能源、通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但仍然较为薄弱,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一状况必将极大地限制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以农村电商为例:发展农村电商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互联网普及情况,二是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情况,目前这两个方面都是农村地区的短板。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3.1%。电信行业提速降费政策的实施,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获得实惠,但在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仍然远远落后于城市。制约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与应用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地区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网络传输速度偏低,网络使用费用与农村群众收入水平不相适应。这些因素直接限制了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速度,又反过来影响着农村群众互联网思维的树立和互联网技能的运用,没有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的支撑,农村电商很难做大做强。 在仓储物流体系方面,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加上农村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物流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较低水平,物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普遍偏高,电商产品进不来,出不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电商的发展,进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持乡村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的基础上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补齐基础设施这块短板,
4.“三农”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三农”工作队伍的辛劳与奉献。但是,十九大对“三农”工作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在“懂”和“爱”两个方面下功夫,既要提高工作能力,做到懂农业,又要提升情感素养,做到爱农村、爱农民,现在的“三农”工作队伍在这两方面仍然有需要提升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完善有利于农村地区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锻造一支品德优秀、能力过硬的“三农”队伍,为振兴乡村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简介:
李祥(1982--),云南寻甸人,本科学历,中共寻甸县委党校教师,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党史党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