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深发展课题组)

2024-08-01 来源:榕意旅游网
深圳发展银行

2006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材料

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深圳发展银行 二○○五年八月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

深圳发展银行

摘 要

本报告旨在为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服务,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描述和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建议。报告并没有对医药行业的有关专题展开研究和探讨。

本报告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国际和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状况;第三章到第五章为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局特点和运行政策环境, 以及其2006年发展趋势的预测;第六章为报告的第三部分,主要是根据上述各章的描述与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医药行业的信贷建议。

本报告的主要观点有:

 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趋缓,并稳定在7%-8%之间;世界制药企业并购加剧,

药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磅炸弹药物是制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 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行业共实现总产值4595.31亿元,同比增长了26.57%。

实现工业增加值964.76亿元。05年我国医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前四位的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2.72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5.93%。

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前四位的省市份分别是:山东、

江苏、浙江、广东。四省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09.94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1.56%。

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取得了较快增长,出口额达3.78亿美元,同比增长

了22.26%;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出口额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5%;中成药保健品全年累计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比2004年的1.39亿美元增长了10.27%;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55%,占医疗保健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

 2005年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为4627.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

在2005年医药产值地区排名当中,山东、江苏、浙江分列前三位,全年产值分别为591.47亿元、524.16亿元和440亿元。

 “十一五”期间,医药行业发展重点:巩固传统化学原料药优势;加强中药的研

究开发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

商业银行对医药行业的信授支持应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同时对各种信贷风险(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和银行业务风险)进行了分析。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

深圳发展银行

 商业银行授信的投向建议:1、对那些已经通过GMP、GAP、GSP等认证的医药企业,还要考察其是否具备很强的销售渠道和队伍。如果两个条件都具备的医药企业;2、一些国际上信用好的跨国制药企业,其直接在中国建设分支厂房或是研发机构的;3、对于希望进入农村发展的中小医药企业,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药品价格低廉,在国家政策允许与支持范围内的。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

深圳发展银行

目 录

目 录 ....................................................... 4 第一章 国际医药行业发展分析 .................................. 7 第一节 世界医药市场特征 ...................................... 7 (一)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趋缓趋稳,并稳定在7%-8%左右 .... 7 (二)世界制药业并购数量增加,药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 7 (三)重磅炸弹药物是制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 ................. 7 (四)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第二节 国际医药市场分析 ...................................... 8 (一)零售分析 ............................................. 8 (二)医药研发 ............................................. 8 第三节 国际医药行业发展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启示 .............. 9 第二章 国内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 11 第一节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 12 (一)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 12 (二)产值分析 ............................................ 13 第二节 我国医药行业产销分析 ................................. 16 第三节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分析 ......................... 17 (一)技术创新政策环境 .................................... 18 (二)新产品开发成功概率 .................................. 19 第四节 医药行业进出口分析 ................................... 19 (一)化学制剂出口增长较快 ................................ 19 (二)医疗器械出口快步猛进 ................................ 20 (三)中成药保健品出口继续增长 ............................ 21 (四)原料药出口 .......................................... 22 第三章 医药行业竞争分析 ..................................... 24 第一节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分析 ................................. 24 第二节 医药行业的区域分析 ................................... 25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

深圳发展银行

(一)浙江省医药行业 ...................................... 27 (二)四川省医药行业 ...................................... 28 (三)北京市医药工业 ...................................... 29 第三节 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分析 ............................... 31 (一)国有药企做大做强 .................................... 31 (二)国有民营联姻 ........................................ 32 (三)港资入股内地药企 .................................... 32 第四节 我国医药行业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 33 第五节 我国医药行业渠道竞争分析 ............................. 34 (一)我国医药行业流通渠道总体分析 ........................ 34 (二)外资进入我国医药商业现状分析 ........................ 35 (三)低价零售药店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冲击分析 ................ 38 第四章 医药行业政策分析 ...................................... 41 第一节 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分析 ................. 41 第二节 医改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 ............................... 42 第三节 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 ............................... 43 (一)“十一五”医药行业总体形势 ........................... 43 (二)规划方向 ............................................ 45 第五章 医药行业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 46 第一节 我国医药行业总量预测 ................................. 46 第二节 医药各子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 47 (一)化学原料药行业发展预测 .............................. 47 (二)生物制药行业前景良好,但仍是规模不经济 .............. 48 (三)医药流通企业竞争仍将激烈,盈利空间继续下跌 .......... 49 第三节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49 (一)药价稳中有降 ........................................ 49 (二)药企转战农村市场 .................................... 50 (三)全球医药研发地渐转设中国 ............................ 50 (四)外企将拉开OTC市场大战 .............................. 51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

深圳发展银行

(五)植物提取物成新方向 .................................. 51 第六章 我国医药行业信贷建议 ................................. 52 第一节 医药行业的整体信贷思路 ............................... 52 第二节 医药行业的信贷风险分析 ............................... 53 (一)经营风险 ............................................ 53 (二)市场风险 ............................................ 54 (三)行业风险 ............................................ 54 (四)政策风险 ............................................ 55 (五)财务风险 ............................................ 55 (六)银行业务风险 ........................................ 56 第三节 投资机会及建议 ....................................... 56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6

深圳发展银行

第一章 国际医药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世界医药市场特征

世界医药市场目前有增幅趋缓趋稳、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等四个主要特征,如下:

(一)世界医药市场的增长幅度趋缓趋稳,并稳定在7%-8%左右

2004年全球药品市场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180亿美元,但北美地区近10年来首次出现增速不到两位数,只有近8%,导致全球药品市场增长速度开始放缓。

(二)世界制药业并购数量增加,药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国际医药企业并购有强强联合、战略驱动型、企业经营专业化和企业间合作等特点。

目前世界前70家大制药企业,经过兼并重组后,到本世纪中期将合并为15家左右。这些并购战略正在改变药品市场格局,使得药品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世界药业排名前10名的制药公司的销售收入1993年占全球的25%,1998年占30%,2004年跃升为55%。

200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依然明显,其中上半年销售额达255亿美元的美国辉瑞公司,销售额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7%。

(三)重磅炸弹药物是制药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磅炸弹药物为“治疗型”药物,九十年代的重磅炸弹药物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药物,21世纪的重磅炸弹药物为靶向治疗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从1995年到2004年,全球重磅炸弹药物从17个增加到70个。

2004年,最畅销的十大类药物的市场份额占全球药品市场的33%,其中位居首位的是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类药,仅此一类药的销售额就超过30亿美元,占全球药品市场近6%。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7

深圳发展银行

(四)新药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国际上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往往高达8-10亿美元,研发周期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2004年全球十大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占销售额的近16%,仅美国辉瑞公司去年一年在药物研发的投入上就投入近77亿美元,礼来公司04年史无前例地推出7个新药,其在新药物研发上投入近27亿美元,接近销售额的19%。安进公司投入20亿美元,比往年增加了23%,也占到销售额19%。

第二节 国际医药市场分析

(一)零售分析

2004年8月-2005年7月底的12个月内,全球13个主要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接近3616亿美元,恒定汇率增速为5%。在此期间,北美洲销售达1911.3亿美元,心血管系统用药是北美洲地区主要的增长类别,恒定汇率增速为10%,较05年6月的统计数据存在轻微下降。主要的5个欧洲市场的恒定汇率增速为3%,与05年6月的统计相比,亦存在轻微下滑。就全球范围看,增速最快的治疗类别为细胞抑制剂类药物,其恒定汇率增速高达12%。最畅销的药物仍是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立普妥Lipitor),12个月的销售收入达110.9亿美元。增长最快的药物是氯吡格雷(clopidogrel,Plavix),增速高达22%。截止05年7月,最佳的五大制药公司分别为辉瑞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诺华公司、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和默克公司。

表1-1 全球主要医药零售市场状况

地区 北美 美国 欧洲五国 日本(包括医院) 拉美三国 澳大利亚/新西兰 销售额(亿美元) 1911 1798 899 601 149 55 增长率(%) 按恒定汇率的增长率(%) 6 6 6 9 7 17 12 6 3 4 17 5 5 3616 8 合计 数据来源:IMS,注:数据为04年8月至05年7月。

(二)医药研发

根据第25届医药项目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项目25年增加了3倍。1980年全球制药行业的研发项目为2500个,1983年为2896个,1993年增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8

深圳发展银行

长到5493个,05年则达到了7504个。不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研发项目的全球增长势头趋缓。

另一方面,药物的研发领域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也有所变化。比如在20年前,在研化合物大部分为神经系统药物,共有超过14%的研发项目与之相关,其次是抗感染药物13%和抗癌药物13%。2005年,在研抗癌药物排在了首位,占研发项目的27%;另有1/4的研发项目为生物药,而在1985年生物药仅占10%的份额。

由于并购,与25年前比较,制药企业在研发项目数量上的排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当时前10位企业的研发项目占全部研发项目的13.7%,而现在这一比例下降到11.4%。

第三节 国际医药行业发展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上面对国际医药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处于世界以及各个国家领先的企业仍旧是在研究开发上肯下工夫的企业,这类企业研究开发费用都占据了该企业年收入的20%以上。并且每年都有新的专利药诞生。

2、制药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通过对上面各个制药公司研究新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出许多药品的研制不是一家公司单独研制成功的,而是两家或者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完成。

3、专利期的影响对于国际大制药企业来说都比较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上大的制药公司都有为数不少的专利药,并且每一种专利药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一旦一种药的专利期到期,将直接影响到该制药企业当年的收入和利润,甚至可能导致制药企业的亏损。

4、零售渠道是国际医药行业的主要销售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医药行业的销售渠道,加大了销售面,也为医药行业创造了很好的收益。

5、美国医药行业最发达,欧洲医药行业也发展不错,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医药行业开始在世界医药行业崭露头角。并且发展中国家进入国外市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控股国外市场的某一家企业,通过该家企业在当地市场的影响来完成其自身的发展。

通过以上五点,可以比较出与我国医药行业的差距: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9

深圳发展银行

1、我国医药行业大多生产仿制药,真正具有自身专利的产品比较少,尤其是化学药领域。这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缺乏自身从产品上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导致我国医药行业的产品的同质性,因此也只能在价格和营销方面展开竞争。

虽然我国在中药领域有很多自身的研究成果,比起化学制药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我国中药行业不太注重产品的标准化,而且对于专利申请在最初也没有概念,让日韩等东南亚国家占了便宜,这也导致我国中药行业在国际中药市场上竞争力下降。

2、由于我国各家医药企业没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品都为同质性,因此众多企业都将目光放在营销、市场份额上,互相竞争,缺乏合作的思想。这种合作意识不光指产品的研发合作上,还包括产品的市场和营销合作。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是当产品市场需求大时不考虑市场现状一位盲目扩张产能,到产品市场需求减少时就以价格来竞争。这也导致了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混乱,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的青霉素工业。

3、2004年及随后的几年属于专利药到期的高峰期,这对于国际制药大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利好消息,但对于我国以仿制药为主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个利好消息,这意味着我国医药企业将有选择权去选择已经到期的在市场上反响比较好的药品进行生产,但需要防止的是“一窝蜂上”的现象。

4、我国应该大力开拓医药零售,使得医药能够真正分家,有利于消费者。 5、我国医药行业也应该实行“走出去”的战略,将市场的竞争消化到国外市场上。另外进入其他国家时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进入方式:例如可以直接到海外建厂,学习海尔的竞争策略,也可以通过收购国外的企业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也可以和国际大型的医药零售企业合作销售自身的产品。

总之与世界医药强国相比,我国医药行业还处于成长期,比较混乱,还需要向国外医药企业进行比较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0

深圳发展银行

第二章 国内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医药行业的基本特点:

1、技术密集型:不仅表现在对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的高要求,更主要表现在对参与者素质的高标准、高要求;

2、资金密集型:一方面前期的研究开发周期长、费用高,另一方面还必须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建造符合GMP要求的安全规范的洁净厂房及其它生产设施;

3、高风险型:高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开发失败的风险,将造成大量投资的损失,二是市场风险,即研制出来的药品适应面不够广泛,市场容量太小,或者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导致投资难以收回的风险;

4、高收益型:医药行业的高附加值将会带来高额的利润,尤其是对需求较广的新产品来说回报极高。

医药行业产业链分析:

我国医药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分为原料药的生产、制剂药(化学制剂、中药和生物制药)的生产、批发和最终的零售药房和医院四个环节。

同时国家针对医药行业的以医保、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政策和以GMP、GSP以及GAP为主要内容的质量规范认证穿插在产业链之间,构成了医药行业完整的产业流程图。

图2-1 医药行业产业链分析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1

深圳发展银行

第一节 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2005年我国医药经济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但经济效益出现下滑。

表2-1 医药行业基本分类

化学 制药业 化学 原料药 化学 制剂业 中成药工业 中药饮片工业 指供医药制剂厂进一步加工制剂的药品原药生产。 将原料药加工成为易于使用的形式,常见的剂型有片剂、液剂、丸剂、注射剂等等。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和应用的,并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可直接在市场上销售的,具有一定质量规格的中药制剂成品。 中药饮片炮制加工。 生物制药是应用基因工程,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微生物、植物、动物来生产所需的医药产品。 用于人体疾病诊断、治疗、预防,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或替代人体器官的仪器 、设备、装臵、器具、植入物、材料和相关物品的制造。 医用卫生材料是指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辅助材料,如医用纱布、脱脂棉、绷带、一次性手术衣等。 完成制药工艺的生产设备。 指直接构成药品包装的材料和为保护、储存、运输和销售药品而使用的器具的总称。 中药 制造业 生物 制药业 医疗器械 制造业 卫生 材料工业 制药 机械工业 药用 包装工业 其它工业 医药 流通 医药商业 医药 工业 资料来源:国家经贸委及相关机构

医药经济包括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大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保障要求的不断提高,医药经济一直以高于全国GDP的水平增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资料显示,从1998年到2005年,我国GDP增长处于5%-10%的区间,而医药经济增长区间为10%-25%。

05年1-10月,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3638亿元,增长19.1%,呈现平稳增长趋势,但利润下降,由前一年的8.81%降至8.39%。在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高幅增长的同时,行业亏损呈现增长趋势,亏损总额30.8亿元,同比增长15.56%。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2

深圳发展银行

表2-2 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

货币单位:千元

总资产 总产值 销售额 利润额 生产成本 出口额 从业人数 2005年1-11月 572,736,362 406,452,676 381,805,214 32,168,740 259,891,764 46,037,193 1,333,722 2004年1-11月 503,343,543 322,034,169 304,461,314 26,813,231 201,610,162 37,584,999 1,261,551 同比增长率 13.79% 26.21% 25.40% 19.97% 28.91% 22.49% 5.72%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协会

医药商业方面,购销稳步增长,但增幅下降。1-9月份7大类医药商品总销售额1954.85亿元,增长13.78%,其中药类1467亿元,中成药334亿元,分别增长16.46%和6.85%,增幅都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从终端市场看,医院用药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个百分点,2001年到2004年扶摇直上的医院用药增长势头趋缓。

进出口方面,05年1-9月,我国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141.07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49.32%;其中进口60.35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53.82%,出口为80.72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46.11%。1-9月医药进出口贸易顺差20.73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化学药原料与医疗器械占了进出口四分之三的份额,西成药上升到第三位,但进出口差距较大,出口2.48亿美元,进口10.96亿美元。

(二)产值分析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行业共实现总产值4595.31亿元,同比增长了26.57%。实现工业增加值964.76亿元。

1、企业产值情况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前四位的企业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3

深圳发展银行

责任公司。四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72.72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5.93%。

表2-3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企业总产值前20名

单位:千元

序号 企业名称 总产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10,049,966 2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6,854,880 3 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5,560,301 4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807,809 5 山东西王集团有限公司 4,517,189 6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148,347 7 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3,813,239 8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3,312,871 9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312,568 10 山东省鲁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2,508,901 11 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2,015,305 12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84,479 13 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1,977,192 14 深圳万基药业有限公司 1,948,618 15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916,166 16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1,825,013 17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15,313 18 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759,615 19 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1,645,145 20 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 1,612,24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来源:东方医药网

2、地区产值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前四位的省市份分别是: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省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09.94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41.56%。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4

深圳发展银行

表2-4 2005年1-12月我国医药行业地区总产值排名

单位:千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份 总产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 59,147,292 江苏 52,415,683 浙江 44,001,169 广东 35,430,786 上海 26,078,582 河北 21,863,081 河南 18,636,901 四川 18,607,333 北京 16,975,313 吉林 16,119,383 辽宁 15,386,822 湖北 14,778,191 天津 14,374,570 陕西 12,995,529 山西 12,614,048 黑龙江 11,872,703 湖南 9,664,259 贵州 8,517,295 广西 7,482,323 重庆 7,389,193 福建 7,363,382 安徽 5,129,562 山西 4,999,181 云南 4,799,792 内蒙 4,507,517 甘肃 2,864,710 海南 2,857,679 宁夏 1,249,198 青海 721,581 西藏 349,505 新疆 338,562 总计 459,531,12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来源:东方医药网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5

深圳发展银行

第二节 我国医药行业产销分析

2005年1-11月,我国医药工业总资产达到5727.36亿元,同比上长13.79%,工业总产值达到4064.52亿元,同比增长26.21%,共完成销售额3818.05亿元,同比增长25.40%,实现销售利润321.68亿元,同比增长19.97%,共产成生产成本2598.91亿元,同比增28.91%。实现出口额460.37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33万余人。

从医药工业产销衔接整体状况看,医药工业的产销水平始终不够理想,与全国工业行业平均产销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市场供求、产销衔接仍有较突出的矛盾。但从产销基本态势来看,产销指标继续有所提高。其中化学制药业、医疗器械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机械制造业的产销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中药工业、生物生化制品业的产销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图2-2 医药工业及各分行业产销率状况

99.00%98.00%97.00%96.00%95.00%94.00%93.00%92.00%91.00%90.00%89.00%医药工业化学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生化卫生材料制药机械产销率其他类92.38%94.36%93.00%95.00%96.87%96.21%97.13%97.64%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协会

同时通过比较各个省市的产销率可以看出排在前十的省份大多为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例如青海省产销率超过了100%。不过也有医药工业及其发达的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几个城市医药商业较为成熟,带动了医药工业的销售。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6

深圳发展银行

图2-3我国产销率排名前十的省市

天 津 市湖 北 省北 京 市重 庆 市江 西 省上 海 市湖 南 省河 南 省新疆自治区青 海 省92.0094.0096.0098.00100.00产销率102.00单位:%96.0796.1796.6496.7496.7896.8497.1197.1597.83103.46104.00106.00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协会

第三节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分析

由于医药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如何确立企业的竞争力是医药企业生存之本。根据波特的分类,企业战略的基本类型有三种:

表2-5 波特企业战略分类

战略名称 详细描述 成本优势战略 通过规模经济、成本控制及提高生产率等方法,使企业的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产品差异战略 产品或服务具有某种独特性,从而创造出某种程度上的独占市场; 集中化战略 在细分市场中选择少数目标市场集中权利开发,使自己在该领域具有成本领先或产品差异化的优势。这种战略为前两种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因此,基本的企业战略就是成本领先及差异化。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成本领先并不适合,主要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医药市场是个缺乏需求弹性的特殊市场,药品的最终消费者(患者)与直接消费者(医生)的主体并不统一,因此对于消费过程中药品的价格不是消费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医药市场是个高度竞争的市场,医药企业目前相对成本已经较低,成本下降的空间在一定时间内较小,很少存在遭到别的企业低价攻击的可能性。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7

深圳发展银行

三、我国加入世贸后进口药价格将随着关税的下降而下降,我国医药企业的成本优势将难以保持,同时还会因为知识产权的问题需要向国外企业支付较高的许可费,这将提高医药企业的成本。因此医药企业只能在差异化战略上下工夫。而医药企业差异化的主要方式就是技术创新的成果即产品创新。因此技术创新是医药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生产力。

(一)技术创新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出于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保护,为我国医药行业制订了中国新药鼓励政策,如下表:

表2-6 中国新药定义和新药鼓励政策

新药定义 保护年限 5年 5年 5年 最高销售利润率 45% 25% 18% 最高销售费用率 30% 20% 18% 开发的剂型通过认证 2% 13% 12% I类国内外尚未批准上市的药品 新药 II类国外已批准上市,但尚未列入我新药 国药典,也未进口的药品 III新组成的复方制剂 类新药 Ⅳ类已列入国外药典或已在我国批新药 准进口,但改变剂型或给要途径的药品 Ⅴ类增加适应症的药品 新药 普通药品

5年 15% 15% 72% 5年 12% 10% 12% 10% 1%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类新药通过认证非常困难,但销售利润率最高,随着药品级别的降低,我国新药的开发通过认证就越来越容易,到五类新药通过认证的比率达到了72%,但销售利润率则只有15%。由于我国医药行业(尤其是化学制药行业)目前以仿制药为主,因此不具备独立自主开发一类新药的能力,因此我国化学制药企业目前主要通过有效的二次研发、仿制创新、开发进口替代产品,并通过营销网络、低廉劳动力、品种保护等优势遏止跨国企业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并同时提高企业的营销和管理水平,这是一部分企业获取竞争力的主要战略手段。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8

深圳发展银行

(二)新产品开发成功概率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生产力,通过下表就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医药行业来说高技术下的药品设计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方向。

表2-7 医药企业核心能力来源

序号 1 2 3 4

但是并不是说一个新产品研发出来就是开发成功。医药行业的新产品开发成功包括三个方面:技术过关、商业化和市场成功。根据研究发现最终取得市场成功,取得好的经济回报的新产品开发成功概率只占到所有新产品的12%。因此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存在着巨大不确定性。

表2-8 新产品的成功概率

研发阶段 技术过关(实现技术目标) 商业化(全面市场化) 市场成功(获得经济回报)

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政策下认清形势,把握机会,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一个企业具有了核心竞争力,那么其经营风险也就大量减少。

成功概率 0.57 0.31 0.12 能力来源环节或领域 基础有机化学 发酵化学机器抗菌 生物工艺学 高技术下的药品设计 起始时间 1870年 1940年 1980年 1990年 第四节 医药行业进出口分析

(一)化学制剂出口增长较快

05年我国生化药和植物提取物出口明显增长。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取得了较快增长,出口额达3.7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6%,出口增幅比04年同期下降了1.35个百分点,比05年化学制剂进口增幅也低1.51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进口金额高达15.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77%,贸易逆差达11.90亿美元。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19

深圳发展银行

图2-4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出口国别结构

其他国家或地区19.12%欧洲10.72%亚洲50.03%非洲20.13%数据来源:国研网

2005年,我国化学制剂共出口到15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非洲、欧洲是主要出口市场,所占比重分别为50.03%、20.13%和10.72%。而我国化学制剂出口五大贸易伙伴为日本、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五大市场所占的比重达40.22%。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的化学制剂增势良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99.54%,对瑞士、印度、比利时、安哥拉等国家的化学制剂出口增长也较快。

我国化学制剂出口结构不合理,粉针剂占绝大部分,而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口服剂类药品所占比重偏低,抗菌素类制剂较多,其他品种较少,缺乏自主品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化学制剂在国外注册困难较大,对各国医药管理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够,也阻碍了其出口,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注册手续烦琐,费用高昂。

另外,2005年,我国共从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化学制剂,欧洲是我国化学制剂最大的进口市场,所占比重高达70.65%。德国、法国、美国、瑞士和英国所占比重达52.18%,占据我国化学制剂进口的半壁江山。

(二)医疗器械出口快步猛进

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5%,增幅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1.5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一些民营高科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0

深圳发展银行

企业发展迅猛,在超声波诊断仪、病院监护仪等产品上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许多已获得CE和FDA认证,比如迈瑞牌病员监护仪已远销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增长

2005年,我国血压测量仪器及器具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出口到14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荷兰、德国和俄罗斯,所占比重高达77.72%。除对德国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2.18%外,对其他四大市场出口金额同比均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

2、B超诊断仪出口日本最多

2005年,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出口额为6366万美元,同比增长89.71%,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瑞士、德国、美国和俄罗斯,所占比中达49.66%,其中对俄罗斯出口由2004年的35台提高到2005年的507台。

3、病员监护仪深圳出口比重高

2005年我国病员监护仪出口额为4427万美元,同比增长46.03%,出口到11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土耳其、印度、韩国和波兰,所占比重达54.13%,其中,对土耳其出口金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08.35%。

4、药棉纱布绷带出口竞争力强

2005年,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出口额为4.27亿美元,同比增长13.78%。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已经出口到168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和比利时,所占比重达54.14%,其中对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出口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2005年我国医用敷料出口额为5.34亿美元,同比增长19.45%。我国医用敷料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中成药保健品出口继续增长

截止到2005年12月底,我国中成药保健品全年累计出口14212.49吨,与2004年同期的13932.11吨相比,增长了2.01%;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比2004年的1.39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1

深圳发展银行

亿美元增长了10.27%。

图2-5 2005年中成药保健品国别出口结构

其他国家或地区北美洲8.95%8.22%欧洲9.13%亚洲73.71%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从出口地区看,亚洲、欧洲及北美洲依然是主要出口市场,三者占出口总金额的91.05%。其中,我国对亚洲出口金额为11277.52万美元,同比增长了9.21%;对欧洲及北美洲的出口金额分别为1396.27万美元和1257.14万美元,增幅分别为24.89%和7.07%。

表2-9 2005年中成药企业出口金额排名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企业名称

G同仁堂(600085) 片仔癀(600436) 广州市医药进出口公司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杭州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 中新药业(600329) 美康国际贸易发展公司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灵宝市豫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四)原料药出口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过分依赖于大宗原料药,出口结构不合理也折射出行业的硬伤所在。2005年,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79.0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7.55%,占医疗保健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2

深圳发展银行

类商品同期出口总额的57.26%。在原料药出口中,青霉素工业盐在出口印度时,受到印度工业盐生产企业的反倾销调查。而我国VC出口相对比较平稳,美国是我国VC出口第一大国,32%的VC出口该国,此外,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组成第二梯队,也是我国VC出口的重点国家。但中国企业依然几次遭到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指控。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3

深圳发展银行

第三章 医药行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 我国医药行业规模分析

我国医药行业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医药工业,2005年全年医药工业总产值(现价)为4627.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2004年完成4496亿元,同比增长16.17%,医药工业销售收入达4372.77亿元,同比增长25.78%,2004年完成3476.15亿元,同比增长17.44%。

图3-1 1990-2005年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变化趋势

500045004000350030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亿元25002000150010005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医药工业总值(不变价)比增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企业协会

相比2004年,化学原料药工业利润增长突出,中成药工业利润和生物制药工业利润增幅均有所增加,化学制剂工业利润增幅下降。

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药和中成药收入占比分别为29%、26%和24%,共计占79%,而从利润贡献来看,化学制剂药占32%,中成药占27%,化学原料药毛利率低,利润只占到19%。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4

深圳发展银行

图3-2 医药各子行业销售收入、利润占比情况

利润占比销售收入占比生物制其他品14%8%中成药27%化学原料药19%化学制剂32%生物制其他品14%7%中成药24%化学原料药29%化学制剂26%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协会,注:数据为05年前3季度。

化学原料药工业销售持续向好。前3季度,化学原料药工业完成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33.02%,完成销售收入848亿元,同比增长31.27%,实现利润47.37亿元,同比增长20.04%。由于原料药面对的是全球性的市场,价格竞争较为充分,未来药品降价对其直接冲击不大,大宗原料药价格经历持续下跌,目前基本已处于底部,该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利润将出现好转。同时大量专利药的到期,特色原料药也将获得较好的发展机遇。

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处于增长平稳期。前3季度化学药品制剂工业完成增加值320亿元,同比增长21.39%,完成销售收入797亿元,同比增长23.04%;实现利润79.56亿元,同比增长20.89%。

第二节 医药行业的区域分析

在2005年医药产值地区排名当中,山东、江苏、浙江分列前三位,全年产值分别为591.47亿元、524.16亿元和440亿元。

表3-1 2005年医药行业地区产值分布情况

分类标准 200亿以上 省份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排名 1 2 3 4 总产值(亿元) 591.47 524.16 440.01 354.31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5

深圳发展银行

上海 河北 200亿以下-100亿以上 河南 四川 北京 吉林 辽宁 湖北 天津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100亿以下-50亿以上 湖南 贵州 广西 重庆 福建 安徽 50亿以下-10亿以上 山西 云南 内蒙 甘肃 海南 宁夏 10亿以下 青海 西藏 新疆 数据来源:东方医药网资料整理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60.79 218.63 186.37 186.07 169.75 161.19 153.87 147.78 143.75 129.96 126.14 118.73 96.64 85.17 74.82 73.89 73.63 51.30 49.99 48.00 45.08 28.65 28.58 12.49 7.23 3.50 3.39 在整体区域分布上有6个省市的销售收入在200亿以上,其中最低的河北省为218.63亿元;10个省市在100-200亿元之间;6个省市在50-100亿元之间;50-100亿元之间的省市有6个;10亿元以下的省市有3个,分别是青海、西藏和新疆。

表3-2医药行业工业总产值(不变价)排名前十省份比较

序号 1 2 3 4 5 2005年 省份 山东 江苏 浙江 广东 上海 产值 591.47 524.16 440.01 354.31 260.79 省份 上海 广东 江苏 河北 浙江 2003年 产值 379.68 370.92 362.85 309.59 306.43 2002年 省份 江苏省 广东省 浙江省 上海市 河北省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6

深圳发展银行

6 7 8 9 河北 河南 四川 北京 218.63 186.37 186.07 169.75 山东 黑龙江 湖北 吉林 北京 227.02 202.67 174.58 147.40 140.16 山东省 北京市 吉林省 四川省 湖北省 161.19 吉林 10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企业协会

其中山东省产值从2003年的第六位,跃居至2005年的第一位。可见山东省的医药行业在2005年经营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

(一)浙江省医药行业

浙江省医药行业一直处于医药行业发展排名前几位的省份,产品销售收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但从浙江省199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看,虽然医药行业的总体销售收入增长一直较快,但利润总额则保持了较低的增长速度,这也是浙江省医药行业过去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

图3-3 浙江省医药行业规模分析

40000003500000300000025000002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总销售利税其中利润数据来源:浙江省医药协会,2003年总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由于数据来源不同,存在较大误差,因此未被采用。

浙江省医药行业发展迅猛,也带动了浙江省的众多企业开始进军医药行业,例如横店集团原先主营磁性材料和影视制作等,现在也开始进军医药行业,目前以制药中间体、化学原料药和化学制剂为主要生产产品,而且还打算进军中药行业。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7

深圳发展银行

表3-3 浙江省医药行业企业排名

医药工业企业 企业名称 产品销售收入 1 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 2 东港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3 浙江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4 横店集团康裕药业有限公司 5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6 浙江中贝九洲集团有限公司 7 浙江省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 浙江省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9 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0 浙江永宁制药厂 11 浙江台州海翔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12 浙江亚东制药有限公司 13 浙江省康乐药业有限公司 14 浙江省震元制药有限公司 15 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企业协会

利润总额 1 7 5 3 2 11 4 6 8 39 10 12 19 13 9 医药商业企业 企业名称 商品销售收入 1 慈溪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 2 温州市兴瓯医药有限公司 3 浙江省临海医药有限公司 浙江省余姚市医药药材公司 舟山市普陀医药药材有限公司 龙泉市医药药材总公司 海盐县医药总公司 浙江湖州华圣医药药材有限公司 瑞安市医药公司 绍兴市医药供销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诸暨市康业医药有限公司 奉化市医药药材有限公司 浙江仙居医药公司 文成县医药公司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利润总额 2 9 6 1 5 20 3 21 12 4 11 13 16 17 24 (二)四川省医药行业

四川省是另外一个需要提及的省份,四川省是我国的“中药之库”,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四川省现已查明的中药资源4500多种,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常用中药材品种占全国的75%以上,也居全国第一位。其中川芎、天麻、附子、川贝、麦冬、丹参、黄连、麝香、冬虫下草等30多余种川产中药材享誉国内外。但由于中药行业在我国医药行业中比重低于化学制药行业,因此四川省虽然在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但总体在我国医药行业仅排名第十位。

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四川省排名前15的企业大多为中药企业,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以中药生产为主。其中成都地奥集团继续保持四川省医药行业和中药行业利润第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8

深圳发展银行

一的地位。

表3-4 四川省医药工业企业按主要经济指标排名

企业名称 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地奥集团 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 四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升和制药有限公司 四川蜀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康弘制药有限公司 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 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 乐山三九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勒浆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 四川源基制药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协会

四川省将中药行业作为省医药行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对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和资源匮乏的野生中药材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建立了资源保护区,实现野生变家种、家养等措施,实行可持续利用地开发。对道地和主产中药材开始实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并注重了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尤其是注重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控制,家大了中药材栽培和养殖技术规范化的研究推广。目前四川省已经建立起川贝、川芎、麝香、冬虫夏草等川产道地药材和主产药材生产基地50多个,加快了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发展步伐。人工栽培的中药材有200多种,种植面积2002年已经达到了109.4亩,产量达到17.1万吨(不含“三木”药材),产值也达到了12亿元。

产品销售收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利润总额 6 1 4 2 106 16 14 7 3 5 35 105 8 12 10 (三)北京市医药工业

与四川省不同的是北京市将生物制药作为其医药重点发展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按销售收入和利润排名分别排在了第8位和第3位。而且从排名前十的企业来看生物制药企业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这与其他大多省份有比较大的差别。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29

深圳发展银行

表3-5 北京市医药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排名

企业名称 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航卫通用电气医疗有限公司 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有限公司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太洋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 北京市燕京制药厂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企业协会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几大生物制药企业效益都不错,虽然产品销售收入并不排在十分靠前的位臵,但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生物制药企业的利润都较高,例如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虽然产品销售收入只占到22位,但其利润总额排名则为第12位。因此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医药行业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前景看好。

北京医药工业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1、全行业的销售净利润率排名全国之首,达到了13.3%,显示了北京医药工业较高的收益水平;行业的资产利用效率也较高,达到13.5%,显示了北京医药工业较强的盈利能力。

2、北京医药工业整体对资金运用和管理的效率较高,应收帐款周转率达到6.0%。 3、北京医药工业的可持续增长率为13.5%,说明北京医药工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 4、北京医药工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为39.6%,说明北京医药工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经营相对稳健,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北京医药工业整体拓展经营能力不强,财务杠杆没有被很好地利用,经营相对保守。

另外,与江苏、山东、浙江、广东、上海等医疗领先地区相比,北京医药行业对大型企业的依赖程度依然较大。北京医药行业总体集中度较高,销售收入前10名企业占北京医药行业销售收入49.5%的份额,前20名企业占北京64.9%的份额,24家

产品销售收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利润总额 1 2 3 35 7 6 5 4 9 33 27 8 15 13 31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0

深圳发展银行

亿元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北京66.8%的份额。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北京医药行业内众多的小企业还处于生存边缘,经营状况欠佳。

同时观察全国医药行业各个省区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的各个省区的差别在不断缩小,许多原本的医药弱省也开始加强医药行业的发展。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节 医药行业的兼并重组分析

医药行业继续出现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事件,并呈现出新的并购热潮。重组并购也比往年规模更大、资本来源也更加多样。有国药龙头的“国药集团”的改制,也有港资进入作为传统医药旗臶的“同仁堂”。我国药企在入世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纷纷做大做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这个行业也吸引了各种资本的目光。以下列举一些比较重要的案例。

(一)国有药企做大做强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医药企业的“国家队”出笼。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药材集团公司都是国家国资委属下两个巨型企业。这次并购以政府为主导,也考虑到了资源共享与业务互补。这次并购是我国医药工业“十五”规划中的一部分,按照医药工业“十五”规划,现有企业将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培育出10个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并使其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面临2004年12月药品分销对外资完全开放的最后期限,国内医药物流商做大做强的脚步在加快。

另一个国有药企三九收购日本药厂,也是国有大型中药企业做大做强中药的一个案例。这是中国药企第一次收购外国药厂、首次以生产商身份进入国外市场。三九通过自己控制的本草坊,收购日本东亚制药51%的股份,新厂名为“三九集团东亚制药株式会社”。从2003年9月1日起,它原有的130种汉方药(日本对植物药的称谓)统一启用新的品牌--三九。三九药将绕过各种壁垒,直接投入日本市场。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1

深圳发展银行

(二)国有民营联姻

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国药集团医药控股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新公司注册资本10.3亿元,复星以近5亿元的货币出资,占注册资本的49%。复星借此得到了国药的营销网络与品牌,国药集团也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资金。这一重组优势互补,是国企民企各得其所的典型案例。

而另一家民企东盛受让湖北潜江制药厂的2150万最终成为潜江制药的第一大股东。一度被称为“眼科第一股”的潜江制药是一个老国企,上市以来业绩呈现逐年滑坡的趋势。但它有令人不可忽视的优势02年年报显示,潜江制药账上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没有一笔贷款担保,没有不良投资,甚至还有逾亿元的货币资金趴在账上,这对于意欲做大的民企来说其诱惑不言而喻。而老国企的潜江制药也借此获得了资金,激活了老的机制。

(三)港资入股内地药企

在山东省政府和香港贸发局举办的一次国际企业经济合作洽谈会上,东阿阿胶合资方案拍板签约,另一方是香港华润,香港华润出资3亿余元控股东阿阿胶集团,间接控股上市公司东阿阿胶。东阿阿胶借华润有了港资背景,并可利用华润遍布内地、港澳、东南亚、北美的零售网络,让阿胶走出国门。华润则通过控股东阿阿胶为构造自己的“医药帝国”打下更牢固的根基。

和黄旗下和记黄埔(中国)全资附属公司和记中药投资与北京同仁堂签订合同,成立合资公司,总投资2.39亿美元(约18.6亿港元)经营中药业务。经营范围包括中医药与健康相关项目及企业投资。新合营公司名为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同仁堂与和记各占合营公司49%股权,另由同仁堂选定的小企业出资占余下2%股权。

总的来看,一方面,国内医药企业承受的国际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连续政策性下调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医药企业资产重组力度加大、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进程加速。

目前,全国医药工业前十强只占有国内市场的25%,而全球前十强则占有国际市场的50%,相对而言中国医药市场的集中度严重偏低。从趋势来看,全球的重组与并购不断发生,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国也不例外。有人预计,到2011年,前十强将占有30%的市场份额,进入前十强的企业至少应实现100亿的年销售额。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2

深圳发展银行

三大因素激发并购浪潮

首先,医药行业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制药企业及药品流通企业均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过去十年,医药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为17%,远高于GDP增长率;2010年药品市场容量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10000亿元。大量小型制药企业和医药连锁企业迅速成为各种力量竞相追逐的收购目标。

其次,医药行业国资改革的总体要求,为行业外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巨大空间。这些改革包括国有资本退出、股权多元化及引入增量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因此有机会参与地方大型国有医药企业的重组改制,直接抢占高端资源。

第三,国家药品管理政策变化导致规模实力较小的医药企业面临更严峻的竞争环境,寻求合并重组成为唯一出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年6月30日为限的强制GMP认证,2004年底为限的强制GSP认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直接推动了小型并购交易的发展。

第四节 我国医药行业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后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医药企业需要“走出去”。“走出去”将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实力,使得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竞争中具有自身的优势。

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办厂、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等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制订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如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贷款贴息、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援外合资合作基金等。

同时有关部门也出了一批财税、信贷、保险、外汇、通关、出入境及领事保护等政策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医药行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目前三九集团已经率先在日本收购了一家药厂作为进军日本市场的桥头堡,这将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但并不是说医药企业就可以直接“走出去”,“走出去”之前需要了解一些国外医药行业的“潜规则”,这样才能避免投资失误,获取应得的收益。通常国内企业在联合、兼并和重组过程中主要关注净资产,例如土地厂房和设备等,而国外研究讨论非专利药品生产企业价值时更关心的销售能力和管理、报批的能力。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3

深圳发展银行

对于上市公司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而对于非上市公司往往是以销售收入为基础,兼考虑品种结构、研发与报批能力等,被认为有销售潜力和管理及报批能力的公司往往会以销售收入额的几倍甚至十几倍的金额来收购。

这主要是因为国外普通认为,销售不断委琐的药品品种的生产企业的设备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一个非专利药生产企业能够妥善地组织好即将过期的专利药品申报准备工作,并能规范地FDA所要求的各项文件,并在第一时间获批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为首先获准的生产单位享有180天保护期。非专利药品生产企业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要有与专利药生产企业进行专利诉讼的能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官司,凡首家申报企业大都不能越过,只有获胜,才能获利。美国国会新通过一项法律,对非专利药生产企业十分有利。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医药企业要进军海外市场必须要了解国外医药行业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

三九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第一家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了一种“走出去”的方式,但并不是说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走出去”,例如可以通过在海外设立药厂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但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各国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法律来限制医药行业的投资和建设,因此这种投资方式风险比较大,而且比较适合有专利权的我国中药企业,而对于化学制药企业来说产品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还可以与国际知名的医药商业企业合作来扩大滋生药品的销售市场,但同样这种优惠对于有专利权的制药企业来说更具优势。

第五节 我国医药行业渠道竞争分析

(一)我国医药行业流通渠道总体分析

我国医药行业的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分别为: 1、制药企业-医疗机构-消费者

2、制药企业-批发企业-医疗机构-消费者 3、制药企业-批发企业-消费者

4、制药企业-批发企业-零售药店-消费者 5、制药企业-零售药店-消费者

其中通过制药企业-批发企业途径的占到97%,是医药行业销售的主要方式。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4

深圳发展银行

图3-4 医药行业销售渠道图

医疗机构 1% 97% 90% 制药企业

批发企业 消费者

10% 2%零售药店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医药行业的主要销售途径是通过制药企业-批发企业-医疗机构,占据了医药行业销售全部比例的87.3%,但由于我国目前制药企业开始直接向医疗机构渗透,因此预计这一渠道的销售比例将有所下降。而通过观察国外销售渠道的比重,同时结合我国的非处方药可以在连锁超市销售等利好政策的出台,制药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的销售渠道占据的比例将大大超过目前的9.7%,预计将以翻倍的比例快速增长。

同时,我国医药行业中批发企业或者说医药商业企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下面将主要对医药商业企业进行分析和论述。

我国目前医药商业企业大多规模比较小,数量比较多,综合效益较差,这与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合适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药工业的发展。因此国家开始整顿医药商业企业,并专门制定了针对医药商业企业的GSP认证,并规定未在2004年底完成GSP认证的医药商业企业将不具备经营资格,因此目前大多医药商业企业正在积极申请GSP认证。

(二)外资进入我国医药商业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承诺,药品流通领域的放开有两个关键时间:2003年1月1日起,开放药品的零售业务,外商可以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零售及售后服务;2004年12月11日起,药品分销领域全面放开,外资可以从事包括批发在内的所有经营活动。

表3-6 新旧目录对于WTO后医药商业改变的内容

旧目录 新目录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5

深圳发展银行

佣金代理、批发:不迟于2004年12月11日允许外放经营药品。 医药商业 零售:不迟于2004年12月11日允许外方经营药品;经营药品超过30家分店的连锁店不允许外方控股。 资料来源:医药行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这标志着除了经营药品超过30家分店的零售连锁店不允许外方控股外,2004年12月11日以后,我国医药商业包括批发、零售、佣金代理等将全面放开。

由于政策放开,国际一流的医药商业企业也开始关注并进入国内医药商业市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药品零售领域第一年的主要合作有:

(1) 香港首富李嘉诚“和记黄埔”旗下全资子公司“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与百年老店“同仁堂”正式签约,双方合资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

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中医药与健康相关的项目和企业投资,并没有圈定特定的投资领域。不论是在国内外开设零售药店,还是药品制造,或是药材生产,只要项目有良好前景,投资公司都有可能介入。

(2) 北京同仁堂科技有限公司与香港泉昌有限公司在香港签约,共同投资成立北京同仁堂(加拿大)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将在加拿大温哥华市建立首家北京同仁堂医药店,专门销售北京同仁堂的中药产品,并逐步在加拿大拓展连锁业务。

(3) 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7的伊藤忠株式会社旗下“日本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与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重庆“和平药房”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共同经营管理其3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伊藤忠投资的目的在于通过与和平药房发展医药物流,“帮助一些外资药企打通进入中国的渠道”。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6

深圳发展银行

(4) 云南省最大的制药企业昆明制药(600422)与美国IVAX公司合资兴建了昆明贝克诺顿制药有限公司(简称:KBN),是云南省医药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5) 永裕新兴由隶属于瑞士裕利集团的裕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共同投资,业务仍以药品批发为主。

(6) 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安维世远东有限公司、台湾久裕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共七家国内外知名的上市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其中久裕是台湾最大的医药行销和物流公司,这次终于借打造国药物流中心之机介入国内医药流通市场。

(7) 2002年6月27日,全球排名第一的特许经营医药连锁企业 Mdicine Shoppe与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美国投资集团 Pacific Gateway Capital LLC在深圳举行 Mdicine Shoppe中国特许经营签约仪式,标志着第一个国际医药连锁品牌进入中国。Medicine Shoppe是全球最大的特许经营医药连锁企业,目前已经在世界各地发展了1300家连锁药店,年销售额达到17亿美元,其中,90%的销售额来自于处方药的销售。其“100%专业药房”的定位为中国医药行业带来了服务上的冲激。

(8) 三九集团与日本株式会社八九君泽在上海联合宣布,双方决定将利用三九集团在国内的网络、品牌优势以及八九君泽的资金、管理优势共同打造“三九健康超市”。

(9) 太极集团旗下的重庆桐君阁连锁药店有限公司与德国柏林施密特医药有限公司所属的柏林菲特烈药店携手,开办中外合作、合资药店。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咨询、品牌、服务方面。先由德方出技术改造两家药店为合作药店,以后再相互供销药品,下一步将在北京、重庆投资开设示范性的中德合资药店。

除了以上这些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中国的国际医药巨头,美国名列零售业前茅的Dragstore、地平线等企业也已频繁到中国来寻找合作伙伴和地点。

目前,外资药企在这个领域还很难有所作为,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医药分业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的规范,越来越多的外资将进入中国。同时外资或者合资企业凭借着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将对我国的药品分销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

有统计显示,跨国医药公司已经占据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市场分额:阿根廷的50%、印度的70%、巴西的78%、厄瓜多尔的90%,许多非洲国家甚至是90%以上。一旦时机成熟国外的药业连锁巨头将对国内流通企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利用当前仅存的缓冲期壮大自身、增强竞争力,是每个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都需要认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7

深圳发展银行

真考虑的问题。

(三)低价零售药店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冲击分析

国内随着GSP认证截止日的到来以及国内医药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目前医药商业企业有连锁化和销售低价化的趋势,相信经过这一轮竞争后医药商业企业的数量将趋于减少,企业将趋于大型化,效益将趋于好转。

05年以大卖场业态为主的企业围绕赖以成名的平价大力推动企业的流程再造与管理升级,扩张策略也开始进行微调,同时还开始显露出向上游进军的心思;以社区便利店业态为主的药店则或进行多元化尝试,或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或设立诊所,或推出专业药房,以寻找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

集中化程度提高

市场容量在迅速膨胀的同时,领先企业所占的份额则是以更快的速度在升高。 从2005年销售额排名来看,一年之前只有一家连锁药店即辽宁成大方圆跨过10亿元年销售额的门槛(其2003年度实现销售101722万元),而05年则有3家,除成大方圆(2004年销售额126080万元,榜眼)外、还包括湖南老百姓(182000万元,状元)、湖北同济堂(115000万元,探花)、深圳海王星辰(101469万元,第四名),四者的总销售额在百强中占到22.58%,而一年前只有14.54%(两年前为14.79%)。

扩张的捷径

除了收购、兼并这种靠资本运作实现扩张的方式外,最为国内企业青睐的仍要属加盟这一“捷径”。

表3-7 2006年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分店数量)-前20名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企业名称 重庆桐君阁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 成都百信药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省富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四川天成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太极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云南东骏药业有限公司东骏大药房 广东本草药业连锁有限公司 四川天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四川德仁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 药店数量 4515 3425 1430 1310 1179 1157 1115 1047 880 850 691 直营 325 138 6 53 34 44 1115 70 130 40 372 排名 10 23 98 53 77 66 1 45 25 68 5 加盟 419 3287 1424 1257 1145 1113 0 977 750 810 319 排名 1 23 3 4 5 6 99 7 9 8 18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8

深圳发展银行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重庆市双叶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广东国药医药连锁企业有限公司 重庆康济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江西黄庆仁栈华氏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通化市博祥大药房连锁销售有限公司 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山西临汾竹林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重庆时珍阁大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675 668 634 605 585 548 504 475 470 26 188 14 605 120 338 218 95 40 83 17 87 2 27 9 13 30 68 649 480 620 0 465 210 286 380 430 10 12 11 89 13 26 21 16 14 20 深圳市明和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商业协会

从2005年分店数量排行榜中可以发现:百强药店门店总数为26126家,其中直营店9980家,加盟店15146家,后者占百强总数比例超过了一半,达57.97%。从单个企业来看,桐君阁继续蝉联分店排行榜首位,相比去年,其直营店只增加了15家,增幅不过4.84%,而加盟店却由2357家飙升至3891家,增幅高达65.08%;重庆和平大药房门店总数增加692家,加盟店则贡献了271家;重庆双叶门店数从510家变为665家,增加155家,加盟店却从495家变为639家,增加144家,占新增门店总数比例达92.90%。此外还有像康济、时珍阁等加盟店占绝对多数的重庆籍企业。

表3-8 2006年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销售额)

单位:万元

排名 企业名称 1 湖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2 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 广东本草药业连锁有限公司 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 江西开心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重庆桐君阁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百姓缘连锁有限公司 湖南芝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 深圳市中联大药房有限公司 浙江天天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东北大药房连锁店 云南鸿翔一心堂医药零售连锁有限公司 沈阳维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销售额 218000 160000 145000 145000 132000 109763.86 106000 100982 100000 96100 75190 72500 71682 68537.42 64000 62000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39

深圳发展银行

17 18 19 北京金象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东骏药业有限公司东骏大药房 58600 56000 52300 20 成都百信药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 52000 数据来源: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注:表中只是20家企业的罗列,销售收入相同的为并列排名。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0

深圳发展银行

第四章 医药行业政策分析

第一节 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分析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的规定,凡现行退税率为17%和15%的货物,其出口退税率一律调低到13%,凡现行退税率为13%的,则调低到11%。从2004年开始,新的出口退税制度将被执行。这对于致力于进出口业务的生产、外贸企业而言,将产生不小影响。

占我国医保商品出口50%左右份额的西药原料药退税率就从15%-17%降到13%。另外,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增值税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的货物则保持不变,如西药制剂。保持不变的还有医疗仪器及器械,退税率为17%。其中,跌幅最大的是紫杉醇原料药,退税率从原来的17%降为0。而化学原料药退税率降低2%,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退税率的下降可能会对国内原料药生产企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原料药的生产面临着三重压力:第一重压力是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第二重压力是能源成本的不断上扬;而此次降下来的退税率是第三重压力。退税率的降低相当于提高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降低了我国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

但并不能绝对得看退税率下降对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影响就一定不好。虽然退税率的下降无形中提高了成本,而大企业由于在原材料采购上占据优势,虽然优势微弱,但在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这一优势就会凸显出来。因此,此次改革将加剧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洗牌,一批中小生产企业将面临淘汰。大型化学原料药企业的国内和国外的市场空间都因此增加。

但毫无疑问,随着粮食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成本提高,加上退税率调低,预计化学原料药的价格会稳中有升,尤其是出口量比较大的品种,例如维生素C等。但随着化学原料药的价格上升,将降低我国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使得国际市场转而投向价格比我国更加便宜的国家企业中,因此大型的化学原料药如何利用中小型企业退出市场留下的市场空间以及如何争夺受价格影响较大的国际消费者是其能否实现出口创汇继续增加的核心问题。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1

深圳发展银行

第二节 医改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

医药分家一直是医药行业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并且将直接影响到医药行业的发展。改革前期对医院药品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收支结余全部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合理返还,主要用于弥补医疗成本。由于牵涉到很多复杂问题和利益,医药分家始终难以正式启动。卫生部出台了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在体制改革中,国家将“大踏步”后退,也就是说将财政拨款投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减少对医院的直接投资成为国家基本的卫生政策指向。那么被减少资金投入的医院将如何生存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课题。在这种境况下政府下决心改变医院体系中市场失灵的现状,大力引入民间资本为医院输血。2003年6月30日,四川医院管理协会向四川省各地市州征集愿意引进民营资本进行改制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当日便得到积极回应。7月3日已有9所医院正式递交了材料。2003年9月,南京市出台《关于大力引进社会资金,积极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根据意见稿,南京市将对民营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不仅兴办数量、设臵区域、办医类别不作限制,更将积极支持民营医疗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和企业医疗机构的改制、改组和改造;公立医院转为民营医疗机构,可采取产权主体多元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职工内部控股)、产权经营分离(租赁、托管)、产权让度(拍卖、有偿转让)、产权重组(医疗集团)等多种形式。2003年11月19日,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北京市将加快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服务行业,下一步骤就是制定相关草案。北京市的改革思路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北京市将以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首先推进办医形式多样化。整合城镇卫生资源,调整医疗卫生机构功能;鼓励各类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方便、价廉质优的卫生服务。其次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探索实行医药“收支两条线”,改革以药养医的体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药品价格,让群众看得起病。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投资多元化就能够保证医改顺利实行,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全部医院改为民营。医院并非一般性企业,它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社会最需要的是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公立医院应更多存在。而私立医院的质量优势较为突出,只有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以后才能体现出来,这与现实中私立医院较多出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现象是一致的。还有目前大型资本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2

深圳发展银行

对医院的大型投资也还比较少见(风险过大)。

可以说,民间资本经营的医院的生存环境比国有医院更加艰难,不论是医保市场准入资格还是税赋优惠上都处于劣势。另外,医疗事故风险发生在民营医院产生的后果很有可能比国有医院更严重,有时甚至会使一家民营医院从此一蹶不振。与现代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不同,个人在医院的影响十分巨大,可能一个医生的名气与能力就关系到一个科室甚至一个医院的发展,这对外来资本也构成了极大的风险。所以医改路还将比较漫长。医改改革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影响非常大。目前存在的回扣等问题随着外来资本的介入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减少制药企业的一部分经营成本,但医改之后招标制度的实施是必然的,这也将影响一部分中小医药企业的生存。同时还有医改对于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影响也将导致非处方药生产企业在医改中得利,处方药生产企业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 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

(一)“十一五”医药行业总体形势

“十一五”期间,医药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国际形势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将持续快速扩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医药集团在集成国内外优势资源理念的支配下,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降低风险,跨国制药企业开始逐渐将研发网络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CRO)比重不断提高。2005年全球制药业CRO市场达到了163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将生产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一些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

另外,发达国家为了降低增长过快的医疗支出,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全球一批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炸弹”药品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

在国内形势方面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3

深圳发展银行

“十一五”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尽快出台和落实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加快完善医药发展相关配套政策,为“十一五”医药工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制定和完善医药发展相关配套政策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要求,积极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研发基地。

2、加强调控,制止低水平重复仿制

日趋激烈的仿制药恶性竞争对行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有关部门应研究具体办法,通过药品审批制度和定价办法相结合制定相应的仿制药调控政策,抑制仿制药的恶性竞争,减少低水平重复。

3、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挖潜降耗

在生产成本上升、药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压缩的不利形势下,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造,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

4、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农村市场

国家正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加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为启动农村医药市场奠定基础。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相应办法,积极引导企业共同参与农村医药市场开发,解决农村用药难的问题,拓展内销市场。

5、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引导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制定药物制剂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制剂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4

深圳发展银行

的国际竞争力。

(二)规划方向

1、由原料药大国转变为原料药强国。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但是出口的品种以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品为主,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该在巩固传统化学原料药优势的同时,提高技术,改进工艺,防治污染,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多开发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形成新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并使一批产品通过国际认证和注册,真正进入国际市场。

2、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针的指引下,政府应该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中药的研究开发工作。

中医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我国医药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关键突破口。中药在治疗癌症、艾滋病等疑难病症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同,一些跨国制药企业也已将目光瞄向中药的研究开发。“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中药领域的科研任务将会特别繁重。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十一五”期间我国还应该大力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5

深圳发展银行

第五章 医药行业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医药行业总量预测

如果采用了二元多项式对2006年-2010年的医药工业总产值进行预测,得出结论,我国医药工业将以11-13%左右的增长率保持增长。

表5-1 2006-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预测

年份 2006E 2007E 2008E 2009E 2010E

同时,如果预测只考虑了医药行业产值与GDP的关系,还有很多因素与医药行业的增长有关,如人口数量、人均用药消费额等,综合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后,结果相差不大,因此不在此进行更多的描述与测算。

总的来说,2006年将是医药行业的转折点,并且国内医药企业正面临着三大困境: 1、成本困境。近两年来,医药行业的整体成本不断在被抬高:原辅材料、能源、运输流通等都在涨价,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改造造成固定成本大幅增加等。

2、研发困境。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创新的环境,谁搞创新谁赔钱,创新的风险非常大,而新药即便批下来了也未必能收回投入,根据国内的政策,新药很难进入医疗保险目录,进不了目录就很难有市场规模。

3、市场困境。不同于其它国家,中国80%药品需要通过医院销售。因为政策规定,医院可以在药品进价上顺加15%作为自己的利润。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想方设法用贵药、开大处方。而更多真正疗效好、价格低、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药品品种,即便中标也难以实现大批量销售。

特别是药价持续走低也是2006年的必然趋势,预计第十八次降价又将拉开帷幕。而实际上,过去八年连续十七次降价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整体利润大幅下跌,厂商整体上步入了微利时代。

医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5531 6189 6888 7627 8407 医药工业增长率 12.57% 11.90% 11.29% 10.73% 10.22%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6

深圳发展银行

第二节 医药各子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化学原料药行业发展预测

1、大宗原料药价格依旧低糜

在2005年,大宗原料药正慢慢恢复“元气”。就青霉素原料药来说,2004年的几轮价格战打下来,让本已处于微利状态下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跌入低谷,其价格曾一度维持在53~58元/十亿单位,生产企业几乎都是亏本经营。不少大宗原料药的代表企业华药、哈药等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巨头纷纷转而生产其下游产品,由此对青霉素工业盐价格有一定的拉升作用,2005年的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基本上维持在62元/十亿单位。价格的回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体销售收入的提高。

2005年1~10月份,我国化学原料药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56亿元,同比增长了31.13%,实现利润53.5亿元,同比增长22.91%。尽管收入和利润这两项数据都有所增长,但利润的增长率却依然赶不上收入增长率。许多大宗原料药企业尽管销售规模不小,毛利率却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05年,化学原料药的工业销售成本为759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4.94%,居于医药工业几大行业之首,足见原料价格上涨对其的影响,成本依然是原料药企业的重头支出。

2、特色原料药或有机遇

特色原料药的利润一般会高于大宗原料药,2005年也是如此。不过,国内特色原料药企业海正2005年里在一个基础类特色原料药品种——普伐他汀和一些沙坦类原料药上,则经历了一番考验。由于受到来自印度方面的竞争,使得他汀类和沙坦类原料药的价格大幅度下跌,且已跌到底谷,已经没有多大的操作空间。

不过,对于高端的他汀类原料药来说,由于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海正等特色原料药企业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的,短期内依然可以保持在特色原料药的优势地位。可见,技术壁垒对特色原料药企业来说决不亚于“衣食父母” 。

2006年的专利到期问题成了困扰在几大国际医药巨头的难题,包括默克的舒降之辛伐他汀、百时美施贵宝的普拉固普伐他汀等在内的四五种专利药在2006年即将到期。然而,对于国内的特色原料药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加之随着心血管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仿制药必会大量出现,市场销量也会大增,虽然专利到期会使原料药价格下跌,但是大量仿制药的出现也会增加这些特色原料药的市场容量,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7

深圳发展银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降价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对于一些特色原料药来说,许多品种如辅酶Q10等,在05年的辉煌也并没有持续下来。其原因主要还归结为国内的恶性竞争,有好产品便蜂拥而上,造成无序放量。另外,目前我国的原料生产技术基本上都是仿制药或者是从国外引进,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即使有,也缺乏技术的持久性,这也是我国原料药行业整体的一大缺陷。

06年原料药企业面临挑战:

首先,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环保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该如何解决,将是企业眼下面临的大难题。

其次,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依然存在。一旦人民币再升值成为现实,对我国的原料药出口,尤其是大宗原料药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的大宗原料药利润已经非常低,人民币升值必会影响其盈利。抬价或许是一个缓和的策略但并非长久之计,主要还是应该在产品上多下功夫。

再而,成本和技术的压力日渐加重。面对大宗原料药的成本越来越高,价格和利润却持续走低的严峻现实,企业应如何面对?即使对于利润相对较好的特色原料药企业,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加强技术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生物制药行业前景良好,但仍是规模不经济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我国生物技术药物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到2006年总产值可达83-92亿元人民币,利润可达38-46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

目前国内基因工程药物大多数是仿制而来,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人民币,5年左右时间;再加上生物药品的附加值相当高,如PCR诊断试剂成本仅十几元,但市场上却卖到一百多元,因此许多企业(包括非制药类企业)纷纷上马生物医药项目,造成了同一种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

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公司虽然已有200多家,但真正取得基因工程药物生产文号的不足30家。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8

深圳发展银行

年产值。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三)医药流通企业竞争仍将激烈,盈利空间继续下跌

医药商业微利时代,直面流通领域改革的提速。几年来,受政策因素及市场理性、非理性竞争的影响,医药商业已步入微利时代。医药流通领域出现了新的竞争态势和格局,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政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完善优化供应链之争。

未来医药商业的毛利只会下降不会上升,预计由目前的8.60%逐步降到6%~7%或更低,流通费用率也会由目前的7.68%水平逐步下降。重组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通过改革与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批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将成为引领中国医药发展的主力军,其生产经营集中度、利润集中度将进一步凸现。

因此医药商业企业必须加速改革的步伐,进行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要以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规模化程度为目标,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流通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节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药价稳中有降

2004年6月7日,包括阿莫西林在内的24类约400多个规格的抗生素开始降价,实行最新的最高零售限价,公布降价的24种药品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品种,幅度为历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平均降幅约为35%,最高达58%,而总体降价金额大约35亿元左右。

而早在2004年4月初,国家发改委下文,2001年以来发明的“已过发明国专利保护期、且与仿制GMP药品差价超过规定幅度的原研制药品,其临时性零售价格执行期限至2004年8月31日,2004年9月1日起需按重新核定公布的最高零售价格执行”。按此推测,合资企业生产的已过专利期的原研制药品,降价幅度将在30%左右。但实际上9月1日仍未有新政策出台。与此同时,药品单独定价政策正逐步完善。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49

深圳发展银行

专家指出,未来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降。2004年7月资料显示,医院的平均实际零售价高于药店39.50%。可以预见,2006年政府将继续医药分业改革,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提高服务收费来补偿医疗机构在药费收入上的损失,从而推动药价下降。

(二)药企转战农村市场

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动让使农村市场成为新热点。据了解,目前8成假药案发生在农村,农村正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留给药企发挥的空间极大。预计到2006年,低价药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比例将由现在的不足10%上升至60%。同时,由于农村市场销售网点过于分散,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大范围铺点势必造成管理混乱,为此药企需要进行分层次设点。目前,白云山等中药企业将其下一个营销重点放在农村,板蓝根、复方丹参片等低价产品正在向中等城市、县城甚至村镇销售网络渗透。

但是,在农村市场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区域广、消费水平低、产品销量低,医药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时必须具备一定实力,且在农村市场推广的单个产品的销量至少达到5000万元以上,才能保证企业的盈利。这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或许存在不小的难度。

(三)全球医药研发地渐转设中国

虽然欧盟2004年拒绝了中国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但却挡不住跨国制药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情有独钟。近年来,GSK、罗氏、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据了解,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办厂,有的还拥有了自己的独资企业。目前我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占14家,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制药企业不多。除了GSK、罗氏、诺和诺德之外,还有阿斯利康、礼来等屈指可数的几家。预计2006年这个趋势将不可抵挡。

目前,世界制药巨头大规模进入中国的行动已经完成,现在开始跨国公司逐渐从原来的注重产业投资向注重研发投入转变。跨国制药公司已瞄准了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领域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独特的疾病资源;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因为在中国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员,报酬比在国外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0

深圳发展银行

招人低得多,而且,中国的临床成本也低很多,总体算下来,所节约的成本就很可观。

(四)外企将拉开OTC市场大战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信息是零售市场的增长,已引起了外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德国默克2003年9月宣布启动其中国市场的OTC项目;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的OTC销售年增长50%,到2008年达到10亿元规模;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2004年4月,诺华公司整合旗下的“扶他林”系列品牌,标志着诺华将发力中国OTC市场;而紧接着2004年下半年,德国马博士亦进驻了中国OTC市场。

(五)植物提取物成新方向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中药产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三大类。其中,植物提取物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外向型产业。 随着国际上天然植物药的兴起和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主要原料植物提取物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因而在我国催生了一大批提取物生产厂家。目前,我国植物提取物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专业生产企业有200家以上,还有不少中成药、精细化工等生产企业也生产提取物。国内植提企业数量虽然为数不少,但有规模、在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仅有几家,多数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植物提取物分会的理事或会员单位,集中分布在几个资源较丰富的省区,比如浙江、陕西、湖南等。 作为医药行业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植物提取物产业或将成为我国医药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所在,成为改变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路径的力量之一。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1

深圳发展银行

第六章 我国医药行业信贷建议 第一节 医药行业的整体信贷思路

总体来看,商业银行对医药行业的信贷支持应坚持结构优化的原则。

我国医药产业以18%的增长(GDP的两倍)速度走过了2005年。如果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变,2006年的医药工业总产值按现价可望达到5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左右,药品的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可以认为,2006年医药产业受惯性推动走势依然强劲。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受药品降价等因素的影响,整个行业收益将明显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医药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将进行变革,以促使“医药产业链全体效率提高”,这必然将淘汰一些效率低下的环节和企业,而国内数千家企业,弱小的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找到靠山。可以预见,2006年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大鱼吃小鱼,小鱼吞虾米的游戏会进一步白热化。

2006年医药商业企业仍将在微利时代寻找商机,而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农村市场将成为新焦点。因此,建议中小药企发展农村市场可能会有发挥的空间。

对化学原料药企业和中药龙头企业继续重点关注,同时对于有外资背景的医药商业企业可以重点考察其资产质量,如果资产质量比较优质并且投向区域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重点关注。

从规模看还应该继续支持大型企业,但由于医药行业的并购在今后几年将比较频繁出现,因此重点关注一些小企业的并购方,如果并购方是对其产业链的一个较好的补充,同时并购方本身资产较好时可以关注,但需并购方企业提供抵押。

从区域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应以东部地区为主,而对中西部地区可以有选择地支持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医药企业。具体到各个省市针对性也不同,例如北京市可以对其生物制药行业重点关注,上海市对其医药商业重点关注,浙江省对其化学原料药的民营企业重点考察,而对于四川省则重点关注其中药企业。

另外由于一些专利药将要过期,国内许多企业将考虑生产这些药品,对于这类企业要严格审查,结合我国国情和市场情况具体考察,作出信贷决策。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2

深圳发展银行

第二节 医药行业的信贷风险分析

(一)经营风险

1、研发风险

医药行业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从全球医药行业的情况看,研发失败的比例很高,而研发的失败将造成大量投资的损失。因此,尽管目前研发能力的强弱还不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但研发能力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并最终会成为医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在信贷决策时要关注企业自身研发力量的强弱,研发资金的投入及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深度等。

2、产品结构风险

医药企业的盈利从根本上取决于其产品结构。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药品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产品疗效确切、产品针对的适应症是常见病(即产品市场容量大)、产品所针对的人群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产品是独家产品或生产厂家少或能抢先推出新产品,拥有这样产品结构的企业就具备高赢利能力的基础。反之,将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在信贷决策时,产品结构方面应该关注:

(1)专利保护。我国加入世贸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实施将非常严格,企业仿制药品是否处于专利保护期内,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药品仍然处于保护期内,则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购买费或巨额赔款;如果药品专利期满或即将到期,则可以针对疗效好,需求量大的药品进行仿制生产,走仿创结合的道路,也是切实可行的;

(2)产品结构的多元化。2000年11月PPA事件对药品生产企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如果药品是企业唯一的主导产品,将会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与化学原料药或中药不同,化学制剂药品的长期效果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因此,企业主导产品过于单一会造成风险相对集中,银行对这类企业的贷款需要相当慎重;

(3)《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银行应该积极关注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把进入该目录的药品销售占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作为衡量制药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规定了能够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而这项医疗保障体系基本覆盖了我国一半以上的医疗市场,将成为医药企业扩大销售额的重点市场。而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进入该目录的比例,一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3

深圳发展银行

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3、价格风险

集中招标制度的实施和国家价格政策的放开,将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压缩医药企业的盈利空间,导致部分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陷入困境。预计降价趋势仍将继续。因此,在信贷决策中,充分调查和分析产品价格的走向是十分必要的。

4、环保风险

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对环保的要求较高,相应环保法规对药品生产的要求十分严格,企业对此必须加大投入,即公司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将会投入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环保处理,将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公司的收益水平。

(二)市场风险

1、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一般研制出来的新药产品利润率高、疗效好,能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巨额利润,但同时也可能存在药品适应面不够广泛,市场容量太小,或者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导致投资难以收回的风险;此外还有可能由于产品的技术缺陷而被政府禁止销售(由于药品的负作用可能有较长的滞后期,对这一负作用的认识也会有滞后期。

因此在药品被准许生产销售一段时间之后被政府禁止是完全可能的),导致企业前期投入的巨额产品开发费用或仿制费用、广告营销费用付之东流。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和政府对新产品的反应,以便及时做出信贷调整。

2、营销风险

在成熟市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好的品种、药品的疗效和研发力量上,但在我国现阶段,化学制药中90%以上为仿制药品,产品同质性强,国内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营销能力上。“同仁堂”、“天士力”等公司的成长源于品牌的创立与维护,销售渠道的建立和完善。

因此,是否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突出的销售能力成为信贷决策的一个重要标准。但银行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基于营销之上的成长是一种难以持续的成长。

(三)行业风险

1、进入和退出壁垒风险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4

深圳发展银行

从医药行业本身的特性来说,医药医药行业应该是进难退也难的行业,但长期以来旧的多头管理体制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业界不少人对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乐观前景夸张地判断导致医药行业长期以来的壁垒是进易退难。虽然可以预见医药行业的进入壁垒将越来越高,但银行在信贷决策时,特别是针对中短期贷款,还必须考虑目前的这种现状造成的大量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大量生产能力的闲臵问题。

2、竞争风险

尽管目前整个医药行业呈现较好的增长态势,但从整体看,医药行业集中度不高,属于竞争程度很激烈的行业之一,并且随着国内医药行业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大,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因此从竞争风险来说,属于中度风险,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投放的时候,还应该采取谨慎原则,认真鉴别客户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

(四)政策风险

医药行业是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行业。这几年,涉及医药行业的政策非常多,政策的变化可能会给某些医药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GMP、GLP、GSP、GAP等政策的强制实施,必将会造成那些生产经营不规范,资金实力较小的中小企业被迫破产或被兼并。但政策的变化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好的影响和市场机会,一个典型例子是双鹤药业近几年在全国大量建立大输液基地,其政策背景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至2000年12月31日,所有大输液产品的生产必须通过GMP认证,导致部分生产企业生产和医院自己配制的大输液退出市场,腾出了一部分市场空间。因此,关注政策变化对医药企业的影响及医药企业的应对策略是银行进行信贷决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银行可以将医药企业是否通过GMP、GAP、GSP等认证,作为放贷的重要指标。同时,对那些已经通过GMP、GAP、GSP等认证的医药企业,还要考察其是否具备很强的销售渠道和队伍。如果两个条件都具备的医药企业,其风险相对来说会小。

(五)财务风险

尽管目前整个医药行业财务状况良好,盈利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由于产能的过剩和激烈的竞争,加之来自大型跨国医药生产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医药企业的赢利能力将长期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研发能力不足导致的赢利能力太低是行业最大的财务风险。而入世后,医药行业对外开放了,一些国际上信用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5

深圳发展银行

好的跨国制药企业,其直接在中国建设分支厂房或是研发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

(六)银行业务风险

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使得银行的业务风险加大:质押贷款风险。我国曾采取过这样一项政策:企业可以凭有效的欠退税单据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称为“质押贷款”,贷款的最高额度可以达到90%。不少企业都靠这项政策解过燃眉之急。这将加大银行审查业务,尤其是有些中小企业本身资信评级比较困难,商业银行应该控制该风险。同时,对于希望进入农村发展的中小医药企业,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药品价格低廉,在国家政策允许与支持范围内,其风险应该可以预见。

第三节 投资机会及建议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质地参差不齐,二级市场上行业的联动性较小,对于医药行业的投资必须遵循自下而上的选股办法,因此区别对待、分析不同细分市场的医药上市公司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三类医药上市公司中可能存在较大的投资机会。

多品种的中成药类公司

中成药主要面对OTC市场,有很好的市场基础,一直受国家政策扶持,近几年均维持稳定增长,具有品牌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家非常重视提高农村市场的医疗卫生水平,随着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中成药将获得很大的市场机会,品种齐全的中成药上市公司将分享这一市场的成长。

专科市场的制剂类公司生物制药类公司

小的专科市场一直以来被大型医药企业忽视,市场竞争相对不甚激烈,产品毛利率较高,部分小型医药专科企业由此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另外,由于市场总体规模不大,药品降价压力较小,专科市场龙头公司的经营环境较佳,企业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条件。

生物制药类公司

疫病的频繁暴发使得生物药品成为治疗新型疫病的主要品种,我国生物制药行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有较好的药品研发实力和新药储备的生物制药公司将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

2006年中国医药行业研究报告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