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用文档其他之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分析

2023-11-13 来源:榕意旅游网
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

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短信 手机消费 信息交流

手机从奢侈品到如今千家万户的必需品,从蓝屏到彩屏,从翻盖到手写,从触摸到智能,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短信也成为主要的人际沟通方式之一。手机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简称sms)以其互动性、广泛性、非即时性、非现场性、便捷性和经济性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一份来自《新周刊》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9亿手机用户中在校学生占46%,20—25岁年龄段是短信使用比例最高的群体,达到89%,而大学生正好符合这个群体的年龄特征。这种新型信息互动方式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然而,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容易受这种“拇指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手机短信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研究大学生手机短信消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可帮助我们尽早制定对策,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一、手机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旨在了解大学生中手机短信的使用情况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2010届英语专业的800名在校大学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565份,有效问卷565份,回收率为70.625%。

统计分析方法是:研究者发放并收回的问卷,用计算机录入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定性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访谈对象为随机抽取调查样本中的100位在校大学生。 二、手机短信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

数据调查发现,100%的人使用手机,其中98%的人使用手机短信功能,6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频繁地使用短信功能,88%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手机的最主要功能是收发短信,59%的大学生每天发送手机短信10—20条,24%的大学生发送短信在10条以下,发送短信在50—100条的大学生占13%,有4%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每天发

送超过100条的短信,还有个别异地的大学生恋人,平均每30分钟就会和恋人发信息。

手机短信内容也可谓无所不包,五花八门,主要有与父母亲人的亲情短信、与朋友的友情短信、与恋人的爱情短信、拿人开涮的幽默短信、节假日的祝福短信、与学习相关的事务短信、偶尔在同性或恋人间传播的黄色短信和其他短信等。由此可见,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率高,收发短信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大学生们越来越青睐手机短信。

三、手机短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原因分析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流行的一种交际手段,并更多地在较亲密的群体内部使用。究竟是什幺原因,让大学生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收发短信。 2.经济方面

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都考虑过相关的费用问题。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较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再加上移动、联通等通信公司都推出了各种实惠的短信套餐。因此,发短信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 3.独特的传播特点

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起电话来,它能更好地排除第三者的干扰,也避免对第三者的干扰。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信息传播范围被控制在最小。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比如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及时“到达”。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要高于打电话,这也是短信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大部分的大学生来到新的城市,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离开了朋友、亲人、以前的同学,和他们天天电话联系不大可能,偶尔的一条短信却能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给父母亲人送去温馨的思

念,给久未谋面的朋友同学带来祝福。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对大学生利弊的分析

手机短信消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积极的效应,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积极效应主要表现在:(1)有效保护大学生的隐私。大学生交往的所有隐私话题可以通过无声的短信表达,对大学生的隐私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2)使大学生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和谐。手机短信用无声的文本,有效地避免了通话与所处环境发生的不和谐。(3)手机短信为大学生建构了一个真实而又不可触摸的高度自主的“地盘”和独立的空间。(4)手机短信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比如表达一些当面或电话里不好表述的轻松、幽默甚至“肉麻”的语言,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等。

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手机短信导致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能力下降,从而产生一些不良反应。(2)由于手机短信交流的隐蔽性导致黄色、欺骗、恐怖、反动言论等垃圾短信的肆虐,造成信息污染,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侵蚀,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3)当前我国大学生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手机短信更加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手机短信助长了大学生的逃课行为和作弊行为。(4)手机短信收发导致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下降,学习的有效时间大大减少。 五、大学生手机短信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手机短信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大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在应用过程中又会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趋利避害,对不良现象针对性地制止。主要建议有:(1)抓思想,对大学生手机用户教育和引导,强化大学生的“短信”道德意识,引导大学生的短信行为,提高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例如,在考试前夕向每位同学发送“遵守考试纪律,严守诚信承诺”的警示短信,四、六级考试前提醒学生一些注意事项,等等,充分发挥手机短信作为宣传阵地的作用。(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积极开辟短信互动空间,编发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短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以短信交流为平台,开设短信心理咨询、实施短信心理辅导,让学生在短信交流中敞开心扉,无所顾忌。(3)抓源头,净化短信的内容。例如,利用短信,创作一些人生励志、节日问候、善意提醒等健康内容的短信发送给同学,努力营造一个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4)抓管理,健全制度,规范

行为。例如,要求手机制造商增加手机短信过滤选择的功能和软件开发,并从严查处不良短信传播者和制定有效的学生手机短信使用管理条例。 六、结语

手机短信已经是现代大学生交流的一种方式,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也为大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我们应该正确地使用手机短信,使其成为校园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学生信息员可以以发送手机短信为信息上报的主要手段,使学校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难题,将一些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管理层可以使用短信作为主要宣传手段,开展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努力使其成为正确思想的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刘晓宇.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现象的德育沉思[j].教育与职业,2004,(15).

[2]刘幼昕.手机短信挑战高校德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04).

[3]钟铭金.手机短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教师,2007,(s2).

[4]任永辉.试析手机短信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

指导老师:孙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