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经济体制(政策)的调整
1.“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2.(2018江苏大联考3月)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改变传统的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后来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这一举措( ) A.是对农业集体化的彻底否定 B.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确立了苏联的市场经济体制 D.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201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2月)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1960—1965年苏联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B.1965—1970年苏联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改革的效果
C.1975—1980年苏联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1980—1985年苏联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4.(2019江苏无锡1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 1 -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5.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 A.苏联人民为二战作出巨大贡献 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 C.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 D.苏德战争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
6.(2018江苏无锡期末)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7.(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瞿秋白访问苏俄后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改收粮食税 C.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垦荒
8.(2018江苏南京5月)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9.(2019江苏淮安调研)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具有偏激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2 -
10.(2018江苏盐城模拟)1932年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四年间花在公共工程项目上的钱比此前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材料说明当时( ) A.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 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相结合 C.凯恩斯主义学说已得到实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11.(2019江苏常州1月)1939年,美国公共舆论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新政措施,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据此,下列判断最可靠的是( ) A.前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C.后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B.前后两个数据都不可信 D.前后两个数据都可信
12.(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迎合了当时西方各国的需要,相当迅速地被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接受,人们称它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这一理论( ) 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13.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14.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从而达到削减粮食生产的目的。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 3 -
15.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美国经济面临崩溃。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许下“新政”诺言,借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多数当选。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是( ) A.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 C.苏联的计划经济经验
B.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16.(2019江苏南通5月)下面是1929—1940年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变化曲线图。对该图数据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自由放任促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 B.凯恩斯主义盛行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 C.罗斯福新政推动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 D.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引发经济危机
17.(2019江苏泰州中学2月)美国历史学家内森·米勒认为:“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下列对此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 A.该说法较为客观地呈现了这一历史事实 B.“常规疗法”因“滞胀”的出现而不能奏效 C.“试验性疗法”仍突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D.罗斯福的“医治”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疾病
18.“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用世界性的术语来说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几乎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这是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在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杂志《名利场》刊登了威廉·格罗伯的漫画《“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见右图)。该漫画反映了 ( )
- 4 -
A.经济危机严重束缚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新政使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太多的束缚 C.作者对新政各项措施基本持赞同态度 D.作者对新政各项措施基本持反对态度
20.(2020江苏姜堰期初)新政过程中,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现在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从1937年到1941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这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表明( ) A.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的根基 B.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 C.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 D.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
- 5 -
答案
1.“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D项。
2.(2018江苏大联考3月)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改变传统的收税办法,由按产量改为按自留地面积计算税额。同时,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免除私人果树、奶牛的实物税。后来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这一举措( ) A.是对农业集体化的彻底否定 B.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确立了苏联的市场经济体制 D.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D 材料“降低自留地的税额”“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说明这一举措对农民的利益予以保护,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A项中“彻底否定”说法错误;B、C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201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中2月)下图所示为某阶段苏联和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的对比图,其反映的苏联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 6 -
A.1960—1965年苏联增长率高于美国,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效果 B.1965—1970年苏联增长率高于美国,体现了斯大林改革的效果
C.1975—1980年苏联增长率低于美国,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1980—1985年苏联增长率仍然低于美国,体现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
答案 A 1960—196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美国,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A项正确;1965—1970年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不是斯大林时期,B项错误;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他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1980—1985年增长率与其经济改革无关,D项错误。
4.(2019江苏无锡1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答案 A 材料“小组包工奖励制”体现出利用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A项正确;这种手段的刺激没有改变所有制构成,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的内容,D项错误。
5.苏德战争初期,德国的闪击战使苏联陷入不利局面。但苏联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最终扭转劣势取得战争胜利。这表明( ) A.苏联人民为二战作出巨大贡献 B.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比例失调 C.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
- 7 -
D.苏德战争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
答案 C 材料信息反映了二战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的发展,这些成就表明计划体制有利于集中生产能力,故选C项。材料信息强调苏联的生产能力,无法说明苏联人民在二战中的贡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苏联军事方面的成就,并非强调苏联工业化,故D项错误。
6.(2018江苏无锡期末)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美国已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D.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答案 D 由材料中“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知,苏联重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D项正确。1973年后美国陷入“滞胀”危机,符合史实。但是,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发展,故排除A项;苏联最终没有革除斯大林模式弊端,这个弊端也导致苏联的最后解体,故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 7.(2019江苏苏锡常镇5月)瞿秋白访问苏俄后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为近时西伯利亚以及其余各处农民反抗的真因——这种风潮,我们到莫斯科时已经很甚。”为解决这一问题,苏俄推行的政策是( ) A.改收粮食税 C.余粮收集制
B.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垦荒
答案 A 材料“实际上‘粮食均配法’,收取农民出产物之全量”表明当时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农民的不满。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改收粮食税来解决,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题干不符,B项错误;余粮收集制是造成农民不满的主要原因,而非解决问题的政策,C项错误;大规模垦荒是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与材料所述不符,D项错误。
8.(2018江苏南京5月)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 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答案 D “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工人阶级队伍,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并不能据此推断苏联国民经济衰退,B项错误;1937年,苏联
- 8 -
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已实现工业化,C项错误;“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小时的工作时间”反映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D项正确。
9.(2019江苏淮安调研)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具有偏激性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 B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故排除A;根据材料“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偏激性,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故排除C;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D不符合史实,排除。
10.(2018江苏盐城模拟)1932年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四年间花在公共工程项目上的钱比此前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材料说明当时( ) A.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 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相结合 C.凯恩斯主义学说已得到实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答案 A 材料中“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表明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中“1932年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四年间花在公共工程项目上的钱比此前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没有涉及直接救济,故B项错误;实践凯恩斯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开创的,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故D项错误。 11.(2019江苏常州1月)1939年,美国公共舆论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新政措施,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据此,下列判断最可靠的是( ) A.前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C.后面的数据较为可信
B.前后两个数据都不可信 D.前后两个数据都可信
答案 D 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是由于这部分受访者是高收入人群,他们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被政府用来搞救济和公共事业了;而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
- 9 -
受欢迎的,是由于这部分受访者是从中受益的人,所以前后两个数据都可信,故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分析片面,排除。
12.(2019江苏南京、盐城3月)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迎合了当时西方各国的需要,相当迅速地被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接受,人们称它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这一理论( ) 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答案 A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阐述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它与西方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完全不同的,A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B、D两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家福利制度,C项错误。
13.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大危机期间,单纯的社会救济不能解决失业问题及失业带来的其他问题,只有工作才能让失业者找到“自尊心”,这表明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故选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困境,故D项错误。
14.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规定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从而达到削减粮食生产的目的。该立法主要是为了( ) A.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 B.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C.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 D.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答案 B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罗斯福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削减粮食生产,来控制市场价格,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也是为了减少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强土壤保持以维护生态平衡”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B项正确;“通过补贴促进国内货币的流通”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取得农场主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10 -
15.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整个美国经济面临崩溃。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许下“新政”诺言,借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以压倒多数当选。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是( ) A.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 C.苏联的计划经济经验
B.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D.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答案 C 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剧了危机,体现的是“新政”的迫切性而非“现实依据”,故A项错误;1936年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理论,与材料中“1932年”不符,故B项错误;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1928年至1932年,与材料中“1932年”“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相符,故C项正确;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与材料中“1932年”“实施‘新政’的现实依据”不符,故D项错误。
16.(2019江苏南通5月)下面是1929—1940年间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变化曲线图。对该图数据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自由放任促使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 B.凯恩斯主义盛行导致失业率急剧上升 C.罗斯福新政推动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 D.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引发经济危机
答案 C 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29年到1932年间持续下降,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理论,通过国家全面适当干预经济,使失业率呈下降趋势,B项错误,C项正确;经济大危机引发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D项错误。
17.(2019江苏泰州中学2月)美国历史学家内森·米勒认为:“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种新的体制结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下列对此观点评述正确的是( ) A.该说法较为客观地呈现了这一历史事实 B.“常规疗法”因“滞胀”的出现而不能奏效 C.“试验性疗法”仍突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 11 -
D.罗斯福的“医治”使资本主义社会摆脱疾病
答案 A 材料中的“试验性疗法”是指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A项正确;“滞胀”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中罗斯福新政的时间不符,B项错误;“试验性疗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可能根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D项错误。 18.“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有免于匮乏的自由,用世界性的术语来说意味着每个国家都几乎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这是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在当时美国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D 材料中“每个国家都几乎可以为其国民提供一个健康的和平时期的生活”反映了在罗斯福新政中就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并不能为国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故A项错误;“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也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故B项错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同样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最能体现材料中的思想理念,故D项正确。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杂志《名利场》刊登了威廉·格罗伯《“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见右图)。该漫画反映A.经济危机严重束缚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新政使总统的权力受到了太多的束缚 C.作者对新政各项措施基本持赞同态度 D.作者对新政各项措施基本持反对态度
答案 D 漫画《“布条”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针对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没有体现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A项排除;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扩充了总统的权力,B项排除;漫画中,“布条”将代表美国的巨人束缚住,这说明作者认为新政的各种机构与立法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美国的自由制度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作者对新政的各项措施基本持反对态度,C项错误,D项正确。
20.(2020江苏姜堰期初)新政过程中,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现在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从1937年到1941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这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表明( ) A.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法独立的根基 B.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 C.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 D.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
的漫画了 ( )
- 12 -
答案 C 依据材料“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从1937年到1941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这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政的推动下,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加强了总统的权力,C正确;司法仍然是独立的,排除A;总统和法官之间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并不是存在权力冲突,排除B;D中“阻碍”表述错误,应该是推动,排除。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