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
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才基本知识
1、人才概念:人才内涵、人才外延即人才分类
2、科学人才观
3、党管人才原则
二、《咸丰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解读
一、人才基本知识
一、人才概念
(一)人才的内涵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衡量人才的新标准:“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1
人才新标准,是对人才标准的重大突破,这一新的标准不仅避免了上述以素质或学历、职称、资历、身份论人才的片面性,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了人才概念的科学内涵,是对新时期人才理论的新发展。人才新标准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用人才新标准来衡量人才,应该抓住前面谈到的两个关键问题,即内看素质,外看成果。其理由是:一个人的素质是取得成果的内在依据,成果则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人要成为人才,他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就是品德、知识和能力,同时他还应该取得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即业绩。较高素质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判断人才的两条最根本的标准。缺了哪一条都不行。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取得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是必须的。但是,又不能够绝对化,如果绝对化,又容易走向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人才的误区。所谓较高的素质和创造性劳动成果本身是分层次的,如高级人才的素质和成果就处于高层次,初级人才的素质和成果就处于人才中的低层次。因此,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人才,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种田能手也是人才。他们对社会的发展都有贡献,区别点只是贡献的大小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智力正常的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只要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本人勤奋努力就能够成为人才。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学习和贯彻人才新标准,还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二是不讲或轻视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是不要学历、职称、资历、不看身份,而是强调不能将学历、职称、资历、身份作为判断人才的唯一标准,衡量人才主要应该看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
经过上述分析,人才的定义应该这样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成为了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个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前进的高素质的有业绩的人。
(二)人才的外延(即人才分类)
2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目的与需要,从不同角度对人才进行分类。例如,应用型人才、科研型人才、领导型人才……;或者政治人才、军事人才、经济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或者一般人才、高层人才、尖端人才、优秀人才、拔尖人才……等等。目前常见的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就是一种分类方式。
从运作层面看,具有实际运作意义的人才分类,应以职业性质(行业)为主线,结合人才的岗(职)位层次情况进行分类。例如,专业技术人员可分为若干系列(工程、教育、医疗、科研、编审……等等),各系列又可进一步细分为若干类别和层次,例如,教育系列可分为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等等,进而再分为高级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等等。这是实施人才战略的需要,也是编制人才规划和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
按照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人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字型人才,虽然这种人才知识面比较宽,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某一专业方面研究得比较深,非常可贵,但知识面太窄,缺少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能力。
\"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知识面比较宽,面且在某一点上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其弱点是不能冒尖,没有创新。
\"十\"字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点上有较深入的研究,而且敢于出头、冒尖。
3
\"存备人才\",这是一种新型人才。一般将他存储起来,用来调配工作,不时之用。或加以长期陪训,用于企业的科研和开发,使企业有突飞猛进的趋势。
目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按照人才所从事的职业、行业和地域分布的特点,把人才分为以下六大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六类人才:
1、党政人才:是指在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群众团体、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从事党务、政务、公共管理或者审判、检察业务,具有行政编制的人员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管理岗位的人员,简单地说就是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
2、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事业、企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指在企业单位从事经营、销售、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技术职称的人员。
4、技能人才:是指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从事生产、运输、服务等工作、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工人。
5、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中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它通常包含以下八类人员:一是拥有农民技术职称或取得一定的专业技术证书的专业骨干,比如取得绿色证书的种田能手;二是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民营科技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三是各类科技推广示范户、生产专业户中的一些先进生产者;
4
四是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五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取得突出成绩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村组干部;六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回乡知识青年,包括自学考试毕业生、“五大”生以及没有安排就业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七是具有一定专长和知识面的复员退伍军人;八是乡镇转制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6、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主要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领域,是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科学人才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克服在人才问题上的各种不合时宜的观念。”科学人才观是指导人才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上的深化和拓展。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深化对科学人才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一)深刻理解科学人才观的内涵
在2011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
5
部部长李源潮同志首次对科学人才观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他强调指出: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是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的行动指南。科学人才观包括十个方面的理念:
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
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
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
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
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
6
(二)落实科学人才观的要求
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在人才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运用,是推进人才工作科学化的行动指南。落实科学人才观要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人才工作思想,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州的部署上来,形成行动的共识。
落实“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理念,就是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创造和发展我县先进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不断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落实“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理念,就是要大力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把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优势。
落实“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理念,就是要始终把服务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开展人才工作,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成效检验人才工作。
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理念,就是要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落实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要政策和工作部署中,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支撑“六大工程”又好又快实施。
落实“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理念”理念,就是要不拘一格选才、育才、用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的空间,让每个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
7
都能得到社会尊重。
落实“以用为本是人才发展的重要方针”理念,就是要继续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永恒主题,着力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的问题,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
落实“人才投资是效益最大的投资”理念,就是要进一步树立人才资本是高效资本、人才投入效益最大的理念,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起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
落实“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理念,就是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精通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发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技艺精湛、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
落实“遵循系统培养的人才开发规律”理念,就是要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全面规划、系统培养各类人才,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落实“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理念,就是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不断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要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识人选人用人制度的改革,把成熟的改革经验上升为制度规范。
8
三、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作为一项新的人才工作原则,是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采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对领导方式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党管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党管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党管人才,是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党管人才的内涵
党管人才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一切有关人才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都必须由党来制定,所有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都必须以党的要求、规定为依据,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人才管理政策、法规的制定。人才管理的各项程序,必须有利于党对人才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的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党组织充分行使对人才工作的管理职能。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而言,党管人才原则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党管人才的根本原则,二是党管人才的具体制度和方法。
党管人才的基本原则是党对人才管理的性质规定,是决定党的人才管理根本方向和根本立场的,是党管人才原则的核心。其基本点在于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这一条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干部的具体制度和方法就是党根据形势和任务以及人才状况,依照党的人才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才标准,确定适宜的人才管理体制,对各级各类人才实施有效的管理。党管人才的方法是与时俱进的。
9
必须指出的是,党管人才的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党管人才不是党委包办人才方面的一切工作,而是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组织部门、政府部门、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等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共同做好人才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管人才要注重做好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的工作。
1.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和组织实施人才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握人才工作的方向。
(1)科学进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各级组织部门要根据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对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人才需求进行科学预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2)科学进行人才分类管理。包括对人才的科学分类和对不同类型人才实行不同的管理。分类管理的着眼点,是人才管理对象的科学划分,而不是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权的分散;是对人才管理责权的分工,而不是削弱和取消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职能和管理手段。党必须通过制定各类人才的政治业务标准、各类人才选拔培养的具体政策,通过对各类人才管理机构的职能分工与协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
(3)要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建立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教育政策机制。要加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培育市场化培训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强化国际化培训机制,形成终身学习培训机制。
10
(4)要遵循各类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竞争择忧的人才选拔任用政策机制,完善考试、考核和测评方法,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
(5)要建立和健全统一的人才市场,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机制。政府要从“办市场”转向“管市场”积极发展多元投资结构的人才中介机构和行业管理协会推出市场监管的新方式,包括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督、研究制定人才市场管理办法等。大力吸纳高层次急需人才,建立和完善高级人才信息库,及时掌握国内外人才动态。
(6)要探索适合人才特点的激励政策机制。要尽快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的、科学合理和动力充足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风气,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
(7)建立有效的人才投资政策机制。把人才开发的投人放到优先位置,保证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
(8)要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的人才社会保障政策机制。
2.运用政策、法制和组织手段,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保证各类优秀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面对新的形势,党必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从制度上看手,健全科学、规范的人才管
11
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符合人才特点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开发机制。
(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发挥市场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高层次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以推进聘用制为核心,转变事业单位用人机制,逐步实现空缺岗位公开竞聘制度,不断扩大市场招聘选拔范围。
(3)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通过完善辞职辞退制度;研究制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意见,落实个人择业自主权。
(4)要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实现人才市场多元化,并要积极营造平等、开放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种类人才市场,建立多元股权结构体系,完善独立法人治理结构。探索跨地域、跨行业的以资本为纽带的多种市场发展形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人才合作与竞争。
(5)通过促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开,进一步理顺政府人事部门与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搞活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内部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提升适应市场需要的竞争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遵循市场规律,努力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水平。
(6)政府人事部门要把职能转向营造市场环境、加强立法执法上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12
要树立人才安全意识,研究建立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3.加强对人才工作机构的协调和自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备相关部门的职能和作用,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实现人才信息资源共享。
人才工作是一项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坚持和实现党管人才,必须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努力健全和完善人才工作咨询决策机制、协调落实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和方法、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是要努力完善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运作机制。在全局上,党委总揽全局但不包揽,协调各方但不替代,各方的事情仍由各方去办。在重点工作上,党委主要抓方向、方针,政府主要抓方案、方法和具体实施;在工作方法上,要完善党的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人才利益整合体系,探索柔性整合工作模式,积极进行利益整合机制和载体的创新。
二是确立科学的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努力提高人才管理控制力的基础上通过人才的市场化配置不断扩大人才管理的覆盖面。对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的人才,则可以实行标准控制、程序控制、政策控制等间接管理和备案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从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考虑,必须不断地通过加强宏观管理,使党管人才的外延合理拓展,扩大党管人才的覆盖面。这种覆盖面的扩大,应该通过政策导向、市场规则、人才标准等形式,将目前人才管理中的一些盲区纳人党管人才的范围。
三是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人才、
13
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按照重点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理论的创新和体制创新。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三个环节,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
(二)怎样落实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原则,在内涵上,必须体现“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这三个方面,即:
1、党管人才必须实现民主化
党管人才原则的民主内涵,就是党管理人才的各个方面必须始终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党管人才的权力在严格的民主程序中运行,从根本上杜绝人才工作中的“人治”现象。
一是通过体制创新,优化党的各级人才的素质,实现党对各级各类人才管理的民主化。
二是在人才管理中坚持群众公认原则与党管人才原则的统一,在人才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切实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民主制度和程序,注重社会公论。
三是强化制度民主,将人才管理中的各种有效的民主形式固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体系。
14
2、党管人才必须实现法制化
一方面,宪法赋予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党在依法管理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决定了党对人才的管理必须符合法律要求。这就要求党在人才管理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办事,全力维护法律的权威。我们的人才管理政策、方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与法律相冲突。全党特别是党的人才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法律一素养,强化法律意识,从管理观念上真正实现政策主导型向法律主导型转变,绝对不能将依法管理人才和党管人才原则对立起来。应该逐步地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人才管理规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之有效的党对人才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方法、经验,通过严格的立法程序转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条文,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管人才原则拥有法律保障,既加强党管人才的法理基础,又有利于防止在人才政策掌握中可能出现的随意性。
3、党管人才必须实现科学化
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基础上,用改革的精神进行党管人才方法的创新,使党管人才原则具有科学管理的内涵。要尽快树立人才战略新理念。包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人才标准具有多维性和创新性特点、人才可以“柔性流动”等新理念。要加强党管人才政策研究机构建设,逐步完善由精干和权威的人才管理决策中枢、灵敏和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的参谋咨询系统组成的人才管理科学决策体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人才管理程序,不断创新现代化的人才管理方式,创新科学的“竞争择优、开放灵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人才管理机制。
15
二、《咸丰县“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解读
一、制定规划的依据
(一)成效与进展
“十一五”时期,我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建立健全了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了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职责,有力地激活了第一生产力。三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规范人才工作秩序,人才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四是多管齐下,盘活人才存量资源,人才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统计意义上的人才总量由“十五”期末的10500人达到2010年末的19100人,增长81.9%。五是大力整合资源,对各类人才展开大规模培训,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主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为明显的提高。六是广泛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问题与矛盾
“十一五”以来,我县人才发展虽然取得新的成效,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人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主要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全县人才仅占全县人口的5.17%,与全国、全省和全州人才分别占人口资源8.6%、8.9%、7.64%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对经济社会
16
发展贡献率不高,人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三是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创新不够,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人才环境不优,人才引进难和留住难的问题仍然突出。
(三)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县人才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将遇到巨大的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力度,省委、省政府支持我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继续对我县实施“616”对口支持等战略和措施,将进一步推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并为我县人才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二是恩黔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黔张常铁路、咸来高速公路即将开工,不仅改变着我县发展区位不优的态势,也有利于改善我县人才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咸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发展定位,将进一步拓展我县人才发展的空间。
挑战方面:我县人才工作基础薄弱,人才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和全州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人才发展与发达地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之势,与周边县市比较也不具有明显优势。促进人才发展,确保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保证,未来五年的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切实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县之路,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1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咸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扩大人才总量为基础,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为主线,以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为突破口,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咸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服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全县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人才优先。摆正人才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突出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实行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广泛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注重
18
用好用活人才,引导和激励人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基层和生产一线建功立业,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创新机制。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遵循人才发展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着眼于改进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突出重点。突出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用,注重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引进,大力加强各行各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整体开发。坚持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优化结构与提高素质、宏观调控与市场导向、政府主导与社会广泛参与的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1、人才发展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力争从现在的19100人增加到30000人,年均增长9.36%,基本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中:党政人才、事业单位管理人才总量保持相对稳定,由现在的1700人控制在1800人以内;专业技术人由现在的4200人达到5000人,年均增长3.55%;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现在的190人达到400人,年均增长16.05%;技能人才由现在的10850人达到17200人,年均增长9.65%;农村实用人才由现在的2140人达到5500人,年均增长20.78%;社会工作人才由现在的20人达到100人,年均
19
增长37.97%。
2、人才结构调整目标。把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放在战略地位,打造产业链的同时打造人才链,培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结构,使人才与产业互促互动,以“才”生“财”,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3、人才区域布局目标。适应县域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人才小高地,着力把县城建成大量吸纳中端人才及部分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大力辐射、带动乡镇人才发展。加大对边远乡镇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这些地方“引进人才难”和“留住人才难”的问题,促进县域人才协调发展。
4、人才能力提升目标。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着力提高人才的业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人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爱岗敬业、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支持人人作贡献、拔尖成才。
三、人才开发主攻方向
(一)围绕产业发展开发人才
积极开发特色农业人才。着眼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销售,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通过深入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重点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急需的生产型、经营型、科技服务型、技能带动型人才。
20
大力开发资源性新型工业人才。紧紧围绕突破性发展资源性新型工业,着力加强绿色食品工业、石材石化工业、林木加工工业、矿产开采工业等支柱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开发工作。突出企业开发人才的主体地位、作用和功能,着力把企业吸纳人才、开发人才工作做好做活。
加快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业人才。积极破解我县旅游人才开发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弱的难题,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的积极性,抓紧做好生态文化旅游人才开发工作,着力使生态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全面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抓住我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人才的优势,把促进人才就业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物流、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人才开发。
(二)围绕科技创新开发人才
着力开发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发挥领军人才实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打造一批在全县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注重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中开发创新人才。组织引导企业加强科研人才开发,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引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向企业和经济发展一线集聚,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深度合作,运用产学研结合开发创新人才。
21
建立完善开发创新人才保障措施。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组织开展重点项目、重点课题攻关,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保护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科技人才流动和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参与重点项目、重点课题和企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动。
(三)围绕重点领域开发紧缺专门人才
结合我县实际,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旅游规划策划、城市规划管理、基础教育把关教师、公共卫生和临床医疗骨干、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紧缺人才的开发。建立有效的引才机制,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注重紧缺人才培养,定期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使之成为事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知名企业、高新企业的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开发、联合办学、联合科研,促进信息共享、成果交流、资源整合、技术合作、提升素质、共同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边远乡镇所需中小学教师、医疗卫生人才开发工作。
四、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科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为主体,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党政人才总量严格控制在1800人以内,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
22
部队伍的比例由现在的65%达到80%, 45岁以下中青年干部逐步成为党政干部的主体,党政人才队伍结构明显改善。
主要措施: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依法管理、培养、选拔、使用党政人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改善干部知识结构,提高干部专业化水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党政人才结构。有计划地组织党政人才上派挂职、外派挂职、下派任职,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锻炼干部。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公务员招录、辞职、辞退、轮岗、交流、履职、问责机制。探索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突出工作业绩考核。建立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产业兴县”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着力将规模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成长型企业的高管人员打造成一支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00人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精通财务会计、资本运作、市场营销、行业规则和产业政策的能力素质明显提高。
23
主要措施:把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的氛围。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引导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企业集聚人才、开发人才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采取社会培养和企业培养相结合,有重点的选送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到高校、培训机构和知名企业培训。加强对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支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开发人才、培养人才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驾驭市场和管理现代企业的能力。运用招商引资和产学研等活动,把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引进企业、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吸引外地企业家来我县投资兴业。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以年薪制、协议工资和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大力开展优秀企业家、创业者、突出贡献者等评选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经营管理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
(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扩大总量,着力提高素质,突出中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开发,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确保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相对稳定,促进非公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4∶5。
主要措施:积极构建大规模、宽领域、高起点、分层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前瞻性、打基础、重适用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建立与高等院校、
24
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培训、联合办学、科研协作等形式,多种途径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竞争开发、动态管理的选拔体系,做好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省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州有突出贡献专家等杰出人才选拔工作。积极抓好非公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府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这些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自强发展、诚信守规、服务社会。综合运用市场配置、政策调控手段,优化配置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和基层一线流动,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集聚人才能力。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深化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管理,统筹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富民”目标,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农村各类致富能手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5300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至2名大学生,每个村民小组有1名发展特色产业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
主要措施: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信息网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运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试点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规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抓好种植、养殖、加工能手,科技能人,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四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开发。依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25
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大力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科技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创办经济实体和各类示范基地,并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评价标准和体系,大力开展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活动,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社会地位。着眼城乡一体化,加大城乡人才对口扶持力度,继续推进选派科技特派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等工作。
(五)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产业兴县”和发展新型工业的需要,围绕我县的优势产业发展,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200人,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000人左右。
主要措施:立足企业需求,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以提升职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为核心,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重点培养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师。发挥企业培养开发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通过师徒传承、岗位实践、在岗培训、技师研修、组织技能人才参与技术攻关等机制,提高企业技能人才技能水平。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师资齐备、培训规范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县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培训重量和层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鼓励支持职工技能冒尖、岗位成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流动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26
(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以打牢基础、完善体系、理顺关系、提升职业化水平为重点,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由现在的20人达到100人。
主要措施: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体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管理,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积极开发、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建立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规范,实施身份界定、资质认定、资格准入、登记注册和职称职级管理,制定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人才行业自律。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城乡小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大力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五、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一)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着眼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源头上培育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全县经济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县内职业技术学校、
27
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加强继续教育统筹规划,完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推进在职人员大规模培训,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分层分类开展各类人才大规模培训。
(二)改进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分类建立人才能力素质标准,坚持凭业绩贡献评价人才,注重在实践和群众公认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改革党政人才评价,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实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前考察、换届考察、延伸考察等相结合的实绩考核方法。制定以市场化为基础、任期目标为依据的企业领导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推进职业经理人社会化评价。建立重岗位业绩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实行专业技术人才考核评价重在业内认可和社会认可。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实施办法。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评价体系和由农民有效参与的考核评定办法,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工作。
(三)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环境。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制度,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
28
派出制和选举制。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聘用、技能人才带头人选拔制度。
(四)建立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积极构建专业化、信息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统筹城乡、行业、产业、区域的人才流动,逐步消除城乡、区域、行业、部门、所有制和身份等限制。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组织严格自律。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加强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职务与职级相结合、强化级别作用的党政人才激励制度。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作为资本参股和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推行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管理。健全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企业股权多元化,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持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行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制定优秀
29
党政人才奖励办法,认真做好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优秀技能人才和州有突出贡献专家的选拔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县优秀人才选拔奖励办法。
(六)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统一的面向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人才保障制度,制定以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为重点的优秀人才特殊保障措施,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为人才提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指导和监督用人单位按规定全面落实人才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六、创新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一)优先保证人才投资的财政金融政策
县级财政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扩大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规模,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加大对重大人才工程和重大人才开发项目的财政投入。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实行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积极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体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等实行财税
30
优惠政策。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投入、管理和考核办法,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
(二)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边远乡镇流动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对在农村基层和边远乡镇工作的人才,在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在农村基层和边远乡镇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注重从优秀村(社区)主职干部中选拔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加大从农村、社区优秀基层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力度,通过放宽搞活机制,着力解决边远乡镇“人才引进难”问题。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工作。大力实施城市帮带农村政策,建立县直优质教学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等对口支援农村机制。
(三)人才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贯彻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泛促进人才就业,着力推进创业带就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州促进人才创业就业的产业、税收、失业保险、信贷等政策,加大人才就业小额贷款力度、创业带就业资金扶持力度和税收减免力度。贯彻落实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用好创业资金,资助大学生创业,建立完善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创业就业培训指导,减少创业风险。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和网络载体功能,为大学生和各种就业人群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规划服务。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完善知识产权、技术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支持民办企业、科技型企业发展,依托企业发展,推动人才创业就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31
(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建立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打破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交流任职范围。建立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制度。
(五)中高层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引进政策
坚持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实行战略性引进和现实需求性引进相结合,制定出台薪酬待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工作条件、户口迁移、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中高层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到县内工作。完善促进创业兴业的产业开发、资源开发、土地使用、税收、信贷、知识产权和技术参股、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中高层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兴业发展、施展才干、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在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更加开明开放、灵活有效的引才措施,支持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县直单位实行不同的引才办法。继续争取和用好国家、省和州对我县的人才援助政策与措施,借助这些政策与措施,做好中高层人才、特殊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工作。
(六)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坚持把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所有制组织中的人才一视同仁,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在培养、引进、聘用、管理、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
32
组织开发人才资源,实行政府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平等开放。政府组织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方面活动,应把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作为对象平等纳入范围。有计划地把非公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纳入党校、行政学校及其他公共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
七、实施重大人才开发工程
(一)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继续抓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办好各类主体班次,完成上级调训任务。巩固党政领导干部网上在线学习成果,继续发挥在线学习的优势,深入推动干部自主选学。继续开展干部上派、外派、下派挂职锻炼工作。抓好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少数民族人才、党外人才的培养使用。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提高我县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采取培养、扶持、激励等措施,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家的培养工作。紧紧围绕石材石化、绿色食品、林木制品、矿产品开采、能源等工业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222”计划:力争5年内培养2名带领企业实现年产值过2亿元的企业家,20名带领企业实现年产值过1亿元的企业家,20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
(三)旅游人才开发工程
33
适应建设旅游强县的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强旅游紧缺人才引进,重点引进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企业经营管理、酒店管理、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发掘与打造、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建立依托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培训、实训基地培训、企业自主培训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管理,实行资格准入、持证上岗。注重导游队伍建设,提升导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知识文化素养和专业业务能力。实施旅游人才培养“131”计划:力争到2015年,旅游业管理人才达到100人,专业导游达到300人,旅游业从业人员达10000人。
(四)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开发工程
围绕烟叶、茶叶、特色蔬菜、畜牧、林果、中药材等农业支柱产业,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重点开发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等人才。加大特色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着力掌握科学种植与养殖、规模效应与集约开发、精深加工、名优特品牌创立、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加强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发挥科技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撑作用。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加强与州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资源、信息、技术共享,利益双赢。到2015年,力争新培养3000名生产能手、经营能人、乡村农技人员等农村技能人才,培养400名具有一定管理知识、掌握1-2项农业生产技能的优秀村组干部和后备干部。
(五)农村卫生人才开发工程
加强学历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建立农村卫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落实农村医疗卫生人
34
员到省、州、县(市)医院进修培训计划。加大边远和贫困地区乡镇(区)卫生院的投入,建设标准化乡镇(区)卫生院、村卫生室,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县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机制。采取特殊措施,加大乡镇卫生院尤其是边远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的力度。到2015年,全县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全部达中专以上,其中80%为专科以上学历,护士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人员达到50%,平均每个乡镇有1名副高职称人员,乡村医生具有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达到75%。
(六)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力度,重点补充边远乡镇学校、边远教学点的专任教师,着力抓好紧缺学科专任教师的补充工作。继续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实施“中小学教师跟岗学习计划”,在部分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中小学校建立教师跟岗学习基地,安排薄弱学校、农村学校、边远学校教师跟岗学习。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指导教学、结对帮扶、对口支持。建立城镇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向边远乡镇学校、薄弱学校流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培训,使农村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
(七)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紧紧围绕石材石化、绿色食品、林木制品、矿产品开采、能源等工业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通过5年努力,在全
35
县建强1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实力强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2所综合性实训基地,新培养6350名技能人才,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2000名。
(八)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开发工程
适应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需要,着眼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推进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开发。正确处理人才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把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开发纳入全州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搞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普查和“寻访民间艺术大师”活动,建立全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信息库。加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教育引导与培养,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全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陈与出新、开发与利用,促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申报。制定民间文化人才培训计划,积极加强现有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发挥南剧团、文化馆、各种业余文化团体的作用,积极为民间艺人搜集、整理、总结、提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支持与帮助。运用多种形式和机会,组织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参加各种艺术交流活动。研究探索在中小学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教育。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特殊评价制度,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人才的选拔与表彰。
(九)优秀人才回归创业工程
充分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优秀人才回归创业计划。重点吸引一批咸丰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吸引一批咸丰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兴业,吸引一批在外开阔眼界、掌握一定技术技能、或积累一定经营管理经验的咸丰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兴业发展。大力改善优秀人才回归创业环境,在产业布局、税收信贷、土地使用、社会保障、证照办理等提供良好服务和优惠政策。积极搭建优秀人才回归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外出务工
36
人员等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初期发展提供条件。
(十)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全县人才信息资源,建立社会化、公益性、开放式、覆盖广的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抓好各类人才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制定人才政策提供有力依据。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加强人才信息网和数据库建设。创新政府提供人才公共服务的方式,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