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二中 孙方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计算机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具体课例,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探究”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将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 网络教学 模式 协作学习 探究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由于网络环境具有传统教学环境所不具备的优势,即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以及学习方式的开放性与全球化,因而使得网络技术成为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与整合的切入点。本人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以及生物课堂教学实际,结合高中生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一节的教学实践,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探究”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
二、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很难建设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此时,网络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成为了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比,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
1
互和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的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教学课例的具体实施
在高中生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将Internet与局域网络下的个人主题网站有机结合,采用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教学程序为: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自主探究--网上协作--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利用“吃好啦”网站(www.chihaola.com)提供的网上“营养状况评估”,充分运用人机交互优势,以过关问答的形式,通过年龄、身高、体重、日常饮食习惯等问题的调查,对学生进行个人营养状况的在线评估。个人评估后,通过局域网络制作的在线调查功能,统计并展示学生的营养状况评估结果。通过这一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探究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2.明确目标:学生怀着上一环节产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题网站了解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使学生的心理意向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趋于一致,并使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究方向更加明确和具体。
3.自主探究: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学习目标,自主探寻问题的答案。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完成意义的建构,在探究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不同学生的分层次学习,在主题网站上提供了三个学习通道:通道一,提供了“吃好啦网” (www.chihaola.com)、“三九健康网”(www.999health.com)等几
2
个Internet上的相关网站的链接;通道二,提供了Internet上的搜索引擎(www.google.com)的链接,便于学生利用不同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通道三,直接提供本主题网站内的相关学习资源以及站内搜索功能。其中,通道一和通道二适合于网上冲浪技术比较娴熟的同学使用,可以获取到更为广泛的学习资源,通道三则适合于信息技术掌握不太熟练的同学使用,使他们同样可以以最快速的手段获取相关信息。以上三个学习通道的设置,便于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另外,在主题网站上还设置了BBS讨论区,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还可针对遇到的问题同其他同学进行在线讨论,教师也可利用BBS进行在线答疑,充分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网上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本环节中,学生自由结合成若干协作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专题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自己获取的资源和想法公布在BBS的专题讨论区内,最后由小组代表准备相应展示材料,总结归纳本组观点和学习成果。通过这一环节,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 成果展示:协作小组代表利用网页或演示文稿的形式,总结本组观点和学习成果,其他组成员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在这一环节中,各协作小组通过讨论、质疑,取长补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个人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内化。
6.总结评价: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各组成果的优缺点,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
四、教学效果检测与分析
本课教学结束后,利用知识检测的形式对采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成绩进行平均分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
3
班 级 人 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平均分差异显著性检验 Z=2.20 P<0.05 差异显著 实验班 对照班 39 39 72.81 66.50 11.69 13.58
结论:从以上检测成绩分析可以看出,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说明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探究”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学习容量
由于网络环境具有信息量大、声像一体、图文并茂等优势,再加上网络自身的开放性特点,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并且还达到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同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引进了竞争机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探求问题的答案。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网络环境中BBS的使用以及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的多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真正达到“人——机——人”的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协作交流的环境中,学生在讨论区中互相提供信息,交流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实时的交流方式使每个人都处在一种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协作交流真正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3.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以及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网络上,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度,并通过搜索引擎和相关链接获取信息,使学生初步具有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探究、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探究
4
能力不断增强,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4.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即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同时还可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学习。
五、问题与讨论 1.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感受到了挑战。作为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以及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应随之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有关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WINDOWS的使用、演示文稿和学科网页的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等等。同时,还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用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以及新旧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
(2)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考。
(3)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够完善或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弱,都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4)网络环境中的图像、声音、动画等诸多因素,如不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可能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同时,学生个体之间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驾驭能力也会影响到学习的总体效果。
参考文献:
① 吴君民 《中学生物学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② 赵家飞 《网络环境下的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研究》
5
③ 陈文华 《网络环境下历史学科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④ 余胜泉 何克抗 《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 ⑤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