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摘 要:真实性是 会计 信息最根本的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会计原始凭证的管理办法及审核程序不合理,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局限, 经济 监督力度和执法力度不够,会计人员及领导者的素质不高等多方面。鉴于以上原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就必须严格发票监管,改革会计凭证审核程序,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大经济监督和执法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从这些方面“多管齐下”,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才可能得以根治。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监督力度 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管理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向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是
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转等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及促进 现代 经济 发展 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按照我国《 企业 会计准则》中确定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相关决策三方面的需要,而会计信息的质量好坏就成为上述会计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真实、相关、及时等方面的要求,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会给国家、投资者、债权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扰乱 社会 经济秩序、滞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会计改革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并且失真程度之深、范围广大、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深入 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颇具现实意义的 问题 。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凭证方面。在信息领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输入的东西是垃圾,那么产出的也只能是垃圾。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凭证的真实性。
当前,我国尚无一种有效的发票管理办法,从而发票管理秩序混乱,这就使虚假原始凭证的出现成为可能。虽然原始凭证在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时要受到会计人员的审核,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贯采用“领导先批示,会计后审核”的凭证审核程序,使原始凭证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决定权不在于会计人员,而在于单位领导者。在这种程序下产生的会计信息, 自然 注入领导者的主观意愿,其真实性也大打折扣。正是由于发票管理混乱和凭证审核程序的不合理,致使虚假原始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制约。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会计制度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受聘于单位负责人,并对其负责。会计人
员的任命、晋级、工资和奖金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单位负责人手中,会计人员对单位负责人存在着利益上的依附关系。这样,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独立性,只得听从领导者的摆布,执照领导者的旨意来违章处理会计业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虽然在新《会计法》中强化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但在当前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之下,会计人员的依附地位及其利益得不到独立的保障,必然造成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无法落到实处,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
3.经济监督力度不够。我国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建立企业外部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许多发达国家,建立起组织严密的会计行会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机制,成效显着。在我国, 目前 虽有代表国家利益的财政、税务、审计机关的监督,但各部门因工作重点不同,标准不一,加之管理分散,缺乏横向沟通或出于部门考虑,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难于将监督职能落到实处。同时,我国也初步建立了民间性
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社会监督,但由于社会审计是有偿审计,加之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和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使社会审计工作仅停留于表面,未能深入查核,甚至对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人为地降低了审计质量。
4.单位内部监督机制软弱无力。新《会计法》中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许多单位也都有制度、有办法、有机构,就是执行不了。按目前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而带头违反会计制度的往往是单位的领导人,会计作为被领导者要约束领导者的行为,从目前会计监督体制中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的地位身份和权限上看都是不可能的。这种“谁监督谁就会吃亏”的约束机制必将造成会计内部监督功能的进一步弱化。
5.对会计违法查处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会计执法难,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关资料表
明,我国自1985年颁布《会计法》以来,几乎没有一例由于违反《会计法》而直接受到处罚的案例,这不能表明现实工作中没有会计违法,相反却是会计违法屡屡发生,只是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权力大于 法律 以及执法系统的低效率和低权威而形成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实,纵容了单位领导者和会计人员以身试法,并极易成功。
6. 会计 法规本身有待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某些定义和释义具有模糊性,加之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稳定性,一经制定,在短期内一般不会随意改变,而新事物、新 问题 层出不穷,可能超出准则和制度所规定的范围,有些业务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制度的作用,导致会计信息不可比而失真。另外,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 方法 的可选择性表现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即采用不同的政策或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一定真实与合理。
7.部分领导者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领
导者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他们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等因素的总和。如果领导者和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丧失原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反之,领导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 政治 素质较差,可能因图谋私利,编造、篡改会计数据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由于不同业务素质的人员对客观 经济 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业务素质较差的领导者和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可能会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综上所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主要对策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1.严格发票监管。我国应借鉴国外发票
管理的一些办法,建立购销双方相互制约的机制,积极推行凭发票退税制度和 计算 机联网开票制度。对单位的大宗物品的购置、维修、处理等经营活动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杜绝虚开、多开、套开发票产生虚假原始凭证,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
2.改革会计凭证审核程序。改革会计凭证审核一贯采取的“领导先批示,会计后审核”的程序为“会计先审核,领导再批示”的程序,对重大事项要实行会计小组联签审批制度。这样,在会计凭证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之前,由会计人员首先依法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确认,实行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违法行为的牵制。
3.推行会计委派制,并进行配套制度的改革。会计委派制是国家凭借其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的会计人员管理机构,向企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一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这种制度能使会计人员独立于被监督者之外,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发挥监督职
能。当前,要使会计委派制能顺利地得以实施,还应对它的配套制度进行改革,如委派会计职务任免制度,委派会计考核轮流制度,委派会计的工资、福利待遇及奖惩制度,委派会计保障制度等等。
4.加大政府监督和 社会 监督力度。新《会计法》虽然对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和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实施再监督,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实施监督职能。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应每半年对会计单位的账证联合审查一次,年终再经审计机关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年审。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5.改革内部监督模式,强化内部监督功能。在 目前 的内部审计模式之下,内部审计可以说是“名存实亡”。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就必须将内部审计置于单位负责人控制范围之外,即亦可采用委派制,赋予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代表国家或产权主体的利益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督收到实质性的成效。
6.加大对会计违法的执法力度。当前应依法狠抓对会计违法的检查处理,体现 法律 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各级法院、检察院应设置会计法庭、会计检察科,在会计管理部门的配合下,专门从事会计司法,加强对会计信息违纪违规问题的深入查处。同时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对一些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事件,要严肃处理,为会计人员创造敢于秉公执法的良好工作环境。
7.大力培训会计人员,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素质普遍偏低,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状态,要彻底解决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就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 教育 ,加强对他们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只有会计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有可靠的思想道德保障和业务技术基础。
以上论及的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不仅涉及会计工作环境的治理、会计管理工作的落实,而且还涉及会计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多管齐下”,会计
信息失真这一顽症才可能得以根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