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当下社会道德现象的伦理思考

2022-06-30 来源:榕意旅游网
对当下社会道德现象的伦理思考

篇一: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摘要:老人摔倒敢不敢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这两个“敢不敢”,成为今年中国街头每一个“路人”可能面临的选择题。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在近年来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不光是个人品质问题,更是社会道德问题,而其中反应出来的,也可窥见当今社会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的诸多问题。从此类事件中,我们也能够发现社会道德现状的种种问题和背后引人深思的原因。 一、老人摔倒不敢扶的原因

(一)没有法律保障

著名的南京“彭宇案”可谓揭开了老人摔倒无人扶起的序幕。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人徐寿兰赶公交车时跌倒,到医院验伤,发现需要更换人造股骨头之后,咬定在车站把她扶起并陪同她前往医院的彭宇是肇事者,彭宇因此被徐寿兰告上法庭,最终被判赔偿徐寿兰45876.6元。

此后,类似案件在国内屡屡发生。2022年10月21日,天津市民许云鹤驾车经过红旗路时,发现67岁的王秀芝老人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后摔倒,他随即停车叫来120并将老人送往医院,不料老人事后一口咬定是其撞伤了自己。随后,天津市红桥法院一审判决:许云鹤承担40%的责任,赔偿费10万余元。2022年8月28日,江苏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驾车时发现一位摔倒老人后对其进行帮扶,老人也感谢他做了好事。就在殷红彬驾车离开后交警接到群众报警,称一辆大巴撞倒一名老人后逃逸,而老人也坚称被大巴撞伤。最后大巴监控系统所拍摄录像证明才为殷红彬确系助

人为乐。广东肇庆,搀扶摔倒老人者竟遭到老人女婿殴打;辽宁朝阳,因交警出具了证实搀扶者无责的监控录像,老人儿子竟冲进交警队殴打交警,打砸办公室;北京,儿子将父亲背到搀扶者的家迫使对方替他交了住院押金.......不是老人摔倒后从来就无人搀扶,而是在众多被人搀扶的老人纷纷“倒打一耙”后,搀扶老人,似乎变成了一个高风险的行为。

在“彭宇案件”的影响之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老人摔倒却无人敢扶的场面。不难看出,没有法律的保障,大家害怕简单的做个好事之后,各种麻烦却也接踵而来。这是诚信缺失的后果,同时也是法律不健全的遗憾。

(二)社会道德建设力不够

1.社会诚信的缺失。在网络调查问卷中,有一项题为“你认为出现所谓道德底线丧失的原因是什么?”三千余名参与问卷的网友中,有71.9%选择了“社会互信状况被负面案例不断蚕食”这一选项。负面信息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影响可以想象。对此,有专家指出,要在全社会重构道德价值体系,恢复民众人际间的信任感,这其中有媒体的引导责任,更需要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多元努力。

2.缺失的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人口庞大的流动人口基数中分化出的城市新移民群体面临着制度变迁和身份变迁的结构性问题。制度结构性制约包括了户籍管理制度、单位制度、社区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民主选举制度和工会制度等;公民身份差异带来的权利不平等则表现在劳动权、居住权、福利权、教育权和医疗权等方面。有媒体调查劳务市场许多打工者说:“我们的户口都在老家。来这边做生意,哪有人管你户口的事。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什么的,统统没有。”另一位打工者则说:“我们就靠自己,没有人管。但我们也不管别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这种

二、加强道德建设的措施

有媒体呼吁对见死不救要立法治罪,同时也有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为他们“做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此期间,北大副校长吴志攀上月说的一段鼓励校友扶起摔倒老人的话再次被提起:“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吴志攀的这句话被网友理解为“北大为学生撑腰”,在被疯传的同时,各种版本的“撑腰体”也在演绎。就在“撑腰”言论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之际,现实社会中的“撑腰”努力也在跟进。民间公益网站筹建搀扶老人风险基金,企业向员工发起帮扶老人小孩的“扶一把”倡议书,律师们发起成立了“停止冷漠公益法律援助”律师联盟。在发生小悦悦事件的广东,广东省工会也提出,将为见义勇为职工提供免费法律援助。这些社会反应都在试图通过提供经济支持和免费法律援助,来重塑见义勇的正气,纠正诬陷好人的歪风。其实,就在这个全社会感叹“人心冷漠”的10月里,我们身边的爱心故事一直在不断涌现,而这些真实可感的爱心实例,也让全社会的“撑腰”努力变得更有力量。加强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其中,道德建设无疑是重要的精神基石。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问题、分配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我国经济生活的重大变革,也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作为人类社会道德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是伦理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最后,加强道德建设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即道德建设状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就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固然要靠社会成员的内省,外部力量的推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道德建设水平高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加强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1.法律保障。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法律中,更缺乏对道德的人文关怀。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法律的约束,只会让更多的人忘记道德的底线,只会让更多无视人性、践踏生命的悲剧发生。回顾近年来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从三聚氰胺到上海“11·15”火灾,从“7·23”甬温线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到甘肃正宁县校车车祸,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类似事故层出不穷,生命安全的保障一次又一次地挑动我们的神经。如果我们的社会道德足够健全,食品制造商又如何会置人身体健康于不顾,一次次植入令常人匪夷所思的化学成分?如果我们的社会道德足够健全,又怎会有人为了背后庞杂的经济利益链条而置人生命安全于不顾,以致各类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过于松懈的监管、过多的法律空白,使犯罪成本变得如此之低!法律,就是要把某些心存恶念的心强行引到正途上来。没有健全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没有相关的法律能够约束道德,甚至扶一位老人还

需事先拍照存证、还需找周围旁观者证明,难道这不是社会的悲哀?我们该更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健全的法律提供保障,即使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会变得如此无力。法律是道德的后盾,没有法律的支持与提倡,道德的底线只能一降再降。为什么老人摔倒后有那么多人围观却鲜

有人去搀扶?不是道德已经真正地在现代人心中死去,而是“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等事实让人寒心地发现,法律,并没有提供给我们对道德的支持与保障。如果连老人摔倒做出上前搀扶这样几乎本能的反应都变得如此困难,那么在其他领域,会有更多人无惧道德的审判、无惧法律的制裁。缺乏人文关怀的法律顾及不了道德。缺乏人文关怀的法律甚至保障不了道德高尚者的基本权益。法律,是维护道德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2.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为什么会有老人摔倒后反诬救助者?为了得到高额的赔偿,尽管他们通常打着“钱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为自己讨回公道”的旗号。为什么老人又会需要如此高额的赔偿?如果他们本身有很稳定的收入、有完善的医保社保,他们还会不会昧着良心铤而走险,与帮助过自己的人对簿公堂?未必。当前社会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东西差距如此悬殊,多少人自顾不暇。当生存都觉得缺乏保障时,又有多少人还能考虑到道德?如果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会有合理收入,又有多少人还会制假售假?如果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就能够在社会立足,又有多少人还会用不正当手段屡屡制造潜规则?同样,如果老人的医疗都有所保障,他们还会因为害怕承担数额巨大的医疗费,而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吗?矿难、诈骗、交通事故、制假售假、食品安全问题、天价医药费......种种问题,暴露的是其中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和早已被金钱扭曲的人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我们有健全的制度,有对每一个人平等和尊重。如果每个人能够通过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得幸福。那么那些为了金钱而产生的不道德行为,想必会大大减少。试想,搀扶一个摔倒的老人都有可能承担经济赔偿,那么在目睹别人遭遇困难甚至危险的时候,也必然会有更多的人会选择冷眼旁观。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中,18个路人的漠然走过。难道他们就真的是铁石心肠,可以对一个浑身是血的小生命视而不见吗?不,是制度的缺陷使他们不知道如果救人是否会被讹诈,是否会被

其家属要求承担责任。救助老人反被诬告,这样“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频频上演。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我们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人真正逼上了邪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舍己为人......这些美德是否真的会因为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而变成当今社会的奢侈品?

3.教育为本。从毒奶粉到儿童用品违规使用添加剂,再到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孩子们是社会道德缺失的受害者。而无论我们的社会道德令人担忧的状况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未来社会道德进步的希望,依然在下一代。当一个十二岁的广州小男孩说出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个贪官时,震撼我们的,恐怕不仅仅是这个孩子惊人的“成熟”。反观当前的教育,我们交给孩子们的除了应付考试,在德育上,我们做了些什么样的努力?有德无才是残次品,有才无德则是危险品。学校交给孩子们知识,却鲜有学校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很多孩子小小年纪便多才多艺,甚至在家庭的教育下学会了算经济账、算人情账。经济的腾飞、传媒业的发展,使很多幼小的心灵早早成熟、童真不再。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任由社会上道德败坏的案例侵蚀孩子们的内心,那么所谓的“社会道德滑坡”必然难以避免。而在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诬告的事件频频发生后,更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导孩子“少管闲事”。2022年10月,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学初二学生万鑫

在赶场途中扶起摔倒老人,竟被老人告上法院。这样的事实的确让所有想做好事的孩子寒心。而在这样的事实下,我们又该拿怎样的事实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这样的原本朴素的道理呢?人之初,性本善。试想,如果连孩子都有很重的防人之心、如果连孩子都会以怀疑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如果连孩子都不愿意相信这世界还有真善美,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道德,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还有什么未

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显然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有效方式。而传统文化教育除了现有的经典阅读以外,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一种敬老爱老、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这样的风气又与成人的示范与楷模作用密不可分。不要让孩子们真的连搀扶一个摔倒老人的勇气都没有,更不要让搀扶老人的孩子受到莫大的伤害。道德,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大爱。爱己及人,是最朴素也最珍贵的道德品质。 四、总结

老人摔倒无人搀扶,或是搀扶老人反被诬陷,都不能证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已经大滑坡。虽然在法律上,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在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上,我们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依然要相信真善美,相信良好道德的品质能够引领我们个人和民族走得更远。

篇二: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 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

2022年6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伦理学会与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共同主办、井冈山大学与江西伦理学会共同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在井冈山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几十个科研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关于当前伦理学研究与青年伦理学家的学术使命的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围绕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一、关于当代中国的伦理建构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绪新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道德谋划既不能一味奉行拿来主义,也不能盲目奉行国粹主义,而应当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主旋律,重树因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颠覆了的社会

道德体系,重构被解构了的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以及人格的完整性与同一性。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编辑部李义天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不能用道德滑坡这一本身还是含混不清的概念予以概括,只有以一个确定的标准为参照才能谈论道德的滑坡或爬坡,而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着的道德本身不能提供这么一个固定不变的参照标准。聊城大学哲学系黄富峰教授从不丹的成功经验出发,强调当前中国应当重新思考和定位GDP和GNH的辩证关系,为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制定提供基础。浙江财经学院伦理学研究所郑根成副教授认为,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将波特模式的运用看作一种社会伦理方面的练习,让人们在这种练习中形成一种价值直觉,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在伦理原则的指导下实施自己的行动方案。二、关于当代中国的伦理应用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副会长、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教授将环境人权纳入到伦理学的视野中加以全面而深刻的审视,指出环境人权是人与人之间争夺环境资源利益的产物,无论是基于人权的社会建构框架,还是基于环境伦理对环境客体的伦理关怀,环境人权都有其深刻的伦理依据,环境人权的有效维护需要环境公正原则的有力保障,既要照顾到人作为环境主体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从而使人们自觉地担负起对他人的环境义务,又要保障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人们在非基本需求方面的比例平等,使环境人权既能在底线上满足人之为人的尊严,又能在人之生成的高级阶段满足相应的人性尊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杨通进教授从人与动物的伦理关系出发,以活熊取胆这一公共伦理事件为楔子,深入地批驳了自然目的论、灵肉二元论、人类特质论、伦理契约论等几种用来证明人对动物不负有道德义务的常见理据,从而为接受人对动物的道德义务扫除了理论障碍,并进一步论证了不伤害动物是人对动物所负有的初始义务,指出在对人的义务与对动物的义务发生冲突时,

应遵循正当自卫、基本利益优先以及伤害最小化等三条权衡原则,强调推动动物福利立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淮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中心郝文清教授依据无害原则,从手机使用的场合、手机使用的时间、手机功能的运用、信息浏览与传播的内容以及废旧手机的处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伦理规定。三、对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的伦理反思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平林博士从反思小悦悦事件入手,指出个体的利益和价值已成为现代道德的价值基础,群体本位的、积极利他的传统美德范式已日益转变为个体本位的、规则主义的现代道德范式。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改变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不能仅仅在私人道德层面上进行抽象的批判、谴责和呼吁;另一方面要求社会制度安排应当尽可能地降低个体道德行为的成本与风险,积极承担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已无力承担的社会整体道义责任。宜春学院杨学龙博士则认为,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了当前中国社会令人担忧的道德滑坡现象,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这一道德滑坡现象背后社会结构变迁、官场风气腐化、道德监督缺失、道德教育失效等影响因素,强调指出扎实推进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重点。针对近年来如范跑跑、小悦悦以

及孔融让梨我不让等事件在道德评价方面所引发的诸多争议,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秋兰教授指出,对人类自利本能的道德误判是引发这些道德评价争议的重要原因,认为承认人类自利本能的合理性、明确自利本能的非道德性质,同时对自利本能进行教育引导,是正确进行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以及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保证。四、关于人物思想研究与比较研究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秦越在教授将道德个体主义与道德共识之间的矛盾冲突看作是现代性伦理危机的实质,进而指出,在古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已几近消失或边缘化的背景下,以麦金太尔为代表的试图

以人类的共同美德为基础来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理论方案,尽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丰富的理论资源,但仍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峰副教授系统地解析

篇三: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耀眼成绩背后,却隐藏着道德缺失的巨大的社会隐患。当下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变得极为复杂,千头万绪,说不清理还乱。在如今历史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其实信仰的道德标准也不再统一。传统美德处于尴尬之地,新的统一的道德观念又未统一,造成今日种种就不足为奇了。 一、一场道德风暴引发的思考

2006年,以为徐姓老太在南京公交站台不慎跌倒,一个叫彭宇的小伙子赶紧上前去扶,然而,现实版的农夫与蛇正式上演,老太抓住彭宇不放,一口咬定是其撞的人。后经法院一审判决,彭宇赔付老太4万余元,此案一经公开,引起全国一片哗然,并热烈讨论。

近年以来,多地发生了因为扶人而被指其为肇事者的事件。2006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彭宇案尘埃未定,继而河南李凯强事件、天津许云鹤案、上海的“搀扶门”、南通殷红彬事件又纷纷粉墨登场。达州“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眼下人心不古真到了相当恶劣的程度。这件事的双方当事人——“一老三小”令人印象深刻,老太选择3个小孩作为敲诈勒索对象,更现其心地卑鄙龌龊。利用小孩子的涉世未深善良无知,以售其奸,使敲诈勒索能够顺利得逞,其心可诛。与此同时上海黄浦区老人摔倒后无人搀扶、武汉老人窒息无人伸出援手而致死等悲剧又轮番上演。

经历种种事件的世间人们,再也不敢伸出援手,2022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

由于受伤严重,经医院抢救无效,在10月21日零时32分离世。 这是怎样的社会使得人们对一个幼小的生命视而不见,是怎样的冷漠能深深的扛得住良心的责问,是怎样的思绪使得这个最原始的麻木竟延续到了现在?提倡千年的见义勇为的道德观顷刻间崩塌,原本的礼仪之邦如今却尽被冷漠笼罩。2022年2月27日,深圳地铁站外企高管女经理卧地50分钟无人扶,后抢救无效死亡。这是个多么悲哀的事情啊,无法想象,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撒手人寰,悲痛啊,“扶不扶”成了大多数人梦魇,扶,怕这怕那,不扶,仿佛良心过不去,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就在那一瞬间夺走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人们纷纷谴责那些过路人,用各种语言来咒骂,谴责,但是我们想想如果是我们在现场,我们会不会义无反顾的去扶一把,而不是在三思而后行后,转身走开?我们仿佛生活在一片谴责声中,却发现人人都在被谴责。有人大呼,,中国道德“滑坡”三十年。社会学家,夏学栾指出,南京彭宇案是一个非常恶劣的先河,这起案件是法律对道德的凌辱,是制度对正义的强暴。他还指出,人际关系见信任感的缺失,导致了社会病态的出现,人心冷漠正式其中一种反映。人与人间的信任感已经不复存在,当代中国正处于道德荒漠中。

由此看出,中国道德国情一到何种地步,我们正处在严重的道德沦丧的无奈之地。

二、面对冷漠,社会下起“最美”春雨

正当人们对社会道德大失所望,人心冷漠之际,社会上涌现出众多好人好事,他们被亲切的称谓“最美”某某某。南京某学院一名大二女生,为情所困从

3楼跳了下去,被学校学工处张卫处长接住。跳楼女生无恙,张卫双手骨折,当场倒地,被120送往医院。张卫处长这一壮举,网友们赞其为“最美女教师”、“最帅女处长”。“最美司机”吴斌,为了乘客安全,忍受剧痛。“最美教师”张丽莉2022年5月8日的一次交通事故中,为救学生而受重伤,致使双腿截肢。以及“最美农民工”李国喜,“最美女孩”刁娜等等,都是突出代表,他们无愧是最美的人。还有“托举哥”,2022年6月3日,广州天河区东圃怡东苑3岁女童琪琪失足悬挂4楼阳台,周冲徒手爬上3楼防盗窗,将女童托举达十余分钟,女童在众人的帮助下,成功获救。

还有浙江为救少年命而牺牲的“最美爷爷”占祖亿,河南南阳69岁柴小女,为救4个落水儿童而牺牲,被称为“最美奶奶”……

他们都是一个个平凡的人,但是他们都被亲切的冠以“最美”二字,为何?就是因为他们的见义勇为,让人们看到了温暖,让人们为之动容,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仿佛冰冷的冬夜有人送去一堆炉火。他们就想一泓甘泉,化解了人们对优良道德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人性,最美的人性,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所以我们动容,所以我们感激。 三、反思与思考

对于我们当下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型期,我们应该用一种历史观的角度去衡量它去理解它,在这个转型期,道德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一种是道德失范的现象,一种是心得道德价值并未有相应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与之相适应,所以它还不完善,还不具备某些条件。就个体

而言,我们充斥着很多矛盾,先进与落后,纯洁与腐败,高级与低级等等这些个价值观不断的碰撞,所以我们

就迷失在道德信念的路口。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而旧有的道德观念依然发挥着巨大的功能。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型。马克思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正好处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档口。尽管这样,我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仍然也将继续发挥作用,比如,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等等这样的传统观念仍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当下很多人开始学习礼仪,孔孟之道又被我们奉为圣经,就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的中国古典文化中那些不能被忘却的礼仪道德。人们从中又去继续汲取养分,平衡心态,与新时期转型之道德规范相融合。之所以中国传统的道德又被很认真的拿出来,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其不可被替代的重要作用,人们会主动的,自觉的遵守,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也是当代人为寻找道德出口而寻找到的一方良药。人们将有德行的人称为高人,圣人,对遵循得好的,超出常人难以到达的水平,我们的社会往往给予奖励、肯定,对不好的,肯定要处罚和否定。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优良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它就像中华民族的思想黄河哺育和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它成就了万千优秀的中华儿女,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代它都扮演着巨大的角色。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浪潮下,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加强道德体系建设,从教育到舆论共同筑起中国道德长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