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您好,我是您的学生沈鸿昊。
谢谢上次您的对“人的终极关怀”解读,我很受启发。
我这次想问你有关幸福的话题:
1、你上大学时,在大学里主要做啥?你觉着我们这些80后的大学生活与你们最大的差别是什么?你如何看。因为我觉着一些东西是不会变的,比如走过大学,若干年对她的回味;比如对自己童年的回忆等等。
2、你看《2012》了吗?你有何想法?
3、您是进入制度的人,你对制度的规束和人之自由之间的关系是咋看的,你是如何应对制度对人的异化,保持自己的生活之愉悦和幸福的?
4、你如何理解幸福,对于我们八零后,讨论有关幸福的话题是您有何嘱咐?
在2009-11-20,mfy1979 老师的回答: 沈鸿昊: 你好!我是70尾巴上出生的,但是总体来说,我可能更具70年代人的一些特质,这 和时代有关。我在大学的生活很单纯也很单调,主要任务是学习,当然由于特殊的求学经历所以外语上花的时间较多。大学四年也当班干部。闲暇时间喜欢打球、爬山、和宿舍的舍友聊天。如果说我们与80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的话,在我感觉就是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源于父母,也来源于社会,所以我们因为有责任感生活得更加沉重一些,但也因此心灵上更加充盈。那时的大学总感觉没有现在这么功利,这么浮躁。现在回想起来生活中最美的一段回忆就是大学时期的那种简单和充实! 制度是从外在规约人的,人的心灵可以不受制度约束。那就是说入俗才能脱俗!在规约之中保持一份心灵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大学相对来说是可以实现的。 我总觉得幸福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感受,它因为每个人心态的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也会因人而异!脚踏实地的生活,善于感受身边最细微的幸福,而不是不切实际,为了无法实现的空想而悲叹命运!每个人应该在自己生活的那个平台上获得自我认可,而不是盲目的与人相比!这样会增加幸福指数! 《2012》我没看,最近没有时间,不过我知道它是一部灾难片,反思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将会在这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官方,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 暂此!时间比较匆忙,有不当之处,请见谅! 马粉英 我的回复: 马老师: 您好! 太对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和我有共同语言的人啊!感谢天,感谢上帝。我是80后啊!不过,我是从乡里来的。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用自己一生的路为我们那里娃娃们开一条合适的路。我的童年和中学的生活,我都以个人自传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的大学是生活也到尾声了,我开始记录我在大学里的点点滴滴……想得很多很多。不像同伴们,我是“冷眼的”(我的朋友都这样说我),你曾站在城关的较高处在高锋期看过行人吗?我常常看,不仅仅是车水马龙,更重要的是焦虑……兰州不是后现代的都市,我都能感觉到这种存在于都市文化中,甚至可以称为核心的,市民摆脱不掉又离不开的“焦虑”,上海、北京我想更不用说了。我的表兄在兰州工作,舍友也在兰州生活,我和他们常常的交流使我更加感觉到人的幸福状态似乎与物质的东西关系不大,举个例子:小时后,爸爸告诉我说等我们有电视电话的时候就幸福了,但现在村上的人都有,甚至远远超过了,但我没有看见村人那幸福的笑容和状态;女友嚷着她能改变一下发型就很快乐了,我带她去,大二拉直,大三烫卷,她人仍然叫着不快乐……我没有那种感觉,也许是自己的课太多没功夫在意,也许与古今中外的人物对话的结果吧!我的生活就像您说的,单一的很。唯一不同的是我每天晚上都绕校园跑一圈,呵呵……男孩子,对自己要恨的(实质是对自己负责)。这就是我问您人的终极关怀和幸福问题的原因。我得告诉我们那里的娃娃们这些,免得像我老走弯路。 呵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