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加工分离说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
王 雁 庄锦英
3
内容提要 Jacoby提出加工分离说(the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PDP),把记忆过程中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区分开来,使心理学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Richard-son-klavehn等人又对该学说做了进一步修正,使PDP模型日臻完善。
早在80年代早期,研究者便开始了对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和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的分离性研究,但多采用任务分离法。即他们认为:在记忆研究任务中,一些任务,如回忆、再认,反映了有意识的控制加工,即通过让被试完成这些任务,可以测得他们的外显记忆成绩;还有一些任务,如词干补全(stemcompletion),可以用来测量被试内隐记忆成绩,即他们反映了被试的无意识的自动加工。由于任务分离法能较好反映出内隐记忆的加工特点,因此,在整个80年代受到研究者广泛重视。但随着记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研究表明:意识加工可能影响内隐记忆任务,同样无意识加工也可能影响外显记忆任务,即不可能找到一种纯粹描述外显记忆或内隐记忆的任务,因而继续用任务分离法来研究记忆,必然会限制记忆研究的进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加工分离说产生了。
一、加工分离说的提出
PDP是从再认的双加工理论(thetwo-processtheoryofrecognition)发展而来的。Mandler(1980)认为,再认有两种心理机制:一种是有意识提取;一种是熟悉性。基于熟悉性的再认建立在对刺激表征的感知觉整合的基础之上。这种整合提高了对刺激表征的熟悉感,从而把它作为一个旧项目来接受。基于有意识提取的再认是一种精细加工,它运用并创造了一种项目间组织。然而问题随之产生:既然再认的产生有两种机制,那么怎样判断实际的再认是基于熟悉性还是基于有意识提取呢?对这一问题主要
有两种解释,之一:(由Mandler和Jacoby在80年代提出)语义的详细描述和刺激的清晰性或呈现的频率是影响再认的两种典型变量,它们独立影响再认成绩。即前者只影响有意识回忆(与熟悉性无关),而后者只影响熟悉性(与有意识回忆无关)。之二:由Tulving(1985)和Gardiner(1988)提出。他们认为主观报告(直接问被试,他们的再认是有意识提取的呢?还是由熟悉性决定的?)可以把再认的两种加工方式区分开来。这两种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主观报告并不一定必然涉及有意识的加工,并且主观报告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学习过程的加工方式。
再认的双加工理论虽然提出了再认的两种加工方式——有意识的提取和无意识的熟悉性,但并没有很好的从记忆过程上把这两种加工方式区分开来。1991年,Jacoby提出了一种更为直接、客观的测量两种再认加工的程序,即加工分离说。它的提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有意图有意识提取的记忆不仅能被有意识地报告出来,还能被有意识地从报告出来的项目中排除掉。如果能创设一种情景,在该情景中,部分被试的记忆基于有意识回忆和自动提取两种条件,而另一部分被试的记忆仅仅基于自动加工,那么就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有意识记忆的那些项目,剩余的即是无意识记忆项目。
基于这种假设,Jacoby提出了两种测验模式:包含测验(theinclusiontest)和排除测验(theexclu2siontest)来分离再认中的有意识记忆加工和无意
3 本文在刘永芳博士的指导下完成。
・68・
识记忆加工。在包含测验中,要求被试用先前学习过的词完成测验,如果这种回忆失败,也可用其他任何适合的信息,即在包含测验中,被试利用有意识提取和无意识熟悉性两种加工来完成任务。而在排除测验中,要求被试用首先想到的,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词来完成测验。排除测验实际上包含这样一种逻辑——如果一个被试在排除测验中错误地使用了曾经学过的项目来完成测验任务,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些项目是记忆的无意识加工部分,即排除测验反映的是排除意识加工之后的无意识熟悉性的作用。Jacoby通过这两个测验,成功地分离了再认过程中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
加工分离说有三个基本假设:11无意识加工影响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是一致的。21意识加工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影响也是一致的。31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是随机独立的,即零相关。
二、加工分离说的应用Yonelinas和Jacoby运用加工分离学说来解释行为闪失(actionslips)的心理机制。他们认为,行为闪失是自动的无意图的记忆闯入有意图行为的一种
(falsealarm\")。他们把加工分离程序和“虚报”““修
正的斯滕伯格任务”结合并引入了实验室。Schneider和Shiffrin(1977)曾用这种“修正的斯滕伯格任务”研究知觉加工的意识性。为此,他们把记忆测验中项目的两种匹配条件和目标集两种匹配条件做了比较。在一致性匹配条件中(CM),测验项目在整个实验中或者属于记忆集项目或者属于干扰项目。在非一致性匹配条件中(VM),测验项目在一个实验中是靶子,而在另一个实验中是干扰项目。Schneider和Shiffrin(1977)发现,经过大量的系列练习后,在VM中,再认成绩取决于记忆集和靶子集的大小,但在CM中,再认成绩与项目的多少无关。由此,他们认为:在CM中,再认是自动进行的,而在VM中再认是控制加工,即使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Yonelinas和Jacoby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绝对,因为再认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动加工或控制加工。为了验证这种假设,他们把在先前实验中曾是靶子的项目变成干扰项目。发现:一个项目先前曾是靶子的概率越高,那么在实验中它就越有可能被视为一个旧项目,即使它是一个干扰项目。这是因为高概率项目可以自动闯入意识而被作为“旧的”接受,即使在特定实验中它并不是旧项目。由此,可以从这个结合程序中得出新的结论:靶子集的大小和S-R匹配概率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因素,即控制性加工依赖于靶子集的大小,而
自动加工依赖于S-R匹配概率。概率越高,造成“虚报”的可能性越大。后一种情境类似于行为闪失。这样,Yonelinas和Jacoby就把过程分离程序技术应用到了研究的其他领域。
三、加工分离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Jacoby利用加工分离程序来分离再认成绩中的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但该学说随即遭到了批评。Richard-son-klavehn和Cardiner采用了Ebbing2haus的观点,把记忆划分为三部分:有意图的有意识记忆(voluntaryconsciousmemory)(存贮和提取时都需意识加工,且提取时需意志努力的记忆)、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involuntaryconscionsmemory)(意识加工、存贮,但提取时是自发的,不需意志努力的记忆)和无意图的无意识记忆(involuntaryuncon2scionsmemory)(从未意识到过,但对当前事件产生某种无意影响的记忆)。他们认为,Jacoby在PDP中没有区分有意图的有意识记忆和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即PDP只区分了意识基础上的有意加工和无意识的自动加工,而没有考虑无意图的,但却伴随着对过去经验的有意识的记忆的影响,即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Graf和komatsu认为,在PDP中旧项目的排除是一种有意图的有意识的加工。而在Jacoby的排除测验中,有意图的有意识识记的项目可作为“旧的”而被排除掉,但是那些无识记意图的但却是有意识识记的项目也“自动”地作为旧项目被排除掉了。这样一来,在PDP模型中,有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实际包含两部分:有意图的有意识记忆、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这样一来,PDP模型似乎不那么“纯净”了。
为了更好地区分三种类型的记忆形式,进一步补充和完善PDP模型,Richardson-klavehn设计了三种测验:有意图测验、伴随测验和对立测验。这些测验是采取词根补全的形式进行的(stem-comple2tion,sc)。在对立测验中,要求被试排除那些被鉴定为是“旧的”的项目,而只能用先前未学习过的项目完成词根补全,即对立测验测的实际是被试的无意图的无意识记忆加工。然而在这个测验中,被试排除一个旧词、产生一个新词的过程是内省的,主试并不知道其鉴别时的真实心态,只知道结果而已。为此,在最近的研究中,Richardson-klavehn等对有意图测验和伴随测验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改动,使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分离开来。在有意图的线索回忆测验(theintentionalcued-recalltest)中,当被试回忆起一个项目,则要求他们产生一个附加的SC,或者
(下转第77页)当他们不能回忆起先前学习的
・69・
工作,把中央和地方在教育上的关系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
(二)政府投资和社会集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下,教育投资将趋向多元化。政府投资将不是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但是,在任何国家,政府投资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政府对教育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对教育的经费支持来实现的。地方政府亦然。推却了对教育投资的责任,也就丧失了对教育调控的权利。既鼓励社会集资办学,又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是地方政府处理这一关系确定不移的原则。
(三)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论是在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形成过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下,地方政府教育调控的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都将同时存在着。正确处
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顺利实现新旧体制过渡,减少两种体制冲突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教育调控职能所不可或缺的。在过渡时期,应坚持两种手段并存,并向以市场手段调控为主的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教育新体制形成以后,行政手段仍然存在,但主要以经济手段即对教育投资的形式出现。
[注]
①②③④⑤⑦张书丰等主编:《教育政策与法规》,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359、359、358、361、353页。⑥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江苏教育》,1994年第8—9期,第5页。
(责任编辑 时晓红)
(上接第69页)
项目时,就用想到的第一个词进行词根补全。在这个
实验中,从被试所完成的所有Scs中减去被回忆起的项目,其结果和对立测验是一致的。即该测验承认了Jacoby的再认的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两种形式。在伴随测验中,要求被试对一个项目进行词根补全,
(先前学习过完成后,如果被试又意识到它是“旧的”
的),那么他必须再做一个SC。该测验测得的实际是被试的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加工和无意图的无意识记忆加工两种方式。这样,伴随测验的成绩减去对立测验的成绩,即是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这样,
Richard-son-klavehn通过这三个测验把记忆的
但其许多理论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实验中,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是否有相关的问题,以及区分记忆过程中的三种加工方式的标准进一步客观化的问题等等,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1JohannesEngelkamp.WernerWippich(1995).Cur2
rentIssuesinImplicitandExplicitMemory.PsycholRes
(1995)57:P143-155。
21Daniell.Schacter.ImplicitMemory:Historyand.JournalofExperiCurrentStatusmentalPsychology1987,.13,No.3,P501-518。Vol
31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4年版。
41王更生、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三种加工方式——无意图的无意识记忆、无意图的
有意识记忆、有意图的有意识记忆很好地区分开来,进一步完善了PDP模型。
Jacoby(1991)加工分离说的提出,把记忆过程中的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区分开来。Richard-son-klavehn等人又对该学说做了进一步修正,对意识记忆中的有意图的有意识记忆和无意图的有意识记忆做了进一步的区分,使PDP模型日臻完善。
(责任编辑 时晓红)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