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周练二(教师版)
一选择题(6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靓妆/靓仔 考中解元/浑身解数 多财善贾/余勇可贾 B.埋藏/躲藏 赴汤蹈火/浩浩汤汤 亟待改革/亟来问讯 C.围剿/剿袭 隽语箴言/相貌隽秀 身体佝偻/伛偻提携 D.复辟/辟邪 脉络分明/脉脉含情 肩扛手提/力能扛鼎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只要你能身临其境为我想一想,你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对我这样求全责备了。 ....B.法国大昆虫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 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
C.他一直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他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
D.我的好友考上了北京大学,这真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
答案:B(A句“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地方”,一般指具体环境场所。句中要求设想自己处在别人地位或环境中,替别人着想。因此应用成语“设身处地” 。B“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特、色彩繁杂。C“难言之隐”意思是难以说出口的事情或原因,与“苦衷”语义重复。D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后心里觉得痛快)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②择善而从之 ③必竭诚以待下 ④震之以威怒 ....
A、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以”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承天景命 景:大 ..答案:C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不厚而望国之治 (治理 得好,太平) B.人君当神器之重 (处于) C.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D.则纵情以傲物 (自己以外的人) 【解析】选B。当:主持、承担。
6、.与“居安思危”中的“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B.貌恭而不心服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亦以明死生之大
【解析】选D。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译为“重大的意义”。 7、.下面的句子对原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
B.古代的君主能创业却不能守成,主要与他们品德的衰微有关,这是一种普遍的规律。魏徵以此说明太宗要守成力量已经不足了。 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民心中的“怨”,才能取得社稷的稳定长久。
D.节选的两段分别从设喻和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解析】选B。魏徵的用意是提醒太宗, “守成”要注重积“德义”,而不是说太宗力已不足。
8、下列句子意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最终免不了心怀不轨,表面恭顺而内心不服。) B.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确实能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 C.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勇敢的人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 D.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国君和大臣没有烦忧的事,可以尽情到河南旅游了。) 【解析】选C。A.“终苟免而不怀仁”应为: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B.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D.“豫游”应译为“出巡游玩”。 9、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 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
C、简能而任之(精简) D、宏兹九德(此) 答案:C
10、下列四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则思知止以安人 ..
C.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D.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塞源而欲流长也 勇者竭其力 ..
解析:C(A那个,这个/句首发语,表示议论;B表示转折/表示目的的连词;C都是表示转折的连词;D表句中停顿/……的人)
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答案:A(厌,满足)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 (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答案: C (唯,希望)
13、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C (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答案: C (行李:出使的人)
1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答案: 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17、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答案: C
1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众多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指海神若) B.秋水时至(指按时令、季节) 两涘崖渚(水边、岸)
C.旋其面目(掉转)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缺少)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没有)
答案:D 提示:D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中的“少”作“缺少”讲不正确,应作“贬低,小看”讲。
19、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B.吾非至于子之门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答案:D 提示:A项“东面”在句中意思为“脸朝东”;今口语中指“东边”;B项“至于”在句中是“到”的意思,今为连词,表示“达到某种高度或另提一事”;C项“于是”意为“在这时候”,今为连词。 20、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 ③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④斧斤以时如入山林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B 提示:①为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为助词“的”,③为动词“认为”,④为介词“按照”。
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 攘:偷窃
B. 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兹:这,这个 C. 从而誉之,谓之义 誉:赞美 D. 情不知其不义也 情:确实,的确
答案:.B(兹:通“滋”,更加。)
22、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例句“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义与不义之别乎 A.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 B.谓之不义 C.吾欲之南海 D.句读之不知
答案: A(A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是代词,代替“攻国”这件事C项中的“之”为动词,到D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文学类文本(24分)
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
陈启文
①我到北京的距离是一个晚上。通常我都是在头一天夜里从我居住的那个城市坐上一趟特快,睡一觉,睁开眼睛时,到处都亮了,透过远郊越来越茂密的树林,可以看见辽阔天际的云霞,一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伟大而神秘的城堡,呈现在天地旷野的正中央,浑身闪烁出圣洁的光环。这就是我对北京的感觉。此时,我完全被唤醒了。
②北京永远都让你以一种庄严的眼光去打量。这其实与天安门无关,与故宫无关。即便你去看街边上一个卖纸烟的北京大爷,也能通过他,看到他背后隐含着的某种尊严。很少听见北京人吆喝。你要跟他砍价,没门儿。北京不是个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方。
③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北京让你感受到那种首善之区的宽容,也总给你一种无所不在的强势的逼迫,甚至有些霸道,总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你。坐在出租车上,那位的哥随时会命令你把保险带系上,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④北京之大,更多的还是体现在距离上。从北京的一个地方到北京的另一个地方有多远?这距离是以时间的方式存在着,而不是以道里计。我算过,从东土城到北京西站,差不多要一个小时。这在我们那儿,差不多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这还要看顺不顺利,总在你尚未
精确的计算出这个数字之前,你可能已经遇到了——堵车。一切都已仿佛置于某种无名的意志下,被堵住的车辆不会像别的地方那样四处泛滥。它们依然秩序井然地排着队。没有人想要超车,没有人骂娘,更没有旁门左道可走。——北京人脾气小了,脏话少了,反而更大气了。
⑤从北京到北京,还有一种距离,在一个人的仰望中。每次我这样仰望时,似乎是在观察一个距离更远的北京。太多的蓝图。太多的建筑工地,太多的轰轰烈烈的挖掘机和脚手架,脚手架上的小旗子,太阳在头顶上威严地移动,一群寂静地飞过的鸽子……北京的心脏部位,被一块一块地掏空了。北京拆了牌楼,又开始拆团城。到现在,尽管故宫还在,天安门还在,但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四下一望,到处弥漫的现代气息已经明显占了上风。
⑥北京的大不仅是城市之大,而且是时空之大,巨大的、空旷深远的城市空间和渺小的个人之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人在这里更能感觉到,你作为个体生命的渺小,以及占有时空的局限和短暂,那一种悲凉与虚空,也让你更能找回一个人的谦卑。一个人在北京生活,你会在比任何一座城市生活都要清醒,都要有宿命感。
⑦在北京,在任何一个角落里,只要你安静地凝望,时间长了,你会感觉这里潜伏隐蔽着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一个人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那种生死不渝的维系,.....
以及,坚守下去的那份信心,是我这样一个匆匆过客难以理喻的。从我二十出头第一次上北京,到现在,这是我命里往返得最多的一条路,而北京仿佛永远是一个我行将抵达的却又仿佛一直没有的城市。天才的卡夫卡早已替我描述出了那种最真切也最虚幻的感觉,北京是我远远就看得见的城堡,我一直没有找到进入它的方式。最后,我只能选择——离去。
⑧每次离开北京时,我都会下意识地深深凝望,我看见过的,我还没有看见过的。从一些日子,到另一些日子,在我的视野里不断涌现,又渐渐退向城市一侧,直至城市的背后。火车已经飞奔了很久,但仍未跑出北京。回头,我看见的是一个北京,再回头,我看见的是另一个北京。
(选自2008年第8期《北京文学》,有删改)
11.文章第①小节在表达方式上和全文有何不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全文主要采用了记叙和议论(1分,写出“议论”即可,仅写“记叙”不给分)的表达方式,而第①小节对快进入北京时远郊的景物进行了描写(1分),渲染了圣洁而庄严的气氛(1分),为全文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1分)。
12.文章写到了哪些北京人?这些北京人分别象征着北京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9分)
答案:卖纸烟的老大爷(1分),象征着北京的尊严(2分);命令系保险带的的哥(1分),象征着北京的强势意志(2分);堵车队伍中默默等候的司机(1分),象征着北京的大气(2分)。
13.文章第⑦小节中写到的“无形的力量”具体指什么?它对作者有何影响?(5分)
答案:“无形的力量”指每一个北京人(2分)与这座城市微妙的对应关系、生死不渝的维系、坚守下去的信心(1分)。它使作者确信自己是一个过客(或者“是一个外人”1分),永远无法抵达这座城市(或者“没有找到进入他的方式”,1分)。
14.文章标题“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有哪几重含义?请结合全文主旨进行探究。(6分)
答案:北京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距离(1分),说明北京空间大(1分);过去的北京(或“传统的北京”)和现在的北京(或“现代的北京”)的距离(1分),说明北京变化大(1分);现实能够到达的北京和精神能够抵达的北京的距离(1分),说明“我”只是一个过客(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