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年画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旨趣
秦爽 重庆工商大学
摘 要:人的生活离不开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国传统民间年画是一个发源于民间,有着上千年历史,描绘着民俗民风、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富有文化媒介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年画贴近着常民大众的生活,通过对民间年画的审美研究,管窥中国古代社会民间审美旨趣。
关键词:民间年画;古代审美;美学思想;道教美学作者简介:秦爽(1990-),女,汉族,四川人,助教,中,不同历史时期展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美学特质,民间年画完成了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的蜕变,其充当传播媒介等实用性的功能逐渐褪去,审美、文化等功能价值逐渐突出。作为商品,它被后来更为先进的技术所替代,但作为一门古老民间艺术,就像郑振铎讲的那样,它是一种闪光的文化。
大多数的年画作品都是由民间艺人创作印刻,由民间作坊经营出售,且售价低廉,在民间范围流传,表现的主题内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学与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164-02
年画是中国传统木刻版画中的一个类别,近代著名学者、艺术史家、收藏家郑振铎先生在一篇诗中写道:中国古代的木版画是一种闪光的文化,不由得激发了好奇心,让人想要去了解古代木版画那往昔的辉煌历史。张道一教授经过多年对中国民间美术的潜心研究与考证,对木刻版画进行了解释:“一千二百年的刻版,除了刻字之外,凡是刻图的都属于‘木版画’,其范围无疑是很大的”。
[1]
若以此为标准
进行梳理,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木刻版画的数量可谓壮观。
一、民间年画的产生和发展
年画是伴随着民间各种民俗吉庆活动的兴起而飞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年画的名称从“纸画”到“画贴”,最后演变成为了今天的“年画”一词,最初仅仅指代农历年关时期人们张贴在门窗或墙壁之上的门神画,随着民间节日的逐渐丰富,年画的运用范围也随之扩展,人们将那些为了点缀节日而张贴于居所内外的、象征着“祈福纳吉”、“福贵和谐”的木刻版画都称为“年画”。所以,年画的诞生与发展都深深扎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中,这是年画发展繁荣的社会文化条件:因为民俗节庆而产生的心理需求,贴年画成为一种中国古代民间盛行的社会风尚。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东汉时期,蔡伦改良造纸术为民间年画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媒介载体;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印刷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民间年画的发展,年画在民间开始崭露光芒;随着后来印刷技艺的逐渐提高,出现了民间画师、木刻工人、印刷出版商的行业性的分工;到了明清两朝,民间年画迎来了辉煌发展的年代,“大众艺术迎合着大众心理,于是在长达千年的衍化过程中,年画有了自我体系的风格,有了规模性生产”[2]。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名扬全国的来自四个地域的民间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它们代表了我国古代民间年画的最高艺术水平,至今都仍具有极大影响力,它们中的年画作品也是最能集中体现民间年画美学特质的典型。
二、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的蜕变
最初的年画是作为一种物质商品在民间得到普遍推广,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推动着年画艺术的社会功能不断演变,“具有实用功能的感性形态,一旦脱离了实用内容,进入韵律化和节奏化的形式之中,就是有了审美的价值”[3]
。中国古代民间年画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在漫长的社会发展
164
容与传统中国画相比更加贴近黎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所以年画作品自身携带着民间的审美基因、世俗的美学趣味。这与官方主持刻印的精品版画(如殿版版画)、宗教典籍中的佛道插图、商家刻印的小说读本插画(如明代陈洪绶《水浒叶子》),以及那些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官宦名士的笺谱(如明末胡正言《十竹斋笺谱》、李渔《芥子园画谱》)相区别。
经历了千余年的衍生发展,民间年画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将他整人生中所历经的极为广泛丰富的阅历都融入进了其艺术表现题材,“举凡人物、山水、花鸟、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美女婴孩及当时的现实生活、新闻时事等几乎无所不包”[4]。因为包含万千,民间年画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值得今天的我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去保护、去发掘它的审美价值,使它的艺术精神万古长存,散发长久不衰的魅力。
三、民间文化审美旨趣
人的生活离不开对美的创造和欣赏,中国传统年画是一个发源于民间,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国道教拥有千余年历史,道教美学是中华传统美学中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支思想流派。道教作为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美学思想与常民大众的艺术审美观相互渗透,形成了一定的双向交流。道教文化思想在向民间社会发展渗透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民间大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在民间年画作品中,我们轻易就能发现大量与道教文化相关的图像和美学因素,民间年画所表现的很多形象都来源于道教故事,或与道教神仙人物相关,各种民间年画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上往往都表现出道教美学影响下的审美趣味。随着道教在民间的传播日益广泛、深入,其美学思想也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表达中,民间年画艺术所呈现出的美学特质,也可在道教美学思想中追根溯源。
文艺是美学研究的土壤与基础,“道教美学作为一种边缘学科,其范畴的发现与阐释本身就具备交叉研究的特性……美学思想也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服饰、心理、伦理、政治等诸多门类相互渗透”。[5]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对民间年画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深远影响,对两者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有利于发现新的研究价值。
研究道教美学思想脱离不了与具体的艺术门类进行联系,它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形象生动地呈现出熠熠生辉的道教美学思想。这些道教美学因子在千余年来代代相传的生产、生活中慢慢扩散到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里。经过悠久的发展历史,民间年画成为了描绘着民俗民风、蕴含着深厚
文化长廊
文化内涵、富有文化媒介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独立的绘画门类,成为了贴近着常民大众的生活,表现中国古代社会民间审美价值取向的一种重要艺术载体。比如,道家“抱一”的体道追求之中隐含的“贵生”思想,道教宣扬永葆肉体生机而“与道合一”的生命追求,而“吉祥年画”中的典型图式形象所包含着深刻寓意性和精神象征性,表达出“福贵和谐”的美好寄托与愿望时,蕴含着道教“生-美”思想因素;道家尚“逍遥”的思想渊源和其宗教化发展,“逍遥”从道家的一种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被引申为一种神性力量的宗教渲染,而“门神年画”从多个角度展现着逍遥人格之美,民间年画图像中呈现出的至真风采渲染着“逍遥神仙”、“尊道贵德”的美学情趣。
民间年画展现了包罗万象、气象万千的民俗民风,蕴涵着祈福禳灾的民间大众心理,抒发着民间百姓的审美理想,表达着常民大众的宗教信仰,是一种体现着道教美学思想的重要艺术载体。通过剖析民间年画在道教文化影响下的信仰宗旨和美学特质,有助于全面把握民间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质。其次,研究民间年画呈现出来的大量的有着道教审美意味的形象,分析民间年画创作思想、文化内容所蕴含的道教美学特质,有助于探讨道教美学思想经过千年的发展对民间大众审美观的渗透,以及如何影响到中国民间的审美趣味和常民百姓对人生的理解。
注释:
[1]张道一:《中国木版画通鉴》,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第604页。
[2]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3]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4]薄松年:《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第九册•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5]詹石窗、林拓:《“道美”规律检定——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木版画通鉴》[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12):604.
[2]薄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72.
[3]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8.
[4]薄松年.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第九册•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1.
[5]詹石窗、林拓.“道美”规律检定——评潘显一<大美不言-道教美学思想范畴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上接第163页)
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演唱时丽君将自己多年的经历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歌声里,这是最为深情的一次演唱。用黑白闪回的手法把丽君经受了爱人早逝的苦难挫折和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和抚养孩子的艰辛以及对孩子无私的爱在观众面前逐一展开,声画结合的方式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更易触动观众内心引起共鸣。歌中道:“不要伤心,不要灰心,是命运教我的事情,苦难到虚脱的绝境,会被时间酿成微甜的回忆。”观众可以在她的演唱中看到了内心坚强的勇气和在经历磨难时的顽强拼搏,同时也是对影片主题强有力的表达,展现了母亲对于孩子无私的付出以及感慨时间之于人生的意义。
得知孙子出车祸住院,但为了孙子和自己的梦想仍要坚持演唱,高歌《我们的明天》把整部影片的情绪推向高潮,也是这首歌几乎将影片全部的主题融合进去,所有的精神诉求在这首歌中展露无遗。对音乐和歌唱的梦想追求,对逝去青春的怀念遗憾,对岁月匆匆人生无常的慨叹,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诠释,对爱与奉献酣畅淋漓的表达。一句“爱从不曾保留,才勇敢了我。”让全片的主题升华,也让之后丽君为救孙子而放弃可以常葆青春的机会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为了亲人和爱选择放弃自己的梦想,甚至是重新活一次的机会,这样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
以歌曲隐喻主题的方式,新颖含蓄,不仅用歌曲的曲风和歌词展示了主人公当下的心境,更是给观众带来不同意蕴的视听震撼。重返二十岁是一次偶然,奇幻欣喜,是对青春的向往和留恋,这样再活一次的机会是宝贵美好的。当丽君偶然发现失血可以让皮肤变老,回到迟暮之年,这样的发现让她惊讶却又担忧,她希望得到爱情追寻梦想,但为了亲人,她选择了无私付出,用自觉和理性让她不再留恋青春的美好,用爱代替了全部。再返迟暮之年,是全片对主题的升华,让观众重新思考生命之于人的意义。二十岁的朝气蓬勃与迟暮之年的无奈悲哀只不过是人生的某个阶段,是人生的瞬间和过场。用爱活在当下,就是活在青春,活在永恒。
三、结语
电影《重返二十岁》不论是从演员表演还是制作效果皆为国产影片中的佳作之一,用细节推动叙事,以歌曲隐喻主题。同时《重返二十岁》与《奇怪的她》这种中韩合作,“一本两拍”的方式在中国应为首例,这样的尝试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导向。中韩两版各有特色,中国版加入本土化元素的改编和符合国人审美习惯的剧情表达是影片的出彩之处。它呈现了一种更成熟、更真挚、更平和的良性状态,也希望我国的电影市场可以推出更多的精品,在相互借鉴中彼此超越。
16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