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并领会本文所介绍的各种自然现象及作者由此生发出来的人生感悟。 2、把握科学散文在构思与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特点。
学习重点:了解并领会本文所介绍的各种自然现象及作者由此生发出来的人生感悟。 学习难点:把握科学散文在构思与语言运用方面的艺术特点。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杨文丰(1957-),男,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主要从事写作理论研究。已出版散文集、写作学和创造学著作等10部(4部合作),曾获国家科普奖二等奖、散文奖,省、部级教材奖等。 2、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出自一位科学家笔下。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一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有条不紊地向我们描述了地球地色彩,晨昏的更替,空气的流动,分级的设定,年轮和位置的关系,降雨的异象等自然现象的种种奥秘,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二、文本学习:
蓝地球
1. 用简明的语言解释“蓝地球”的成因。
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光,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发生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 2. 《蓝地球》除了用细腻形象的笔触解释了“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蔚蓝色”的原因外,还体现了什么思想倾向?
体现了人们希冀能平等地生活在和平宁静、蔚蓝如洗的天穹之下的愿望,同时,期望给人一些启示,如和平安宁的地球,需要人类共同呵护。
3. 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把科学知识表达得如此生动美妙?试举例简析。
晨昏线寓言
1. 根据文意,给“晨昏线”下定义。
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与地球做着反面、同速的运动。 2. 结合语境,说说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1)民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借用民谚形象地说明日夜交替,周而复始的变化轮回。
(2)“晨昏线现象”,够得上是宇宙背景上的一篇“大散文”。
将“晨昏线”形象比作“大散文”,寓示这一自然奇景蕴含着恢宏广大的境界,颇有“大散文”的韵味,也照应下文晨昏线现象大白于宇宙的社会意义,哲理深刻。
(3)在晨昏线现象面前,人类自鸣得意的一切,不过是杯水风波式的“小女人散文”。
与“大散文”形成对比,表现了自然的伟大、深刻,以及相形之下,人类的渺小、浅陋。 3. 晨昏线“寓言”寄托了怎样的哲理?
光明和黑暗互相依存,互有攻守。
包容一切的空气
1. “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漂泊得似水。”请从句式、结构、修辞上赏析这句话。 句式:整散结合。整句中也体现局部词语的变化,增一份灵动,少一些呆板。 结构:总分。 修辞:比喻。
2. 第2-5节,分别写了空气哪两个特点?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 阅读第6节,概括空气的作用。
①削弱宇宙射线对地球及其生物的伤害。 ②维持地球气候的均衡。
③孕育万物,给万物以无尽的滋养。 ④激发艺术创作的热情。
蒲福风级
1. 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风声不断
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有着森严的等级,而且,新的级别,依然在流动产生。 ②科学的历程,就是人类深一脚踩上“理想”,浅一脚陷入“泥淖”的过程。 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既有人类追求的理想,也充斥着功利的过程。 2. 本文引用了哪些人文典故?有何作用? 王维等的诗歌,油画《九级浪》
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文学色彩,体现出文艺性科学小品的特征。
本文作为一篇科学小品,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科学性,文艺性,哲理性相结合。
仿句练习:
微尘的极致是土地。河流的极致是海洋。星辰的极致是星系。——平凡的极致是伟大!
(1) , ,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显得愈发美丽。
(2)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可以拼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间陋室,一卷书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景。——
阅读拓展
学识与智慧的灵光
——评杨文丰的《自然笔记》
印度诗哲泰戈尔曾惊叹中国人“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东方和西方古代的哲人都曾探求过宇宙的秘密,仰观俯察,呕心沥血。古希腊以及西洋近代哲人如何探究宇宙的奥妙,我们且不去说,单说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代哲人,他们是以独特的“默而识之”的韧劲去解读宇宙万物的秘密。四时运行,万物繁衍,时隐时现,秘而不宣。然而,它们是美丽的,有着永恒的美丽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美,得靠人类的智慧去揭示、表述和传播,让它们的灵光照耀人间。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最近先后读到散文家杨文丰在《散文•海外版》发表的包含6篇文章的开放式系列散文《自然笔记》和在《南方日报》发表的长篇《自然笔记》《啊,阳光》,受到震撼,这些散文使我见到了学识与智慧的灵光。
读杨文丰的《蓝地球》,感受到生命的回归,新生的美丽。蔚蓝——生命和青春的色彩,使所有活着的生物得到喜悦。蓝色意境、蓝色和平,我们的地球母亲是多么的神秘而美丽!散文家揭示了蓝色的自然形态和孕育永恒的内涵。阳光泼泻下来了,它和呵护地球的空气邂逅了。作者告诉我们蔚蓝形成的秘密——波长较短的紫、蓝、靛等色光,在地球大气圈上层“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和水滴等微型物质,开始散射、漫射——奇特的蔚蓝出现了。描写蓝光,艺术联想并不难,揭示蓝光的奥妙就不是一般散文家所能胜任的了。杨文丰曾读农业气象学专业,他深知气象中的“所以然”,因而,他自然才能舍弃浮泛的空洞的抒情,而是到皮到肉地、画龙点睛地展示自然现象中的本质的东西。由此,作者的表述和抒情是“权威”、“可亲和富于寓意”的。杨文丰写道:“我们一直喘息在苍茫、绵厚的空气之底。暴风雨霁,我们的头颅之上,总能高悬一片穹庐似的、蔚蓝色的天空。蓝地球——我们的家园,难道不值得每个生命留念么?”杨文丰说:“我写《自然笔记》,追求艺术性、科学性、社会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五性’的融合。我写《自然笔记》,可以写十卷!”我拍案叫绝,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凭着他深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功力,他一篇篇地写着。“晨昏线”是什么?他解析气象学的定义: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杨文丰用诗人的语言这样描写:“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而过,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这种光明与黑暗,阴与阳的交替,是宇宙运行的本质和规律。“光中有暗,暗中有光”,是对人类生存、命运的精辟启示。谁能逃避这一哲学?
杨文丰的自然笔记,看似自然描述,但实际上写的是宇宙万物的辨证规律——谁也不可逆转的规律。哲学与情思的水乳交融,让人读出快感,越读越聪明越自信。《散文•海外版》执行主编甘以雯的《责编缀语》对于自然随笔类的散文作了相当精辟的阐述:“开阔的知识、广阔的涉猎、坚实的自然科学功底、渊博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使他们插上了科学和艺术的双翅,遨游于科学与艺术、自然与人世、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大千世界中。”杨文丰是散文的痴迷者,也是自然和科学的痴迷者。他的《自然笔记》,巧妙地把二者融合起来,体现了散文崭新的意境、语境和知境,富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