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术论文护理医学论文与护士医学论文:
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剖析,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师和学校应正确认识并重视护生的人文关怀教育;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加强医院与学校联系,重视实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
关键词:人文关怀;护理教育;教学
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提出表明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护理学科是一门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近来有学者甚至认为医学模式,正在发生着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向人文医学模式(人本-人文模式)的历史性转换。从这些转变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现代的护理理念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整体性,其核心关键是人文关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简单的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我国卫生部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及全国护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营造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帮助病人的氛围”。新的模式和政策要求我们护理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护理人才。
1 我国目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护理人文关怀”这个概念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由西方护理学者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正式提出来的。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学会关心”是提交的报告题目,由此越来越多的护理工作者开始重视人文关怀。我国的人文关怀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发展比较缓慢。 1.1 不重视 我国的护理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走的是职业教育的道路,所以护理教育的重点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训练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文关怀教育的发展。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很多的高校将人文护理教育课程(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作为护理教学课程体系中的辅助教育,有的高校将人文教育放入政治教研室,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的人文教育老师。医学人文教育囊括了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它要求教师不但掌握普通心理学知识而且能“懂医”。我国专门从事医学人文专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非常少,所以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要么是由人文科学教师担任,要么是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医学专业教师缺乏人文知识,而人文专业教师又缺乏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1],这使得教师的知识结构欠佳。第三,正所谓“什么样的老师决定了什么样的学生”,老师尚不能完全理解人文关怀,又怎能
培养出充满爱心的学生呢,更何况职业教育的特点使很多老师和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职业技能的提高上,而且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没有人文关怀能力的单项考核。
1.2 环境限制 这里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内因。由于现在的护生很多是家中的独生子,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从客观因素来讲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但相对来说他们的心理方面却比较贫乏,在家人的庇护下他们往往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因此造成了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能力相对比较低。同时从目前招生情况来看,很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护理专业主要是因为就业比较好,不是因为喜欢才选报。有调查显示仅46.4%的本科生志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76.9%的学生在有机会时会考虑转行,对护理专业没有兴趣,这样也导致了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的被动。另一方面,外因。现在的社会过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和权利关系,孩子们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染容易导致他们形成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基本的社会道德。
1.3 实践与理论的差距 虽然现在的医学模式已经把人文教育放在核心位置,我们的各个院校也越来越重视护理人文教育,但是我国目前的医院现状却不能满足人文护理的
需求。我国医院内护士比例较少,有的医院床位护士比例要远远低于规定的1∶0.6的基本要求,很多医院的护士每天都是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从事护理专业大多为女性,家庭的重负和工作繁重使她们缺少与病人的心理沟通,因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许多医院管理层认为人文关怀思想可以倡导,但由于需要昂贵的人力成本作为基础,所以在医院实践还为时过早[2]。这样的现状与学校的教育冲突,也往往使护生们甚至老师们产生疑惑,学校的教学似乎与临床应用相差较远,教育与实践脱节。
2 多环节、多方面、多途径加强护理人文教育 2.1 教师和学校应正确认识并重视护生的人文关怀教育 护理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多渠道,人文关怀应融入整个护理教学。一方面重视课堂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出的人文性是培养人文关怀素质的核心环节,注重传授人性关爱、职业道德、护理美学、护患沟通等人文知识。专业课教师自己要先改变护理理念,改变以往只重视专业技能和知识,把人文关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人文教育不仅是在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的课堂上,还应该贯穿在整个护理的教学上,包括其他的专业护理课程,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讲座,观看录像、影片,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任务驱动教学,分组讨论等。组织护生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区、残疾人机构、康复医院等地学习、锻炼。第三,教师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必须让护生感觉自己也是处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尊重、理解、包容的环境中,友情、师生情、同学情围绕在身边。通过这些方式把人文关怀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尽可能地利用有效资源使护生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职业态度与情感。
2.2 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对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期,它是一个人开始探索价值观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会使人暂时性或永久地拒绝接受或放弃一些价值观,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从而影响孩子们的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良好的家庭应具有这样的特点:高尚的精神情趣,浓厚的学习气氛,团结、平等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家长教养制度和严格的生活制度等。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又有谓“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大家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了健康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3 加强医院与学校联系,重视实习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 首先,学校与医院统一原则和思想。随着我国护理事
业迅速发展,医院也开始关注和强调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应用,例如苏大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惠玲老师这几年围绕护士人文关怀在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提倡将护理服务的“硬环境”即给病人创造温馨的病房条件与“软环境”即对病人采取“五星级”服务品质相结合[2]。同时,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能力培养,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护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3-7]。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提倡建立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学校、医院、家庭等方面共同协作。学校是培养医护人员的基地,而护理教学又是主要的培养方法,在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能力培养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玉梅,郝玉芝.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J].家庭护士,2006,4(10):49-50.
[2] 李惠玲.护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78-879.
[3] 贾娟娟,赵国玺,郑长花.人文关怀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3B):755-756.
[4] 黄弋冰,许乐,姜小鹰.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分
析[J].护理研究,2008,22(3B):673-675.
[5] 黄双英,杨郁文,祝亚男,等.刍议我国关怀照护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5A):1131-1133.
[6] 郑云娣,王菊吾,陆彩萍.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C):824-825.
[7] 史彦梅,贺维权,左东风.人文关怀在重症病人护理中的体现[J].护理研究,2008,22(9C):25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