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水处理计算公式

2023-03-14 来源:榕意旅游网
生物处理基本公式一

项目 反应速度 公式 说明 S——底物 X——合成细胞 P——最终产物 y——又称产率系数,mg(生物量)/mg(降解的底物) S——底物浓度,同ρS X——合成细胞浓度或微生物浓度,同ρX k——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而异 n——反应级数 v——反应速度 t——反应时间 k——反应速度常数,随温度而异 SyXzP dXdSy dtdt反应级数 dX dSdSvkSn dtylgvnlgSlgk 零级反应 vk,dSk,SS0kt dt一级反应 vkS,零级反应 dSkS, dtklgSlgS0t 2.3dSvkS2,kS2, dt11kt SS0 米氏方程(表示酶促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Svvmax KmSv——酶反应速度,例如vXvmax——最大酶反应速度 ρs——底物浓度 Km——米氏常数 dX dt1Km11 vvmaxSvmax莫诺特方程(表示微生物比增长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 maxS KsSμ——微生物比增长速度,vX XdXvXy dSvSqμmax——μ的最大值,即底物浓度很大,不影响微生物增长速度时的μ值 S——底物浓度 Ks——饱和常数

生物处理基本公式二

劳伦斯迈卡蒂Yq maxYqmax 公式(有机物比降解速度与底vSSdSqq又有 q物浓度的关系) maxq——底物比降解速度,qvS XKsSXXdtK1——反应常数,K1qmax K2——反应常数,K2①ρs≯KS时,qqmax dSXqmaxXK1 dtqmax KS②KS≯ρs时,qqmaxS KSdSSXqmaxXSK2 dtKS劳伦斯迈卡蒂第一方程 dSSqmax由:q XdtKsS得到: dSXSqmax dtKsS劳伦斯迈卡蒂第二方程 dXdSYKdX dtgdtudX——微生物净增长速度 dtgdS——底物利用(或降解)速度 dtuY——产率系数,同y Kd——内源呼吸(或衰减)系数 ρX——反应器中微生物浓度 μ′——反应器中微生物比净增长速度 θc——污泥龄,d dXdSYdtgdtuKd XXYqKd dXVdtg1 XVc故得到:简化版 1cYqKd Yobs——实际工程中,产率系数Y常以实际测得的观测产率系数Yobs替代 dXdSYobs dtgdtuYobsq

活性污泥法基本计算公式

项目 处理率 公式 说明 S0——进水BOD5浓度,mg/L Se——出水BOD5浓度,mg/L 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Q——设计流量,m3/d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 V——曝气池容积,m3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XV——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污泥负荷 S0SeS0S100%r100% SeLSQS0QS0Se XVXVQS0SeQS0LS XVVXVV容积负荷 3QS0QS0SeLV——容积负荷,g(BOD5)/(m•d) LVXVLS 注: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从定义来说用S0正确,VV但规范中用去除量,考试中用去除量来计算 污泥容积指数 混合液污泥浓度 SVISV%106 X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SV——污泥沉降比,mL/L(如28%,即代0.28)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右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106Xrr SVIX污泥浓度 RXr 1R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XV——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R——污泥回流比 f——XV/X,(MLVSS/MLSS)挥发性污泥浓度/污泥浓度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Xr——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e——二沉池出水污泥浓度,mg/L Q——设计流量,m3/d Qw——每日排出污泥量,m3/d XV——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 106RrfXV SVI1RXV106RrX fSVI1R曝气池容积 QS0QS0SeV XLsXLsVQS0XVLsQS0Se XVLsVQS0QS0Se LVLVVCYQS0Se XV1KdCQwXrQQwXe XLV——容积负荷,g(BOD5)/(m3•d) VC停留时间 V Qθ——水力停留时间(名义),d θS——水力停留时间(实际),d s污泥龄 V 1RQc1XV XcYqKd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ΔX——每日排出污泥量即污泥产量,g/d Y——污泥理论产率,kg(MLVSS)/kg(BOD5) q——有机物比降解速率,d-1, 有些手册上q=LS′(即kgBOD5/kgMLVSS·d) 稳态条件下的完全混合式曝气池qK2Se K2——动力学参数(参见上面公式,Se单位为mg/L)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污泥产量 XVXC XVYQSrKdVXV YobsQSrYQSr 1KdCYobsY 1KdCXXV fX XrQWXQwXrQQwXe ΔX——每日排出污泥量即污泥产量(MLSS),gMLSS/d ΔXV——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量(MLVSS),gMLVSS/d Yobs——实际工程中,产率系数Y常以实际测得的观测产率系数Yobs替代 f——XV/X,挥发性污泥浓度/污泥浓度 Qw——每日排出污泥量,m3/d,即剩余污泥湿量 Xr——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e——二沉池出水污泥浓度,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x——去除每kgBOD5产泥量,(kgVSS/kgBOD5·d) y——每kg活性污泥日产泥量,(kgVSS/kgVSS·d) xYKdYKd qLSyYLSKd 负荷法 ①设定污泥负荷Ls,取值SVI、R、r、f ②设定曝气池数量n、池深H ③设定曝气池宽度B ④取值a′、b′,及根据总系数KZ ⑤取值α、β、ρ、Cst、Cs20、C ⑥设定EA ⑦设定二沉池表面负荷q 此表参见三废手册例题P527 →求得污泥浓度X/XV(注意统一用MLSS或者MLVSS) →求得曝气池体积 →求得单座曝气池体积,及表面积 →求得单座曝气池长度,并验算宽深比、长宽比 →曝气时间 →求得需氧量,及最大时需氧量 →求得标态需氧量 →求得标态空气量 →求得二沉池表面积 →得出二沉池直径

需氧量计算公式

除碳需氧量 1000O2aQSrbVXV 1000O2QbCOD0CODe1.42XV 1000O21.47QSr1.42XV OaaLSb Obab LSO2——需氧量,kg/d a′——氧化每kgBOD5所需氧量,取值:生活污水0.42~0.53,有机工业废水0.35~0.75 b′——污泥自身氧化需氧率,d-1,取值:生活污水0.09~0.11,有机工业废水0.06~0.34 1.47——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5计时,取1.47,符号为a 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ΔXv——每日排出挥发性活性污泥量(微生物),g(MLVSS)/d 1.42(c)——细胞的氧当量,(gO2/gMLVSS),取1.42,符号为c ΔOa——每kg污泥日需氧量,kgO2/kgMLVSS·d ΔOb——去除每kgBOD5需氧量,kgO2/kgBOD5·d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 4.57——氧化每g氨氮所需氧 除碳和硝化反硝化需氧量 b 2.86——反硝化系数 1.47QSr1.42XV4.57QNkNke0.12XVO2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1000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TKN),2.86QNtNkeNoe0.12XV mg/L 1000Nt——进水总氮,mg/L 1.47QSr1.42XV4.57QNkNke0.12XV(gO2/gN),取4.57,符号O2 量,1000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0.12ΔXv——排出生物处理系统的微生物含氮量,g/d

供氧量计算公式

曝气池供氧量 基本原理 计算供氧量时单位折算成kg/h,注意除24 O2——计算需氧量,kgO2/h OS——标态需氧量,kgO2/h dC/dt——单位体积清水中氧的转移速率,kgO2/m3•h KLa——清水中氧的总转移系数,1/h CS——清水中饱和氧浓度(对应某一温度),kgO2/m3 C——清水中氧的实际浓度,kgO2/m3 OTR——体积为V的液体中氧的转移速率,kgO2/h V——曝气系统液体体积,m3 T——设计的工艺温度,20为标准状态的温度,℃ KLa(T)——温度为T℃时氧的总转移系数,1/h KLa(20)——温度为20℃时氧的总转移系数,1/h θ——温度系数,取值范围1.008~1.047,一般取值为1.024 α——氧转移折算系数,其值小于1取值范围0.2~1.0 KLa——清水中氧的总转移系数,1/h KLa′——污水中氧的总转移系数,1/h β——氧溶解度折算系数,其值小于1取值范围0.8~1.0 CS——清水中氧的溶解度,kgO2/m3 CS′——污水中氧的溶解度,kgO2/m3 ρ——压力修正系数 PS——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P——当地大气压,Pa OS/R0——标态下转移到曝气池中的总氧量,kgO2/h O2/R——实际状态下转移到曝气池中的总氧量,kgO2/h dCKLaCSC dt 温度因素 OTRKLaVCSC KLaTKLa20T20 污水因素 KLa KLa其他组分对饱和溶解度的影响 压力的影响 标态需氧量 CS CSP PSOSR0KLa20CS20V O2RKLa20T20CSTCVOSO2CS20 CSTCT20F鼓风曝气和表面曝气不同,应按给排水手册计算 空气量 F——安全系数,不要求时取1 θ——温度系数,取值范围1.008~1.047,一般取值为1.024 C——T℃时工艺系统中污水的溶解氧浓度,mg/L,多数情况为2 CS(T)——T℃时曝气池混合液的平均饱和溶解氧浓度,mg/L,如未告知取值,则查三废P501 CS(20)——20℃时清水中氧的溶解度,9.17mg/L GS——供气量,m3/h,注意单位换算 OS——供气量,kg/h,注意单位换算 0.21——氧在空气中的百分数 1.33——20℃时氧的密度,kg/m3 EA——曝气器的氧利用率 GSOSOS 0.211.33EA0.28EA

二沉池计算公式

表面负荷法 AQmaxQmax 24q243.6vHQmaxtqt AQmaxKzQKhKdQ 固体通量法 回流污泥浓度 A——二沉池面积,m2 Qmax——废水最大时流量,m3/d q——水力表面负荷,m3/(m2·h) H——澄清区水深,/m t——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5~2.5h Q——设计流量,m3/d Kz——总变化系数 Kh——时变化系数 Kd——日变化系数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Gt——固体表面负荷值,kg/m2·d Qmax——废水最大时流量,m3/d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右 Xr——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f——XV/X,挥发性污泥浓度/污泥浓度 XV——挥发性曝气池污泥浓度(MLVSS),mg/L SV——污泥沉降比,mL/L(如28%,即代0.28)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X——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R——污泥回流比 Q——设计流量,m3/d QXAmax 1000Gt1R1RXrXXV RRf106Xrr SVISVI污泥斗容积计算 SV%106 X41RQX41RQRrVSX——曝气池污泥浓度(MLSS),mg/L 24XXr2412R此公式规定泥斗的储泥时间为2h Q——设计流量,m3/d Qr——回流污泥流量,m3/d 污泥回流量 QrQR R——污泥回流比,此时按最大回流比100%算 污泥产量 及剩余污泥排放量 曝气池容积、污泥产量及泥龄的计算见前面曝气池部分 污泥由曝气池排放时 W——剩余污泥排放量,m3/d R——污泥回流比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V——曝气池容积,m3 WVC 当污泥从二沉池排放时 W VR 1RCSBR计算公式

曝气时间内BOD负荷法 ttF ntR24mS0 LSXV24QtFS024QtFS0 tVLXRStRVLSXV24QS0t tRVLSXnV一个周期所需时间: ttRtStdtb——有疑问 周期数: N24 t24Q NnmQ——设计的流量,m3/h V——SBR池总容积,m3 S0——进水有机物浓度,mg/L n——每个系列反应池个数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SS)•d] X——污泥浓度(MLSS),mg/L m——充水比(一次进入反应槽内的污水量与充水结束时混合液容积的比值,同排出比) t——一个运行周期所需要的时间,h tF——一个周期的进水时间,h tR——一个周期的反应时间,h tS——一个周期的沉淀时间,h td——一个周期的排水时间,h tb——一个周期的闲置时间,h N——周期数 反应池容积另一公式: V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计算公式

硝化菌生长速率 泥龄算法一 n0.47e0.098T15DONke10.8337.2pH 0.051T1.158Nke10KO2DOμn——硝化菌的生长率,d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T——计算温度,℃ DO——溶解氧的浓度,mg/L,一般按2mg/L计 KO2——氧的半速常数,mg/L,0.45~2.0mg/L,15℃时为2 θCm——最小污泥龄,d SF——安全系数,通常取2.0~3.0 θC——污泥龄,d,此值也可按经验取值 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fb——可生物降解VSS占VSS的比例(与f不同) θC——污泥龄,d,此值也可按经验取值 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fb——可生物降解VSS占VSS的比例(与f不同) V1——好氧区有效容积,m3 Q——废水流量,m3/d XV——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S0——进水BOD5浓度,mg/L Se——出水BOD5浓度,mg/L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 注意此处为MLVSS,如为MLSS需对应X T——计算温度,℃ rDN′——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 rDN——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温度15~27℃时城市污水取值0.03~0.11,20℃可取0.07 DO′——反硝化时的溶解氧浓度,可取0.2mg/L ΔX——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Q——废水流量,m3/d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1Cm1n CSFCm 泥龄算法二 X0.77CV存疑问 YSrKdfb好氧区容积 V1YCQS0Se XV1KdCV1QS0Se XVLS反硝化速率 rDNrDN1.09T201DO 生物污泥产量 VYXVQSr算法参见活性污泥量(MLVSS),gMLVSS/d 1KdC法 除氮量核算 NO3QNkNkeNoe0.12XV 0.12ΔXV——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V2——缺氧区有效容积,m3 XV——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rDN′——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V3——厌氧区有效容积,m3 θ1——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根据试验确定,可取2h V——氧化沟总容积,m3 HRT——水力停留时间,h 缺氧区容积(脱氮) 厌氧区容积(除磷) 氧化沟总容积 水力停留时间 碱度的校核 V2NO3 rDNXVQ1 V324VV1V2V3 24VHRT Q剩余碱度=进水碱度+3.57×反硝化NO3-N的量+0.1×去除BOD5的量-7.14×氧化沟氧化总氮的量 其中: 反硝化NO3-N的量: NkNkeNoe0.12XV Q去除BOD的量:S0Se 氧化总氮的量:NkNke0.12XV Q0.12XVY0.12Sr1KQdC回流污泥量计算  剩余碱度——通常系统中应保证有大于100mg/L的剩余碱度(即保持pH≧7.2),以保证反硝化所需环境,所有碱度均以CaCO3计 3.57——反硝化NO3-N产生的碱度 0.1——去除BOD5产生的碱度 7.14——氧化NH4-N消耗的碱度 0.12ΔXV——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Q——流量,m3/d Sr——去除BOD5的量,mg/L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右 Xr——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Qr——回流污泥量,m3/d X——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W——总的剩余污泥量,g/d 106Xrr 参见活性污泥法计算 SVITSSQXrQrQQrX RQr QQSrYWX1QXeQ f1KdC X1——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为进水总悬浮物浓度(mg/L)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之差 Xe——随出水流出的污泥量,mg/L 污水脱氮除磷计算公式

硝化菌生长速率 n0.47e0.098T15DONke10.8337.2pH 0.051T1.158Nke10KO2DO μn——硝化菌的生长率,d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T——计算温度,℃ DO——溶解氧的浓度,mg/L,一般按2mg/L计 KO2——氧的半速常数,mg/L,0.45~2.0mg/L,15℃时为2 θCm——最小污泥龄,d SF——安全系数,通常取2.0~3.0 θC——污泥龄,d,此值也可按经验取值 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fb——可生物降解VSS占VSS的比例(与f不同) 计算参见活性污泥法公式 此处ΔXV=0.5~0.7×Q×Sr,即1kgBOD产生0.5~0.7kgVSS V1——好氧区有效容积,m3 Q——废水设计流量,m3/d LS′——有机负荷,kgCOD/(kgMLVSS·d) LS——有机负荷,kgCOD/(kgMLSS·d) X——污泥浓度(MLSS),mg/L XV——污泥浓度(MLVSS),mg/L S0——进水有机物浓度COD(或者BOD),mg/L V1——好氧区有效容积,m3 Q——废水流量,m3/d XV——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S0——进水BOD5浓度,mg/L Se——出水BOD5浓度,mg/L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 注意此处为MLVSS,如为MLSS需对应X -1一、 好氧区计算 泥龄算法1 一 CmnCSFCm 泥龄算法二 负荷法 VXVXVC XXVQS0QS0LS LS V1XVV1XS0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用Sr 好氧区容积 V1YCQS0Se XV1KdCV1QS0SeQS0Se LSXXVLSV1二 CXVXV 缺氧区计算 甲醇投加量计算 Cm2.47N01.53N10.87D0 注意:此公式未考虑氨氮的变化 N0——起始硝酸盐浓度,mg/L N1——起始亚硝酸盐浓度,mg/L D0——起始溶解氧DO浓度,mg/L Cm——所需甲醇浓度,mg/L T——计算温度,℃ rDN′——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 rDN——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温度15~27℃时城市污水取值0.03~0.11,20℃可取0.07 DO′——反硝化时的溶解氧浓度,可取0.2mg/L ΔX——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Q——废水流量,m3/d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0.12ΔXV——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V2——缺氧区有效容积,m3 XV——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rDN′——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V3——厌氧区有效容积,m3 θ1——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根据试验确定,可取2h V——总容积,m3 HRT——水力停留时间,h 反硝化速率 rDNrDN1.09T201DO 生物污泥产量 VYXVQSr算法参见活性污泥量(MLVSS),gMLVSS/d 1KdC法 除氮量核算 NO3QNkNkeNoe0.12XV 缺氧区容积(脱氮) V2NO3 rDNXV 三 厌氧区计算 Q1厌氧区容 V3积(除磷) 24氧化沟总容积 水力停留时间 碱度的校核 VV1V2V3 24VHRT Q剩余碱度=进水碱度+3.57×反硝化NO3-N的量+0.1×去除BOD5的量-7.14×氧化沟氧化总氮的量 其中: 反硝化NO3-N的量: NkNkeNoe0.12XV Q剩余碱度——通常系统中应保证有大于100mg/L的剩余碱度(即保持pH≧7.2),以保证反硝化所需环境,所有碱度均以CaCO3计 3.57——反硝化NO3-N产生的碱度 0.1——去除BOD5产生的碱度 7.14——氧化NH4-N消耗的碱度 0.12ΔXV——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去除BOD的量:S0Se 氧化总氮的量:NkNke回流污泥量计算 60.12XV Q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右 Xr——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Qr——回流污泥量,m3/d X——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W——总的剩余污泥量,g/d X1——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为进水总悬浮物浓度(mg/L)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之差 Xe——随出水流出的污泥量,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R′——混合液回流比,% Xr10r 参见活性污泥法计算 SVITSSQXrQrQQrX RQr QQSrYX1QXeQ f1KdCW混合液回流计算 NNkeRk01 Noe A/O法脱氮计算公式-负荷法

生化反应QS0QS0V 池总容积 LSXXLVSS0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用Sr V——生化池总有效容积,m3 Q——废水流量,m3/d XV——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S0——进水BOD5浓度,mg/L Se——出水BOD5浓度,mg/L LS′——污泥负荷,kg(BOD5)/[kg(MLVSS)•d] 注意此处为MLVSS,如为MLSS需对应X V1——好氧区有效容积,m3 V2——好氧区有效容积,m3 N0——起始硝酸盐浓度,mg/L N1——起始亚硝酸盐浓度,mg/L D0——起始溶解氧DO浓度,mg/L Cm——所需甲醇浓度,mg/L T——计算温度,℃ rDN′——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 rDN——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温度15~27℃生化反应V12~4 VVV 池容积比 12V2水力停留时间 甲醇投加量计算 Cm2.47N01.53N10.87D0 注意:此公式未考虑氨氮的变化 反硝化速率 rDNrDN1.09T201DO 时城市污水取值0.03~0.11,20℃可取0.07 DO′——反硝化时的溶解氧浓度,可取0.2mg/L 生物污泥产量 VYXVQSr算法参见活性污泥量(MLVSS),gMLVSS/d 1KdCΔX——每日排出挥发性污泥量即挥发性污泥产Sr——进出水BOD5浓度差,mg/L Q——废水流量,m3/d Kd——污泥内源呼吸率,d-1 Y——污泥理论产率,kg(VSS)/kg(BOD5) 0.12ΔXV——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V2——缺氧区有效容积,m3 XV——挥发性污泥浓度(MLVSS),mg/L rDN′——实际的反硝化速率,gNO3-N/gVSS·d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V3——厌氧区有效容积,m3 θ1——厌氧区水力停留时间,h,一般根据试验确定,可取2h V——总容积,m3 HRT——水力停留时间,h 法 除氮量核算 NO3QNkNkeNoe0.12XV 缺氧区容积(脱氮) V2NO3 rDNXV 三 厌氧区计算 Q1厌氧区容 V3积(除磷) 24氧化沟总容积 水力停留时间 碱度的校核 VV1V2V3 24VHRT Q剩余碱度=进水碱度+3.57×反硝化NO3-N的量+0.1×去除BOD5的量-7.14×氧化沟氧化总氮的量 其中: 反硝化NO3-N的量: NkNkeNoe0.12XV Q去除BOD的量:S0Se 氧化总氮的量:NkNke0.12XV Q剩余碱度——通常系统中应保证有大于100mg/L的剩余碱度(即保持pH≧7.2),以保证反硝化所需环境,所有碱度均以CaCO3计 3.57——反硝化NO3-N产生的碱度 0.1——去除BOD5产生的碱度 7.14——氧化NH4-N消耗的碱度 0.12ΔXV——生物合成所需的氮,gMLVSS/d Nt——进水总氮,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ΔNO3——所需去除氮量,g/d 回流污泥量计算 106Xrr 参见活性污泥法计算 SVITSSQXrQrQQrX RQr QQSrYX1QXeQ f1KdCW混合液回流计算 r——二沉池中污泥综合系数,一般为1.2左右 SVI——污泥容积指数,mL/g,取值范围约100左右 Xr——剩余污泥/回流污泥浓度,mg/L Qr——回流污泥量,m3/d X——污泥浓度(MLSS),mg/L R——污泥回流比,% W——总的剩余污泥量,g/d X1——污泥中的惰性物质,mg/L,为进水总悬浮物浓度(mg/L)与挥发性悬浮物浓度之差 Xe——随出水流出的污泥量,mg/L Noe——出水总硝态氮,mg/L Nk——进水总凯氏氮(TKN凯氏氮=有机氮+氨氮),mg/L Nke——出水总凯氏氮或氨氮(TKN),mg/L R′——混合液回流比,% NNkeRk01 Noe

厌氧计算公式

负荷法 QS0 LV1000VQS0QS0LS LS VXVVXVQS0QS0QS0 1000LVLXLSXSV24V QHRT投配率法 动力学公式法 VAH AD2 4QVHv1 24AAVVn100 P适用于厌氧生物滤池 V——反应器有效容积,m3 Q——废水设计流量,m3/d LV——容积负荷,kgCOD/(m3·d) LS′——有机负荷,kgCOD/(kgMLVSS·d) LS——有机负荷,kgCOD/(kgMLSS·d) X——污泥浓度(MLSS),mg/L XV——污泥浓度(MLVSS),mg/L S0——进水有机物浓度COD(或者BOD),mg/L θ即HRT——水力停留时间,h H——反应器高度,m A——反应器截面积,m2 D——反应器直径,m v1——反应器内液体上升流速,m/h 注: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从定义来说用S0正确,但规范中用去除量,考试中用去除量来计算 Vn——每日需要处理的污泥或废液体积,m3/d P——设计投配率,%/d,通常采用5~12%/d t——水力停留时间,d K——反应动力学常数,d-1 S0——进水有机物浓度COD,mg/L Se——进水有机物浓度COD,mg/L Q——废水设计流量,m3/d tS01ln KSeVtQ

污泥处理计算公式

含水率 V1W1100P2C2 V2W2100P1C1P1、V1、W1、C1——含水率为P1的污泥体积、重量、固体物浓度 P2、V2、W2、C2——含水率为P2的污泥体积、重量、固体物浓度 适用于含水率大于65%的污泥 Rd——可消化程度 PS1、PS2——生污泥及消化污泥无机物含量,% PV1、PV2——生污泥及消化污泥有机物含量,% γ——湿污泥比重,g/L P——湿污泥含水率,% γS——干污泥比重,g/L PV——干固体物质中,有机物所占百分比,% 可消化程度 湿、干污泥比重 PV2PS1Rd1PP100% V1S2100S PS100PS初沉污泥产量 二沉污泥产量 250 1001.5PV可根据人口数,或者悬浮固体去除率计算 见活性污泥法计算公式 XVYQSrKdVXV YobsQSr污泥重力浓缩计算 YQSr 1KdCA——浓缩池总面积,m2 Q——污泥体积流量,m3/d M——浓缩池污泥固体通量,kg/m2·d W——污泥质量流量,kg/d C——污泥固体浓度,g/L A1——单个浓缩池总面积,m2 n——浓缩池数量,个 Q′——浓缩后污泥体积流量,m3/d P、P1、P2——均为含水率,% t——停留时间,h H——有效水深,常数可取4m,m 1000——P含水率时的污泥密度,1000kg/m3 Vn——每日需要处理的污泥或废液体积,m3/d P——设计投配率,%/d,通常采用5~12%/d V——消化池有效容积,m3 WS——挥发性干固体重量,kgVSS/d LS′——挥发性固体负荷,kgVSS/m3·d QCWA MMQ100PWQC1000 100AA1 nQQ100P1 100P2t气浮浓缩计算 污泥厌氧消化计算 AH Q/24VVn100 投配率法 PVQCWS泥龄及负荷法 LSWSQ100Pfb 100Q——污泥体积流量,m3/d θC——污泥龄即污泥停留时间,d 此处γ为干泥密度,kg/m3,fb为VSS所占比例,用前面VSS比例和含水率求Ws 沼气产量 两级厌氧消化 板框污泥脱水计算 0.35m3(标准)/kgCOD 城市污水中COD/有机物=1.6~1.8 V1和V2为2:1的时候 2V总1V总W V2 V总S V133LSPQA10001 10024vA——板框压滤机过滤面积,m2 P——压滤污泥含水率,% Q——污泥体积流量,m3/d v——过滤速度,kg/m2·h B——带机滤带宽度,m P——湿污泥含水率,% Q——污泥体积流量,m3/d v——污泥脱水负荷,kg/m·h T——每天工作时间,h/d 带机污泥脱水计算 PQ1B10001 100vT气浮计算公式

名称 0.1Mpa下所需释放的空气量 公式 说明 ACSfP1QP1000 (kg/d) CS单位为mg/L时,不需要空气密度 γ——空气密度,g/L,20℃时为1.164 CS——20℃时空气溶解度,18.7ml/L f——实际空气溶解度与理论空气溶解度之比,一般为0.5~0.8,多取0.5 P——溶气压力(绝对大气压,0.1Mpa),如0.5Mpa时P=0.5/0.1=5 Sa——污泥浓度,kg/m3 Q——气浮池设计水量,m3/d R——溶气压力下的回流比,% 气浮的污泥干重 SQSa (kg/d) 加压溶气水量 QPRQ (m3/d) AQSa1000S (m3/d) QPCSfP1标态空气供应量 A——气固比,一般在0.01~0.04之间,常取0.03 SAA (m3/d) A——所需空气量,kg/d γ′——0℃时,0.1Mpa下空气密度,kg/m3,取值1.252 η——溶气效率,可采用0.5 v1——接触室水流平均上升速度,m/s 接触室平面面积 QQPA1 (m2) 86400v1气浮池容积 分离室平面面积 气浮浓缩池表面积

VQQPt QQPA2 (m2) 86400v2 v2——分离室水流平均下降速度,m/s M——气浮浓缩池固体负荷,kg/m2·d S (m2) F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