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素在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4-09-06
来源:榕意旅游网
益生素在鸡生产中 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旭,陈阳,章玲玲,潘晓花,杜银峰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225009)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新型饲料添加剂益生素的概念、种类以及其可能作用机制,具体讲述 了其在鸡营养中的作用效果,并对今后益生素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作了概括性的描述,使得 益生素对鸡营养的影响和待研究问题更加清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专一和安全 的益生素,以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生态畜牧业。 关键词:益生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鸡 中图分类号:¥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1)06—0044—04 1.2益生素的种类 生产上使用的益生素主要 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双歧杆菌及酵 母菌等单一菌种或含两种以上这些微生物的复合 菌种制剂。目前,复合菌制剂较为常用。 2益生素的作用机制 在现代饲料工业和养殖业中,抗生素饲料添 加剂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 细菌产生耐药性,破坏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引 起畜禽的免疫力下降,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耐药菌 株及药品残留等问题也始终困扰着养殖者,引起 了社会的极度关注。因此,开发新型无污染、无残 2.1 调节消化道内微生态环境 在饲料中添加 益生素可补充消化道内的有益菌落,在肠道内大 量繁殖,通过产生抗菌物质、养分竞争、粘着位点 竞争,来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生长,减少潜在 留、无毒副作用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来替代抗生素 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种新型 绿色饲料添加剂——益生素(probiotic),开始逐渐 在畜牧业上得到重视,已有不少实验研究证实益 的致病菌【2】。黄怡等(2006)t 1实验发现,使用由植物 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 杆菌组成的复合菌制剂,能明显地抑制肠道有害 菌的生长,同时还增加了有益菌的数量,从而维持 了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减少腹泻,促进雏鸡健康生 长。 生素在提高畜禽免疫力、降低死亡率、改善饲料转 化率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它具有保健、促生长、 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已经成为抗生素较理想的替 代品之一,是真正的“绿色”添加剂。 1 益生素的概念及种类 1,1 益生素的概念益生素是指进入动物消化 2.2增强机体消化能力 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生 道内,参与肠内微生物平衡,可直接通过增强动物 对肠内有害微生物群落的抑制作用,或者通过增 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而间接促进动 物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活性微生物培养物fIj。 收稿日期:2011-05—27 有机酸可降低pH值,促进蛋白酶原转化为蛋白 酶,同时产酶益生素能合成消化酶(蛋白酶、脂肪 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B族维生素、多种未知 促生长因子和不饱和脂肪酸等,优化肠道的多酶 消化体系,增强机体的消化能力,改善机体代谢, 科学养禽 促进畜禽持久稳定的生长[4】。卜祥斌等(2006)t 指 出芽孢杆菌能够分泌消化酶,提高肉鸡的生产性 道指出益生素可降低饲养环境中NH 浓度的主要 原因可能有两方面:饲料中含氮化合物向氨基酸 的方向转化提高;肠内优势种群使大肠杆菌的活 动受抑制,阻碍蛋白质转化为氨和胺。李凤刚 能。益生素还能影响畜禽体内脂类代谢,如李玲等 (2008)t 】指出消化道菌群可以参加脂类代谢,通过 直接作用于食物脂类和内源脂类,或间接改变胆 固醇和其主要衍生物——胆盐的代谢。 在不同时期,益生素对机体消化能力的作用 (2006)等 指出产酶益生素可显著降低鸡舍空气中 的NH,含量(P<0.05),因为舍中有害气体的一个来 源是日粮中营养物质不完全的消化吸收,而产酶 有差异。王铁良等(2010)t’ 试验表明,益生素对0~4 益生素可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氮 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代谢率要优于5一l7周。这可 的排出量,增加氧气含量,整体上提高了空气质 能是因为鸡生长早期肠道微生态区系不稳定,添 量。徐风云(2004)I“】的实验也表明,在日粮中添加 加益生素补充了有益微生物,使其处于数量上的 寡糖益生素能够净化鸡粪便异味,降低鸡舍氨气 优势,从而改善了内环境,促进了营养物质的分解 浓度,改善鸡舍空气质量。 和吸收;随着鸡的生长,其肠道微生态区系的平衡 3.2益生素对蛋鸡的影响有实验表明,将益生 相对稳定,导致益生素对后期鸡肠道微生物区系 素添加到蛋鸡饲料中,可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饲 的作用不显著。 料利用率,可提高母鸡的生产性能,并延长其生产 2.3提高动物免疫力 益生菌本身就是一种非 期,改善蛋品质。徐凤云(2004) ̄“】对寡糖益生素在 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它能够提高抗体水平。研究 罗曼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 表明,益生菌与致病菌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物质, 饲粮中添加寡糖类益生素,可明显减少蛋雏鸡死 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提高动物免疫能力,有抗感 亡,提高成活率,促进青年蛋鸡的生长。对产蛋鸡, 染作用【8】。现已有不少实验研究证实益生素可通过 可使产蛋期提前5-6d,并能很快达到产蛋高峰, 多种途径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徐厚春等(2010)t 9] 且降低了死淘率。 发现,日粮中添加益生素YSK对血清中总蛋白、 3.3 益生素对肉鸡的影响 关于益生素对肉鸡 白蛋白、球蛋白、溶菌酶、IgG和IgA的含量有提高 影响的相关报道比较多。研究表明益生素可提高 作用,对胸腺、脾和法氏囊指数、新城疫HI抗体效 肉仔鸡免疫抗病力、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改善饲料 价、淋巴细胞转化率和盲肠乳酸菌菌群数量有提 利用率和提高肉鸡的日增重。同时,指出添加益生 高作用,对血清总胆固醇和盲肠大肠杆菌菌群数 素可以提高鸡的屠宰率和胸肌率,降低失水率、滴 量有降低的作用。 水损失,有利于改善肉质【1 l。 此外,在鸡免疫能力方面,益生素与抗生素的 但也有相关报道与以上结果不一致,如李菊 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张乐颖等(2006)t 0]实验指出, 等(2007)t 指出,益生素(乳酸菌CAU6001)对肉仔 在提高乌骨鸡免疫机能方面,益生素比抗生素具 鸡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 有更大的优势。 由于所选菌种的差异以及饲养条件和环境因素不 3益生素在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同等原因造成的。 国内外许多研究实验表明,益生素在改善饲 4益生素与其它添加剂的配伍使用 料利用率、提高鸡的生产性能、增强机体的免疫机 4.1 与寡糖的协同作用 寡糖可选择性地被肠道 能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有益菌降解利用,从而促进消化道有益菌的生长, 但因饲养环境、益生素类型以及动物生理状况不 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主要是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 同,也有与此不一致的相关报道。 3 ̄8糖和果聚寡糖。寡糖益生素是由有益微生物与 3.1 益生素对鸡舍环境的影响 益生素对鸡舍 寡糖类物质有机结合而成,具有促进动物生长、调 环境有一定影响,主要是降低有毒物质胺和氨的 理肠道内环境、维持畜禽体内正常有益菌群平衡、 生成。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关报 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饲料利用率及畜禽生产性 成就未来 能、改善动物产品质量、消除粪便异味等多种功能。 因此,寡糖与益生素合用时表现出协同作用。 有资料指出:寡糖和益生素合用能显著地提 高雏鸡的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比单独添加益 示出协同作用,在0~3周龄、4~6周龄肉鸡日粮中 添加0.3%的活清和金霉素(35mg/kg)效果最好。 5益生素的研究发展方向与前景 5.1 目前有关益生素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太明 确,应该针对畜禽所处的状态不同(健康、亚健康、 应激等)以及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来探讨益生素 的具体作用机制,分析益生素的作用效果,从而使 益生素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5.2 现在市场上的益生素种类比较单一,作用效 果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筛选益生素时,应根 生素的效果好,主要原因是寡糖和益生素有一定 的协同作用ll】]。李玲(2008)等【6]认为益生素和异麦 芽寡糖都能降低肉鸡的脂肪沉积,并有降低血清 脂类含量的趋势,当二者联合应用时,由于益生素 和异麦芽寡糖都能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 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所以具有一定的累加效应, 但与黄军龙(2o06)等_l7】对益生素及其与寡糖合用 对清远麻鸡生长性能的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4.2与酶制剂的协同作用酶制剂能有效促进各 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减少营养过剩性腹泻 的发生,酶制剂可以将营养物质分解为能被有益 据畜禽消化道内的环境条件及生理条件,培育与 其相适应的高效专一的益生素菌种。 5.3 单一菌种往往没有复合菌种的作用效果明 显,因此,研究多种有益菌种之间的相互配合作 用,确定复合菌种中各菌种的最适配比,充分发挥 菌群利用的较小物质,有利于益生素发挥作用。陈 小鸽等(2008)[ 1实验指出,在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 2%的时候添加一定量复合酶和益生素,可以提高 肉仔鸡的养分(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的表观利用 多菌合作作用。 6 小结 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益生素,正以其 独特的作用功效影响着我国日益发展的畜牧业, 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对生态、健康、绿色食 品的渴望越来越高,研究开发高效、专一、安全的 益生素的前景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率,而且与在标准蛋白水平下添加抗生素相比,肉 仔鸡日增重没有显著降低,但肉仔鸡平均耗料量 降低,饲料转化效率有提高的趋势,此结果可能与 复合酶能提高饲料的消化能力和益生素能在应激 状态下维持畜禽的正常生产性能有关。黄晓亮等 (2008)i15[认为在肉鸡日粮中添加复合酶和益生素 都能显著提高日增重和改善饲料利用率。 4.3 与抗生素的配伍使用益生素是一种活性生 物制剂,一般抗生素对益生素有抑制作用,二者联 合使用时会降低使用效果,若先用抗生素再用益 生素,效果比单独使用抗生素或益生素好,主要因 为抗生素预先清理肠道,给益生素作用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但是抗生素和益生素联合使用从理论 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这就需要筛选获得耐药 [1】章世元.动物饲料配方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8,276. [2】唐慧芬,邹优敬,张艳照,等.那西肽和益生素对广西 三黄鸡生产性能及饲料养分利用率的影响『J].广西 畜牧兽医,2010,26(2):77—79. 【3】黄怡,王士长,崔艳红,等.多菌种复合益生素对三黄 鸡的生产性能及肠道主要菌群的影响….安徽农业 科学,2006,34(3):485—486. [4]李风刚,邬立刚,岳增华,等.产酶益生素对肉鸡增重 及鸡舍环境的影响l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8): 43—44. 菌株。丁玉华等(2002) ̄ 1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化设 计,研究了乳酸菌、酵母菌混合物饲料添加剂“活 【51 卜祥斌,陈洁,刘红艳,等.沸石粉、寡糖及益生素在 黄鸡饲料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畜牧生态学报, 清”对不同生长阶段肉仔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实验 中在肉鸡日粮中添加了乳酸菌、酵母菌混合物制 2006,:27(1):37-40. [6]李玲,杨桂芹.益生素、异麦芽寡糖对肉仔鸡脂类代 谢的影响[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8,(10):42—43. [71王铁良,王军,鄢长庆.益生素对皇家鸡营养物质代 剂——活清(不加抗生素),它可以达到与抗生素类 似的生产性能,实际生产中可以作为抗生素的替 代物,当金霉素与活清合用在肉仔鸡日粮中时,显 谢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7):49—51. 科学养禽 热应激对家禽的影响 孙红霞 ,杨贾林 ,王立荣 (1.山东省邹平县畜牧兽医局 256200;2.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兽医站;3.日照市东港区秦楼兽医站) 中图分类号:¥8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85(2011)06—0047—04 鸡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l6~22c【=,在这个温度 迷走神经的兴奋使消化道活动减弱,导致消化道 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最佳的生产性能。当环境温度 食物的充盈,同时为减轻热负荷,鸡的饮水量增 高于28℃时,鸡就会发生热应激综合症,丘脑下部 加,这两种因素会压迫消化道机械感受器而抑制 采食中枢部分就会受到抑制,新陈代谢和正常的 食欲。 生理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采食量减少,生长发 化学恒定机制是养分在消化道吸收和养分在 育和饲料转化率降低,对疫病的易感性增加,甚至 血液中出现可构成一系列原始信号,这些信号作 是大量死亡。 用于下丘脑的饱感中枢,增强其兴奋性。一般认为 1 热应激对鸡营养利用的影响 血液中许多成分包括葡萄糖、脂肪酸、肽、氨基酸、 1.1 热应激抑制鸡的采食量家禽采食量的调 维生素、矿物质都可充当信号,在家禽热应激中, 控有温热恒定机制和化学恒定机制两种。当高热 研究最深入的是机体所产热能对采食的调控,即 条件下,温热恒定机制对采食量的控制主要表现 热能量静态学说。该学说认为动物采食是为了保 为采食量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高温可直接作用 暖,停食是为了防热,食物在消化和代谢过程中产 于下丘脑的摄食中枢,降低其兴奋性;另外消化道 生热,多余的热量在理论上应全部散发到环境中 收稿日期:2Ol1—05—30 去,如果散热受阻,动物的下丘脑和皮肤表面的热 [8】 陈才勇,王恬.益生素对动物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 372-378. 【j】.饲料广角,2002,(16):24—25. 陈小鸽,王志祥.低蛋白饲粮中添加复合酶与益生 [9】 徐春厚,相菲,谢为天.益生素YSK对三黄鸡生长性 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J].河 能和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 南农业科学,2008,(12):125—127. 8—12. 黄晓亮,谢为天,王日初,等.复合酶和益生素对肉 【10】张乐颖,杨凌,赵国先.益生素对乌骨鸡免疫机能和 鸡生产性能及氮、磷利用率的影晌[J】.饲料广角, 物质代谢的影n ̄l[J1.中国家禽,2006,28(3):12—14. 2008,(6):30-43. [11】徐风云.寡糖益生素在罗曼蛋鸡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丁玉华,李德发,龚利敏,等.益生素“活清”对肉仔 [J】.中国兽医科技,2004,34(5):73-74. 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2,23(5): [12]周健,王永坤,张纪兵.复合益生素对肉鸡生产性能 19—21. 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家禽,2008,30(19):41— 黄军龙,黎明雄.益生素及其与寡糖合用对清远麻 42. 鸡生长性能的影响[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6,31 [13】李菊,张日俊.益生素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屠体性状 (3):42-44. 及肉品质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07,19(4): 口 成就未来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