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礼乐对于“言”的规范及意义——以《左传》《诗经》为例

2022-08-22 来源:榕意旅游网
墨文化研究 论礼乐对于 ‘‘- ,仁 的规范及意义 , 以《左传》《诗经》为例 曾文杰 (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礼乐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文化样式和思想体制,是古 代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基础与前提。它不仅规定着人们的“行”,更直 接作用于“言”的表达之中。礼乐对言的规范,主要表现在它对书面 用语和口头用语的规范。礼乐对于言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对后世 文学的影响上:礼乐文化的存在,催生出了符合于礼乐规范的文学 样式;礼乐的文化传统,也促成了礼乐规范下特有的文学风格的形 成。 关键词 札乐 礼乐文化 “言”《左传》《诗经》 在古代,礼乐文化是极为重要的。礼乐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文 化样式和思想体制,是古代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基础与前提。人的成 长是离不开礼的,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立于礼,成于乐。”它不仅 规定着人们的“行”,更制约着“言”的表达。《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中 即有这样的话:“非礼勿视,非礼勿昕,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们 的一切言行举止要以礼作为最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符合礼的言 行,才是被儒家所认可的言行,才是礼乐规范下正确的言行。 《谷梁序疏》:“左氏善于礼……”礼的思想贯穿于《左传》,上至 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宗庙的定制装饰,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 行。《左传》记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就是最好的佐证。 “诗”最初的含义就是“志”,它作为一种负载记忆的口诵形式在 商周时期,与乐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广泛的用于宗教祭祀、政治生 活、人际交往中。《诗经》这一礼乐文化下的产物,成为了乐的不可 或缺的一分子。 正因为《左传》和《诗经》都具有典型的礼乐文化意蕴。所以本文 试以这二者为代表,来关照礼乐对于言的规范及意义。本文所提及 的“言”既有通过文字记载诉诸于笔端而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书面之 言,又包括一定的思维意志或情感体验凭借于我们的感官而表述出 来的口头之言。简言之,即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两种类型。 1礼乐对于书面用语的规范 1)众所周知,《左传》的叙事,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 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总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 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总的来说,《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 之规范评判人物。礼决定着作者的叙事感情色彩:合于礼的,作者 给予高度的赞扬;越于礼的,给予无情的贬斥。同时,作者在叙事中 敢于直书不讳,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例如书中既肯定霸主的历 史功绩,又不避讳齐桓公好内多宠与公子重耳的贪图安逸,又叙“晋 灵公不君”(宣二年)、陈灵公“衷其祀服,以戏于朝”(宣九年)、齐庄 公“拊楹而歌”(襄二十五年)、“祁胜与邬臧通室”(昭二十八年)等, 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把统治者的暴虐荒淫及其丑恶之态揭露 无遗,而聪明机智的晏婴、刚直不阿的叔向、精明而有远见的子产等 人,则被作为系国之安危的人物来加以肯定和赞扬。 2)礼与《诗》是有直接联系的,周时作为礼乐的《诗》是与礼、乐、 诗密切配合的。祭祀时,行礼与乐配合,称为庙堂的乐,这时的《诗》 叫做《颂>;朝聘时,行礼与乐相配合,称为朝廷的乐,这时的《诗》叫 做《大雅)、《,J、雅)。乡射时,行礼与乐相配合,称为乡乐。这时的风 叫做《周南》、《召南》等国风。可以看出,《诗经》的礼乐性质,决定了 240.f缸毛fc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20—240-02 它的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 礼乐文化下的“乐”主要负责调和人的性情,提倡一种平和的价 值取向,来使等级差异消融。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 “尽善”,《论语・八佾》就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在这 种平和中正的礼乐文化价值取向下,“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 不乱”,更有《关雎》被孔子评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据统计,《诗 经》中存录了四十余首商周二代的祭祀诗,作为一种宗教文学,这些 祭祀诗深刻地反映了商周时代宗教思想、礼仪制度和审美观念的状 况。那种温柔敦厚和以中和为美的审美特质体现在诗作中,便是对 祭祀过程井然有序、乐舞规模宏大整齐以及祭祀对象庄重严肃的描 写。同时从形式上看,《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也体现出周人以整 齐、和谐为美的审美理念。 2礼乐对于口头用语的规范 礼乐对于一系列口语话色彩较浓厚的言辞的规范,集中体现在 《左传》里形形色色的外交辞令中。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交往 双方对对方的敬语和对己方的谦语。 1)x,Jx,l"方的敬语。常见的有:向对方君主称“君”。如隐公四年, “及卫州吁立……使告于宋日‘君若伐郑……”’。称对方臣子为 “子”,“君子”,如僖公十五年,“秦获晋候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 之。秦伯使辞焉,日‘二三子何其戚也!……”。称对方国家为“大 国”,“上国”,如文公三年,“(鲁)庄叔以公降,拜,日:‘小国受命于大 国,敢不慎议?……”。 2)对己方的谦语。常见的有:称己方君主为“寡君”,君主自称 “寡人”,“孤”,如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苇焉……对日:‘孤实 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己方臣子称“下臣”,“外 臣”,“陪臣”,也有直呼其名的情况。如昭公二年,“叔公聘于晋…… 辞日:‘寡君命下臣来继旧好……”’。称己方国家为“小国”,“鄙邑”。 如昭公二年,“晋候使韩宣子来聘……季武子拜,日:‘敢拜子之弥缝 鄙邑,寡君有望矣。”’ 礼的“别异”功能的存在,使人人都必须恪守礼的尊卑贵贱等级 次序,“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因而,在等级 差异明显、身份地位悬殊的人群里,地位不同,称呼不同。 3礼乐对于言的意义 礼乐观念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涉及到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它对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丁鼎先生认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倡导的礼。” 它对于言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在这里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具体看待:礼乐文化的存在,催生出了符合于礼乐规范的文学样式; 礼乐的文化传统,也促成了礼乐规范下特有的文学风格的形成。 1)礼乐规范下的文学样式最常见的有奏议文和应制诗,奏议 文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这种文体有自己的特殊格 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 罪死罪”之类的话。“制”的本意是皇室宫廷“大赏罚,大除授用之” 的制诂。啦制诗是古代臣属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诗,以歌功颂德、 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这两种古代文体表面上看格式不同,风格 迥异,但是二者都是礼乐制度下区别等级差异的最直接的显现。 主要表达了下对上,尤其是臣属对君主、王侯的身份地位及等级 特权的尊重。 (下转第243页) 文化研究一 态下去做,这种“悟”就会不期而至。。所以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 由清初四王、四僧的lI缶摹和创新也引出一个问题的争论:初学 巧”。西方后现代主义之父杜尚曾自我表白“喜欢呼吸甚于喜欢工 者应该是先从lJ岛摹人手还是从写生人手。从临摹人手多半坠人泥 作”。正是像他这样自在过活的人才有闲心好奇地观望这个喧闹的 古不化的歧途,必须从写生人手才能一开始便形成对自然独立观察 世界,看得实在忍不住了,就不经意地拿起笔给传世名作《蒙娜丽 的能力,由此引发出多样的表现手法。记得有位大师曾这样说过: 莎》加上了两撇小胡子,从而让全世界的人目瞪口呆,也从而改写了 “当大师和初学者同时面对写生时,就没有了大师和初学者的区别, 人类的艺术史。 因为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里的起跑线就是指他们都有自己 “劳心于刻画而自毁,蔽尘于笔墨而自拘。此局隘人也。但损无 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又是一幅作品的开端。所以当面对大自然时, 益,终不快其心也。”画家作画时若拘于形似就会毁灭自己的艺术 艺术家要以一颗顺乎自然的心态创作,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创作;受世俗庸见束缚笔墨就等于自己约束自己,也终究不能使自 也”的境界,一笔落纸,笔之跟随不可止,一理得到启示,众理附之, 己进入称心如意、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和石涛顺其自然的生命情 一通百通了。 怀一脉相承的是他的绘画技法,他要求绘画不必拘泥于形式,因为 石涛拥抱大自然,深得江山之助,并在盘桓、绸缪自然山水的过 绘画本身就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画家面对大自 程中,使那颗破碎的心灵得到慰藉。他的叛逆精神和自由奔放的性 然的直接感受更重要。因此他高呼:“我也为我,自有我在。”石涛追 格与自然山川相摩相荡,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形成了 求的是“自脱天地牢笼之手而归于自然矣”,惟其如此才能在绘画创 道法自然的自由创作情怀。艺术贵自然,又贵情真,石涛的自然美 作中“我之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学,他的远尘脱俗的精神之维,是中国画之根本价值所在。观石涛 明末清初之际,画坛上掀起了临摹古人之风,特别是宋元时期 的画,读《苦瓜和尚画语录》,让陷于世俗泥淖中的人的心灵得以诗 的绘画被正统派视为主要的创作规范,如王原祁“所学着大痴也,所 性的超越与栖居,呈现生命的本真。 传着大痴也,华亭血脉,金针微度,在此而已。”这也正是石涛所批 评的“是我为某家役,非某家为我用”的一批拘泥古法的画家。就拿 注释 王原祁和石涛来说吧,作为正统派和非正统派之代表,不仅在画风 ①曹玉林.王原祁与石涛.上海书画出版社,20o4. 的审美之维上不同,而且生活境遇也是迥异的。王原祁生于名门、 ⑦丁家桐著.石涛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长于宦邸,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不失不执,合乎沉稳、安适的中庸 ③道德经・第二十五.诸子集成.上海书店,1994, 之道,从小临摹古人,“华亭血脉、金针微度”。而石涛作为一位酒神 ④宗自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9. 型的艺术家,生不逢时,幼年便遭家国之变,终其一生都在悲凉、苦 ⑤武俊平.中国人文思想.线装书局出版发行,2004:242. 闷中度过,这造就了他忽而大喜、忽而大悲,内心浮躁、外表激烈,乃 ⑥李万才,石涛.吉林美术出版杜,1996:86. “怀奇负气”之性情中人。0因此具有十分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极为鲜 明的自我个性,从而也形成了他绘画上的杰出之作,并开扬州画派 参考文献 之先河。他那种“破碎山河颠倒树,不成图画更伤心”的风格.虽带 【1】韩林德.石涛与画语录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着明末亡国遭恨,但敢于冲淡、不断进取,表现了那个时代的革新、 [2]李勇.中国传统山水画自然观的美学内涵.美术观察,2005,10. 创造精神。@ 责任编辑杨呈样 呋呋呋六 呋素呋六六六呋 呋六 呋六 六 呋 呋 呋呋 六 六六呋六 六六 (上接第240页) 2)礼乐规范下所特有的文学风格主要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中 成习,由来已久。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 的强烈的政治倾向与鲜明的感情色彩;二是“颂圣德,歌太平”的文 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这种“词情蕴藉” 学风气;三是词中的婉约派风格的形成。 的风格集中体现了礼乐文化所提倡的中和之美的文化内涵,以及 (1)强烈的政治倾向与鲜明的感情色彩。如被司马迁誉为“礼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的审美价值取向。 义之大宗“的《春秋>,维护周礼,反对谮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4结语 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并且还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词中表现 礼乐文化对于“言”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笔者在上文所提及的 出作者的爱憎,这种春秋笔法,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再如 那几个方面,还应有对于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影响,比如孔子以“诗 被称为“四大奇书第一种”的《三国志演义》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 教”为核心的文学观的形成,后世“温柔敦厚”的文学风格的提出等 的政治倾向:它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 等。笔者认为,对文论层面的研究更有利于观点的深入以及论证的 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 系统化。结合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来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才符合古 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究其原因,一是 由于刘备“帝室胄裔”,多少有点正统的血缘关系---是刘备“弘毅宽 代文论自身的发展规律。由于笔者文学素养浅薄,文学理论知识欠 厚,知人待士”(陈寿《三国志・先主传>)著称,容易被接受。 这种奉 缺,对于古代文论方面的分析,还有待日后继续的学习与探讨。思 正统的政治倾向很明显也是受了礼乐文化的影响。 量及此,惭愧万分! (2)“颂圣德,歌太平”的文学风气。如前文提到的应制诗便多 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要内容。“应制”或“奉制”字样,也许是 注释 《全唐诗》所收集的从初唐到盛唐时段诗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①丁鼎.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06. 唐代以后,这种文学风气更加浓郁。 ②吴讷.文章辨体序说【c】.北京:人民文学 皈社,1982:36. ③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四卷f】I| E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9:30. 元代中期崇尚“雅正”的文学思潮,这种在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 诗学观念,在诗风上以温柔敦厚为皈依,在题材上以歌咏升平为主 参考文献 导。“雅正”的观念集中体现了乐的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以及礼的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1—4) 】.北京:中华书局.1981. 尊重等级次序的政治倾向。 [2】高亨.诗经今注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明代初期,宫廷派剧作家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总体追求几乎 [3朱熹.3]诗集传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垄断了杂剧剧坛。这种文学风气的出现,从实质上讲与礼乐文化中 【4】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北京:中华书局. 的维护宗法制度与等级制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 [5】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rM] E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词中的婉约派风格的形成。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 责任编辑杨呈祥 计数又 C 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