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
(专业学位)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以淀山湖镇为例
姓 名:胡 刚
学 号:1021010013
所在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职业类型:建筑与土木工程
专业领域:城市规划
指导教师:汤宇卿
副指导教师:王新平
二〇一五年五月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
The Study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pace
May, 2015
Optimization about Tourist Small Towns ——Dianshanhu Town as an example
Candidate: Gang Hu Student Number: 1021010013
School/Department: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Urban Planning
Supervisor: Prof. Yu-Qing Tang External supervisor: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胡 刚 同济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5年 10月 20 日
II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5 年 10 月 20 日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 要
小城镇的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学者开展了有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研究。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逐步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过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特色,受到了国内外城市规划领域的关注,区别于大中城市推动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以小城镇为带动的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一条路径。
本文通过对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研究,探讨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空间优化布局如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合力,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有旅游和生态优势的小城镇规划的梳理,结合淀山湖镇各层次规划的提炼,总结出这一类型小城镇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和空间的优化共同提升城镇的竞争力,为此类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提出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这一课题所处的背景,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合理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提出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旅游和生态资源的小城镇在产业转型和空间优化方面的研究,并对小城镇区域协调和区域融合发展、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和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三个层面的研究分别做了相关的理论综述。明确这三个层面的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旅游型小城镇如何利用区位优势,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产业构成,完成小城镇由单一同构化的产业向错位协作发展的方向转变。
第四部分,小城镇空间优化发展研究,通过大区域范围内交通、产业、资源优势的影响,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战略,优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制定适宜自身发展空间优化发展机制。
第五部分,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在横向层面通过旅游发展,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的三重刺激下,促进旅游小城镇镇区及镇域的空间发展的协调布局;在纵向层面通过区域、镇域、镇区三个层次对小城镇空间的优化要点进行的界定。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结合实际旅游型小城镇案例,总结出大城市周边具有旅游和生态优势的小城镇如何规划未来发展趋势,使得规划部门在进行此类小城镇规划时,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以便提高此类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我国新型
I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的发展找到一种发展路径。
关键词:旅游型小城镇、区域协调、产业转型、空间优化
II
Tongji University Master/Doctor of Philosophy Abstract
ABSTRACT
Small Town as a hot topic in today's research, many scholars binding of small town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lthough the theory of small towns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view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the objective socio-economic changes caused by the already constituted a pioneer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has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widespread community concern that the urbanization of small towns and induced, out of a very different in urbanization driven by the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ourism small town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pace optimization ,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small towns and small towns to optimize the layout of how to form a mutually reinforcing fo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with tourism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combing, combined with refined Dianshanhu town planning at all levels, summed up this type of small towns how to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by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space, provides for double mean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ch small town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main sections:
The first part, the issues raised. Proposed tourism town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context in this topic,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subject, reasonable research framework.
The second part, define and review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related concepts. Made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o study the small town with tourism and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 of space, and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small towns tourism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mall towns optimization of space were made at three levels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review.That is clear in these three levels of research progress. The third part, the study of tourism small town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how tourism town use regional advantage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oriente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 industries constitute complete change from the direction of a single small town
III
Tongji University Master/Doctor of Philosophy Abstract
isomorphic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isplaced.
The fourth part,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space optimization study, by traffic, industry, the impact of resources within large regional scale,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position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advantages of the us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self-development space optimizatio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fifth part, small towns tourism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in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under triple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layout space tourist towns township and town field development; longitudinal defined level through regional, town domains, township three levels of optimization points carried small town space.
The sixth part, the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Through research,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our small towns case, summed up how small towns and big cities around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of having a travel pla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making the planning departments in such a small town planning, based on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onduct spatial layout more purposeful and targeted in order to improve such a small town planning scientific,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o find a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Tourist small towns,Regional coordination,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Space Optimization
IV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 录
第1章
1.1 1.2 1.3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1.3.1 1.3.2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3
1.4 1.5
研究框架 ...................................................................................................... 4 小结 .............................................................................................................. 4
第2章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 5
相关概念界定 .............................................................................................. 5
2.1.1 2.1.2 2.1.3
小城镇内涵 ................................................... 5 旅游型小城镇概念 ............................................. 5 研究范围界定 ................................................. 5
2.2 相关研究综述 .............................................................................................. 5
2.2.1 2.2.2 2.2.3 2.2.4
小城镇区域协调和区域融合研究 ................................. 6 旅游型小城镇特点研究 ......................................... 7 小城镇产业转型和空间优化研究 ................................. 8 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 9
2.3 小结 ............................................................................................................ 10
第3章
3.1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 11
小城镇产业转型模式借鉴 ........................................................................ 11
3.1.1 3.1.2
苏州市木渎镇产业发展 ........................................ 11 北京市十渡镇产业发展 ........................................ 11
V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3.2 小城镇新兴产业培育与错位发展 ............................................................ 13
3.2.1 3.2.2
新兴产业培育原则 ............................................ 13 产业错位发展引导 ............................................ 14
3.3 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 ................................................................................ 15
3.3.1 3.3.2 3.3.3 3.3.4
旅游容量界定 ................................................ 15 旅游产品的构建 .............................................. 16 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 17 小城镇生态与旅游资源保护 .................................... 18
3.4 旅游型小城镇三产协调发展研究 ............................................................ 19
3.4.1 3.4.2 3.4.3
第一产业 .................................................... 19 第二产业 .................................................... 19 第三产业 .................................................... 20
3.5 案例应用——淀山湖镇产业转型发展 .................................................... 20
3.5.1 3.5.2 3.5.3 3.5.4
淀山湖镇基本概况 ............................................ 20 淀山湖产业转型的方向 ........................................ 22 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 23 旅游布局规划 ................................................ 25
3.6 小结 ............................................................................................................ 26
第4章
4.1 4.2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 27
现阶段我国旅游型小城镇空间形态特征 ................................................ 27 区域层面小城镇空间优化因素 ................................................................ 27
4.2.1 4.2.2 4.2.3
区域交通发展因素影响 ........................................ 28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影响 ........................................ 29 区域资源条件因素影响 ........................................ 30
4.3 旅游型小城镇自身发展优化 .................................................................... 32
4.3.1 4.3.2
职能定位 .................................................... 32 小城镇发展性质界定 .......................................... 33
VI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4.3.3 4.3.4
产业发展 .................................................... 34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 35
4.4 旅游小镇空间优化途径 ............................................................................ 36
4.4.1 4.4.2
旅游小镇空间结构内涵 ........................................ 36 旅游小镇空间结构优化途径 .................................... 37
4.5 案例应用——淀山湖空间优化 ................................................................ 38
4.5.1 4.5.2
淀山湖镇优化空间发展因素 .................................... 38 淀山湖镇空间优化机制制定 .................................... 41
4.6 小结 ............................................................................................................ 42
第5章
5.1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 43
产业发展带动空间布局优化 .................................................................... 43
5.1.1 5.1.2 5.1.3
旅游发展对空间优化的促进 .................................... 43 生态建设对空间优化的促进 .................................... 44 产业转型下的“功能重组”对空间优化的促进 .................... 45
5.2 空间布局对产业发展带动 ........................................................................ 45
5.2.1 5.2.2
对产业类型选择影响 .......................................... 45 对产业规模扩大影响 .......................................... 46
5.3 不同层面的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 46
5.3.1 5.3.2 5.3.3
区域层面 .................................................... 46 镇域层面 .................................................... 47 镇区层面 .................................................... 47
5.4 案例应用——淀山湖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 48
5.4.1 5.4.2 5.4.3
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空间优化 .................................... 48 第二产业与空间优化的促进 .................................... 50 生态优化与基本农田保护 ...................................... 50
5.5 小结 ............................................................................................................ 51
VII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第6章
6.1 6.2
结论与展望 ........................................................................... 52
结论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54
参考文献 ................................................................................................. 57
VIII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小城镇属于城市的发展范畴,具备很多城市发展的特征。在镇域范围内,人口、产业等城镇发展要素相对比较集中,具有特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现已达到50%以上,在此背景下,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如何促进区推动区域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在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同时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作为小城镇未来规划建设的关键,也是维护小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的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大研究热点,不少学者开展了有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研究。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逐步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过城镇化进程中的一大特色,受到了国内外城市规划领域的关注,区别于大中城市推动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以小城镇为带动的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一条路径。[1]“但是国内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大多停留在对小城镇地位、背景、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论述,最近的研究虽涉及到了小城镇多元投资机制、旅游发展、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等。”但整体也存在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范围比较广,对某一区域小城镇研究深度还不够,“对小城镇综合评价和分析还不足等问题”。随着中国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将日趋增多。[2]
选择淀山湖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是因为淀山湖镇位于昆山市东南,东与上海青浦区接壤,西靠淀山湖。“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翠色欲滴、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让人产生自然、清新、宁静、温馨的特别感受,被誉为人居绿洲、创业乐园。”[3]淀山湖镇依托自身的生态资源、水系资源、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走出了旅游型小城镇特有发展道路。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自身定位为上海西翼、淀山湖北岸的生态产业前沿区和新江南特色镇,与虹桥、花桥共同组成沪苏交界处的“商务新三角”。在旅游发展方面,依托虹桥枢纽的商务功能和大客流,通过与虹桥枢纽联动而与全国联动,打造亚太知名的高端滨湖俱乐部,未来形成亚太地区重要的滨湖康体和休闲度假胜地。在产业升级和城镇布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及各类配套产业和服务业,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航空俱乐部,形成国内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利用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吸引对位业主入驻,形成昆山南部片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依托生态优势吸引置业人群,依托产业升级吸引就业人群,打造长三角著名的新江南特色
1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镇和滨水生态商务社区。通过对淀山湖镇发展的梳理,总结出旅游型小城镇在区域发展对接、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培育、产业转型对城镇空间布局的诱导等成功的方面,为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做一个基础性启发和引导。
1.2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研究,探讨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空间优化布局如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合力,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有旅游和生态优势的小城镇规划的梳理,结合淀山湖镇各层次规划的提炼,总结出这一类型小城镇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和空间的优化共同提升城镇的竞争力,为此类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论文围绕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为主题,围绕旅游型小城镇的理论研究、构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论述。大致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提出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这一课题所处的背景,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合理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提出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旅游和生态资源的小城镇在产业转型和空间优化方面的研究,并对小城镇区域协调和区域融合发展、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和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三个层面的研究分别做了相关的理论综述。明确这三个层面的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旅游型小城镇如何利用区位优势,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产业构成,完成小城镇由单一同构化的产业向错位协作发展的方向转变。
第四部分,小城镇空间优化发展研究,通过大区域范围内交通、产业、资源优势的影响,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定位,产业发展战略,优势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制定适宜自身发展空间优化发展机制。
第五部分,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在横向层面通过旅游发展,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的三重刺激下,促进旅游小城镇镇区及镇域的空间发展的协调布局;在纵向层面通过区域、镇域、镇区三个层次对小城镇空间的优化要点进行的界定。
2
第1章 绪论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通过研究,结合实际旅游型小城镇案例,总结出大城市周边具有旅游和生态优势的小城镇如何规划未来发展趋势,使得规划部门在进行此类小城镇规划时,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以便提高此类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的发展找到一种发展路径。
1.3.2 研究方法
1.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在区域发展的层面研究旅游型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逃脱单个城镇研究的局限性,在统筹发展的基础上,研究旅游型小城镇的区域协调与区域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分析,通过实际调查与走访,依据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具有生态和旅游资源的小城镇如何做好产业的转型,同时引导空间优化,得出这一类小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机理。
3.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研究,在证明理论的研究的同时,又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规划建设建议。
3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1.4 研究框架
1.5 小结
通过研究,总结出具有旅游和生态优势的小城镇规划未来发展趋势,使得规划部门在进行此类小城镇规划时,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此类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4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小城镇内涵
“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它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半聚集的居民点”。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 [4]
2.1.2 旅游型小城镇概念
旅游型小城镇的概念由乔忠于提出的,主要是指具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或承担一定量的旅游接待与服务,旅游收入在其GDP中占主导地位的小城镇。该概念明确了旅游型小城镇的两大基本特征,即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旅游业在产业中占主导地位。[5]
因此本次研究把旅游型小城镇作为诸多小城镇中的一种发展类型,研究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向旅游服务业调整,同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达到整合城镇旅游发展,以此形成旅游城镇发展的最优组合。
2.1.3 研究范围界定
对于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的一个综合性大课题,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涉及大城市周边的旅游型小城镇在发展休闲旅游的过程中,如何解决区域融合与发展问题,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引导问题和旅游发展与空间优化问题,梳理出此类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的几个层次,以便引导此类小城镇的发展。
2.2 相关研究综述
“小城镇”研究是我国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社会学家费
5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孝通关注小城镇问题的初衷在于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研究者们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既是“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小城镇研究专家和学者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小城镇研究“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方向发展”,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都从不同角度对小城镇建设规划进行分析研究,对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研究理论提供支撑。 [6]
2.2.1 小城镇区域协调和区域融合研究
国内外对于小城镇区域协调和区域融合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大城市边缘镇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在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城乡差别的大环境下来进行的。”“在70年代早期,联合国的“区域发展中心”在城乡联系的框架下来探讨边缘镇的发展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大都市通过借助 外国资本并利用本国周围腹地的资源发展替代进口产品的工业,经济、社会得以迅速繁荣,但同时却伴随着边缘区小城镇的衰落。”[7]
“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研究了边缘区小城镇怎样才能更好的接受来自大都市的扩散,以促进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步发展。”美国的 Joel Garreau在《边缘城市》一书中认为,“边缘城市是美国城市发展的新形式,是位于原中心城市周围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商业、就业与居住中心,而这些中心在30年前还是农田、村庄或纯粹的居住用地。这些新的中心具备了典型的城市功能:居住、就业、交通及游憩等,但建筑的密度比中心城市低。边缘城市堪称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代表了美国城市未来取向”。[8]
国内对大城市地区小城镇的研究在20世纪末期才逐步兴起。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对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特点、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庞永师对广州市周边的小城镇进行研究,提出“要与大城镇进行统一科学的城镇规划”,分期分区分片建设,让小城镇依托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加快自身发展步伐。江曼琦总结了大城市周边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杨帆、陈秉钊通过对上海周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得出大城市在进行规划时“要兼顾公平与整体发展”,促进周边小城镇的发展。
其他一些研究基本集中在上海周边的小城镇研究,例如宁越敏对上海周边小城镇的案例研究,“总结了大城市周边小城镇人居环境的评价模型和指标”。刘君德则提出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要通过社区进行统筹,以社区为依托,推进
6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发展。以上这些理论与实践对本课题的写作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2.2.2 旅游型小城镇特点研究
国外的小城镇旅游主要致力于研究小城镇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国外“通过建设小城镇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英美以及拉美等国家在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经验,其中主要是开发建设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小城镇。但是,国外对小城镇旅游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主要理论结合实践,用具体案例来验证理论模型。学者们从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多角度论述了旅游发展与城镇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9]
澳大利亚学者Dianne Dredge和 Stewart Moore提出了旅游的发展与城镇的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策略。主要是通过对旅游市场研究,旅游发展的定位、公共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分析,统一整合完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和旅游服务设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应用”,提出小城镇旅游发展的战略。
CarloSCosta(2001)通过对旅游规划与城镇发展两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此形成旅游型城镇的规划所需要注重的层面与方向。
Santee Ferreira通过地形、文化、生态敏感性等层面定性定量分析南非的旅游小镇西开普形成和发展因素,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发展思路。
在旅游业与城镇经济相关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多。Graham parlett,John Fletcher,Chris Cooper通过古镇的旅游发展,构造出“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对古镇其他产业的乘数效应,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导效应三方面定量分析旅游业发展与古镇经济发展、社会活力激发的关系。巴顿 (Bardon)二十年来持续研究西班牙城镇的旅游业,认为城镇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实现传统城镇转型是城镇开发和建设研究的热点,以欧洲研究最为典型。例如Clare Murphy、Emily Boyle(2006)研究了英国城镇利用当地“工业文化资源”,将“工业城镇”转型为“旅游城镇”。[10]
在2006年“全国旅游型小城镇会议”召开之后,我国的旅游型小城镇的研究呈现百花争鸣的景象。比较有特点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建明和张高攀对国内外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型小城镇进行了类型和特点的分析,同时对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给出建议。
刘滨谊以风景区小城镇研究为基础,提出“三力”模型。
谢朝武通过对大城市周边具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进行研究,提出“环城旅游
7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带”的概念。对小城镇旅游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陶伟、岑倩华运用“循环模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演化模式。
2.2.3 小城镇产业转型和空间优化研究
从检索的相关文章来看,目前产业转型和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性枯竭的大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对于微观层次的小城镇产业转型和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比较少。
关于“转型”,国外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长期以来,对于资源型城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心理学领域。通常注重对个体的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人口迁移和结构特征、城镇变迁和资源型城镇诸多的社会问题上。布拉德伯里从人口迁移的角度,对资源型城镇的人口特征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型城镇的采掘业有强烈的周期性,对于劳动力的迁入和迁出具有深刻影响。兴盛期,就业机会多,劳动力迁入;衰退期,为寻求新的工作机会,劳动力迁出。对于资源型城镇的变迁和发展,鲁卡斯提出了四个阶段:第一、二阶段是建设和雇佣阶段;第三阶段是过渡阶段,集居地从依附一家公司变成独立的社区,社区稳定感和参与意识逐渐形成;第四阶段是成熟阶段,劳动力流动率下降,退休人员比例上升。布拉德伯里对于这一理论补充了衰退阶段和关闭阶段。[11]
国内对于产业转型的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经济的转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积极的转变,另一方面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向低污染低耗能的生态可持续的产业转变。
2、产业的转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另一方面是“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于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加快制造业升级,促进二产集聚、集约发展;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培植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即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发展创意文化、饮食文化产业,发展中、小型会议产业,整合山水资源优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2]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主要包含两个
层次:一是有形的、物质表征的城市空间,即“显性”空间形态;另一则是无形的、内在于物质环境之中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等内容,即“隐性”内部结构。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内涵,内涵决定形式,只有两者相协调、相匹配时,才是健
8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形式反作用于内涵,者相协调、相匹配时,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形态。国内学者对于小城镇空间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类型”、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对策、“小城镇群的形成机制”、区域小城镇群的空间优化和重组等方面。[13]
2.2.4 休闲旅游的发展趋势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以娱乐、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旅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发展态势。
1、国内旅游将成为休闲旅游的主流。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的旅游业迅猛发展,国内旅游人数一直以大于10倍于来华旅游人数在增长。国内旅游的大发展必将带动休闲旅游的发展,成为大众消费形式。
2、家庭旅游是当今休闲旅游的主要形式。休闲旅游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家庭化。由于度假、休闲旅游主要是在某地逗留一定时间,享受身心的娱乐和休憩,它不需要做太多的长途跋涉,其辛苦程度也低于观光旅游,从而为家庭旅游提供了极大方便,受到家庭的青睐。
3、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离退休人群的扩大,尤其是双休日制度的推行,休闲旅游已能被我国一般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工薪阶层所接受,不仅青年人接受,老年人也接受,其客源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
4、休闲旅游多选择风景优美的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周边城市。根据国外的经验,一般度假休闲的主要客源圈是旅游者乘飞机两小时左右可达的地域,而根据我国的国情,休闲旅游者把眼光投向了自然景物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的城市郊区,或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的周边城市。对于众多以度双休日或节假日为主要目的休闲旅游者来说,一般多选择乘火车或汽车2至3小时能到达的地方。
5、休闲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和环境质量的选择更为严格。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是人类天性使然,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种迫切要求。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利用闲暇日从工作的劳累与紧张中解脱出来,放松精神、陶冶情趣、锻炼身体、调节生活。因此,他们大多希望到气候宜人、环境幽静、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地方去消磨自己的闲暇时光,希望旅游地能提供多样化、大众化的娱乐、休闲和保健设施。
9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显然,这种对旅游产品和环境质量的选择,其侧重点与其它旅游是不同的,要求更为严格。
2.3 小结
研究旅游型小城镇,“应该明确建设该类小城镇的目的”,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出以下几点:[14]
1、旅游型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社会经济发展。
2、旅游型小城镇建设,实现以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一个生态平衡。
3、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及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发展环境,吸引投资,拉动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型小城镇是小城镇的一种类型,与其它类型的小城镇相比,旅游型小城镇最显著的优势在于低碳节能、环境友好,这一优势恰好符合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10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3.1 小城镇产业转型模式借鉴
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历史传统和地域条件差异巨大,造成各地小城镇产业的发展类型千差万别,对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从多个角度展开。从产业基础分析,则有“乡镇工业型”、“服务基地型”、“贸易市场型”、“交通枢纽型”、“风景旅游型”等等。不难发现,这些模式实际上是不同类型乡镇企业发展模式的映射,因此这类研究也就更多地关注小城镇产业转型与小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
3.1.1 苏州市木渎镇产业发展
依据《快速城市化地区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以苏州市木渎镇为例》一文的论述,木渎镇的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协调二、三产业的发展关系
通过理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联系,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从产业发展的层次看,一般是通过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人力资源进入服务产业。从而我们得出,清除政策上的不重视,是促进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重点发展服务业,强化政策扶持,提升发展环境
苏州市先后出台《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苏州市招商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木渎镇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市场准入、就业、用地、产权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
3、以项目为引导,延伸旅游产业服务链条
木渎镇通过古镇整治、建设了旅游集散中心、修建了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强化了自身旅游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通过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创意文化基地、饮食文化基地的沟通联系,形成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提高木渎镇的旅游服务产业的整体水平。[15]
3.1.2 北京市十渡镇产业发展
十渡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拒马河中上游,距离北京96公里,全镇
11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总面积192平方公里。拥有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中的十渡园区一处。
1、产业发展策略
以旅游发展为支撑,大力发展相关第三产业,以第三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第一产业的发展,如通过林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形成第三产业的基础支撑。在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强化与旅游服务产业相关的加工制造业的扶持。从而形成三产循环发展的产业业态。
2、区域旅游资源整合
十渡镇注重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与张坊镇协调发展,在两镇区域范围内研究产业、空间布局及旅游发展等方面问题,达到区域内较好的协调统一。
3、产业空间布局
空间形成四大分区即旅游产业区、旅游及特色种植产业区、镇中心、平峪次中心。
旅游产业区:主要分布在沿拒马河的河谷地带和王老铺村周边区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家乐民俗旅游产业以及旅游产品加工。
特色农业种植区:以马安、东太平、六合、西太平等村为主。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产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镇区:主要发挥自身的行政办公、商贸集散和旅游服务等产业。
平峪副中心:作为十渡景区和野三坡景区的旅游服务连接点。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产业和工艺品制造产业。
4、产业发展措施
明确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地位。结合整个乡镇的力量,集约发展,引导十渡镇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强化旅游服务设施的功能。以规划依托,打造拒马河沿线的自然山水格局。
提升城镇的商贸服务功能。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的资源条件,在城镇服务职能、用地布局、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支持,强化自身的商贸服务功能。发挥自身的交通优势,积极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导的商贸服务产业,发挥城镇农产品资源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优势。
强化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种植业,把农业纳入到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的范畴,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满足旅客的消费和旅游需求服务。[16]
促进城镇旅游生态建设。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工业方面,大力发展依托旅游业的旅游工艺品的加工产业,通过城镇的商贸服务产业,做到自产自销的产业链条。旅游产业方面,大力发展民俗旅游,构建与十渡自然山水相适应的旅游文化产业,引进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
12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引力的旅游娱乐设施的构建,提升旅游景点的特色,把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开发为核心,促进十渡镇经济产业的发展。[17]
3.2 小城镇新兴产业培育与错位发展
旅游型小城镇应该避免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恶性竞争,就必须在区域层面对旅游产品进行策划,根据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的差异,寻求小城镇的特色挖掘和旅游产业的协作。例如昆山市西南隅的锦溪镇规划以人文观光为旅游业主导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历史景观等相关产品和服务;朱家角、千灯等城镇的有较为浓厚人文历史资源,被规划为文旅结合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形成了以水乡古镇风貌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展示位特色,集寻贤访古、水乡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格局。
区域经济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产业选择就是根据自身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合理的选择和布局自身所要发展的产业,在产业选择中则要区域主体中各寻其位,错落有致,趁势而上,顺势而为。错位发展要扬长避短,集中培育各自的比较优势,认准某些产业和领域,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经济特色,从而达到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目的。新兴产业培育与错位发展是一个地区对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因而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
3.2.1 新兴产业培育原则
参考新兴产业发展及培育的文章,总结出新兴产业培育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镇要培育新型产业,必须同时考虑“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三个层面的影响,做到产业发展符合当前的法律政策的允许,不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做到自然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应以环境容量的考量为前提,引导城镇的新型产业布局,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18]
2、依托自身发展优势原则
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应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协调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市场的导向来优化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化与调整。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培育与发展应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可以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3、集群式发展原则
对于小城镇产业而言,集群式发展这个目标太大,但是其新兴产业的发展也
13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离不开区域的发展背景,应该审视自身发展的现状,把自身产业融入到区域的新兴产业集群。在定位自身产业走向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更高层次的区域发展系统,依托区域发展新兴产业、引发企业技术结构、新兴产业进行聚集整合等优势,把自身产业发展作为区域产业链条的一环。
4、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
新兴产业的发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新兴化的路径上来,走出一套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强化科技进步的能动作用,实现新兴产业在科技带动下的跨越式发展。这就要求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要依托国家大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来走。
3.2.2 产业错位发展引导
旅游型小城镇不只与周边旅游型小城镇的竞争,同时还与其他性质的小城镇存在资源、资金流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旅游型小城镇只有通过产业错位发展的引导战略,开拓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蓝海战略,才能在区域竞争与合作中脱颖而出。对于旅游型小城镇产业错位发展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城镇融合发展。加快旅游型小城镇的城镇发展,积极与区域中心进行对接。把自身即作为单独发展的个体,同时又要把自身作为大区域发展的一份子。改进自身的投资环境,吸引高端的商务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通过休闲公园绿地、文体设施、星级酒店、购物商城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构造与区域中心城市快速链接的金融平台,形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为主的交通连接体系,争取把小城镇自身纳入区域的发展,只有这种区域融合的大环境下,小城镇的发展才能具有活力来支撑其特色、差异化发展。
2、产业差异化引导。旅游型小城镇的城镇性质决定了自身是以旅游服务产业为主体的。但是按照错位发展的模式,自身更重要的是与区域产业互动,协调发展,承担区域中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一些休闲度假、会务等比较高端的服务产业,依据自身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重点打造健康疗养基地、旅游休闲会所等旅游项目,同时依托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目的的推动与文化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终相关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环境特色化的构建。对于旅游型小城镇应该加大力度促进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基础上,打造城镇的生态名片、环境名片。以特色生态环境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努力构建小城镇的生态体系网,以公园绿地、生态绿地、生态绿廊、水系廊道等构建城镇发展生态框架,以此推动休闲疗养等休闲服务业的发展。
14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3.3 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
3.3.1 旅游容量界定
1、旅游容量概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旅游活动区在某一时间段内,其自然、人工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的极限值的最小值。
旅游容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1)“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者在旅游区从事旅游活动,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前提下,该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2)“旅游资源容量: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3)“旅游生态容量:在保证生态系统不致退化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场所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19]
2、旅游容量相关理论研究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同济大学的潘斌在《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一文中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容量规划的相关理论。有关区域性旅游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主要有LAC理论、TECC理论体系、ROS理论、VERP理论、EF理论、VIM理论、TOMM理论和VAMP理论。
3、旅游型小城镇旅游容量测算公式
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容量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旅游空间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设施容量和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型小城镇旅游容量计算主要考虑到小城镇的资源禀赋,人文景观、设施配套等。旅游型小城镇作为相对比较完整的生存聚落,在进行旅游容量测算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以上四个层次的容量计算,四个层面的容量应该同时满足,才能作为其需要控制的旅游环境容量。这种计算在规划阶段非常重要,能够确保旅游规划中的游客数量、服务设施支持、和生态保护等方面有针对性。
(1)旅游空间容量
极限日容量(保继刚,1999)
公式中:C—极限容量;T—每日开放时间;T0—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资源的空间规模;A0—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2)旅游心理容量
15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旅游地居民心理容量计算公式(崔凤军,1997) PEBC=A*Pa
公式中:A—旅游区或其依托的居民点(城镇)面积(公顷);Pa—当地居民不产生反感的游客密度最大值(人/公顷)。
(3)旅游设施容量
较为常用的公式为(保继刚,1999)
公式中Ce—主副食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容量,日容量;Cb—住宿床位决定的旅游容量,日容量;Di—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Ei—每人每日对第i种食物的需求量;Bj—第j类住宿设施床位数;m—游人所消耗食物种类数;l—住宿设施的种类数。
(4)旅游生态容量
较为常用的公式为(保继刚,1999)
公式中Pi—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量;Si—自然生态环境净吸收第i种污染物数量;Ti—每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Qi—每天人工处理掉第i种污染物量;n—旅游污染物种类数。
3.3.2 旅游产品的构建
1、注重旅游型小城镇游憩性景观构建
依据小城镇丰富的自然资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小城镇应该依托旅游资源快速发展起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依托小城镇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和景观资源,着力构建旅游—人居—生态协调发展。旅游型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观资源。例如“依托生态观光农业,形成以农家乐为载体的体验游的旅游业态”。此外,构建旅游型小城镇游憩性景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小城镇区位发展、景观资源的丰裕度、交通可达性、发展规模及旅游产品结构等。只有好的游憩性景观,才能吸引游客,
16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并形成自身的旅游口碑。旅游型小城镇景观游憩性反应了自身的旅游吸引力和旅游空间的承载力。
2、挖掘与开发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产品
旅游型小城镇提供的旅游游憩体验和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可以归结为旅游型小城镇为游客提供“复合式”的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综合观赏、游憩、体验和感悟等方面。因此在挖掘与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应该注意尊重本土文化、民俗传统,保护当地的生态和旅游资源,保持旅游资源的自然禀赋性和文化的原真性。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和旅游资源的可塑性,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
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注重人工性与天然性的互动补充。利用自身的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同时小城镇镇区可以借助外围的生态自然环境,提升小城镇内部的生活环境,达到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3、游览观光产品构建
观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即自然风光体验、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体验和纯人文景观体验。自然风光体验,指游客利用大自然的馈赠,观赏和体验明川大河、天文气象、瀑泉湖沼、花草林木等自然景观。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体验指借助于农业、林业的生产,形成了以花卉农田、蔬果采摘、水乡农田耕种、茶园竹园劳作等生态观光产业。纯人文景观体验主要包括一些传统手工技艺、特色表演、人类的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等。例如,历史文化名镇依托古商业街重现古时的传统商贸街市风貌,体现一种传统文化体验游。
4、民俗风情体验产品构建
现代的都市生活,让人与大自然相隔越来越远,亲近生态环境的机会也逐渐减少,但是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态缺逐步强烈,通过体验田园生活,在自然和世外桃源体验慢节奏的生活,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因此旅游型小城镇应该在民俗风情体验产品的构建上下功夫,通过构思与规划,把旅游型小城镇最具吸引力的宗教礼仪、民间演艺、特色餐饮风俗等进行构建,形成旅游型小城镇特色风情的展示的基本要素。增加游客旅游活动中的体验,挖掘人文景观旅游环境的整体价值,为游客提供多层次、高雅的民风民俗体验。
3.3.3 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构建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结构是把旅游产业落实到空间里的具体过程。在空间结构的构建中应该体现其旅游特色,把我与区域层次的旅游产业进行协调与融合。做好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布局体现旅游服务性
17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旅游服务业就是让游客具有满意的旅游体验,从而获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因此在旅游空间结构构建中应该强化旅游服务性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布局的前提是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即做好游客“食、住、行、游、购、娱”活动的安排,提供完善和高质量的服务配套设施,旅游空间的构建应该围绕旅游活动的安排、游憩体验来展开。
“在旅游型小城镇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中,旅游服务区、游憩游赏区、观光体验区和其他的娱乐项目都应为游客提供便利,而只有在合理的旅游区空间布局前提下,各种旅游产品才能有效率的启动和运作,小城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目的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而游客也可以在旅游型小城镇合理布局与提供的产品中得到满足,达到游览休憩的目的”。[20]
2、把地域文化旅游形象纳入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型小城镇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当地的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此在考虑旅游空间的构建时,应该把地域文化考虑进来。“通过总体布局,通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把地域特色文化展现出来。”通过旅游设施的布局,把城镇的文化内涵释放出来。对于小城镇来说,其地域文化主要指的就是其自身的人文生态环境,在旅游空间整体布局时,应该宏观把握小城镇的特色文化形象,以此造就出特色的旅游服务,来吸引游客的观光和游览。小城镇的文化形象也逐步成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吸引点,诱发游客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以此鲜明富有特色的文化形象应该在旅游空间结构中体现出来。[21]
3、综合平衡旅游空间布局的规划效益
旅游空间布局应该围绕旅游的发展,综合平衡各种效益,达到规划的收益率最大,而不是单单关注旅游的经济收益。这里主要体现在综合平衡旅游空间布局的规划效益,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盘考虑,在提高居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努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同时把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空间布局中得到合理的体现。
3.3.4 小城镇生态与旅游资源保护
生态和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型小城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主要包括利用旅游资源产生的旅游产品本身,以及旅游产品以外的资源实体和实体形成的空间要素等”。由于旅游资源种类繁多,保护方式应该采用分类分区的保护模式,根据生态与旅游资源不同种类,按照地域集中的原则,划分保护区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分类保护。
“分级分区保护是针对不同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特性、开发程度、旅游相关性等因素,区分重点和保护措施的有效保护方式。对旅游资源中体现小城镇特色,
18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并且容易受到干扰和破坏的重点脆弱资源,规划中需要着重保护,有条件的可以同旅游开发利用结合,实现积极的利用性保护”。[22]
3.4 旅游型小城镇三产协调发展研究
从经济角度看,尽管产业单一是小城镇发展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但是过分单一化的发展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旅游型小城镇总体经济效益。或者说,旅游型小城镇不应该单纯地追求旅游业在经济中的高比重。在发展思路上,对于旅游业己经有相对基础的小城镇,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依托旅游业,有选择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于工业等其他产业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大的地区,要注意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予以重点培育,“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23]
3.4.1 第一产业
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小城镇与乡村的联系比较紧密,必然存在着农业生产。对于旅游型小城镇而言,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二者之间不存在冲突,相反,如果协调得当,农业的发展可以作为旅游发展的资源与要素,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24]
随着农业的发展,依托农业高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兴起。而一些农业园在发展高科技农业的同时,积极完善旅游功能,又使其成为了一个对游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比如,天津的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而像河北秦皇岛的集发农业观光园,将发展方向定位在“市场供应、示范推广、旅游观光、素质教育”上,使其不仅能为市场提供的绿色食品,同时园中的各种农业物产还成为了旅游观光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旅游4A景区,集发农业观光园因发展旅游带来的收入甚至己经超过了农业收入。
3.4.2 第二产业
从总体上看,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工业的问题。特别是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发展工业的机会很多,用“一刀切”的方式限制旅游型小城镇发展工业,反过来还会影响其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因此,对那些有较好工业基础或者有条件发展工业的旅游型小城镇来说,在发展中不是要使工业同旅游业对立起来,而
19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是要努力实现旅游业与工业的良性互动。当然旅游型小城镇在发展工业中,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引入污染工业,一定不能因为工业发展而破坏了环境,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并因此削弱旅游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乡村工业布局普遍分散,这对于一些工业企业较多的旅游型小城镇而言非常不利,因此,在工业与旅游业的总体布局上,要注意强化功能分区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将工业企业逐步集中起来,实现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的有序发展。
过去,对中国中西部边远地区而言,争取工业投资的机会不多,但现在随着制造业逐步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这些地区也开始吸引到工业资本的注意。因此,对这些地区的旅游型小城镇而言,不能因为过分重视工业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盲目引入高污染企业,成为污染工业转移之地,最终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后劲。
3.4.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对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提升小城镇形象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商贸服务的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商业街、广场等空间节点的发展。这些空间节点则构成了极具魅力的城镇发展空间。形成了城镇独特的民俗风貌。对于旅游型小城镇而言,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优化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做好工作,把第三产业即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空间优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型小城镇新的发展点。
3.5 案例应用——淀山湖镇产业转型发展
3.5.1 淀山湖镇基本概况
1.区域位置
淀山湖镇是江苏省昆山市市辖镇,位于市域范围东南端的太湖下游。东临上海,位于上海、苏州、昆山“金三角”区域内,东南与上海青浦新城、朱家角镇毗邻,西南临淀山湖、赵田湖,西北与张浦镇相连,北与千灯镇、石浦社区接壤。
淀山湖镇拥有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镇区距上海青浦新城9公里,离上海虹桥机场28公里,距苏州市区50公里,离昆山市区30公里。镇内不但水路交通发达,而且陆路交通十分便捷。南接318国道,北连312国道、沪常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和沪宁铁路。苏沪机场路在镇域东北部穿境而过。全镇南北长8.2公里,东西宽8.1公里,总面积63.11平方公里。
20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图3.1 淀山湖镇区域位置
2.资源概况
千年古镇淀山湖,历史悠久。最早的记载始于《凌志》,相传镇西南的度城为唐朝黄巢所筑,距今1100余年,是有史记载的本镇最古老的农村小集镇。
淀山湖镇属太湖流域淀泖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自然坡度小,北略高于南,东稍低于西,大部分属平原半高田地区。土质以黄泥土为主。
淀山湖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湖荡密布、河港纵横交错,有淀山湖、赵田湖、度城潭、百家荡、榭麓白荡,是极好的天然蓄水库。而千墩浦、小千墩浦、朝山港、陆虞浦(陆尼浦)、道褐浦、石杨河、分位河等大小河流,成为域内灌溉、泄洪与运输的主要河道。其中与淀山湖镇毗邻的淀山湖介于青浦、昆山之间,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淀山湖镇所辖6.78平方公里。是淀泖水系的吐纳之宗,风景优美,兼具调蓄灌溉、养殖与航运功能。
3.产业发展现状 (1)第二产业现状
淀山湖镇第二产业基本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电力、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1年淀山湖镇域地区生产总值56685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759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1%,第二产业315328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55.6%,第三产业2339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55.6:41.3。
21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表3.1 淀山湖镇2006-2011年综合经济指标表
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 单位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 %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18602 283901 356432 7952 88308 86722 34.48 8080 10652 122342 167860 201588 107961 144192 112408 141122 29.87 25.55 407365 11822 232582 162961 161416 14.29 470995 566859 14601 17590 266583 315328 189811 233941 181533 224303 15.62 20.35 资料来源:昆山市统计年鉴、镇政府与建管所提供资料
近年来,淀山湖镇经济状况稳步增长,在2006年至2007年年间甚至超过了昆山市总体水平。2007年后淀山湖镇的人均GDP首次超过了昆山市的全市平均水平,且至今在昆山市各乡镇中起着领跑作用。
(2)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
目前淀山湖镇现代服务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生产服务领主要包括重点引进现代物流、软件开发、影视高科技、动漫制作、产业研发中心、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生活服务领域主要包括重点引进滨水型酒店、水上运动项目、商务会展、休闲娱乐、观光农业、旅游观光、体育探险、古庙寺院等;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包括重点引进医疗康复中心、教育以及职业培训基地等。
在旅游度假方面大力发展IR指综合旅游度假区,水上E城,即以湖泊和水网为生态基础,发展休闲、体验和观光等多种旅游项目。以淀山湖旅游度假区为例,规划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目前已初具规模,已建和在建的项目有旭宝高尔夫,大自然游艇,梦莱茵帆船,富力湾、淀湖桃源、纳帕·尔湾等滨水生态国际社区,倾力打造以休闲、文化、健康为内涵的国际大都市卫星度假城。
3.5.2 淀山湖产业转型的方向
基于淀山湖镇良好的产业基础、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淀山湖镇的产业发展未来产业转型体现在四个方面
1、打造生态商务产业。充分利用环湖地区的生态优势,吸引脑力密集的企业总部,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入住,通过优美的生态环境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并通过良好的居住、服务等配套设施,逐步吸引从业人员在淀山湖镇置业、安家,从而打造一个可循环、可持续、不断提升完善的城市社会发展结构。商务产业是城市经济最有活力的部分。是随着网络技术与现代通讯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出现分异,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业态。商务产业经济组织结构扁平化催生的城市产业。以资本、知识、技术为投入,对城市乃至区域物质生产
22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25]
起控制、协调、服务作用的行业群。商务产业是体现城市在区域内地位的行业。
城市商务行业的控制范围往往超越城市,覆盖区域,在区域商务行业没有出现显著龙头的时机下,率先发展现代商务集群将为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先机。同时也是高产出、高带动、低污染的最佳产业选择。上海周边还没有一个以生态商务为主导的地区,淀山湖镇坐拥淀山湖这个天然的资源,与周围的古镇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具有发展生态商务的广阔空间。
2、推进康疗度假产业。环淀山湖的天然优势注定了旅游产业大有可为。淀山湖镇内的环湖岸线都是面南的,尤其是金家庄半岛等区域岸线长、变化丰富,条件十分优越。充分发挥自然优势,重点打造以金家庄半岛为核心的康疗度假区,发展美容度假医疗、休疗养、假日休闲、湿地观光、生态农业体验、环湖休闲等。
充分发挥上海地区的医疗优势,利用本地充足的土地空间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以整形、美容、康体疗养为主题的美容医疗产业,以尖端美容手术、保养、康复、体检、美容医疗专业交流、职业培训、配套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配套器械制造等为主要行业,抢占康疗产业发展的先机,做大做强,力争形成技术高端、环境领先、服务一流、配套完善的长三角康疗中心。
3、培育航空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航空特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抢抓国家发展“大飞机”项目机遇,主动融入上海枢纽建设总体战略,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实行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以飞机维修改装、航材保税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和相关航空服务业为主要特色,创新发展机制,营造一流环境,力争尽快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努力把航空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外航空产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集产学研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基地。
4、提升科技创新产业。加快促进环湖区域由单一发展高端房产业向产业与社区的融合发展转变,利用镇域南部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科技研发、网络体验、科技企业孵化等项目,近期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项目,逐步完善区域基础配套功能,力争形成科技人才集聚、数码产业集聚、创新要素集聚的开放性、高科技生态园区。
3.5.3 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目标:把淀山湖镇的旅游打造成为亚太知名湖区的核心组成,形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设施完备、交通方便的区域性现代生态旅游中心。
四大战略支撑:一是充分发挥环淀山湖的核心优势,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突出的环湖旅游项目,“做响做靓”环湖旅游主题;二是重视淀山湖镇悠久的历史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三是打好生态牌,积极寻
23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找新的旅游亮点,为旅游发展培育更多市场;四是利用好周围的优良古镇、湖泊、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建立与周围景区的便捷联系,打造区域旅游枢纽。
1、“做响做靓”环湖旅游主题。积极发展康疗美容、短期度假、滨湖休闲、生态商务等旅游项目,在环湖地区形成区域性康疗度假中心,充分吸引上海及周围区域的周末度假人群。规划在做好已有旅游项目的基础上,加强目标群体分化,提升服务水平,并增加康体娱乐中心、高端度假酒店、度假经济酒店、美容医疗中心、生态商务、环湖景观休闲、体检中心、SPA水疗中心等多个主题项目,全方位发展环湖度假旅游产业。
2、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淀山湖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虽多,但是知名度不高、保存不完善,在周庄等众多名镇的衬托下,难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但是,在强大的环淀山湖旅游品牌下,成为绕有趣味的补充,也能增色不少。因此,规划要加强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和开发,抓好几个点,如碛奥寺、度城潭、金家庄等,及时抢救具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遗址及遗迹等,积极开发如“淀湖人的一天”的 习俗体验式旅游、戏曲欣赏等,为传统文化旅游营造更加丰富的氛围。
表3.2 淀山湖镇规划旅游项目战略指导
类型 名称 千年古刹碛奥寺 千年古潭度城潭 千年古村金家庄 历史文化 南巷抗日纪念馆 其它古建筑、遗址、桥梁等 习俗体验 戏曲欣赏 现代城镇风貌 现代产业风貌 淀山湖镇老街 新乐路休闲中心 宜居家园体验 传统工业观光 现代科技企业观光 策略 加强保护,系统开发 加强保护,系统开发 功能提升,加强商业开发,打造“淀湖新天地” 历史见证,辅助旅游项目 抢救为主 “淀湖人的一天”体验式旅游 昆区表演、比赛、展览 提倡保留更多年代记忆 设施更新 别墅度假 传统制造业升级后工厂车间的改造 航空产业、康疗美容医疗产业的展览、学习和参观 状态 挖掘、提升 挖掘、提升 转变、提升 提升 挖掘、保护 新增 新增 修缮、提升 提升 新增 新增 新增 24
第3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
3、 突出生态优势,创造新的旅游亮点。重点是湿地和生态农业建设。利用丰富的水系条件,以淀山湖净水工程为主题,建设开放式湿地公园,与青浦区的大莲湖湿地公园错位发展,强调公众参与和开放性,形成新的亮点。同时,要发挥大面积农业升级的机遇,大打“生态牌”,培育淀山湖鱼、蟹品尝,有机农产品采摘,生态农业体验等一系列有机农业项目,突出体验式旅游的主题。
4、建立与周围景区的便捷联系,打造区域旅游枢纽。发挥东接上海、西接江苏的纽带作用,利用盈湖路跨湖景观桥、环湖道路和轨道交通的建设为契机,加强枢纽建设,形成淀山湖区地区的交通性旅游枢纽。
3.5.4 旅游布局规划
1、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
淀山湖镇重点打造的景点包括度城潭、碛奥寺、金家庄、老街等多个体现淀山湖镇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
旅游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和多个其他配套设施。
旅游集散中心位于盈湖路和环湖景观路的交汇处,规划发展旅游服务、中介、运输等多种功能,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枢纽。
其他配套设施主要是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餐饮、住宿、会务、娱乐等设施,充分利用环湖岸线,巧妙融合农家风情,为前来的商务人士和各类游客提供多样的选择。
2、旅游线路
包括陆上旅游线路和水上旅游线路。
陆上旅游线路由环湖景观路、盈湖路、中市路构成,串连主要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其中环湖景观路是环湖休闲旅游项目的主要载体。
水上旅游线路沿淀山湖岸线延伸至锦溪、青浦等,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3处游艇码头:大自然游艇俱乐部(现有、私人岸线)、盈湖路国际游艇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统一建设)、南岸游艇码头(公众开放),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3、景观区域
根据区域功能、景观特点,形成2个主题,4个片区。
环湖主题旅游度假区2片,位于环淀山湖沿岸、中市路以西的区域,是主要的旅游区域,发展环湖休闲、康体美容、医疗体检、生态商务、湿地公园、环湖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成为国际化的康体旅游度假区。
生态农业旅游区2片,是有机体验式农业的主要载体,位于中市路以东、新乐路以南的地区,大片的农业用地向有机农业迈进,形成具有互动性活动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以“体验式有机农业”为主题,为来自城市的游客提供一个亲
25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身体验农业生产活动的经历。
3.6 小结
综上所述,在产业转型与发展方面,应该深化绿色产业的发展,探索旅游型小城镇在产业转型中,如何培育新型产业,如何协调一、二、三产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产业良性循环,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以淀山湖镇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及旅游产业布局来印证此类具有特殊资源优势小城镇的未来发展之路。
图3.2 淀山湖镇旅游设施规划图
图3.3 淀山湖镇景观规划图
26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近年来许多旅游型小城镇存在“摊大饼”、照搬式“移城”等现象,产生了严重的自然破坏、特色丧失、文化内涵逐渐缺失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旅游型小城镇合理的空间形态,从而保护自然的生态环境,塑造特色的城镇风貌,尊重传统的地域文化,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是本章着重论述的问题。
4.1 现阶段我国旅游型小城镇空间形态特征
城镇空间形态是城镇各物质要素构成及其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它是城镇自然环境与景观、城镇发展因素与动力、城镇结构与功能、小城镇规划师与管理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6]
在以旅游业为导向的小城镇中,外部空间特征分析越来越突出,“它以小城镇尤其是体现了中国自然山水文化特色的传统小城镇的外部空间特征分析为基础,以旅游者观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注重人与环境的双向感知”。[27]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同时也是当地人们生产与生活的缩影,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居民的社会活动,是区域发展的历史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
通过对目前国内的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形态分析,大部分的旅游型小城镇是自发形成的空间形态,具有传统空间发展的格局。对于历史文化名镇来讲,更是产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相当一部分小城镇,人口较少,功能单一,在进行旅游规划与建设时,多以塑造景观空间为主。这极大的损害了传统的村落面貌,造成城镇布局偏离传统的村落空间发展的规律,造成了城镇建设模式雷同。如何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小城镇自身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地域特色,主要变现在(1)合理安排旅游区空间布局,对小城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现有生态文化格局为前提。(2)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其格局和面貌与城镇的整体环境协调一致,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达到游憩的目的。
4.2 区域层面小城镇空间优化因素
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优化,首先应该明确其在区域层面的发展定位,通过研究旅游型小城镇的区域协调与融合反展,“明确影响小城镇发展的几大关键型要
27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素,即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等。明确这几大要素对小城镇的发展如何施加影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研究旅游型小城镇的如何与区域大环境协调与融合发展,以便为其产业转型及空间优化提供区域支撑”。[28]
4.2.1 区域交通发展因素影响
区域交通发展的影响因素主对于旅游型小城镇来说主要是对此类小城镇交通因素的区域分割与联系,以此相联系的客源市场的服务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宏观交通因素的影响,一是微观交通因素的影响。
1、宏观交通因素的影响
区域宏观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型小城镇与周边客源市场主要是指周边的大中城市的交通关系,它决定了该旅游型小城镇的交通可达性和可进入性。直接关系到此类小城镇的长远发展问题。
此类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型小城镇在区域交通网络的位置。包括航空、铁路、高速、快速路及大城市的轨道交通等组成的交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宏观交通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一种外部因素的发展推力来直接影响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客源市场的覆盖范围,决定此类小城镇的开放条件,对于宏观交通优势比较明显的旅游型小城镇,为其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2、微观交通因素的影响
旅游型小城镇微观交通因素影响主要指小城镇与周边交通干道的联系及密度。它关系着小城镇对外联系的便捷程度以及小城镇规划中对空间布局形态的影响和对外交通的组织。主要包括旅游型小城镇与地区性交通的网络的衔接、旅游资源的联系、旅游线路的配置以及过境交通的组织。 图4.1 交通影响因素分析图
28
旅游型小城镇交通因素影响 宏观因素影响 微观因素影响 航空、铁路、区域性 干道、轨道交通线 小城镇内部交通衔接等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以大城市周边的旅游型小城镇为例,其旅游的发展与其内部的便捷的交通及与区域主干网的联系紧密相关。因为旅游型小城镇一般的旅游门槛较低,同质化竞争较严重,只有微观交通处理好,体现出交通的通达性来,才能更好的吸引周边的旅游客源。交通条件比较好的此类小城镇往往产生的旅游效益要大于交通条件欠佳的小城镇。
4.2.2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因素影响主要指小城镇在全国和省区层次上所处的位置及面临的经济发展影响。直接影响小城镇同国家经济发展要素和省级经济发展要素的相对空间关系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中所处的位置。
1、旅游型小城镇受核心经济区的影响
核心经济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所处背景有很大关系,小城镇只有跟区域的核心增长极产生关系才能同核心经济区形成边界的联系。对于旅游型小城镇,因为其旅游容量相对较小,一般是吸引周边客源为主,由于核心经济区的经济优势地位,成为旅游型小城镇客源的主要发生地。此外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只是区域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同核心经济区在旅游产业的协作分工,才能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旅游网络,提升自身的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化。
2、区域内同类型旅游型小城镇的竞争与合作
对于如何区域内旅游型小城镇的同质化竞争,也是此类小城镇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旅游型小城镇要发展,就得解决其自身定位的问题,预知旅游产品的定位,旅游服务人群的定位,旅游服务产业的主导方向等。同时也应该明确对同质化的周边旅游型小城镇应避免恶性竞争,做到分工与协作,旅游路线的协调、旅游服务的互补等。从而形成一种由点及面的旅游资源优化、旅游设施完善、旅游客源稳定的区域旅游市场。
3、区域经济的市场导向
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旅游市场即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存空间。既然称之为旅游市场,就是由大、小旅游经济产业及市场交错叠合而成。旅游型小城镇作为区域旅游市场网络的一个节点,具有相对固定的旅游服务对象。应该从旅游服务市场的角度分析旅游型小城镇的区位,对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优化旅游服务产业,促进此类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旅游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活动的持续性和合理性。区域内旅游市场的规模也直接影响旅游服务的类型与规模。因此对于旅游型小城镇的市场导向一是考虑所处的大的区域环境,一是考虑旅游服务的受众人群。找准自身的发展定
29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位,促进旅游型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区域核心经济区旅游发展影响 融合
区域同质旅游型小城镇 竞争 协作
反哺
适应
区域旅游市场导向 旅游型小城镇 引导
图4.2 区域经济对旅游型小城镇影响分析图
4.2.3 区域资源条件因素影响
旅游资源指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能够被利用的景观及资源,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满足了旅客的旅游需求,还包括一些重大事件、活动、文化、民俗等。区域旅游资源的不同,决定着旅游型小城镇不同的发展类型。
表4.1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 亚类 地质过程形迹 造型山体与石体 蚀余景观 小城镇环境与地文资源 自然灾变遗迹 沙石地 岛屿 洞穴 河段 小城镇水域风光 湖泊与池沼 瀑布 30
29
基本类型 断层、褶曲等 凸峰、峰林、独立山石等 石林、土林等 滑坡体、地震遗迹等 沙丘地、沙地、戈壁等 岛屿、礁石 地下洞穴、溶洞等 河道、峡谷等 天然湖泊、沼泽湿地等 悬瀑、跌水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泉 海面 冰雪地 天象与气象 天气与气候 自然景象 水文现象 自然现象与自然事件 史前人类活动遗址 历史事件发生地 居住地遗址 生产遗址 小城镇历史遗址和遗迹 城址和军事遗址 商贸遗址 科学教育文化遗址 交通通信遗址 水工遗址 宗教与礼制活动场所 艺术与附属景观建筑 归葬地 小城镇建筑、设施与小城镇聚落文化 水工设施 传统乡土建筑 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场所 工农生产观光区和生产线 31
水库、运河、堤坝等 特色聚落、民居等 研究所、试验基地等 厂矿、作坊、果园等 交通设施 海潮、波浪 动物活动事件等 文化层、文物散落地 事件发生地等 原始村落活动地、洞居遗址等 矿址、窑址等 城、烽隧、战场遗址等 海关遗址、古会馆等 古书院学堂等 古驿道、废驿站等 废港口、古运河、古水渠等 佛寺、道观、清真寺等 塔、塔形建筑物等 陵寝陵园、墓、悬棺等 桥、车站等 冷泉、温泉 观光海域、游憩海域 地冰川、冰盖与冰原等 极光、彩虹等 云海、雾区、雾淞等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社会福利场所 游憩场所 体育健身运动场所 购物场所 聚落文化 地方旅游商品 小城镇旅游商品与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 养老院、福利院 主题公园、动物园等 球场、棋牌馆、游泳馆等 店铺、市场等 聚落形态、传说、风水 名点饮品、海味山珍等 粮食加工、传统铁匠铺工艺、传统酿酒工艺、传统纺织工艺、传统造纸印染工艺、传统耕作工艺、民间剪纸等 人事记录 文艺团体 人文活动与民俗活动 民间习俗 人物、事件 居团、歌舞团等 礼仪、民间演艺、特色餐饮风俗、民族节日、宗教活动与庙会、民间赛事、民间集会、农事活动等 现代活动 小城镇景观通道 小城镇景观意境 视觉环境 小城镇环境旅游资源 非视觉感知环境 旅游节、文化节庆活动等 交通通道、景观生态廊道、乡村河道 山水环境意境、聚落文化意境、田园生活意境整体景观意境 原生态底质、景观协调度 天空洁净度、气候适宜度、水质等级、光环境、声环境、电磁波环境、地方好客度、游憩心理安全度 小城镇景观意境资源 4.3 旅游型小城镇自身发展优化
4.3.1 职能定位
小城镇的职能也就是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是在优势条件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分工的完善,以人为媒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小城镇的职能包括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指小城镇普遍具有的功
32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能,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性的职能。特殊职能指自身所独有,与其特定的区域位置、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本文所探讨的旅游型小城镇是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条件而形成的具有旅游服务功能的小城镇。
旅游型小城镇的职能定位应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相适应,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运行的规律,健全和完善小城镇的旅游服务市场,在旅游客源、旅游资源和旅游载体三者之间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运输及快速的信息传递。促使小城镇加强与整个区域旅游市场的对接,形成区域旅游市场的重要环节。在区域旅游市场的引导下把旅游职能做成旅游型小城镇的首要职能,其他经济、文化等职能与其相互支撑。最终达到旅游型小城镇与区域旅游市场的双向扩散与对接。
旅游型小城镇职能定位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要求
作为旅游型小城镇,首先就应该满足与客源市场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旅游型小城镇与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在客观上被强化。这种趋势反映到城镇体系中的空间格局中,就表现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偏向此类小城镇集聚,促使旅游型小城镇因为交通的便利取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2、信息及通讯要求
小城镇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整个区域旅游市场,便利的信息获得及通讯需求,强化了旅游型小城镇在整个区域旅游服务市场获得最新的旅游咨询,客源的消费动向,以便适时对自身旅游服务产业做出调整,适应旅游服务市场的变。此外便捷的通讯也能更好推介自身旅游优势,延伸辐射的旅游客源市场。
3、市场要求
旅游型小城镇健康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区域旅游服务市场,包括资金、客源市场、服务产业等。只有完善的旅游服务市场,小城镇可以通过这一市场,直接参与区域旅游开发活动,提升自身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话语权。
4、产业结构要求
旅游型小城镇旅游服务职能的强化促使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从为本地农村地区服务转向直接参与区域旅游开发。并随着区域旅游服务体系的发展逐步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旅游服务用地会比以往有较大的增加,旅游服务设施也会在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中的比重加大。第一产业将紧贴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占比逐步弱化。
4.3.2 小城镇发展性质界定
小城镇发展性质主要是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反映。旅游型小城镇的性质是旅游发展产业作为小城镇的核心功能。正确确定旅游型小城镇的性质,明确小
33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城镇发展方向和目标,突出小城镇建设重点,协调布局结构,保持特色风貌;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型小城镇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此类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空间发展结构的日趋合理。
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性质界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区域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及地震等对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布局,用地选择,产业发展等起着基础的作用。资源条件即矿藏资源、人力资源、风景旅游资源和能源资源等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先天的资源禀赋。这些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结构
旅游型小城镇所在的区域结构主要是指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等内容。只有了解了区域内的经济结构,才能明确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把确定的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大的趋势相吻合,形成一种互补经济关系,为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产业定位的引导。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区域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所在地小城镇的规划与发展的依据,对旅游型小城镇所在区域的产业定位,投资评估等产生一系列影响,因此应作为旅游型小城镇性质确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历史沿革与现状
历史沿革作为小城镇一种发展与变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明确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找准限制因素,开拓发展思路。
小城镇的现状条件是自身发展基础。应该要对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估,找出小城镇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势利导,这是准确制定旅游型小城镇性质的基本前提。
4.3.3 产业发展
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与一般的城镇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跟旅游型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定位有关。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主题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体,各种产业协调配合发展,形成城镇自身发展的协调优势。
1、产业发展的特有性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特有性是指由于此类小城镇稀缺的旅游资源决定了此类小城镇在区域发展的职能分工中更加倾向于服务产业的的发展,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型小城镇区别于一般乡镇产业发展的特点。即此类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特有性主要体现在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和
34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良好的服务配套设施为周边及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
2、产业发展的依赖性
此类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镇域及所在大区域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此提升小城镇休闲旅游的吸引力,通过提升小城镇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此类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依赖性即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载体,主导整个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走势。
3、产业发展的限制性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的限制体现在旅游服务性产业限制不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型小城镇以发展服务性产业为主,旅游型小城镇提供的服务产业包括交通运输服务、旅游居住服务、餐饮服务、旅游小商品服务以及与旅游服务产业相关的一些服务产业。这类服务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旅游型小城镇的相关的设施布局和城镇的总体发展结构。间接限制与此不相关的一些产业的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的限制性体现在产业发展的进入门槛比较高。旅游型小城镇的定位直接决定了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此类小城镇在选择产业部门和考虑产业布局时都会受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提升了进入旅游型小城镇发展产业的门槛,限制了部分对旅游环境和旅游发展不相协调的产业的进入。
充分认识到旅游型小城镇经济产业的这些特点,对正确制定旅游型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将其等同于一般的区域经济,这对旅游型小城镇的保护及其建设都是不利的。[30]
4.3.4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生态旅游资源,英文名称:eco-tourism resources。以生态特色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保护性利用,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效益和旅游效益的资源。以原生态动植物或水源、地貌为主要景观的旅游资源。[31]做好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于旅游型小城镇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这种重要的作用。做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应首先要理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和当地居民这四个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好的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1、地方政府在这四个主体中起着管理和协调的作用,主要追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制定生态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及相关的政策,管理和引导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逐步弱化其经济职能,将微观的经济职能交由市场来解决,做好管理、引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能。
35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2、旅游企业应该通过绿色营销,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于利用更具有特色化,更注重产品开发的质量、生态的保护及协调利益相关体的矛盾。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策略。
3、游客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具有体验自然、感悟自然的诉求。在游客进行旅游活动时,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禁止追求超越生态旅游资源承载力的旅游活动。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及旅游企业的宣传教育及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罚措施。通过外部控制力和游客自身素养的提升来开展旅游活动。
4、当地居民具有追求利益的诉求,同时也有保证自身安定团结的生活条件的社会诉求。这就要求当地居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管能动性。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运用市场经济的法则,为自身的发展分一杯羹,同时要提升自身的监督功能,尤其是对政府政策的监督和旅游企业的监督,通过监督促进对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方式方法的改进。
图4.3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利益承载分析图
理顺这四者的关系及它们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严格立法、合理分工、保护优先、保证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好化。
4.4 旅游小镇空间优化途径
4.4.1 旅游小镇空间结构内涵
结构是指复杂系统中的任意一组关系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所有关系。城市结构即是指通过对空间关系的研究来描述空间。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由两个方面
36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的基本部分来定义,一是根据人口普查得出的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结构,二是城市空间中人口从居住到工作、学校、商店等会面地点的流动模式。根据会面地点的分布特点,城市结构可以分为单中心和多中心两种表现形式。在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性空间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标签和符号。空间的独特性是旅游目的地的地方特性的体现,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小镇是一种类型空间,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体现在其共性特点上。 旅游小镇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2)季节性明显,旺季欣欣向荣,淡季门可罗雀;(3)外来投资多, 自身经济力量不足:(4)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基数小,游客规模相对较大;(5)设施压力大,大量流动人口加重基础设施负担;(6)建设标准高,设施的标准直接关联游客的满意度以及旅游地的美誉度。
近十年随着旅游业的日渐兴旺,全国各地中小城市兴起了旅游小镇热潮,然而也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城市风貌,民俗民风如何保存的问题,环境保护,收益漏损和季节波动导致的季节性失业等问题。旅游小镇如何利用规划的手段来解决以上的问题,是现今的关注热点之一。事实上,真实的城市是一种看似无序的复杂性自组织综合体,本身是抗拒被描述的。规划通常喜好用简单的概念,明确的等级性和规则的几何图形来勾勒未来城市,降低了城市的复杂性,这与城市的自身特质并不相符。与传统的小镇规划相比, 旅游小镇具有其特殊性。如何让旅游空间更有吸引力,使得游客心理和生理感知与物理环境能够更好的迎合,从而营造优质的旅游体验,打造更好的旅游品牌, 也是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4.4.2 旅游小镇空间结构优化途径
生态空间优化。旅游小镇最大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是旅游小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底优势,推动旅游小镇空间结构的优化,必须要以生态空间为基础,加强生态空间的管控。根据生态空间发展的基本要求,以生态保护为核心,重塑生态格局,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对优质生态空间如绿化隔离带、生态公园、水源保护地等地区实施限制开发政策;同时为了保障管控区内居民的生活就业,允许进行积极的生态功能开发,以环境的特色、品质作为地区最新竞争力与吸引力。
生产空间优化。生产空间是人类活动开发的区域,对旅游小镇而言,生态空
37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间就是旅游资源高度开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集中的区域,发展旅游小镇,必须将生产空间作为重要价值和品牌去打造,形成人口、产业高度集中的区域,进而提升旅游小镇的品牌知名度。在旅游小镇中,生产空间主要包括主要旅游设施的布局点、主要人口集中点等。为此,需要结合旅游小镇建设,推动生产空间土地高效开发利用,减少浪费。
生活空间优化。生活空间是旅游小镇所在地居民生活居住的地方。生活空间优化强调宜居,强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生活空间结构打造方面,要将满足人口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将旅游小镇范围内的人口集聚,优化各类设施布局,构公共设施供给体系,并从生态节能、文化保护等角度思考旅游小镇设施配置新模式;积极挖掘并提升旅游资源价值,使旅游小镇地区成为高品质生活的代言。
4.5 案例应用——淀山湖空间优化
4.5.1 淀山湖镇优化空间发展因素
1.区域大环境的推动
(1)长三角区域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
长三角交通运输设施继高速公路建设、江海大桥建设后进入第三阶段――“快捷轨道”阶段。港口、机场与城际高铁的建设,将显著缩短城市间距离,加速物流、人流流量、创造“同城效应”和区域交通的“网络化”效应。
随着周边更多城镇被纳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淀山湖镇紧邻上海的区位、交通优势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更多城镇将具备与淀山湖镇相近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昆山市通过实施东西推进策略,加快与上海、苏州的进一步同城化进程,又将加速淀山湖镇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市场、生活、设施、文化等各方面的紧密融合,给未来发展开拓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上海对周边城市产生新的带动作用
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的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大浦东”建设正式启动,成
[32]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同时,围绕虹桥枢
纽包括长宁、闵行、嘉定、松江、青浦等在内的“大虹桥”地区的规划建设也在加快展开。上海将西部依托虹桥枢纽的区域整合与浦东开发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双轮驱动”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日渐成型。
38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大浦东和大虹桥成为上海东西黄金发展走廊上的“两极”,形成了加快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双引擎,上海的城市空间结构也将形成“多中心、轴线切线组合和多层次的城乡生态安全网络”。淀山湖镇作为江苏对接上海的东大门和桥头堡的一份子,应依势而动,紧抓机遇,直面挑战,在上海未来的城市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抢先搭上经济转型的快车,实现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图4.4 淀山湖镇区域融合发展示意图
(3)上海市淀山湖新城发展
青浦新城“一体两翼”发展正式启动,青浦新城向西发展的态势愈发强烈。
39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从规划方案来看,淀山湖新城将以生活、服务和休闲功能为主,并进一步加强各类设施建设力度,在淀山湖南岸形成新的发展热点地区。因此,淀山湖镇应顺应形势,主动作出对接反映,大力完善南部地区核心功能、配套服务和综合交通能力,对上海市淀山湖新城发展后的人流集聚和与淀山湖镇之间的潜在互动做好充分准备。
(4)昆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昆山市将逐渐摆脱依靠土地、劳动力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进入依靠管理、技术和功能提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时代。这一时期,对于全市功能提升的要求远远优先于空间拓展。尤其对于郊区乡镇,主要的诉求在于为中心城区提供功能补充,在旅游、休闲、生态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共同构筑一个完整的大城市的基本功能框架,为昆山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贡献重要的力量。
2.淀山湖镇自身优势驱动 (1)优越的区位条件
淀山湖镇位于沪宁发展轴线与江浙两省沿沪地区发展轴线的交点上,具有接受经济辐射的最佳条件。沪常高速公路通车后,距离上海市中心、苏州市中心、昆山市中心车程都在50分钟以内。未来上海市崧泽高架延伸后,距离虹桥枢纽仅30分钟车程。至此,淀山湖镇将从一个面向周边城市的江南小镇,一跃变成一个面向全国商务客流的生态驿站,这将是淀山湖镇未来应重点把握的核心优势。
(2)稀缺的生态条件
淀山湖镇位于淀山湖北岸,拥有淀山湖自然条件最好的一段岸线,岸线纵深是发达的河道水系和广阔的农田,共同构成了多样的、有趣的、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放眼长三角地区,拥有如此自然生态条件的地区,往往离大城市较远;而离大城市较近的地区,环境往往因城市化蔓延而失去原有滋味。因此,淀山湖的自然生态条件放之上海市周边是十分稀缺的。与上海市内的滴水湖、美兰湖等湖泊相比,淀山湖无论是区位条件、自然生态等也都完全占据优势。
(3)便捷的对外交通
淀山湖镇与沪宁高速公路、沪青平高速公路、沪常高速公路等长三角干线高速公路有效对接,与上海以及苏锡常一线上的城市都保持着非常便捷的联系,1小时交通圈内涵盖了邻近绝大部分主要城市。
高速公路出入口与镇区车程一般在10-15分钟之间,既保持了时间上的高效性,同时避免高速公路对镇区形成切割,空间布局十分理想。此外,淀山湖镇与京沪铁路、沪宁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等国家主干铁路线都可通过昆山市域主干路快速到达。
40
第4章 旅游型小城镇空间优化研究
(4)同源的地区文化
淀山湖镇邻近的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金泽镇等,与淀山湖镇属同源文化,其风貌、语言、生活习惯、民俗文化等均十分相近,这将有利于淀山湖镇以青浦为窗口,吸引来自上海的客源进行投资、消费以及生活。
4.5.2 淀山湖镇空间优化机制制定
1.引擎项目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以虹桥枢纽的国内商务客流为目标市场,引进在国外环湖地区取得成功的项目。带动环湖地区整体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建设一个国际知名的湖区,推动淀山湖镇就业结构和镇区功能的提升,从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2.弹性控制促进用地空间集聚
近期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为远期空间集聚提供方向,同时注重不合理的项目选址对镇域用地布局的消极影响;远期通过片区划分,控制镇域空间结构布局形态和各类用地的增长边界,逐步形成新江南特色镇和国际知名湖区的空间体系。
3.产业提升引导人口结构优化
大力发展相关为高端商务、技术研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以服务高端人口的休闲旅游业为突破,吸引周边城市居民和国内商务人群。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促进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
4.片区发展带动镇域空间优化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分片区的政策切实支持落实镇域空间布局,严格保护镇域的基本生态优势空间,形成功能明确、生态持续性强的镇域空间发展结构,同时协调好生态保护与发展。
5.节能减排促进低碳城镇建设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在镇域统筹安排产业用地和生活用地,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体系。提倡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促进低碳城镇的建设。
6.风貌保护强化地方文化魅力
以环湖自然生态为基质,以传统风貌保护为亮点,把特色村庄与休闲旅游度假、都市农业等产业发展相关联,打造江南水乡特征的传统风貌文化区;通过构建新型的公共服务空间、特色的生活居住空间和现代的产业发展空间,把淀山湖打造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江南特色镇风貌。
41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4.6 小结
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就是明确自身的旅游发展定位,本节总结了区域发展条件即旅交通、经济及资源条件对小城镇的影响,在明确区域发展条件对自身影响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小城镇的性质、职能定位、产业发展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这些是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的前提。本文以淀山湖镇为例,通过对其现状分析,总结出淀山湖镇自身的区位特点与发展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优化机制,以便为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提供发展依据。
42
第5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第5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在二个层面对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进行探讨,一是在横向层面探讨产业的发如何带动空间的优化布局,另一层面从区域、镇域、镇区等纵向层面探讨产业转型与城镇空间优化的关系。
5.1 产业发展带动空间布局优化
产业对旅游型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产业部门空间位置的选择,其决定了旅游型小城镇能否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城镇建设及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布局不合理,会严重破坏小城镇的景观和生态资源,同时也妨碍旅游型小城镇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布局时,应以保护旅游资源为目标,明确旅游型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导向,作为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的基础。通过把旅游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推动旅游型小城镇产业之间的有序发展,将产业的发展作为旅游型小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的动力,引导城镇空间结构具有自身发展特色。
5.1.1 旅游发展对空间优化的促进
“旅游发展对空间优化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城镇空间结构的改造和物质空间类型的选择”,促使其在进行空间优化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进行综合选择。
首先,旅游型小城镇的物质空间形态和内部组织结构由游客行为模式决定。对于大多数的小城镇而言,“一般的特点就是具有传统居住和小商业的服务功能,并逐步演进成院落与街巷的空间布局形态”。随着旅游产业的推动,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也随之改变,主要表现在加强了空间通透性和联系性,街巷空间的开敞空间增加,主要说明了旅游服务产业需要满足更多游客的休闲,游憩需求。
其次,旅游发展改变本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居民活动的物质空间形态发生改变。“居民的出行规律、就业方式和闲暇时间的利用方式因为游憩区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对于旅游型小城镇,随着外来游客的到来,也带来游客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给小城镇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习惯改变。居民的工作、休憩、交通等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又进一步作用于小城镇空间的形态,改变了城镇的整体空间布局。
43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最后,旅游发展的需求决定产业的空间发展。对于具有丰厚人文特色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小城镇,受到游客的关注较多,一般能够形成相对比较繁华的商贸活动。根据小城镇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游客集聚的区域布置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旅游产业交互的服务区。这些区域应该发展成比较有吸引力的高端服务区,吸引游客、信息、资金集聚。也就形成了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即为旅客提供旅游一条龙服务,强化了旅游空间的集聚性。[33]
5.1.2 生态建设对空间优化的促进
良好的环境优势是旅游型小城镇发展的优势条件,着重体现在小城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展现自身特有的地域特色,将这种特色与文化传统组织在一起,构建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对于旅游型小城镇来说,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托旅游服务的重要干道形成线性的城镇生态绿地,城镇发展区域则通过统一规划,整合现状的无序建设,引导小城镇向良好生态空间的方向建设,避免其无序建设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把小城镇所处的镇域或更大范围作为其生态基质的涵养地。
在旅游型小城镇生态建设中,明确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之间关系,统筹安排各产业发展用地,促进旅游型小城镇形成经济布局合理,用地生态安全的的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保证旅游型小城镇生态、景观完整性,生产、生活用地与旅游发展用地更好的融合,形成一个整体,最终达到,从风景游览的角度去协调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调整上地质量、生态系统、潜力等,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34]
结合旅游型小城镇的生态建设,其小城镇空间结构布局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小城镇的空间结构形态要因地制宜,其建设规模取决于小城镇地域的自然环境容量、经济发展以及其在区域城镇网络体系中的地位。”
2.以人为本,自然协调。“将小城镇地域内的山水等自然生态因素统一纳入小城镇,利用自然因素营造生态基质,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开辟绿色斑块,实现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形成绿色网络系统,最终与大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互惠共生,为其中的居民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整体系统,良性循环。“通过各功能区、空间结构轴的有机结合,使小城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协调有序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4.完善绿地系统。“绿地系统是构筑与支撑小城镇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35]
44
第5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5.1.3 产业转型下的“功能重组”对空间优化的促进
对于旅游型小城镇而言,其城镇职能比较突出,转型方向比较明确,逐步把产业发展的中心调成到旅游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配套产业上来,产业调整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城镇内部空间的重组。
1、首先明确旅游型小城镇的改造模式
通过对旅游型小城镇传统产业在区位、特征以及价值方面的判断,选择小城镇合理的改造模式,一些常见的改造模式如创意产业园模式、公共休憩空间模式、主体博物馆模式以及与购物相关的综合开发模式等。只有选择正确的开发模式,把传统产业空间融入新的功能及景观构建中来,形成旅游产业的服务空间。
2、产业功能重组下的空间优化改造
通过产业的调整促进空间优化改造,对于能够适应新功能的承载文化资源的历史空间,可以采取保留措施,在基本上保持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局部处理,例如在不影响建筑结构的情况下可以改善原有空间的通透性,使建筑物在改造后更符合新的功能需求;对原有的建筑结构性构件保留,维护结构精髓;保留建筑附属物或生产工具,并结合到整体的空间营造中,作为装饰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元素。
增加即指可以在保留的建筑的周围,增建其他建筑以完善和丰富空间内部组织结构;在平常的硬质铺地中增添一些水体、绿地等自然要素,使空间更加亲近自然,增加人的舒适性;加入雕塑、模型、小品等,增加场地的趣味性,提高游人的参与性;还可以增加游憩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
拆除即拆除影响新功能发挥的建筑或建筑构件,改变空间使用结构,以符合新的功能要求。
5.2 空间布局对产业发展带动
良好的空间布局结构对产业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增强产业内在发展动力,进而带动产业与空间实现紧密结合,提升区域空间开发整体效率。
5.2.1 对产业类型选择影响
不同的空间结构,所形成的资源类型不同,进而在培育产业体系方面也存在不同。对旅游小镇而言,生态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并且在空间可达性方面容易
45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的地区,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小镇的条件就比较成熟。为此所培育的产业相对比较容易。如温泉地区,空间结构决定了以温泉为核心形成空间组织,进而可以带动以健康服务等为核心的产业类型。相反,如果空间结构不中缺少旅游小镇所需的天然资源,就会增大产业培育成本。如在一块空白地开发建设旅游小镇,就必须大投入塑造一些人文景观,无形中增大了开发成本。
5.2.2 对产业规模扩大影响
不同的空间结构,对产业发展规模起到不同作用。空间结构大,空间资源丰富的地区,产业规模扩大效应就高,相反空间结构小,资源条件差的地区,产业规模扩大就比较低。例如位于城市边界地区的旅游小镇,由于背靠大城市,城市居民对旅游需求比较大,因而在带动旅游小镇开发方面的效应就比较明显。可以借力于大城市的需求,拓展旅游小镇的开发空间,提高旅游小镇知名度,形成乘数效应。
5.3 不同层面的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旅游型小城镇是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展规划不应独立看待,其空间优化应从利于自身及区域发展需求出发,结合旅游型小城镇自身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及区域背景等特点,对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进行构思。
5.3.1 区域层面
旅游型小城镇处于区域发展的网络中,自身就是区域发展中的一个网络节点,不能再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考虑问题。因此,城镇空间的优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城镇内部,应该站在旅游型小城镇所在的区域的高度,综合考虑区域交通条件,区域资源分布、区域基础设施辐射能力,将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优化方式融入到整个区域中进行统筹考虑。
首先,考虑旅游型小城镇在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互动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错位经营、优势互补”等原则,合理确定旅游型小城镇旅游产业的发展类型。
其次,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注意各小城镇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旅游型小城镇应与周边的非旅游型小城镇形成“经济相依、资源互补”的发展关系,特别是重视与大中城镇在资源、人力流转方面的联系。一方面,小城镇的主要客源地往往就集中在附近的大中城市;另一方面, 它们也是其他城市游客进
46
第5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入小城镇前的重要中转地。
最后,旅游型小城镇所需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这些要素只有大中城市才能提供。旅游产业的发展,促使旅游型小城镇与大中城市必须构筑便捷的交通,以便大城市的相关要素能够没有阻隔的流入小城镇。旅游型小城镇在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借助大城市的发展要素,结合自身特色空间资源,拓展新兴产业。例如借助大城市的资金流,构筑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多元化。
5.3.2 镇域层面
在镇域层面,包括小城镇的镇区空间和周边的辐射村落。旅游型小城镇应该在“镇镇横向协同的层面”和“镇村纵向层级的层间”的双重作用下优化城镇发展空间,以促成生态互补、城乡资源共享和经济协调发展。
旅游型小城镇将旅游职能作为城镇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培育旅游小城镇过程中,小城镇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和利用,同时孕育发展的历史文脉传承同样渴望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旅游小城镇建设将城镇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有机结合,体现城镇的主要功能。同时,城镇建设中的居住、产业、旅游等功能与城镇发展相对合,促进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36]
对于旅游型小城镇,其旅游景观资源既有分布在城镇建成区,也有相当一部分分散镇域范围内。旅游型小城镇在建成区履行旅游服务职能的同时,利用周边的资源禀赋条件建设旅游服务接待点。即可在旅游旺季疏散旅游人群,同时引导镇区过于集中的人流向乡村腹地疏散优化旅游型小城镇的旅游发展空间。
5.3.3 镇区层面
首先,明确镇区功能分区的重要性,形成生活组团和旅游组团等不同分区,为缓冲不同功能组团造成社会关系的割裂,组团间应通过商业轴、交通轴和景观轴等各种轴线串联起来。共享镇区居住建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这样既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又将两类人群的社会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37]
其次,旅游小城镇镇区的空间应着重以“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为出发点,构造宜人的小城镇空间尺度。通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相关指标的控制,营造优质的宜居氛围。亚历山大·奈斯(2002)曾说“当我们观察过去最美丽的城镇时,我们总对它的某种有机感留下深刻印象”。[38]这种有机感主要是指小城镇历史街区特有肌理所表现出来的。它是按照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自身尺度构造的特质空间。因此旅游型小城镇规划建设时,应该保护好自己传统街区的有机感,
47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并在扩建的区域保留这种传统的空间肌理和文化脉络。
最后,旅游型小城镇各自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应将这些特异的资源与城镇空间相结合,营造独特城镇旅游空间,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到小城镇别具一格的魅力。例如,景德镇可以让游客体验到如何制作瓷器,体现自身独有的手工艺;也可将一些特色的产品直接用在建筑单体或着街道家具小品中。
5.4 案例应用——淀山湖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5.4.1 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空间优化
1.南部环湖片区
规划中旭路东接青浦新城、西连锦溪,是淀山湖镇南部区域主要的生态度假产业集中的区域,沿线发展6个主题各异、以生态为导向的产业区域。
高端酒店群:以金家庄半岛为核心,发展五星级度假酒店(或超五星级酒店)、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等功能,由1~2个高端品牌酒店的入驻为引擎,带动地区发展,成为环淀山湖区域的重要核心。
康疗度假区:位于中旭路南侧、金家庄半岛北侧区域,以美容度假医疗、休疗养、体检为主导功能,形成服务上海的西部美容中心。
生态公园区:位于康疗度假区东侧,以现状高尔夫球场为基础,加强生态保育,积极建设湿地公园、滨水休闲广场、公共活动中心等设施,提供假日休闲、湿地观光的空间。
绿色商务区:位于生态公园区东侧,以低密度生态办公为指导功能,积极发展成为企业总部、研发和创意设计的集聚区,成为淀山湖镇未来的新亮点。
综合度假区:位于中旭路以北的滨湖地区,以高端别墅、度假公寓、生态办公为主,积极发展环湖休闲项目,争取成为公众旅游的重要区域。
生态农业体验区:位于中旭路北侧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并以农业观光、体验等为主导,发展农产品采摘、品尝、垂钓、度假等体验性的旅游服务。
(2)镇区
依托产业提升,结合镇区西拓,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通过引入邻里中心、大型超市、个性定制等新型业态,在镇区形成具有江南传统特色和现代城镇特点的服务业集群。
48
第5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图5.1淀山湖镇产业分区规划图
图5.2 淀山湖镇土地利用规划图(至2030年)
49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5.4.2 第二产业与空间优化的促进
北苑路向东通过凤重公路与青浦工业区、虹桥枢纽相连,处于现状开发区的核心,规划以此为基础,形成淀山湖镇的制造业发展轴线,两侧形成现代服务业集中区、传统制造业集中区、航空产业基地、康疗器械产业基地、高端制造业集中区等5个特色鲜明、分工明晰的工业园区。
航空产业基地:是近期重点培育、远期重点壮大的产业基地,位于北苑路以北、曙光路和秋石路之间的区域,以飞机维修改装、航材保税物流、飞机零部件加工制造、教育培训研发和相关航空服务业为主,将成为淀山湖镇的产业引擎之一。
高端制造业集中区:位于复兴路西侧区域,在现状制造业的基础上,提升产业能级,提高行业品质,争取成为高端电子、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技术水平较高、产业效益较好的现在高端制造业集中区域。
现代服务业集中区:位于北苑路双和路附近,以物流仓储为主导功能,是淀山湖镇发挥东接虹桥枢纽优势,发展成为地区物流枢纽的集中区域。
传统制造业集中区:位于北苑路以南、曙光路以东的区域,现状制造业比较集中,应加强行业引导,发展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制造业,重点是精品服装、品牌食品加工、手工精品制造、服装设计和精加工等,提高行业效益。
5.4.3 生态优化与基本农田保护
要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生态环境,保证基本农田总量,并根据城市功能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50
第5章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
图5.3 淀山湖镇生态绿化规划图
5.5 小结
对产业发展与空间优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对我国旅游型小城镇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旅游型小城镇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空间形态也需要做及时的调整和优化。未来应该把旅游型小城镇的空间优化作为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的重要研究课题。以淀山湖为例论证了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协调,在规划建设层面给出旅游型小城镇的一些发展建议。
51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具有旅游和生态优势的小城镇规划的梳理,结合淀山湖镇各层次规划的提炼,总结出这一类型小城镇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和空间的优化共同提升城镇的竞争力,适应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为此类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1、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研究,必须将旅游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借助一些旅游小城镇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明确了旅游小城镇想要跳出一般小城镇发展的途径,必须培育新兴产业以及与区域经济的错位发展来赢得发展机遇。旅游型小城镇就要做好旅游产业发展,通过旅游产品策划、旅游空间发展整合和生态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达到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同时协调好旅游小城镇三产之间关系,通过一产促进,二产带动,三产提升的协调发展模式,完成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的转型发展。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旅游型小城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的鲜明特色,与区域产业形成互补的发展优势。在产业转型成功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三产的服务水平,带动劳动力就业,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发展思路上,对于旅游业己经有相对基础的小城镇,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依托旅游业,有选择性地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对于工业等其他产业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大的地区,要注意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予以重点培育,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农业逐步发展为农业产业园,作为旅游景点完善服务功能;在工业与旅游业的总体布局上,要注意强化功能分区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将工业企业逐步集中起来,实现旅游型小城镇产业的有序发展;发展服务业优化小城镇发展环境,以优化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做好工作,把第三产业即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的空间优化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旅游型小城镇新的发展点。
2、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研究,必须突出强调产业与空间科学组织,有机联动。通过旅游型小城镇空间的优化研究,明确交通、经济、区域资源条件等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以便在旅游型小城镇在职能定位、城镇性质、产业发展、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与大区域发展进行融合,以便旅游型小城镇规划在前期定位与产业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制定适合自身的空间优化机制。旅游型小城镇的职能定位方面考虑到小城镇的交通发展需求、信息及通讯
52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要求、市场要求解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相适应,把旅游职能做成旅游型小城镇的首要职能,其他经济、文化等职能与其相互支撑。最终达到旅游型小城镇与区域旅游市场的双向扩散与对接。确定旅游型小城镇的性质,明确小城镇发展方向和目标,突出小城镇建设重点,协调布局结构,保持特色风貌;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型小城镇的优势,取长补短,促进此类小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空间发展结构的日趋合理。制定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体的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战略,各种产业协调配合发展,形成城镇自身特色的的产业协调发展优势。明确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于旅游型小城镇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有这种重要的作用,理顺地方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和当地居民这四个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通过严格立法、合理分工、保护优先、保证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效益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好化。明确了小城镇在空间优化的发展机制,制定合理城镇发展职能,城镇性质,产业发展方向及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把其作为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3、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研究,必须注重各类配套设施的优化组合。在横向层面通过旅游发展,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的三重刺激下,促进旅游小城镇镇区及镇域的空间发展的协调布局;在纵向层面通过区域、镇域、镇区三个层次对小城镇空间的优化要点进行的界定。横向层面通过旅游发展强化了小城镇空间通透性和联系性,增加街巷空间的开敞空间,以满足更多游客的休闲,游憩需求。在游客集聚的区域布置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旅游产业交互的服务区,此类区域规划建设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高端服务区,吸引游客、信息、资金集聚,以此打造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空间,增强旅游型小城镇空间的集聚性。通过生态建设,把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优势与文化传统组织在一起,构建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依托旅游服务的重要干道形成线性的城镇生态绿地,城镇发展区域则通过统一规划,整合现状的无序建设,引导小城镇向良好生态空间的方向建设,避免其无序建设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通过产业转型进空间优化改造,通过对于适应新功能的承载文化资源的历史空间,采取保留措施,在基本上保持空间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局部处理,对原有的建筑结构性构件保留,维护结构精髓,保留建筑附属物或生产工具,并结合到整体的空间营造中,作为装饰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元素;增建其他建筑以完善和丰富空间内部组织结构,在硬质铺地中增添水体、绿地等自然要素,使空间更加亲近自然,增加人的舒适性;加入雕塑、模型、小品等增加场地的趣味性,提高游人的参与性;增加游憩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拆除影响新功能发挥的建筑或建筑构件,改变空间使用结构,以符合新的功能要求。纵向层面,区域层面
53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研究
应考虑旅游型小城镇在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互动中,合理确定旅游型小城镇旅游产业的发展类型;形成旅游型小城镇应与周边的非旅游型小城镇形成“经济相依、资源互补”的发展关系;构建于大城市便捷联系的通道,旅游型小城镇在旅游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借助大城市的发展要素,结合自身特色空间资源,拓展新兴产业。镇域层面,旅游型小城镇应该在“镇镇横向协同的层面”和“镇村纵向层级的层间”的双重作用下优化城镇发展空间,以促成生态互补、城乡资源共享和经济协调发展。镇区层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好自己传统街区的有机感,并在扩建的区域保留这种传统的空间肌理和文化脉络;依据自身的的资源禀赋,与城镇空间相结合,营造独特城镇旅游空间,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到小城镇别具一格的魅力。
4、旅游型小城镇的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关系研究,必须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旅游型小镇既有普遍意义上的开发优化路径,也有各具特色不同开发路径。为此,在旅游小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上,要注重特色路径的发展,同时兼顾一般性的发展。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总结不同类型旅游小镇的开发途径,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以便提高此类小城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的发展找到一种发展路径。
6.2 未来研究展望
1、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问题研究室比较热门的领域,这上面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本文只研究了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一般性问题,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涉及到的区域、交通、环境、资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的旅游小城镇的现状条件和实际状况做深入的研究。
2、相关理论需要更加的完善和实践的检验。本文对旅游型小城镇产业转型与空间优化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加以验证。
3、由于时间仓促,对相关问题研究深度不够,未来可以在所涉及的层面进行深化研究。
54
同济大学 硕/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谢
逾尺的札记和研究纪录凝聚成这么薄薄的一本,高兴和欣慰之余,不禁感慨系之。回首这几年的学习生活,有掌灯夜学的辛苦、有两地奔波的艰辛、有取得收获的喜悦。在同济读书学习的这几年里,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学海无边的内涵。记得鲁迅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人类的奋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倘若这一小块有点意义的话,则是我读书生活的最好纪念,也令我对于即将迈入的新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本文能够顺利完成,得益于我最尊敬的导师——汤宇卿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论文从选题到开题到答辩,都倾注了导师的浓浓情意。不仅在学业上,在生活中汤宇卿老师也点点滴滴给予我支持和帮助,在做人与做学问中对我教导良多,让我受益匪浅,在此谨向汤老师致以诚挚感谢和崇高敬意。此外,要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全体老师,他们博学的学识、宽广的胸怀、严谨的专研能力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听他们讲课,犹如新空气注入身体,让人精神焕发,学而不怠。
回想读书生活,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进入同济大学五年以来,深深醉心于一流学府的大家风范。名师巨擘,各具特点;中西融合,文质相顾。处如此佳境以陶铸自我,实乃人生幸事。
胡刚
2014年2月
55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胡刚,男,1974年7月生。
1996年7月毕业于扬州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9年9月入同济大学读硕士研究生。
发表论文:
[1] 胡刚.探索新型城镇化-淀山湖花园规划的思考.
[2] 胡刚.快经济,慢生活-从规划的角度分析:美丽的淀山湖如何更有品位地繁荣? [3] 胡刚.淀山湖环湖大道景观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56
同济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王宏.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张若南.福建省小城镇发展研究—基于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的评价 [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士论文,2013
[3]淀山湖镇_百度百科 - 《网络(http://baike.baidu.c)》
[4]路阳,生态视角下贵州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路探讨[J].城市建筑,2013(05) [5]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06)
[6]曹磊.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以菏泽市为例[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3 [7]陈凯斌,李彦泽.浅论我国小城镇发展[J].商品与质量,2012(06)
[8]罗永乐.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的经济促进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管晨熹.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10]董晓璇.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旅游小城镇特色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张静.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研究进展文献述评[J].产业观察,2011(08)
[12]王兆峰,余含.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07) [13]胡莹莹,车震宇.基于城乡统筹下的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J].河南科学,2013(05) [14]赵小芸.旅游型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以云南实践为例[D].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0
[15]王海勇.快速城市化地区小城镇产业转型研究——以苏州市木渎镇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16]黄静.自然风景名胜区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7]钱静.刘永玘.依托优势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城镇——以北京市十渡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05)
[18]张月武.齐齐哈尔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19]http://baike.baidu.com/view/1421326.htm
[20]潘斌.旅游型小城镇规划研究——以云南勐仑旅游型小城镇规划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21]林辰辉,孙晓敏,刘昆轶.旅游型小城镇特色建构的路径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12(07)
[22]陈炫然.旅游小城镇景观形象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3]黄文燕.苏南地区休闲度假型小城镇旅游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24]赵越.旅游型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25]杨俊宴.张浩为.从商务产业到中心商务区——国际CBD形成机制探源[J].建筑与文化,
57
同济大学 硕/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2010(06)
[26]徐珏燕.楼志坚.陈迪锋.小城镇空间优化初探——以诸暨市安华镇总体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6(06)
[27]范文艺,石薇.旅游小城镇外部空间特征分析[J].城市问题2012(11)
[28] 范文艺,石薇.旅游小城镇外部空间特征分析——以广西兴坪为例[J].城市问题,2012(11)
[29]潘斌.旅游型小城镇规划研究——以云南勐仑旅游型小城镇规划为例[D].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8
[30]魏民.陈战是等.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1]http://baike.baidu.com/view/2105821.htm [32]郭羽.大浦东PK大虹桥[J].沪港经济,2009
[33]管晨熹. 旅游小城镇空间拓展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34]张益民.旅游型小城镇形象与环境景观设计要素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3(05) [35]桂林.基于精明增长理论的生态小城镇规划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硕士论文,2010 [36]袁晓.小城镇型旅游地旅游开发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37]耿虹,宋子龙.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J].城市规划,2013(03) [38] C.亚历山大,H.奈斯,A.安尼诺,L.金.城市设计新理论[M].陈治业,童丽萍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参考资料:
《昆山市淀山湖镇总体规划(2010-2030)》
《昆山市淀山湖北岸公园景观设计——淀山湖防洪堤二期》 《淀山湖镇慢行系统自行车道相关规划设计》(2012年) 《淀山湖镇概念规划——生活水乡》(2012年) 《淀山湖镇政府工作报告》(2010——2013年) 《昆山市淀山湖文化公园景观设计》(2011年) 《淀山湖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5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