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本册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除去第八组,共有29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5篇。 二 、学情分析。 1、学生思想状况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欠缺,由于少数差生的因素,学习风气不浓。 2、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本班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差生占班级学生总人数约25﹪,优生较少,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多数学生机械性的记忆较好,语文的学习成绩整体一般。 三、教学目标
1、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2、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3、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半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
2、其次,教学每一个主题时,更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五、教学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 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2、把我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第三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 3.要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要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后附有5篇复习材料,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如果选用,可根据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单元,也可在期末集中安排,作为综合复习材料。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己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等内容。‚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学生只要能做到熟读成诵就行,在理解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练习时,教师不要作具体的讲解。学生如果提出问题,可作适当的指点。
‚口语交际‛要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交际目标要明确,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但对于辩论、演讲等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给与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 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的7次习作训练,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应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3、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4、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主要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比如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教师有意识的把生字分好类,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住生字,或利用口诀,或把握生字的特点或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再比如在说话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让其自由的表达意思。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语文 实践活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上要与课内教学密切联系,形式上要活泼有趣,使学生乐于参加。可以把表演,竞赛,游戏引进课堂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1)在识字学词方面,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特别是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2)在阅读方面,注意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读书方法,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给快速默读的方法,而且在每学一篇课文前都要进行预习,养成了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4、 深入班级,做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生,注意积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优生档案,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年龄,性别,爱好,特长,各科学习情况等记录造册,以后定期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工作。
5、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明要求,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况,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及时表扬和批评。为了防止优生产生骄傲情绪,要加强对优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6、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学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15篇 ------------------------29课时 略读课文11篇 ------------------------18课时 习作7次-------------------------------7课时 回顾拓展------------------------------16课时
第一单元 人与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二、教材解读
本组课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读起来令人难以忘怀。教学时,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本组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的真挚感情 2、配合本组专题,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 四、课时分配
《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各2课时 《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一》3课时 《回顾.拓展一》2课时 测试讲评3课时
1、老人与海鸥(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声有色、抑扬顿挫、企盼‛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吗?这尊塑像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里,但它不是政府拨款所建,也不是财团出资,而是市民自发捐钱塑造的,它成为昆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位老人与海鸥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使得市民会这样做呢?走进老人与海鸥这个故事,你们就会明白。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要求轻声快速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场景。 (学生读文思考)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情况
读完课文的同学,看看你能读这些词语吗?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指名分别读这两组词,并随机正音:撮 扇(shān) 旋(xuán) (2) 读着这两组词,想想课文内容,你眼前分别出现了哪两幅场景? 板书:喂 送
(3)在这两个场景中,让你意想不到的是哪个场景?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找到你最意想不到的句子读读。
质疑:读着你找的句子,看看板书,你有什么想问的?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书上有一句话概括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读着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自读1-12自然段,找重点句段。
同学们很会读,读出了课文中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可是理解人物情感光这样还不行,还得细细品味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写具体写真实的。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到翠湖边去看一看,听一听。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1到12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把有关的句段划出来。 (学生思考)
2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预设段落一: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读读这段话,小组讨论:看看哪些词让你们的心头有一股亲情般的温暖,请圈一圈。(学生交流) (2)联系上下文找找老人是怎么呼唤的?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A、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B、是啊,多么朴实的名字,这一个个名字中凝聚着老人对海鸥的关心与呵护。
请你亲昵地呼唤一下海鸥,再请你抑扬顿挫地呼唤一下海鸥。声声呼唤,多像一个父亲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啊。 (3)海鸥们听见老人在呼唤他们了,你们看,立刻便有一群海鸥——生接读。应谁的声,生——应老人的声。你们再看,海鸥吃得多快啊,读——一下子就扫得干干净净。海鸥又不是扫把,怎么能用扫呢?于是,老人边走边放,海鸥——生接读。
(4)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老人放饼干是一样的速度吗?老人有时快有时慢,老人为什么要时快时慢?多有趣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实际上老人依着海鸥时快时慢。老人什么时候放得快,什么时候放得慢?请你们有节奏地读一读这句话。
(5)这起起落落的海鸥,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接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这乐谱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6)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地读读老人喂海鸥的这段话。请女同学念海鸥的句子,男同学念老人的句子。
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和谐的场景,它成了昆明市翠湖公园最美丽的景色。孩子们,如此亲密的关系,这样亲人般相处的场景,在翠湖边只上演了一次吗?
是啊,这样美妙的画面上演在十多个冬季,一千多个日子啊。读句子——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十多年来,无论刮着大风还是下着大雨,一到冬天——生接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来,无论老人是健康的还是生病着,一到冬天——生接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是啊,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喂海鸥,深情地呼唤海鸥,给海鸥取名字,跟海鸥说话,与海鸥结下了亲人般的情意。所以,老人去世后,当他的遗像放在翠湖边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生读)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
预设段落二: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再读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2)补充材料:
出示: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每天步行二十多余里,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他往往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三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3)请你再次对课文中的老人样子说说看法。(学生回答)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十多年来,宁可穿着褪色的旧衣,背着褪色的布包,甚至用着褪色的塑料袋,也要把钱省下来买饼干,一到冬天,每天步行二十多里,给海鸥送餐去。怪不得朋友告诉我——(生读)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老人虽然离去了,但是,我们的眼前时常浮现他喂海鸥的身影,我们的耳畔回响着他呼唤海鸥的声音,我们还依稀记得他向别人谈起海鸥时的话语。请同学们也学着老人的样子来谈谈海鸥。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前一天,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你看它们那小模样!啧啧……‛海鸥听见老人唤,马上飞了过来,把他团团围住,引得路人都驻足观看。
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请学生读读。
从她的朗读中,你听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生接(称赞,不舍,喜爱,赞叹……)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的眼睛写满了对海鸥的爱哪。同学们,你们看,当海鸥快要回滇池歇息去了,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海鸥,眼睛里带着企盼。他在企盼什么呢?一起带着企盼读读老人下面说的话。 四、小结回顾,理清顺序。
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老人生前喂海鸥的场景,快速浏览课文1到12自然段,我们首先看到了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接着看到老人在喂海鸥,并且听到他深情地呼唤海鸥,知道他给海鸥取了名,最后我们看到老人在跟别人谈论着海鸥。
板书:喂鸥 唤鸥 谈鸥
十多年的每一个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接儿女,老人就是他们的——生接父亲。老人与海鸥就是——亲人。(板书:亲人) 所以,老人去世后,当他的遗像被放在翠湖边时,发生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生接读。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感受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板书设计
1 、老人与海鸥
喂海鸥 老人爱海鸥 唤海鸥
谈海鸥 海鸥爱老人 守灵 送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 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 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 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学习老人保护动物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 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上节课我们初识了吴庆恒老人。他的这尊塑像坐落在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公园里,但它不是政府拨款所建,也不是财团出资,而是市民自发捐钱塑造的,它成为昆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这位可敬的老人,来感受人和海鸥之间的那份浓浓的深情。
二、回顾内容,整体感知。
师:先来回忆一下课文重点为我们描述了哪两个场景? 生答: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师:在这两个场景中,你对哪一个场景印象最深刻?使你深受触动? 预设:生答第二个场景。
三、细读课文,感受第二个场景。
1、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时,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在安放老人遗相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们按顺序交流)
生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生②:鸥群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师:海鸥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生③:不一会儿,一群白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面和后面整整齐齐站成两排,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样的情景持续了好一会儿,看到的人都无法想象这只是一种巧合。 师:竟在遗像前站成了两行,这样的情形平常生活中你见过吗?
生④: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向炸了锅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张着嘴鸣叫,翅膀扑的那样近,以至于收照片的人下意识的缩紧了身体,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之后,鸥群长时间盘旋在遗像上空,像是为老人守灵,又像是为老人送行…… 四、品重点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学们,假如当时你就在翠湖边上,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脑海里会冒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海鸥会扑到老人的遗像前?为什么海鸥会为老人守灵?
2、这群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做,知道吗?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些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下来,待会儿交流。 3、交流:
生: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你也画了这部分的请举手。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老佤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说第一处。
生:我觉得老人与海鸥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唤,海鸥就会立即飞来和老人做伴。 师: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鸥就马上── 生:应声而来。指名读第1、2句。
师:老人的呼唤是一呼百应,联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唤和一般人还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从这儿看出老人与海鸥很熟悉,还给它们取了名字,说明老人与海鸥相处了很长的时间。
师: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鸥都有自己的──生:名字。还有谁再读这句话,读出你的体会。 指名读。
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是在呼唤,这分明是一首歌。在这首歌里你听出了什么? 生:喜爱。
生:老人看待海鸥就看待子女一样。 生:老人与海鸥亲密无间。
师:请女同学来读第一句,男同学紧跟着读第二句。 师:读到这儿,你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鸥非常信任老人,因为你看,海鸥几下子就把饼干扫得干干净净。 师:带着这种理解,女生再读第1句,男生再读第2句。 师:往下看,还读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顺着栏杆边走边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样随便扔。
师:那就把老人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这句话想像成一幅活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老人在翠湖边,顺着栏杆…… 生:我看到这一切好像是一首会动的音符。 师:这会是怎时怎样的音符? 生:时快时慢的半符。
师:也就是说老人快,海鸥就快,老人慢,海鸥就慢。我想问问,老人为什么时快时慢呢?老人什么时候会快?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多的时候,老人就快。 生:海鸥吃得快的时候,老人就快。 师:什么时候又会慢呢?
生:海鸥吃得有些饱的时候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创设情境,指名读:
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谁能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谁能更欢快地来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师生合作读,师读老人的话,生读海鸥的话。(师变化语气来读。)
4、教师小结:老人与海欧之间的亲情在作者的笔墨里被渲染得如此有声有色,美丽和谐。这多像一幅灵动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呀。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你听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鸥,你又会说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写几句话。 ⑴生自主写话。 ⑵交流:
(指名3位写老人的和3位写海鸥的学生进行交流。)
师:老人和海鸥究竟在说什么呢?老人亲切地说──(生答略)
师:老人与海鸥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他们是这么亲密,这么快乐。这真是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幅画面吧。
5、老人与海鸥怎么能这么亲密无间这么其乐融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句子来吗?
生找──反馈: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
生:儿女;在海鸥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想起)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就成了决别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朋友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墓,很多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签满了。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它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 2、一群海鸥突然飞来(配乐齐读)──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生写。 4、交流:
教师小结: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些什么,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些什么,又想对围观的群众和地球上所有的人与动物说些什么呢? 对老人深情地说。 对海鸥深情地说 对围观的群众深情地说
对地球上所有的人们和动物深情地说 六、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老人与海鸥所带给我们的震撼。这不仅仅是个感人的故事,更是一首感恩的歌。在2005年年底时,很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们被海鸥老人的行动所感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捐款数万元,在云南昆明的南胡公园,在老人喂海鸥的地方,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塑了一尊像,好让他天天都能看到海鸥,在翠湖边,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学习
永远在一起
怎能忘,那只为了海鸥的每一个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间有声有色的乐章, 肃立不动的守护,却留不住往日的欢乐, 翻飞盘旋的旋涡,却挽不回亲人的脚步。 让我们对老人深情地说一句: 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让我们对海鸥深情地说一句: 你们,别太悲伤,因为还有我们。 让我们对围观的人深情地说一句: 在我们心里永远铭刻下这动人的一幕。 让我们对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动物说一句: 我们就像亲人一样,
让我们永远在一起、在一起……
教学反思:
2、跑进家来的松鼠(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要点:通过松鼠在‚我‛家的几件趣事反映松鼠的可爱,表达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之情是隐藏其中的;文中爸爸的话和作者的议论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
3.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板书设计:
2 跑进家来的松鼠
储备冬粮 晾晒蘑菇 拿手套、头巾垫窝
教学反思:
3 、最后一头战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如:为什么只有最后一头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来的?最后一头战象怎么样了?写了最后一头战象的哪些事情?)孩子们刚才很会思考,提出了这些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就自己去找答案吧。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默读课文)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如:浴血搏杀、泣不成声……嘎羧为什么不搬东西,整天优哉游哉的?)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英雄垂暮 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3)从哪些地方又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 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学生读文)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回答,评议)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孩子们下去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 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3、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英勇 坚强
教学反思:
4 、金色的脚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对第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学生读文) 2.汇报初读情况。 (1)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 ‚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
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 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补充提纲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1.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
(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2.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板书设计:
4 、金色的脚印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信任。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一(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学重点: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①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 内容相同点 内容不同点 写法相同点 写法不同点 ②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5.班内交流汇报
①名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的结果汇报给全班同学。
②一名小组长汇报完毕,其他学生互相补充,发表看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 日积月累
引入: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①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②指名读全诗,正音。 ③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④指名读。
⑤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 ⑥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 ⑦老师补充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⑧学生自主背诵,小组内交流背诵的技巧,互相背诵。 ⑨学生背诵展示。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赤鸟》。
3.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过程与方法: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题。
二、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学生朗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三、指导口语交际: 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讲哪一个故事。
(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友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三是从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事件:一是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络新闻广播中看到听到的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话语要清楚明白,要有说服力,表演时要注意体态、表情等。) 四、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1.对话完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2.学生补充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伤害动物的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永远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有关偷猎者残害野生动物的图片和打击偷猎、盗猎的图片。 2.学生看后说一说感受。
3.播放一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
4.看后教师总结: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把保护动物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各国都相应的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
二、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的方法,求助时的表现,如鸭妈妈咬着巡警的裤管不放,把他拉到小鸭子掉下的下水道旁;鸭妈妈指挥另外的小鸭子把下水道围成一圈,不停地鸣叫,引起了巡警的注意)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五、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习作结束后,修改习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顾习作内容及习作要求
总体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具体要求:1.想象是否合理。2.在体现鸭子之间、人与鸭子之间感情的部分是否写具体、生动了。 二、朗读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将习作出示在大屏幕上。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小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缘于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情节补充的特别完整,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那些地方写的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按照以上要求,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它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给修改后的习作写出评价语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艺术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二、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三、教学措施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搜集有关资料,留心观察身边的艺术,注意了解学生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的真切感受,在课文中做相应安排。 四、课时分配:
《伯牙绝弦》1课时 《月光曲》各2课时 《蒙娜丽莎之约》 《我的舞台》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各3课时 检测讲评3课时
5 、伯牙绝弦(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 以读促悟 教学准备
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5.伯牙绝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教学反思:
6、月光曲(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1、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师:这节课同学们充满了激情,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月光曲》,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指名回答) 二、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1、《月光曲》的内容。
2、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3、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4、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5、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6、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请大家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三、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1、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3、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四: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教学反思:
7、蒙娜丽莎之约(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样彼岸‛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两节课中,我们欣赏了中外名家所演奏曲子。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二、介绍达〃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最著名的巨匠,他不仅是一位天才的画家,并且是大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他有着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他不仅会画画,雕塑,建筑房屋,还会发明武器,设计过世界上第一个飞行机。他又是一个医学家。音乐家和戏剧家,而且在物理学。地理学和植物学等其它科学的研究上也很有成就。他道德高尚,举止温雅,且体格健壮,力量过人,据说他一只手就能轻易地折断马蹄铁。他左右手都会写字。作画,他用左手写的字是反向的,人们只有在镜子里才能看懂。
达〃芬奇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这是一个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的地方,展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山坡上有葡萄园,山谷里耸立着四季常绿的树木,潺潺的溪水和叽叽喳喳的鸟叫声构成了一曲欢快悦耳的音乐。在这样美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下,达芬奇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都逐渐敏锐和丰富起来。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1 、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 笑得有时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又觉得严肃、安详 有时略含哀伤
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
2 、阅读课文,看看作者的分析。(读课文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 四、深入分析课文
1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蒙娜丽莎》的?(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 2 、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3 、蒙娜丽莎的微笑让你感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4 、如果单是一幅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而没有身后的背景作为陪衬,那《蒙娜丽莎》还会有多少神秘感? 在‚蒙娜丽莎‛之前,肖像画一般是没有背景的,在这里画家打破了一般肖像画的局限性,使人物处在了远山。丛林。闪光的水池等背景之中,这一背景朦胧。安静,充满诗意,与蒙娜丽莎的精神生活和谐一致,更好地衬托了人物的内在气质。更为有趣的是,当我们集中看左边时,觉得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集中看右边时,又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富有变化。 五、拓展延伸。
1 、14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中心意大利,当时宣扬‚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人身依附‛的人文主义思想。
2 、作者达〃芬奇,意大利人。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天才不限于艺术,在数学。机械工程。医学。地质学。建筑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3 、《蒙》是达〃芬奇最负盛名的肖像杰作。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以一个年轻女性温雅的微笑,揭开人性觉醒的旗臶,赞美生命的可爱。集中而又充分地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热情地讴歌美与人生。 板书设计
7、蒙娜丽莎之约
意大利 达芬奇
教学反思:
8、我的舞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读记记‚降生、模仿、身段、造就、抗议、风度、炼就、毅力、不解之缘、暗无天日、眼冒金星、一反常态、为所欲为、暑去寒来、不在话下、切切私语、无言以对‛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的神奇魅力。
2.体会在艺术之路上,人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 (二)交流、讨论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1)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2)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是啊,在娘胎时,‚我‛就‚登台唱戏‛;一出世,就亮开嗓门唱;这些精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我‛的艺术天分。
2.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我‛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我‛的观众无处不在,奶奶、爷爷,就连小花猫也成了‚我‛的观众。一个活泼可爱、热爱艺术的孩童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我‛的家里是多么热闹,作者笔下的场景是多么生动有趣。谁能读出有趣? 指导朗读。
3.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兴趣盎然‛指我看戏的兴趣很浓,‚憋闷‛一词写出了‚我‛热得难受。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评剧的钟爱,不难看出‚我‛的成功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母亲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影响了‚我‛,小小年纪就随母亲到处奔波,艺术的种子早已埋在了‚我‛的心里,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幕。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 (三)引入资料
介绍新凤霞,同时推荐新凤霞名言:‚台上做戏,台下做人。不屈为至贵,最富为清贫。‛ (四)小结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快速浏览课文,勾出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在艺术生涯中磨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 4.全班交流。 (五)拓展训练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六)总结全文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板书设计
8、我的舞台
老实做人 认真演戏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二(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像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从实际出发,欣赏各种艺术。 4、感受语文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中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像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二、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2.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3.全班交流。
①《月光曲》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月光曲》那种不断跳跃的音符所蕴涵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使我们虽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但已经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就像大海一样由弱到强,由轻到重,起伏不定,扣人心炫,并让学生明白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更富有感染力。
②《蒙娜丽莎之约》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的句段,把对蒙娜丽莎神秘而迷人的微笑诠释得淋漓尽致,使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让学生明白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会使文章充实,意境更深刻。
4.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三、教师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交流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学生的成功做法,推广一些课外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有些学生课外阅读养成好习惯,有些学生生活中交际能力很强,有些学生是有心人,经常采用‛采蜜本‛摘抄好词佳句,有些学生坚持写日记或小练笔,有些学生注重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课外学习语文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学语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己读书中的成语,说说这些成语和什么有密切的联系
(有关于音乐方面的,有关于绘画方面的,有关于建筑方面的,有关于书法方面的,有的成语可以同时运用到多个领域。)
二、自己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查成语词典,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
三、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读到过或听到过这些成语,说说这些成语的出处,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同类的其他成语。
四、背一背这些成语,看谁先记下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己读故事,并读懂内容。
二、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在哪里,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哪些妙用。 三、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语文趣味故事。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3、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 教学重点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难点
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学生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园、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习作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 二、上台介绍
教师可请1到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 三、小组交流
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四、指导选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如:回顾‛六〃一‛文艺汇演的欢乐,美术课上变废为宝的喜悦以及鼓号队的威武、雄壮等。 五、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
一、修改习作
教师引导学生赏识他人习作的成功之处,审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修剪枝叶‛甚至重起炉灶。 二、赏析评改
1.学生修改完毕后,可以读一读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段落,请其他同学进行赏析。 2.教师选择少量习作展示、点评。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人生感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②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③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②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二、教材解读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三、教学措施
1、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到人生哲理,活的人生启示。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增强语感。 四、课时分配
《文言文两则》 《匆匆》 《桃花心木》《顶碗少年》各2课时 《手指》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各3课时 测评矫正2课时
9、学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把理解‚之‛字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㈠激趣导入
出示文言警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
(请同学们自渎这些警句,再把你的理解讲一讲。)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有些字的音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今天,我们要学一篇古文,题目叫《学弈》,什么叫‚学弈‛?这篇古文全文‚之‛字出现六次,有三种不同的解释,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多多留意。
现在,老师带你们到一棵古树下去看学下围棋。(出示画面) ㈡看图感知
1、整体感知插图
师:观察这幅图,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图的内容说出来吗? 2、部份观察插图
师:从人物的外貌、神态来说…… ㈢初读课文
师:学古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诵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各自读读课文。 1、学生各自读(请大胆地读,大声地读)
2、老师范读,学生比较:读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一、速度比较慢,二、句中停顿比较多。) ㈣再读课文
1、学生各自练习朗读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入境、如痴如醉、摇头晃脑,甚至连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老师试读一遍给你们看(听),待会你们也试一试。 2、继续练读,摇头晃脑地读、试读。
(谁想试读的请站起来,读的像古人的给予充分的肯定。) ㈤自学课文 1、导学:
师:学古文重在理解。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你们是怎样学古诗的,怎样理解的? 2、标记注释,理解内容。
师:学古文,可以对照注释……课文里的注释很多,大家可以‚对号入座‛,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注在课文中相应字的旁边。注好了连起来读一读,看看该怎么说,句子通顺不通顺——(学生注释) 3、同桌对说,合作学习。
(1)把刚才解释过来的连起来说,同桌交流。 (2)接着一起研读‚之‛字的不同解释。 出示带有‚之‛字的句子: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惟弈秋之为听 ③一人虽听之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4、汇报交流:说说‚之‛的意思。
5、还有哪些字不理解,需要帮助解决的吗?(其、以……) 6、解决问题,理解文意。(出示问题)
师:现在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来检验你们的自学效果: ①弈秋这两个学生怎样学下围棋?
②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不一样,他们的学习结果怎样呢? 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④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有这样的经历) ㈥学讲故事
1、看谁能把故事讲给大家听,用自己的话来讲。 2、学生试讲,大家赏识评价。 3、作业: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 学弈
一人 专心致志 另一人 三心二意 课后反思:
《两小儿辨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发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其:他们(指两小儿)。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为:是。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 ) 盂( ) 孰( ) 辨( ) 孟( ) 熟( ) 2.背诵课文内容。 课后反思:
10、匆匆(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②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授课)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学生大胆猜想)
我们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转眼就没有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注意读好标注拼音的词语,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学生自由朗读)
刚才同学们自由朗读,看同学们认真投入的样子,就知道你们肯定读得很好。现在谁能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接读课文,教师和学生评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是啊,告诉我们日子怎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师指导问号的读法。
大家看‚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你能不能试着来读一读。(教师范读 学生练习。)
对了,以后碰到问号的时候就要读出‚问‛的感觉。
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到文章中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三、默读课文,交流感受。
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边读边随着作者的描写,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学生默读课文)
同学们都读完了,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你想象到了什么?说说自己读文章以后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 四、自由读课文,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提出问题。
同学们真不简单,边读边想象就有了这么真实的感受。对哪些句、段的印象最深呢?对文中的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
出示要求: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文中的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符号。画出有关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五、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揣摩朗读。 出示要求:
1、懂的地方通过相互交流能不能弄懂。
2、找出了哪些印象深的句子,设计如何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3、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内互相交流。
六、全班交流,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你们小组画了哪些句子?说感受,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把这些句子蕴含的情感读出来。
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同学们能不能讲出自己的一些和时间有关系的故事。(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体验)
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除了想象作者当时的心情,还要加进我们自己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再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指导朗读)
举例: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这一段话应该怎样读呢?(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指导朗读)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想象到了什么?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0 匆匆
来 去 ? ? 珍惜时间
第二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 伶伶俐俐 徘徊 赤裸裸 ②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熟练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2、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
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2、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哪里?特别之处在哪里?
引导学生找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体会句式的运用)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体会运用比喻的好处) 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2)‚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3)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4)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3、朗读交流。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以外,这篇文章还有什么妙处呢?我们还要仔细品味一下,请大家自己默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然后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
谁能把自己划的句子读出来,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老师和其他同学评议并示范。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下面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拿出来。 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资料准备】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5、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三、写感受。
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我们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觉。
下面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 学生练习。 全班交流。
四、课下作业。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人教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板书设计
10 、匆匆
珍惜时间 珍惜生命
教学反思:
11、桃花心木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前老师介绍同学们阅读了几篇林清玄的作品,读懂了吗?谁来跟大家聊一聊?
教师小结: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桃花心木》。
3、交流学生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
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对于桃花心木的了解。 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从作者的笔下进一步了解桃花心木。
教师小结:了解了桃花心木,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独立阅读课文
一种植物--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育苗人,林清玄会从中悟出什么?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2、自学生字新词,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3、交流反馈自学成果。
第二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品读课文,感受育苗人的奇怪
1、读课文,画出育苗人让人感到奇怪举动。
2、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描写育苗人奇怪的举动的语句。 3、创设情景,学生臵疑,引导读书:
⑴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得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⑵这是作者的猜想,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
⑶假如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育苗人,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问我什么?
⑷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要问育苗人。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不忍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谁?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⑸一下子提了这么多问题,真让老师有些应接不暇,我毕竟不是那位育苗人,并不了解他的心。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育苗人,相信这些问题不难回答。 二、研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默读育苗人的话,和周围的同学讨论问题的答案。 2、以采访育苗人的形式,交流学习成果。
3、投影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指导朗读这段话,在读中交流从育苗人那里悟出的道理,谈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三、美读课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2、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1、桃花心木
成材
不确定 独立自主 人 成人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12 、顶碗少年(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准备一杯水和几枚硬币)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实验,谁愿意上前面来演示一下,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保持5秒钟不掉下去就表示你成功了。(请学生上前演示,有不成功的就多给几次机会最终一定要成功)大家都看到了,无论你是经过几次最终我们都成功了,这个实验也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只要你敢于不断地去尝试、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 惊羡 颓丧 迷惘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1——5 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 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臵作业: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自由读第一部分
找一找:‚一叠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 2、自由读第二部分
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小组讨论学习) 3、理解句子的含义(出示投影)
‚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 (学生在小组内结合课文理解、讨论) 4、指导用词语造句
座无虚席 不知所措(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造句) 二、指导朗读、背诵
三、谈一谈:读完课文后你的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课文的情况来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五、布臵作业:抄写词语背诵6、7自然段 板书设计: 12、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 失误——努力 ====成功 教学反思:
13 、手指(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读读记记‚堂皇 渺小 附庸 养尊处优‚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边读边思考)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优 点 缺 点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学生朗读课文)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学生排演)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玲灵的手指在谈话!
它们的对话,被高个儿的中指,纤细的无名指和瘦弱的小拇指听到了,于是五兄弟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唉!‛大拇指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要数最累的,那这冠军肯定就是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上了高中后,学习压力大,作业繁多,每次小主人写作业,我俩都要用力地捏住笔头,跟着小主人不同的作业和要求旋转,有时是中文汉字,有时是英文字母,有时是数学符号,有时是美术风景……把我们俩转得头晕目眩,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瞧,我俩原先圆凸凸的表面,都被压扁了。‛
‚还不止呢,小主人的握姿又不够正确,总喜欢把你压在我的脸上,害得我都快喘不过气了。‛食指气愤地补充道。 ‚咳!大拇指食指老兄,小主人写字,我必须弓着腰同你们二人合作,用脖子去支撑笔杆,看,这儿都磨掉了一大块肉。还不止呢,我还要经常忍受着烧伤的痛苦。‛中指禁不住叫了一声,‚有一次,要将燃烧过的试管中的溶液除去,但必须等到试管不烫后才能用水清洗,否则会使试管破裂,但主人总是迫不及待地就习惯性地伸出最长的我去触碰那试管壁,在碰到的一刹那,我的整个身体都像被烙铁烙了一样,有一种很疼痛的烧灼感!现在想起来还觉得非常可怕呢!‛说着,中指竟呜呜地哭了起来。无名指坐了起来,帮食指擦干眼泪,接着说道:‚咱们都是同病相怜啊!‛ ‚嘿,无名指小哥,你脖子上挂的是什么啊,还挺耀眼的。‛小拇指看着无名指上的圆圈问。 ‚唉,别提了,它可差点要了我的命。您大概有所不知,情人节那天,小主人的男友硬要把这个戒指送给她。小主人戴上它后,视它如珍宝,每天抚摸着这个戒指,然后就是一阵幸福地发呆。可是这个戒指,从此以后,像个铁环一样套着我,让我动弹不得,呼吸也变得很困难。这枚戒指对我来说并不是很合身,戴上它时,我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可是昨天,小主人为了清洗它,不顾我的感受,硬是把它从我身上扯出。你看,我身上竟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勒痕……‛还未说完,无名指哽咽了。 ‚咱们的命真是太苦了!‛大家纷纷说。‚可是不管怎么说你们都有显示自己身手的机会,可我呢,主人看不起我,从来不用我,我觉得自己好没用啊。‛小指伤心地说。 四兄弟安慰它:‚你别这样想,平日里似乎没有你独挡一面的时候,但我们帮助小主人搬东西,提书包,拧毛巾,少了你,那可费力极了!况且如果少了你,人们只有4个手指,那是多么别扭、多么难看呀!‛小拇指没有回答,似乎陷入了沉思。 屋子里一下变得寂静了。朦胧的月光透过窗子,怜悯地轻抚着五兄弟的脸,兄弟5人伸展着疲惫的身躯,慢慢地进入了梦乡。明天也许还会有着更多、更新的任务等待着它们呢…… ( 作者:王凡 选自:福州日报 ) 2、我们每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的──》为题,编一则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学生完成) 手指名称 大拇指 食 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 指 教学反思: 优 点 缺 点 回顾〃拓展三(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重点
①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②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①阅读文章要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②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结引入
本组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给我们一定的感悟,或都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启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到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体会到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且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试着运用了。本组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总结过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吗? 二、体会表达方法
1.回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都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写出运用这种表达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打比方、一连串的问句、一连串的格式工整的话语、把事物人格化的写法 借物喻人
写一件事情、物件,从中产生感悟、受到启迪
2.除了课文以外,你在课外书上读到的文章还体会到了怎样的表达方法? 表 达 方 法 例 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读文中的古文名句,读不准字音的字问问老师和同学。 二、反复读读这些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同桌进行交流。
三、主动在班级谈谈自己的理解,接受师生提出的意见,把句子理解正确。 四、练习把这些名句背诵一下,再背给同学们听。 五、你还背过哪些古文名句,背给大家欣赏。
第三课时
一、默读两遍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试着把故事的寓意讲清楚。
二、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大家一起想想故事中的道理是什么?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五、课下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个成语故事会。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3、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2、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从令人难忘的第一次的事情中受到启示,感悟人生道理。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
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 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
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 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 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上节课,我们交流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有难忘的‚第一次‛,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平平凡凡的小事,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细细感受和品味,我们同样也会从中获得感悟和启示。
2.指生朗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①可以记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要写清楚经过和启示。
②可以学习《手指》一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启示。
③可以描写一幅漫画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这幅,也可以是自己带来的),要写清楚图意和自己的想法。 二、自选内容,分组交流
1.学生各自选择自己习作的内容,思考写什么,怎么写?
2.根据所选择的习作内容把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习作内容,其他组员及时质疑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全班交流,拓宽思路
1.每一个内容选择2.3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要求尽可能把内容说具体。
2.师生评议:评议要点(1)是否按照具体的要求抓住了重点。(2)表述是否具体、流畅。(3)启发或感悟是否真实。
四、再次明确习作要求,学生习作 1.再次明确写作每一个内容的具体要求。 2.写作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各自习作。
4.修改草稿。自己或同学互相修改写作草稿。
5.誊写习作,努力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第三课时 写作讲评
一、小结习作,提出任务
1.总结本次习作总体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明显的同学。
2.提出评议重点:(1)是不是把事情的经过,事物的特点,漫画的图意写具体了。(2)是不是真实的写出了自己的启示、感悟和想法。
二、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的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三、小组交流,互议互评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老师和同学对修改提出的意见。
四、拓展练习,强化运用
1.一滴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绿叶可以显示大地的生机,一件平凡的小事常常使我们因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而难以忘怀。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就一定会有许多感动、启示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2.把自己的习作重新修改一遍后,誊抄后张贴在班级的梦想空间上。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民风民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含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过程与方法:
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运用、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俗民风‛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风,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三、教学措施
1、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
2、加强教学内容整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 五、课时分配:
《北京的春节》 《各具特色的民居》2课时 《藏戏》 《和田维吾尔》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四》3课时 检测讲评5课时
14 、北京的春节(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③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臵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14 、北京的春节
详写 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略写 腊八、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九
教学反思:
15、藏戏(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独具魅力的藏戏蕴含的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15、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教学反思:
16、各具特色的民居(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 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臵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臵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材料 骨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结构 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客家民居》。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方法。(指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傣家竹楼。 二、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三、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16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17 、和田的维吾尔(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教学重点
1、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教学难点
1、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调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交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①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 ②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③表达是否流畅; ④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2.是啊,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啊!透过这绚丽多彩的民俗,我们感受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 习 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
①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②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③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④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自主空间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内容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深深的怀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二、教材解读
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
本组课文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三、教学措施
1、本组教材不仅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2、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以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 五、课时分配:
《十六年的回忆》 《为人民服务》各2课时 《灯光》 《一夜的工作》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五》3课时 《回顾.拓展五》2课时 检测讲评3课时
18 、十六年前的回忆(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③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臵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3)登陆网站http://lidazhao.com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 抓住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这一主线,渗透爱国义主教育。 板书设计 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父亲:处变不惊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悲痛 教学反思: 19、灯光(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②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生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以‚多好啊‛为题写一写,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4.集体交流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五、延伸课外,提升情感 1.找一两本革命题材的书读一读 2.出一期缅怀革命先烈的小报。 板书: 19 、灯光
看(灯) 事物 听(多好啊)
联想 往事
事物 想(战友) 教学反思:
20 、为人民服务(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②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③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①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②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①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前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看到了志士在刑场上视死如归、英雄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历史画面。缅怀着革命先辈,我们心中涌动着深深的怀念。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时空的转换,到延安窑洞前去聆听毛泽东主席的深情演讲。(板书课题) 二、激发兴趣,初读感知
《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稿你们的爷爷奶奶曾经背过、爸爸妈妈也曾经读过,文中究竟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呢?
1.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和预习课文,你知道《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的演讲?
2.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3.交流初读收获 a 认读生字词 b 指读课文,校正读音
c 交流讨论: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品析词句,理解感悟
围绕‚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主席是怎样层层深入,进行具体表述的?细读课文,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会感受到毛泽东主席语言表达的魅力。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开头明确提出谁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为人民服务?
a出示句子:‚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⑴ 去掉‚完全‛、‚彻底‛两个词,比较读,体会两个词语中包含的意思。 ⑵ 说说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为解放人民而不惜流血牺牲的事例。 b 再读开头,感悟写法。(直接点题,亮明观点) c 根据提示背诵: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 )、( ),是(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 )的,是彻底地( )的。张思德同志就是( )。
2.读2—5自然段,理解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a 默读,思考:课文从几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b 再读,动笔划出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c 根据学生发言,顺势出示:
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先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意思,然后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可联系刚学过的课文里的李大钊、郝副营长等战争时期的人物,也可联系和平时期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人物。)
⑵‛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段话围绕怎样对待批评讲了哪几层意思?是怎样一层一层讲下来的?
⑶‚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联系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例,可以是众所周知的,也可以是身边默默无闻的,说说怎样对待别人才是为人民服务。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战争时期,聆听着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支革命的队伍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的解放、国家的成立;建国以后,人们背诵着《为人民服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换来了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今天,你们──21世纪的少年朗读着《为人民服务》,收获到了什么? 2.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民族团结起来
20 、为人民服务
第二课时
一、读写字词,加强积累
(重点指导‚鼎‛的笔顺,读写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二、品析片段,感悟写法
1.品读课文2.3自然段,说说毛泽东主席在论述‚人死的不同意义‛和‚正确对待批评‛两方面内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说服力的?(引用名言、举例子)
2.这两段都围绕中心意思进行了分层表述。再次朗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三、读背摘抄,积累内化 1.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2.课文中有不少警句,可作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反思:
21、一夜的工作(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读读记记‚审阅、陈设、极其、转椅、隔壁、记录、浏览、思索、热腾腾‛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情景中,体会总理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2.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在胸前佩戴一枚‚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并用自己的行动,完全、彻底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何其芳同志去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引导自读,感悟‚一夜‛
1.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生活简朴、工作劳苦) 2.初读了课文,你对周总理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文中的哪些描述让你深受感动,把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b 有感情地读一读划住的句子,在旁边标住自己的感受。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小学阶段学到的读书方法去阅读课文。如:善于抓住文中印象深的场景、人物或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善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它们在表达方面的作用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探究阅读,感悟‚每夜‛
1.周总理这样简朴的生活、劳苦的工作只是何其芳看到的一个晚上吗?从文中找依据。 2.阅读课后‚资料袋‛ 3.补充阅读
周总理身患重病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二十多小时。经常是一个会还没结束,另一个会又等着他参加。有一段时间,由于过度劳累,总理的嗓子哑了,医务人员只好在总理去开会前,用药水给他喷喷嗓子。周总理干起工作来,经常是顾不上吃饭,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只好带上点干粮,请总理在途中的汽车上吃;有时这个会刚开完又去参加另一个会,来不及吃饭,工作人员只好用开水泡几块饼干,递给总理,在开会时喝下去,算是吃饭了。
4.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十年后的今天,读着课文,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周总理伏案工作的身影。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精力。1976年1月,当周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时,举国上下,一片悲哀。联合国也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世界伟人。) 四、指导实践,延伸课外
1.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伟人之初──周恩来》、《共和国风云录》。 2.召开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会。 板书: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五(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回顾本组课文记录的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二、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四、完成习作
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理想流淌于笔端吧! 五、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投影出示)
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根据本组课文,提示学生可以尝试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六、学生进行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三课时
一、习作评改 1.自改自评
a 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 ⑴老师修改了什么?
⑵老师是怎么修改的?
b 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 C 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互评互改 a 交换作文
⑴ 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⑵ 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 b 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3.全班交流 a 指名朗读作文。 b 师生评议
二、誊抄作文,汇编成册
今天,我们用笔播种了希望。每个同学的理想都是一粒种子、一个渴望。这次习作我们就以‚种子‛为序,将大家的习作汇编成册。拜读它们,我们仿佛在触摸着一颗颗萌动着的心。祝愿大家的理想能够早日变为现实。 教学反思:
22、卖火柴的小女孩(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虚实结合写法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 教学过程:
一、从‚组‛导入,读题激趣。
1.世界文学宝库里,有许多中国的经典作品,还有许多外国名篇名著,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组课文,去品味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精神文化大餐吧!
2.阅读这组课文时,要做到什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一起读‚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把课本翻到66面的单元导读,把这句话画下来,我们就学习用这种方法,一起来学习第一篇外国文学名著。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是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看在她身上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分哪三个部分,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每部分拟上小标题。
2.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哪几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指导写‚兜‛字。
3.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哪三个部分来写?说一说你的小标题。卖火柴(1-4)擦火柴(5-10)冻死了(11-12) [板书]
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手指板书学生齐说)的故事,同学们我们在阅读这种篇幅较长的文章的时候,就可以采用抓每部分主要内容的办法,很快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怜)[板书] 那文中的小女孩到底怎样可怜?作者又是如何表现她的可怜的?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 三、感受可怜,唤起同情。
1.首先,我们来看卖火柴这部分,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1-4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画下来,圈一圈重点词语,读一读句子,体会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2.交流体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
师:这又冷又黑的晚上是哪个晚上?(大年夜)作者强调了这个又冷又黑的夜晚就是——大年夜。你的大年夜过得怎样?(温暖、团圆、美好),可小女孩的大年夜呢?(孤独、寒冷、充满黑暗的)在小女孩当时的社会中,富人们的大年夜也是这样快乐幸福的,可小女孩的大年夜却如此凄凉、如此悲惨,从这鲜明的对比中,更反衬出了什么?(小女孩处境的可怜,生活的悲惨)。此时作者对小女孩充满了怎样的感情?(同情、怜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却如此可怜,生活这样悲惨,是多么令人同情、怜悯啊!带上你的体会读—— 师:你很会抓细节,关注了小女孩的动作,那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非常害怕,因为回家爸爸肯定会打她。)你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感情,你学习真有方法。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读—— 过渡:还有哪些句子?
师:你从哪些细节描写,哪个词中体会到什么?他关注了小女孩的神态,刚才还有同学关注了小女孩的外貌。 师:小女孩又冷又饿,不停地打着哆嗦,她是多么可怜啊!读——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小女孩却无心注意自己的美丽,因为寒冷和饥饿像魔鬼一样侵蚀着她的身体,读?——
师:安徒生心中充满百般怜悯,万般同情,发自肺腑地感叹——(可怜的小女孩!)
师:安徒生就是这样用心灵深处的感叹,用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小女孩的可怜。 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小女孩会注意什么?她还可能会注意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小女孩内心的渴望。)
师:一片灯光,一只烤鹅,难道这愿望很奢侈吗?(不)这可不是平时,这是一年中最幸福、最能满足人们愿望的日子——大年夜。可小女孩却只能空着肚子,打着赤脚,哆哆嗦嗦地走在街头卖火柴,在这鲜明的对比下,她是多么——可怜。齐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动作、神态,读出小女孩的可怜,读出小女孩心中的渴望,齐——
过渡:还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可怜,结合具体的词语说一说小女孩的心情?
师:从哪个细节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蜷缩在墙角里不敢回家的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内疚、恐惧)能读出你的体会吗?你读懂了小女孩的心。
师:此时,作者的心中更加升腾起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拿起书来,带上你们的体会,带上你们同情的心情,边读边想象小女孩的动作,神态,一起读第四自然段。她齐——。 你们也读懂了作者的心。
刚刚我们抓住细节描写来品读课文,就能读懂作品中人物的心情,读懂作者的心情,这就是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好办法。
师:一个大年夜,小女孩却有家不能回,在街头受冻挨饿,心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她是多么——可怜啊!作者就是这样紧扣‚可怜‛,抓住小女孩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及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为我们展现了小女孩的可怜,体现了她内心的情感。从中你们感受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残酷的现实)[板书] 这种写现实的表达方法叫做(实写)。[板书]
4.总结写法: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很可怜,而且我们也知道了怎样写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可怜,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运用这样的写法,写出一个人的聪明,一个人的能干,一个人的可爱
等等。
5.同学们刚刚读出的都是小女孩的可怜,可是昨天晚上,老师把这篇课文读了又读,发现这个小女孩虽然可怜,却非常的幸福,[板书:幸福]底下有人在啊?所以老师得给这个幸福打一个问号。[板书?]大多数同学都不会同意老师的观点,但老师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出示句子‚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里有两个幸福,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幸福,前面有两个曾经,这曾经指的是什么时候?(擦燃火柴的时候)在擦燃火柴的时候,小女孩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感到——多么幸福。
过渡:让我们一起静心默读擦火柴的部分5-10自然段,想想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又感受到了怎样的幸福?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你最受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的感受,并读出你的体会。
四、质疑‚幸福‛,体会悲惨。
1.学生默读5-10自然段,自由勾画、朗读、写批注。出示学习提示。
2.小女孩一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在火柴发出的亮光里都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边交流,一边不断完善这个表格。
出示表格,互动交流。
擦火柴
美好的幻象—幸福
残酷的现实—痛苦
层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虚写:基于现实,想象合理)
暖和的火炉 喷香的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
(实写)
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
层
递
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一颗星落下来,一个人要死进
了
第四次 第五次(赶紧)
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一起飞走
冻死了
升华情感
虚实结合 鲜明对比 强烈反衬 表达感情
交流后出示第一列,第二列填空。
3.小女孩曾经看到的美丽是现实的吗?那是什么?(幻觉)小女孩的幻象怎么样?(美好)。(美好的幻象)[板书]出示填空 这种描写幻想或想象中的景象的表达方法叫做(虚写)。童话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神奇的想象,所以虚写是童话故事必须要运用的表达方法。出示填空后[板书]
4.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来源,一天没卖掉一根火柴,都足以让她内疚和恐惧,可小女孩为什么还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又为什么会幻想到这些美丽的东西呢?我们先与同桌讨论讨论,再来交流。 5.师:我们先来交流第一次擦火柴。
师:小女孩为什么擦燃第一根火柴?(因为小女孩太冷了,小手都几乎冻僵了。)谁来读读这两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她是鼓起全身的勇气,才终于擦燃了一根火柴来温暖自己。) 师:这个‚终于‛经历了怎样一番斗争,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啊!(读出勇气来) 师:大家注意这里的标点,你发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
师:几乎冻僵的小女孩已经迷迷糊糊了,小女孩开始产生怎样的幻想?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看到大火炉时,小女孩是什么心情?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
在幻象中,小女孩的感受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幸福)[出示填空]这就是小女孩曾经感受到的幸福。(手
指板书)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女孩快乐、幸福的心情读出来。欢快一点儿。 师:幻象中,小女孩多么幸福!可是突然——[指名读]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从美好的幻想回到了现实中)
师: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中?(没有火柴,没有火炉,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的现实中)用一个词来形容。(冷酷、残酷、悲惨)出示填空(残酷的现实 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
师:没有火炉,只有一根烧过的火柴埂,小女孩又回到了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小女孩此时的心情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失望、痛苦)把小女孩内心的痛苦,读出来。 [板书:痛苦[出示填空] [板书:实写] [出示填空]
师:幻想太美好了,读——现实太残酷了,读——
过渡:如果说小女孩第一次斗胆‚终于‛抽出一根火柴,是她实在太冷了的缘故,那么后面的几次,就跟寒冷没有任何关系了。可她几次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又是为什么呢?(她还想继续幻想美好的东西,不想回到冷酷的现实)
6.师: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请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合作朗读6-10自然段。她又擦燃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美好的幻象又开始出现了。读——美好的幻想破灭了,冷酷的现实又重现了,读——出示填空: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师: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幻想越来越美好了,读——现实越来越残酷了,读——出示填空:一颗星落下来,一个人要死了
师: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幻想变得更加美好——因为幻想太美好了,她害怕回到现实,所以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读——
师:尽管她不惜擦燃一大把火柴,来留住那样美好的幻象,可幻象最终还是破灭了,破灭得那样干净,那样彻底。因为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出示填空:冻死了
师:请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动,再说说你的体会。如果有不理解的句子,也可以读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大家注意这里的标点,你发现了什么?从四个叹号中,你体会到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小女孩内心渴望的强烈,小女孩急切地心情)
师:在小女孩所有的幻象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渴望,这几句小女孩的内心独白更加深了我们的体会。女孩就是特别害怕奶奶也会随着火柴的熄灭而消失,所以她急切地叫起来——可怜的恳求着—— 小女孩的内心独白句句含泪,作者的语言字字含情。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好的幻觉中死去了。
师:反过来说,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板书:悲惨的命运] 带着你的体会读。
师: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美丽的东西?(这些美丽的东西都是她对现实生活的渴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真棒。小女孩美好的虚幻其实就是她现实生活的渴望,小女孩内心渴望什么,作者就让她幻想什么,说明作者虚写的幻象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的。这正是我们掌握‚虚写‛这一表达方法时要特别注意的。出示填空:基于现实,想象合理
小女孩就这样,从幸福到痛苦,从痛苦到幸福,从这幻象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手指表格)我体会到小女孩的命运很悲惨。
小结:幻想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冷酷,幻想中越感到幸福,回到现实中就更加觉得痛苦,小女孩的命运真悲惨!她身处的社会现实是多么——残酷。
8.第二部分,作者写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是采用了虚写和实写相结合的表达手法,[板书:虚实结合]从现实到幻象,再回到现实,不断反复,强烈对比,层层递进,[板书:层层递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更强烈地反衬现实的冷酷,体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深刻地表达作者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控诉和强烈不满。)这样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深刻领会,学习借鉴。 五、再扣‚幸福‛,体会感情。
小女孩就这样在美好的幻象中带着微笑死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多么悲惨的小女孩,可是作者在结尾却这样写道: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小女孩真的幸福吗?怎么理解这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幻象中的幸福,其实是反衬现实的痛苦,第二个幸福是小女
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只有死去才能得到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现实我们已经理解了文中的幸福,所以,可以把问号擦去,换上一个什么符号?
安徒生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了这段文字?(带着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带着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带着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深切地同情 强烈的不满]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齐读这段文字。 六、拓展练笔,总结延伸。
1.对比你现在的幸福生活,你们有什么话想对小女孩或自己说吗?(出示小练笔:1、我想对小女孩说:‚ 。‛2、我想对自己说:‚ 。‛任意选择一个内容,写一两句话。拿起笔来,在书上写一两句话。
2.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话语中,我能感受到你们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对自己幸福生活的无比珍惜。相比小女孩所处的贫富悬殊、人情冷漠的社会,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这份幸福,还要传递这份幸福,让世界充满阳光,洋溢温情,让世界不再有冷漠的人心,不再有冷酷的社会,就不会再有‚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22、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怜 冷酷的现实 (实写)
虚实结合 深切的同情
幸福? 美好的幻象 (虚写) 层层递进 强烈的不满
痛苦 悲惨的命运 (实写)
23、凡卡(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②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2、过程与方法: ①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教学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课题齐读课题。‚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绍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诃夫。他是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3.介绍《凡卡》的写作背景。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 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词语:
摩平:用手轻轻地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弄平。 楦头:制鞋制帽时所用的模型,多用木头制成。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的保护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怜悯。
抽噎:抽吸鼻子,低声哭泣的样子。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样子。
四、按要求阅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分为三部分: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6—21自然段) 第一段: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准备写信。 第二段:凡卡写信的内容及联想。
第三段:凡卡写信封,寄信和寄信后所做的梦 1、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信中穿插的内容,这种叙述方式叫插叙。
学生找出一共几处地方采用插叙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学生汇报,交流。(对比,反衬的作用。) 五、布臵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特点,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 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 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
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
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①凡卡在鞋铺里受到了怎样的折磨? ②凡卡为什么会受到折磨?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①挨打: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打;老板娘用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从尾巴上弄起‛;
②挨饿:吃的‚简直没有‛;③挨冻,而且睡不好。
从这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4)朗读指导。 (背景音乐,渲染朗读气氛)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指名学生朗读,进一步感悟凡卡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穿插部分,通过对比,深化了解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2.交流汇报。
(1)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这两段联想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2)文章细节描写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细节描写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 (3)文章还有哪些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4、鲁宾孙漂流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 2、过程与方法:
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臵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 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24、鲁滨孙漂流记 孤独 用智慧求生
安全 用勇气抗争 创造奇迹 居住 抓住机会 食物
(学会生存,向困难挑战!) 教学反思:
25、汤姆〃索亚历险记(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设计
25、汤姆 .索亚历险记 半夜墓地试胆量 杰克逊岛当海盗 鬼屋寻宝 魔克托而山洞迷路 再次洞中寻宝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科学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从具体实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求新、创造发明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态度。 二、教材解读
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本组教材以‚科学精神‛为专题编排,既是低年级科学故事、科普文章的承接,也是上述单元的发展。选编的课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对科学精神做出了阐释。 三、教学措施
1、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事实的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2、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以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五、课时分配:
《跨越百年的美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各2课时 《千年梦圆在今朝》 《我最好的老师》各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七》 3课时 《回顾.拓展七 》 2课时 检测讲评3课时
26、跨越百年的美丽(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新课,走近居里夫人
1.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居里夫人的演讲录像。
2.同学们,你们知道眼前这位端庄、漂亮的女士是谁吗?(居里夫人)
3.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相信居里夫人的形象已经定格于同学们的头脑中,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4.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言。
二、编写习作提纲,试写居里夫人
1.通过交流,同学们对居里夫人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现在如果让你来写居里夫人,你打算写些什么内容、怎样去写?请同学们快速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2.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作文思路。 3.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初读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思路
1.结合学生的作文思路进行简单小结。
2.同样是写居里夫人,我们看看作者梁衡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100周年时创作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怎样写的。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18课(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认读生字新词。
5.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6.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写了有关居里夫人的哪些内容。
7.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四、细读探究课文,理解‚美丽‛内涵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请从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2.根据学生的发言,机动教学。教师边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所在,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品读有关语段,深入理解‚美丽‛的内涵。 (1)外表美。重点品读下面语句。
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引导学生理解‚定格‛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句话。
(2)内在美。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执著的探究精神。
②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萦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体会居里夫人执著的信念与追求。
③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从这两段话中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巨大贡献及其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④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
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一心想着人类的科学事业,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居里夫人最美的地方。
五、回读通览课文,理解题目含义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结合课文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为什么美丽能跨越百年?
2.小结:外在的美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内在的美才会是永恒的,不变的。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表现在她美丽的容颜,更重要的表现在她那坚定执著的信念与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丽才会牢牢铭刻在人们心中,才会跨越百年,甚至是永远。 六、自主完成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1.写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2.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原文。 板书设计:
26、跨越百年的美丽 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对科学坚定执着、勇于探索的的美
勇于献身、忘我的美 淡泊名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回顾课文内容 1.听写下面词语:
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同桌互查,自我改正,教师指导普遍存在问题。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二、互相质疑解疑,深入探究文本
1.请同学们再来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2.提出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3.共同探究:具备怎样的品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此处可补充阅读玛丽〃居里《我的信念》一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三、欣赏品析课文,感悟表达方法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特别好,作出标注。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
3.上节课老师让大家试写居里夫人,列出写作提纲,现在对照你的提纲,想一想这篇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4.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作者选取了居里夫人人生中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由表及里,应用多种手法对居里夫人的形象、人格及心灵、精神进行了盛赞,使居里夫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熠熠生辉。作者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内心感受
1.下面让我们也拿起笔来,把你心中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写下来。 2.读一读刚才写下来的对居里夫人的赞美之词,共同赏评。 五、课外拓展阅读,自由进行习作 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继续搜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写一篇有关居里夫人的短文,可以按照原来拟定的提纲写,也可以结合自己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和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后所受到的启发,重新构思并完成作文。 2.搜集其他一些科学家、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仿照《跨越百年的美丽》写一写你心目中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或历史文化名人。
教学反思:
27、千年梦圆在今朝(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探索、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宛若、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教学难点
1、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九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州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本单元学习重点和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 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五、作业设计:
搜索有关航空方面的资料。 板书设计
27 、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教学反思:
28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臵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四、作业设计:
1、修改小练笔。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观点) 28、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 洗澡水的漩涡 看出问题 (事例) 紫罗兰的变色 实验研究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发明 (总结)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教学反思:
29、我最好的老师(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你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2.这节课让我们去认识一位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请你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师?’‛来自主学习。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与研讨。
1.关注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变化。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关注对怀特森先生的认识。感受先生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及作者为什么说怀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师?‛ 3.关注文章给学生其他方面的的启示。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学生自由畅谈。 2.选下面的一个题目写一写。
《我看怀特森先生》 《由<我最好的老师>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怎样看待书本和权威》 板书设计 :
29 、我最好的老师
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不要迷信书本,
也不要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作业设计:
1、继续写作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七(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2.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3.积累成语,能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受(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交流读书乐趣和学到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一)交流本单元课文内容及课外学习的感受 1.学生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二)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 (三)交流小学六年来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二、日积月累
1.借助手头学习资料,提早预习,理解成语大意。
2.自由诵读,初步理解成语意思,有不理解的可与小组同学合作探讨。 3.指名朗读。
4.交流成语意思。 5.练习背诵。 6.交流课外收集成语。
7.齐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并默记心头。 三、成语故事 1.谈话导入。
2.交流从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自学成语故事《舍本求末》。 4.交流读后感受。
5.教师小结,并推荐课外成语故事。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七(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2.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3.编辑自己的习作选,培养学生设计整理、创编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引导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楚,发展学生的个性习作。 教学难点:
通过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科技进步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针对对方观点运用自己准备的事实材料有理有据进行反驳,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与表达能力。 调查内容: 感兴趣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信鸽、狼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今一个电话或网上一点,就能使‚天涯若比邻‛变为现实,克隆羊多莉出世,超级电脑战胜国际棋王,神五、神六顺利返回,哪一件不让世人惊叹。科技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么,科技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辩论的话题。 二、自选观点,分组准备
1.针对辩题提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科技的发展利大‛和‚科技的发展弊大‛确定正反方,认为‚利大‛的一方为正方,认为‚弊大‛的一方为反方,分为两组,并推选出一名主持人。
2.各组学生在一起讨论,围绕本组选定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寻找理由。交流自己找到的具体事例和材料,以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每组推选出四名主辩人,排出发言顺序:第一主辩人,第二主辩人,第三主辩人,第四主辩人。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双方都做好准备。教师要注意了解情况,酌情加以指导。
正方学生从‚利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省时,省力。(2)电话、手机的发明,让人们的通讯更加方便。(3)电脑、传真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反方学生从‚弊大‛方面去思考,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些理由:(1)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2)电视等这些娱乐设施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人情淡薄。(3)网络的出现,使得一些人有可乘之机,扰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三、展开辩论,畅所欲言
1.主持人宣布辩论会开始;公布辩论的题目和正、反方的基本观点;介绍正、反方的主辩人及发言次序;通过辩论会有关规则,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说出理由,进行辩论。
2.先由正、反方第一主辩人陈述本方基本观点和论据,接着,各方主辩人为维护本方观点按一定顺序发言,或补充本方的支持理由,或找出对方发言的漏洞和错误进行反驳,或指出对方认识的片面,用本方观点予以纠正……
(当主辩人应对无力、反应迟缓时,本方组员可以插话支援,尽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做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经过几轮辩论,双方的陈述都比较充分了,第四主辩人可以归纳小结本方的理由,重申所持观点的正确。在辩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空场。为使辩论会气氛活跃,主持人可以在辩论的过程中相机插话,或评价,或激励,或引导,把辩论不断推向高潮)
3.师小结评价:双方能以简短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注意了礼貌用语,为我们的辩论开了个好头。下面就针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 4.双方互相提问质疑,自由辩论。
⑴ 正反双方运用大量事实做论据,互相发现中的漏洞做有力回击,双方辩友可随时补充。 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科技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那我们使科技步伐停滞不前行吗? ⑶双方进行辩论,拓展话题。 5.双方总结自己的观点:
要求语言精炼,(有理有据)说理清楚。 四、评议总结,提高认识
1.双方辩论结束,主持人应该对整个辩论过程作出总结,吸收双方合理意见,陈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请老师点评。
2.教师在主持人总结的基础上,做更全面的评价指导。
第一,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分析所辩论的问题和双方的理由,指出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结论。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继续研究探讨,并推荐阅读资料。
第二,对辩论过程中各组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指出哪些学生态度最积极,哪些学生提出的论据最有说服力,哪些学生应对最迅速,哪些学生语言最严密、表达最清楚,哪些学生最能发现对方的问题、反驳最有力。 第三,指出本次辩论过程存在的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组织辩论会的方法和进行辩论的常识。 3.评选‚最佳辩论手 4.教师总结: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难辩的话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拥有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童年里,你们每天都遨游在生活的海洋里,在感受着生活,体验着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心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印象深刻的人,一件件难以忘怀的事…… 二、拓展思路
1.翻阅自己近来写的日记、读书笔记,把自己最感兴趣、最满意的作品多读几遍;把心里特别想说的内容简要地记录。
2.同学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师概括板书(可能会有以下的情况) 做过的── 听到的── 看到的── 想到的──
三、自由交流,引出要求
1.小组讲述,老师引导学生先构思,有条理地讲述。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指名讲述。
明确要求:大家要注意倾听,等他讲完后,你们可以有礼貌地举手,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对他在台上的讲述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
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引出习作要求:(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写具体,语句通顺,在习作中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 事:过程具体,融入感受 写 人:事例典型,有真情实感 写景状物:抓住特点,融入真情 四、指导习作。
1.同学们,你们的讲述很精彩。现在,你们就用笔把它描述下来吧。在写之前,我们先读一下习作要求。 2.指名读题,指导审题。
3.学生自由写作,先写完的学生可以到自己喜欢的同学那儿拜读他的大作,也可以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会写作文是一种能力,学会修改、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文也是一种能力,它将使你受益终身。这节课我们按内容进行交流评赏,共同分享你们心中那美好的回忆。 2重温习作要求。 二、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1.师生互评。
(1)可以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积极争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可以由同学们共同推荐佳作亮相。 2.小组互评。
按作文内容组建评赏小组,组内评赏,虚心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真诚指出不足,并给予热情帮助。总结小组同学的意见,一人执笔,写出评语。 3.全班评议。
组内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宣读,全班同学进行评议:肯定成功之处,指出不足之处。尊重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以及评价。
4.自评修改。
虚心听取、真情接纳他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反复阅读,认真修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5.展示评改结果,增强成功体验。 三、汇编作文集,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经过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同学们的习作增色不少,出现了不少佳作。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部分作文,编一个属于自己的作文集。在前面写上编者的话,还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编写目录,并给自己的作文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交流评赏,不仅知道了自己习作中的优缺点,而且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的目的。当然同学们编的习作集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一定会成为我们成长中永久的记录,期待着同学们习作选的诞生。 教学反思:
检测讲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重点句子,练习背诵,进行阅读训练。 进行测试。
2、总结测试卷,针对测试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重点: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总结测试卷 难点:
进行阅读训练;进行巩固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交流学习后的收获 二、逐课复习本单元的知识 《跨越百年的美丽》
1、读课后第二题回答问题
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相互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启发。 《日积月累》
1、背诵默写格言、警句
2、交流自己积累的格言、警句。 3、说一说自己明白的道理 《程门立雪》
1、阅读课文后的阅读材料《程门立雪》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与体会。 2、回顾学习后的收获
3、背诵默写
4、说说句子的意思 5、背诵课文
6、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 7、相互交流
8、背诵默写格言、警句 9、交流体会
10、说一说自己明白的道理 板
书 综合课
设 百炼成钢 发愤图强 坚持不懈 计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革故鼎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见测试卷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测试卷进行总结评价
本次测试,除了组词和多音字以外的基础知识掌握的都比较好,但是阅读习作不够理想,阅读习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巩固练习
1、给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1)参(cān cēn)加这次活动的人,文化水平参(cān cēn)差(chā cī)不齐,可动手操作能力却一个不差(chā cī)。
(2)我家尽(jǐn jìn)管没有什么奇花异草,但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jǐn jìn)有。 2、比一比,再组词。(4分)
融( ) 鉴( ) 蜡( ) 览( ) 腊( ) 奏( ) 3、写出下面繁体字对照的简化字。(6分)
经历( ) 树叶( ) 机灵( ) 运动( ) 确实( ) 图书( ) 4、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在括号里,再用另一个词造句。 (1)奇妙 奇怪
流星雨是一种十分( )的天文景观。
(2)喧闹 热闹
一到晚上,林中的鸟儿呼朋引伴,场面( )而又热闹。
5、给下面的成语填上正确的字。(6分)
为虎作( )( )壁借光 悬梁刺( ) 出口成( ) 才( )无双 一( )成诵 好高( )远 孤陋( )闻
趾高气( ) 十( )寒窗 ( )目寸光 口蜜腹( ) 6、读一读下列句子,并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句话。(4分)
(1)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
(2)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4分) (1)我们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讨论。
(2)在我们军训期间,受到了教官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3)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4)我们经常上网下载并浏览有用的知识 板书设计:
反馈矫正课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的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作) 二、教材解读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三、教学措施
教学中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五、课时分配
浏览本组教材,讨论和制定活动计划(1课时) 成长足迹(6——7课时) 依依惜别(4——5课时)
写信的格式
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否则,就会违反构段意义单一的要求,变成多义段了。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臵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⑤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活动案例
案例1:‚班级纪念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一)成长足迹
‚阅读材料‛共选了5篇文章,都是回忆小学生活的。
《难忘的启蒙》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作者沙健孙。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课文是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
阅读这一课,先要了解‚启蒙‛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解‚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启蒙教育?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要让学生体会‚从这种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些道理‛这句话,明白在课文中‚宽‛指的是什么,‚严‛指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对作文、写字那样严格,而对日语课却那么宽容,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
《老师领进门》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作品。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从小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阅读时要体会文章通过哪些具体事例的叙述,表达出对田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田老师教一首小诗,他以诗为内容,编了一段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让孩子‚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在作者心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我们深深感到,启蒙老师对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文章用深情的回忆、具体的事例说明田老师‚很有口才,文笔也好‛,一个优秀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叙述生动,行文简洁,是本文的特色。 《新来的王老师》是一篇小说。写了一位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蔡林的想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自己是‚差生‛,‚没人提问我的‛,‚大家这么认为。我,我自己也承认。‛所谓的‚差生‛首先是失去了自信心。针对蔡林的这种心态,王老师对症下药,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其实这个‚差生档案‛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他们的成就今天已经人所共知,他们是用自己的努力克服了自身的不足。这份‚差生档案‛激发了蔡林的信心,我们相信他在王老师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大的进步。很多学生虽然没有像蔡林那样被判为‚差生‛,但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回忆老师帮助、鼓励自己进步的点滴往事。
《忘不了的笑声》是一篇描写同学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阅读时要注意文章选择的写作角度,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同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角度把他们写下来。
《作文上的红双圈》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黄蓓佳。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二)依依惜别
‚阅读材料‛中有5篇文章,都围绕着‚告别母校‛这个话题,但文体各不相同。
《给老师的一封信》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三小学学生翁钦露写给她的老师顾家璋的一封信。作者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在信中,她记下了顾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老师的奉献精神。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往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学生可以以此为范本,学写演讲稿。
《给校长的建议》是一位六年级毕业生写给校长的信,侧重于提出建议。信中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言辞恳切,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母校表达了热爱之情。以这封建议书为范例,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校存在的不足,学习本文的写法,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同学录》是一首短短的诗。同学录,是种在校园里永远的记忆,是留在岁月中忘不掉的纯真。这首诗也是一个情味浓浓的倡议,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也来做一个自己班级的同学录。
《毕业赠言》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三)毕业之际话赠言
毕业在即,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总免不了要互赠留言。我偶阅学生的留言册,一些灰色赠言让人触目惊心:‚人生如梦,梦永伴随着你!‛‚祝愿你发财时不要忘记哥们──我……‛‚祝你笑口常开,笑死活该!‛‚将来能傍上大款,做上富婆,这是对你的最良好的祝愿。‛如此格调低下、消沉悲观、庸俗无聊的赠言直接影响了赠言的价值,也给对方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学们分辨什么是健康积极的赠言,什么是低级庸俗的赠言,并对学生创作的赠言作一定的指导。
1.主题健康。赠言要张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要给对方以鼓励、鞭策或赞美,让赠言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促进剂‛。常见的类型有:
(1)激励性赠言。如,‚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如,‚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著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如,‚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 (4)怀念性赠言。如,‚我把缕缕的情思拧成一股长长的红线,让你这即将远飞的风筝时时飞翔在我蓝蓝的天空中。‛
(5)鞭策性赠言。如,‚你没有摘到的只是春天里的一朵花,而整个春天还是属于你,朋友,别灰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常见的有:
(1)诗歌式。如,‚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2)抒情式。如,‚临行前,我赠你一个美好的理想,让他成为你坚韧的拐杖;我赠你一只智慧的行囊,让他成为你人生的通行证。‛
(3)格言式。如,‚什么是路,路是从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没有路的地方踩出来。‛ (4)对偶式。如,‚真诚的友谊无需承诺,永恒的情缘无需约定。‛
(5)相等式。如,‚你的美=严谨的工作作风+热心助人的精神+富有活力的创新能力。‛
3.因人而宜。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至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这一个‛。
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赠给真诚的朋友:如,‚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的人际间拥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赠给悲观的同学:如,‚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赠给惰性较强的同学:如,‚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赠给心胸狭窄的同学:如,‚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远亮丽我们心灵的蓝天。‛ 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如,‚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如,‚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如,‚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赠给属马的同学:如,‚愿你成为一匹永不停息的千里马,奔向理想的草原。‛
赠给班级上的‚丑小鸭‛:如,‚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曹茂盛)
(四)教师写给学生的赠言举例
● 勤奋是一只蜜蜂,能帮助你酿造幸福之蜜。 ● 拼搏的汗水,能浇开理想的花朵。 ● 衡量一天,不看收获而看播种。 ● 功夫自难处做去,学问从苦中得来。
● 把表扬看作‚加油站‛,把批评当成‚保健箱‛。
● 掉在地上的针,要拾起来,需要低头弯腰;挂在脖子上的饼子,需要用双手捧起,才能送到嘴边;任何成果的获取,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 让我们学习蚯蚓的精神,不屈不挠、锲而不舍;让我们牢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格言,踏踏实实,迎难而进。
● 读书造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一切!
● 做人失败,任何成功都不算真正的成功;做人成功,任何失败都不算真正的失败。 ● 当精神‚渴‛了,就听听音乐;当精神‚饿‛了,就读读书吧。 ● 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虚怀若谷,不断进取,才能成为‚赢家‛。 (五)怎样写建议书
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划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一种专用书信。它与倡议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倡议书也有‚建议‛的内容,这一点与建议书类似。但是倡议书一般是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内容面向公众,属书面号召的性质。所倡议的内容一般为公众所认同。而建议书公开宣读、张贴或发表者较少,因为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所以,建议书一般取商讨的语气,不像倡议书那么富于鼓动性。 建议书的内容:①摆情况:摆情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②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③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④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⑤开头和署名等与其他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
(六)倡议书的格式
倡议就是倡导、建议。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建议性的专用书信。如,提议开展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书;给希望工程捐款的倡议书。这些号召性的书信或公诸报端,或张贴校园,都是倡议书的范例。
倡议书遵循书信的一般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分为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倡议日期等几个部分,同一般专用书信差不多。特点在于第一行不写称呼,而是写倡议题目,如,‚关于抢救国宝大熊猫的倡议‛‚关于成立学雷锋小组的倡议‛。接着在另起一行的顶格处写号召的对象。但称呼不像书信那么实指,而是泛指。有时也可以不写称呼,而直接写正文。
《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1.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文章,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逐课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 根据《养花》一课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文章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1.《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5.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