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市场发展

2020-08-27 来源:榕意旅游网


实际上,本轮支持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的政策出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的影响力。

近期,温州民间资本出现的某些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得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媒体都在热议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的利弊。同时,据报道温州也重新提出《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核心是要整合规范民间资本,着力将温州打造成全国“民间资本集散中心”。

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政府重视民间资本的背后,有更多的考虑因素,而民间资本的内涵和前景,也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政府为何重视民间资本

自从2010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出台实施意见,民间投资连续数月增幅超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占整个投资50%以上,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活跃市场等方面表现十分活跃。但当前,由于各项配套政策出台缓慢,民营企业在诸多领域仍然只能观望,无法实际进入。

政府之所以在2010年以来更加重视运用民间资本,激发民间投资,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满足短期内地方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需要。2008年底财政货币政策的极为宽

松,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重现,在金融机构的积极放贷支持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大量资金。由于地方政府多靠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财政收入来支撑本地的投资建设,而2010年以来的房地产新政将对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形成较大打击,将给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带来严重影响,未来这种财政收入来源也难以持续。

大量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并于2010年开始加以整顿。如果地方政府资金链断裂,将严重影响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放宽民间投资领域,使民间资金可以更自由的进入这些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领域、社会事业领域和金融服务领域等以前限制较严的领域,将有利于补充地方政府资金缺乏的问题,也有利于弱化政府投融资平台压力,并为地方投资建设带来活力与效率,降低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

其次,是为了增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活力。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还难以从投资转向消费拉动,在政府投资逐渐弱化之后,民间投资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

另一方面,上世纪末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许多领域向民营资本逐步放开,“国退民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效率的快速提高,带来了中国经济的繁荣与活跃。

随着这次对民间投资领域的更大程度的放开以及方式的更多样,准入门槛的降低,政府对于民间投资的态度也逐渐由“监管者”转变到“服务者”,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为民间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放开民间资本在行业的准入,是中国经济制度的改进,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变化,民间投资也将更为繁荣与活跃,将有力促进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带动中国经济进入新的高增长阶段。

最后,是民营企业家政治地位的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财富出现了迅速积累,

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不断壮大。但是,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上升却相对缓慢,在当前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一直难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声音。

然而,近年来,随着更多的民营企业家成为人大和政协代表,并且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他们对于重大改革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实际上,本轮支持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的政策出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的影响力。

中国民间资本的现状

对于中国的民间资本来说,目前国内还缺乏严谨的实证分析和研究,也没有充分认识其边界和内涵,在实践中也常存在矛盾性。

就目前中国民间资本的现在而言,有几个基本的认识需厘清。

比如,民间资本的来源日益多样化。就民间资本的拥有主体来看,不仅是指民营企业所拥有的可投资资金,而且包括大量的非企业主体和居民所拥有的资本。据统计,截至2011年8月末,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已经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可能通过民间金融途径形成民间资本。

需要警惕的是,有三类民间资本值得关注和警惕。一是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非规范途径形成了部分投机性民间资本。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断膨胀,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0万亿和7.5万亿元。如此巨大的信贷资金难以全部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也有一部分游离出银行体系,被私人主体用于股市、楼市等资产投资,形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

二是有部分属于私人的灰色收入甚至是非法资金,通过洗钱的方式进入到投资领域,这在房地产投资和民间借贷领域尤其常见,并且披上了民间资本的外衣。

三是随着境外“热钱”涌入不断增加,以及对外资优惠条件的逐渐消失,也有境外主体通过与境内主体的合作,使境外资金获得境内民间资本的身份,用于直接投资或投机。

比如,民间资本的形成途径呈现“双轨制”。一方面是依靠体制内的正规途径形成的民间资本,主要是民营企业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的股票和债券融资获得的投资资金。但是,无论是银行体系还是资本市场,目前对于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都比较有限。

另一方面,当前私人经济主体越来越依靠体制外的非正规金融途径,来筹集和运用民间资本。例如:企业间的直接借贷;私人之间的借贷;私募基金;农村的基金会与合会等。这些非正规金融,构成了日益庞大的资金流动渠道。

据2009年官方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民间借贷资本的存量大约有4万亿,而有的研究机构则的分析结果显示,民间借贷资本存量高达10万亿。另据《》的文章,有关人士表示央行前期进行的调查表明,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的民间借贷余额大约是3.38万亿元。除此之外,民间私募基金代表了股权性资本,业内普遍认为,包括阳光私募在内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1万亿,更何况还有很多难以监督的股权性资金。

再比如,民间资本的投资对象出现双重特征。

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新型战略产业领域、国家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领域,民间资本的介入不断增加。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部分垄断领域的民间资本介入也出现增加趋势,如公用事业和金融行业等。如果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看,主要

包括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外资、自筹及其他资金,其中最后一项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高达80%左右,很大一部分应该属于企业利用的各类民间资本。

此外,也有一部分民间资本逐渐进入到金融投资领域,追求资产价格的升值。尤其是近几年,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到股市、房地产市场、贵金属、大宗商品、艺术品等领域,进行各种投机性炒作,也构成了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等中小民营企业聚集的地方,随着许多传统企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或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也有许多实业资本逐渐转向金融投资领域。

如何促进中国民间资本的发展

对于支持民间资本的发展,应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更有效地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产业领域。首先,继续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铁路投资、水利工程和新能源相关产业,当然这些工业部门少数环节已经有民营企业进入或主导。其次,支持民间资本逐渐进入部分垄断行业,如公用事业、石油开采、传媒等行业。随着前述行业竞争的增加,以及金融业管制的放松,逐渐进入到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商贸流通领域。

第二,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性投资领域创造条件。要疏通民间的间接融资渠道。这就要加快银行体系的改革,如继续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改革,还有在社区银行领域加快创新,因为这些零售金融机构将有效吸收民间资本,并且对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更好地支持,从而促使民间资本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要疏通民间直接融资渠道。民间直接融资,往往与私人自发的金融创新活动结

合在一起,也是金融深化的核心动力。私募基金走向阳光已指日可待,其他如债券、产权交易市场等也应进一步开放。通过引导支持民间直接金融创新,可以使大量过剩的民间资金更易找到用武之地。

第三,不断增强支持民间资本“走出去”的力度。“十二五”期间,预计政府在推动民间资本“走出去”方面会加快改革。

政府认识到国有资本“走出去”往往会遇到发达国家政府和公众的担忧,而民间资本则不会遇到政治障碍,同时也能够通过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国外矿产资源等领域,而达到同样的国家战略目的。

而且,近年来流动性过剩问题一直困扰国内经济体系,其中既有货币发行量过高因素,也有热钱流入因素,还有资本项目管制导致资本难以流出的因素,这些都造成了国内的资产泡沫与通胀压力。对此,将来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到境外投资,既支持以人民币资本对外投资,也支持以外汇资本对外投资,从而实现一举双得的作用。

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未来不仅会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会对政治体制产生深远影响。鼓励民间资本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将不断提高,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必须防止形成“权贵资本主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