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杂谈

2023-05-27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学目标:

  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胆大妄为"等词语.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能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认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了解他们的一些重要贡献或成就.初步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第一课时

  谈话揭题(初步感知伽利略的伟大)

  1.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

  指名读"伽利略".

  指导书写 "略".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读题提醒这里的多音字"着"的读音,表示接触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12个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把课文读通.能干的同学还可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要求:

  (1)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完成填空: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相同条件下,重的铁球先着地"的结论产生(疑问),并当众(试验),证明了(铁球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中还有这些多音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着地 更正 的确 胆大妄为

  (2)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自己试一试:

  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城 解释 胆大妄为

  能将第一组词响亮,准确地读出来,你敢挑战吗

  能将四组词语都响亮,准确地读出来吗 谁来挑战

  同桌两人互读,帮同学纠正错误.

  拿起你的笔将你觉得难写的字动手写一写.同位互相检查,请学生出来黑板写.

  (3)指导"释,辩"的字形(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

  (4)交流填空题.

  三,再读课文

  1.学生简介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结论产生了怀疑.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补充亚里士多德的资料,感受他的伟大.

  3.师小结:

  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板书:真理)现在,就请你再读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还有哪几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

  4.(随机出示4个句子)指导:

  (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2)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4)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5.什么叫"信奉" 他和"相信"有什么区别 举事例让学生明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心情,这就是"信奉".从这几句话的哪些词看出什么是人们十分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随机解释"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的意思.

  6. 因此,当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观点后,在这2000多年来大家从没有怀疑过,也没想过怀疑,认为这就是真理,因为大家实在是太崇拜他了.可是,在2000多年后,居然有这么一个不知死活的年轻教授居然敢质疑他们心中的偶像,你认为,当时人们的心情会怎么样把这种感情放进去读读这几句话

  7.为什么人们认为伽利略胆大妄为呢 除了因为亚里士多德知识很渊博,人们很崇拜他以外,还因为当时的整个社会环境不容许有其他的声音的出现的,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端,会惹来杀身之祸的.我们从布鲁诺身上就可以知道了.

  补充当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和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 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

  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自己写,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交流.

  (3)小结.

  四.留下悬念,启发思考

  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真理

  扎实,灵动的第一课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案例分析

  第一课时该如何上 上到什么程度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存在的疑惑.但是又无从学习,因为无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展示课,几乎没有人会执教第一课时,思考再三,要么就是他们觉得上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要么就是觉得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办法,于是第一课时被人们忽视了.由于得不到重视,所以在第一课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让第一课时不是过"胖",就是过于简单.

  一,背景与主题

  这个学期我要到区里参加青年教师语文阅读教学竞赛,要求上的是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而且上哪一课,只能提早一周才知道,同时上课的学生也只是在上课前15分钟才开始知道上哪一课.老实说,这个任务让我头痛不已.任教这么多年来,我从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也极少听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第一课时该如何上 第一课时它的定位究竟如何呢为此,我看了不少的书,也查找了不少的资料.经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课时教学应当如何上呢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帮助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同时,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传达的心声,文意.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课时教学就是要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让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

  如何让让第一课时的初读教学变得扎实有效呢 下面,我就以我在这次比赛中上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一课时为例,讲讲我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的一些看法.

  二.案例描述

  (一)揭示课题的艺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往往是文章的"灵魂"和"眼睛",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和线索,关注揭题这一教学细节,精心设计,巧妙揭题,能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效应,为课文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开课,我注意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 请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识写的艺术

  许多教学前辈都强调:第一课时,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写好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我想, 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如果简单地理解,第一课时的重头戏是读书,写字,而其中识字写字的训练在第一课时又尤为突出.

  传统的字词教学老师总是一块黑板挂出来,学生个别读,齐读就完事了.学习学得没味道,不用心,等于没学.我们不妨也变变方法,教学《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 12个生字词的时候,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1.第一组词响亮,准确地读出来,你敢挑战吗 能将四组词语都响亮,准确地读出来吗 谁来挑战改变传统单一的一个个认读生字的方法,根据学生爱挑战,不服输的心理设计此环节,使"读"充满了诱惑.2.两人互读,帮同学纠正错误.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读词的机会,得到识字的机会. 3.对于一些表达情感的字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 4.拿起你的笔将你觉得难写的字动手写一写. 过去,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喜欢给予学生提醒,这个字同学要注意了,不能怎样怎样写,而应该怎样写,这样的指导往往效果相反,上课越是强调的字,学生偏偏多写错的.老师的提醒加深了孩子对错误写法的印象,犯错的几率当然高了.将老师说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动手写一写,效果会更好.

  (三)过渡铺垫的艺术

  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的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个环节好比是一粒粒珍珠,而过渡性语言则是连贯珍珠之间的红线,缺少这条红线,再好的珍珠也组成不了美丽的项链.在第一课时,这种过渡铺垫更多地体现在与第二课时的有效衔接上.

  1.铺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习时有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大脑的工作,能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更好发挥.因此,要使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课文,必须做好情感,心理上的准备.要激发学生的欲望,需要,使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对下一课时的学习产生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亢奋状态.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心理需要,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成功.

  例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体会到当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我补充了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他的伟大.正因为亚里士多德这么伟大,所以,人们把他看成是真理的化身.然后,我抓住了文章的四个重点句子:(1)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2)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4)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然后我再抓住"信奉"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从而让学生深深地领悟到在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把亚里斯多德的话当作真理,因为他是两千年前的大哲学家.那时,伽利略仅仅是一名数学教授,他和亚里士多德的声望悬殊太大了.此时,我又补充了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这时,学生更加认识到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敢于破除迷信的精神是多么可贵.最后,我再补充了一个想象性的写话练习: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和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且不说试验能否成功,就凭他这样的做法,你想对他说什么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角色写一写.旁观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戚朋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铺垫,学生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伽利略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为下一课时学习伽利略力排众议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

  2.铺知识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一定要把所要用到的旧知识掌握好,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一般来说,学生对旧知识掌握得越扎实,理解得越透彻,新知识接受起来就越快,越好.因此,在进入第二课时学习之前,一定要使学生把第一课时所学知识和感性材料巩固好,这样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并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顺利地联想出旧知识,顺利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得到运用,为获得正迁移创造条件.

  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一课时中,我反复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通过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对伽利略的嘲讽的描写,衬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这对下一课时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办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知识铺垫.

  3.铺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的就是迁移运用.句子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篇课文的句子不可能句句都教,这就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课文中心紧密相关的,学生较难理解的句子,通过阅读,思考,达到理解句意,发展思维,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在句子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顺"势"迁移,熟练运用,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循序渐进.

  在第一课时中,我就抓住了人们把亚里士多德看作是真理的化身的四个重点句子来深入体会.在教学中我为了使学生体会当时研究科学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推崇程度,我紧紧抓住"信奉"一词,并请同学比较"信奉"与"相信"这两个词的区别,并让学生从这四个句子中找出关键的词语来体会"信奉"这个词语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学习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已经到了奉若神明的程度了,对他的每一句话都深信不疑,盲目迷信,这才叫"信奉".最后,再让学生回顾我们刚才学习关键句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原来可以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领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再找出关键词,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与关键词有联系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对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最后师生共同品析词句,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这一个过程意味着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句子所表达的情境中去了,而句子教学自始至终成为一种扎扎实实的语感训练,即反复领悟关键词.弄懂了就会感到有趣,学会了就会产生喜悦.这种有趣和喜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句子教学,学生便会养成品析词句的良好习惯,这将终生受用.

  (四)结尾的艺术

  "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结束时,我就抛下了这一个话题"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阻挠,伽利略又是怎样做这个试验的,他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三.案例分析

  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我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我认为要上好第一课时,应该要尽量做到"唤起阅读期待,有效初读文本,落实字词目标,设置阅读悬念"这四个板块.我们称其为24字秘诀.

  (一)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至关重要.为此,课的开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教师激qing的话语中,在生动的画面中,在动人的音乐中,在恰当的材料中走进文本,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读自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真正做到"课亦始,趣亦生".

  (二)有效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读通,读准,读顺这一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试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于永正老师的"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流畅.读的形式要有选择,要多种多样,可以有朗朗书声,也可以静静默读,还可以带着问题阅读.在试读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新词,难读句段,并通过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要指导读,示范读,以期达到正确,通畅的初读效果.

  (三)学习字词,交流感知

  学习生字新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字词教学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要舍得花时间,把识字学词抓细抓实.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志,缺少或显得不足就一定不是好课.语文课中写字环节的一般步骤是"读字音,观察笔画结构—→示范书写,讲解要领—→仿写练习,展示评议".

  (四)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语文教学强调从整体入手.第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初步认识.在有效初读后,对话交流,抒发感受,形成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切入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引导学生读悟.然后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这样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达到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课不是第二课时的专利,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心中有课标,有科学的教学观,正确的课时观,第一课时同样能够上得扎实灵动,异彩纷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