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2021-09-21 来源:榕意旅游网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一、走进都德: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普奥战争后,法普矛盾加深。  

  课文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   

  三、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2、词语积累  

  四、介绍小说常识 : 

  a、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三要素: 

  人物(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 

  环境( 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1、看题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理由是什么  

  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3、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4、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诧异---难过---懊悔-----依恋----热爱  

  六、课文情节  

  1、“我”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1-6)开  

  2我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7-23)发展  

  3、下课时韩麦尔先生悲壮、不屈的精神。(24-29)高潮和结局  

  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天气”“画眉”风和日丽  

  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幼稚、不懂事的心态。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  

  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设置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埋下伏笔。  

  5、从全文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人?  

  六、课文研读  

  1、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老师却很温和地教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  

  1、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文中的“监狱”指的是?“钥匙”指的是?文中有下划线的句子是指什么?整个句子的含义是?  

  文中的“监狱”是指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是指法国的语言。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整个句子的含义是只要掌握了祖国的语言,就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2、“这个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老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表现了小弗郎士同情老师在最后一课尽最大的力量来讲法语的良苦用心  

  3、品析“亡了过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只要不忘记自己的祖国,保持强烈的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  

  4、“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感情?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5、24-29段从哪三个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的(             )思想感情?  

  从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描写。表现了韩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7、“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描写,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8、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结尾,如果换成一段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更激动人心吗?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这几个字是这篇小说主题的升华。  

  9────”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七、主题探讨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八、艺术手法  

  1、以小见大。  

  2、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九、学了本文后,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此外阅读:  

  1、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2、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3、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  

  4、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5、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