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对最接近现有技术整体把握的认识

2020-04-23 来源:榕意旅游网
创新论坛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8.35.183

2018 NO.35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科技创新导报浅谈对最接近现有技术整体把握的认识

袁圆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机械部 广东广州 510000)

摘 要:创造性是一项发明创造能够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之一,是专利申请实质审查的重点;整体把握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判断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审查员如何快速地整体把握现有技术显得举足轻重,根据多年的经验,应从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四个方面,判断其客观上是否存在与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的技术问题,判断其客观上是否存在改进的需要。关键词:专利 创造性 现有技术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12(b)-0183-03

创造性是一项发明创造能够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之一[1-3]。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显得尤为关键。《审查指南》中明确地给出了发明创造性的实质性特点的判断方法,其中审查员对整体把握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判断发明是否具备创造性的重要方法。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是由多个技术特征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在创造性技术启示判断中只有不割裂技术方案的整体性,在技术特征比对时对技术方案进行整体考量,才能有效避免创造性判断的主观臆断性。本文从案例的分析出发,分析了创造性判断中如何对现有技术进行整体把握[4-6]。

1 案例分析一

发明名称:垫圈的生产方法权利要求:一种垫圈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胚料(1)的头部进行冲压加工形成具有垫圈(2)的厚度和形状的头部;

使用冲压机将具有垫圈(2)的厚度和形状的胚料(1)头部从胚料(1)上冲下,并且垫圈(2)的内径与胚料(1)的直径相匹配;

把冲下垫圈(2)后的胚料(1)用于制造螺栓。首先,将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整体把握本发明:

技术领域:垫圈成形领域。技术问题:在现有的垫圈成形技术中,使用钢加工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薄板,再使薄板经受冲压操作,以形成垫圈,这样的方法会产生内废料和外废料,故而在制造过

程中造成材料浪费较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方案: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在此不再赘述;技术效果:降低了材料的浪费和生产成本。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垫圈的制造方法,同样将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整体把握对比文件1:

技术领域:垫圈成形领域。技术问题:在现有的垫圈制造技术中,使用条状的板材经冲床冲压形成垫圈,这样的方法造成材料浪费较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方案:该制造方法所使用的设备结构如图4-7所示,模座2与冲头座3对应,冲头座3中设有可相对于冲头座3往返移动的冲棒4,整个冲头座3由驱动机构5所驱动,并可在适当时机及位置操作冲棒4移出冲头座3,模座2的后方设有线材输送装置6和夹具机构7,输送装置6用于将线材1输送进入模座2,夹具机构7用于将输送到位的线材夹紧固定。成形时,利用线材1作为原材料,利用输送装置6将线材1送进模座2并凸出于模座2一段预定长度后定位(如图4所示),利用冲头座3将线材冲压形成垫圈的扁平状(如图5所示),再自冲头座3中以冲棒4将中央的材料冲挤入模座2内,再配合可及时松放的夹具机构7而制成垫圈(如图6所示),并在冲头座3连同冲棒4退回后将垫圈完成,此时已成型的垫圈将依重力掉落,而输送装置6则已夹紧线材准备下一步进料的操作(如图7所示)。

技术效果:材料几乎完全利用,无材料浪费,降低了成本。

整体把握的具体分析过程:

图1 胚料结构 图2 具有垫圈状胚料结构图3 分离状态结构

183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科技创新导报2018 NO.35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图4 制造设备及步骤示意图(一)图6 制造设备及步骤示意图(三)经过分别对本申请和对比文件1进行上述四个方面的

整体把握之后,可以确定:

从技术领域来看,本申请同对比文件1均属于垫圈成形领域。

从技术问题来看,二者都是在垫圈的制造中,减少材料浪费和降低成本。

从技术方案来看,首先,本申请的方法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该循环将胚料(图1中的“胚料1”)头部制造成垫圈,冲下垫圈后的胚料(图3中的“螺栓胚3”)用于制造螺栓,所制造的螺栓与垫圈孔径匹配,且制作过程无废料产生。而对比文件1的方法步骤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该循环连续不断的利用线材冲压制造垫圈,其材料几乎完全利用,无材料浪费。其次,本申请为减少废料产生,保证冲下垫圈后的胚料用于制造螺栓,“胚料”应为预加工原材,其重量、大小、形状应与垫圈、螺栓整体相匹配,而对比文件1中的线材只需外径与垫圈内径相匹配即可,其长度、重量等可为任意所需值,因此对比文件1中的“线材”不同于本申请中的“胚料”。

从技术效果来看,本申请和对比文件1均减少了材料的浪费,降低了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虽然本申请和对比文件1的技术领域和技术问题均相同,但是,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已经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且已经达到了与本发明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成本),也就是说对比文件1的技术方案已经不存在“浪费材料、成本高”的技术问题,也不存在需要对对比文件1进行这种改进的技术任务,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面对对比文件1时,没有动机舍弃对比文件1的构思,在一个垫圈生产完成后,不进行如对比文件1所述的“输送装置夹紧线材准备下一步进料”以生产下一个垫圈的操作,而是将其取出用于加工螺栓;且进一步地,本领域技术人员也没有动机将对比文件1所采用的连续不断生产垫圈的原材料“线材”改造成如本申请所述的与垫圈、螺栓相匹配的“胚料”。

其次,当现有技术客观上存在与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

184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创新论坛

图5 制造设备及步骤示意图(二)

图7 制造设备及步骤示意图(四)

术问题相同的技术问题,即存在改进的需要时,站在本领

域技术人员的角度分析该现有技术中各技术特征在整体技术方案中的作用,分析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关联性,预期在该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可能的技术手段中,是否有与区别技术特征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手段;或者将区别技术特征结合到该现有技术中获得一假设的技术方案,判断该假设的技术方案是否还存在上述技术问题,以此来判断该现有技术是否可以作为评价本发明创造性的基础。

2 案例分析二

发明名称:用于汽车后桥加强圈的卷圆机。背景技术:现有的汽车后桥加强圈的生产工艺仅能生产规格较小的产品、效率低,且加工均匀性和平稳性差,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稳定高效的卷圆机。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汽车后桥加强圈的卷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在动力机构驱动下同步、同向转动的前转轮(10)和后转轮(20),前、后转轮(10、20)附近设置从动轮(30);前、后转轮(10、20)周面上分别设置贯通的凹槽(11、21),从动轮(30)周面上设置凹槽(31);从动轮(30)与前、后转轮(10、20)两两靠近;从动轮(30)上的凹槽(31)与前、后转轮(10、20)上的凹槽(11、21)槽口相对构成待加工钢带行进的通道;从动轮 (30)上的凹槽(31)螺旋状设置,且从动轮(30)转动时螺旋旋向朝上,所述的卷圆机上设置有调节从动轮(30)靠近或远离前、后转轮(10、20)的调距机构,从动轮(30)可拆卸连接在安装基座(50)上,安装基座(50)与调距机构连接,调距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螺杆(51)、与螺杆(51)匹配的螺纹套,螺纹套与安装基座(50)相连,螺纹套上设置有防止其松动的防松机构。

对比文件1为本发明申请人的在先申请,其也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后桥加强圈的卷圆机,该卷圆机的结构如下图所示:该卷圆机的大部分结构与本发明相同,其上也设置有调节从动轮(30)靠近或远离前、后转轮(10、20)的调距机构,从动轮(30)可拆卸连接在安装基座(50)上,安装

创新论坛

2018 NO.35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科技创新导报图8 卷圆机结构示意图(一) 图9 工作原理简化示意图

图10 卷圆机结构示意图(二)

基座(50)与调距机构连接,调距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螺杆、与螺杆匹配的螺纹套和固接在螺杆一端的调节手盘(51),螺纹套与安装基座(50)固连。通过分析,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和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权利要求1中的螺纹套上设置有防止其松动的防松机构。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在整个技术方案中的作用是:当从动轮30调整到位后,其位置固定,不会因为螺纹连接松动而发生移位,从而影响工件的加工均匀性和平稳性,由此可以确定权利要求1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防止螺纹连接松动,保证从动轮的位置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均匀性和平稳性。

分析对比文件1中各个技术特征的作用和其关联性:由于旋转调节手盘51可以带动螺杆转动,因此螺杆相对于机架是可以转动的,由于螺纹套与螺杆螺纹连接,且螺纹套与安装基座固连,因此螺杆转动驱动螺纹套往复移动,螺纹套带动安装基座往复移动,实现从动轮30的位置调节。由此可见,在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客观上也存在“如何防止螺纹连接松动,保证从动轮的位置从而提高工件的加工均匀性和平稳性”这样的技术问题,即其存在改进的需要。而根据上述对对比文件1各技术特征的作用和关联性的分析,可以预期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只能考虑从防止螺杆松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不可能通过防止螺纹套松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可能的技术手段中,没有与区别技术特征相同或者相似的技术手段,因此,对比文件1结合其他现有技术也无法获得本发明,即对比文件1不能作为评判本发明创造性的基础。或者,假设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是公知常识或已被其他现有技术公开,将其结合到对比文件1中获得一假设的技术方案,在该假设的技术方案中,螺纹套上设有防止其松动的防松机构,而由于螺纹套固连在安装基座上,其在卷圆机工作时,不可能发生转动,而可能发生转动的是螺杆,因此在该假设的技术方案中,防松机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从动轮还是会因为螺纹连接的松动而发生移位,进而影响工件的加工均匀性和平稳性,即该假设的技术方案还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因此,对比文件1不能作为评判本发明创造性的基础。

3 结语

最接近现有技术属于发明的改进起点,其选择是否合

理会直接影响创造性评判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在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时,应当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整体把握其技术方案,具体为:首先,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从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四个方面整体把握现有技术,判断其客观上是否存在与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的技术问题,判断其客观上是否存在改进的需要;其次,当现有技术客观上存在与本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同的技术问题,即存在改进的需要时,站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角度分析该现有技术中各技术特征在整体技术方案中的作用,分析各个技术特征之间的关联性,预期在该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解决该技术问题的可能的技术手段中,是否有与区别技术特征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手段;或者将区别技术特征结合到该现有技术中获得一假设的技术方案,判断该假设的技术方案是否还存在上述技术问题,以此来判断该现有技术是否可以作为评价本发明创造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魏聪.专利创造性评判中现有技术的合理把握[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09-16(011).

[2] 哈雅坤.创造性评判中如何做到对现有技术的整体把握[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11-04(009).

[3] 杜国顺.现有技术的构成要件探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06-08(011).

[4] 熊婷,穆丽娟,刘丽伟,等.浅谈创造性之现有技术的整体把握[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3):67-73.

[5] 杨钦,曲旋.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 正确把握现有技术[J].科技展望,2016,26(25):313.

[6] 刘鹏.如何把握最接近现有技术的选取[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07-26(010).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