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拱坝挑流坎的优化与水垫塘底板压强研究

2021-10-13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9卷第5期 Vo1.9 No.5 2 0 1 1年1 0月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0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0ct..201 1 拱坝挑流坎的优化与水垫塘底板压强研究 洪 新 ,刘亚坤2,倪汉根2 (1.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2.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摘要:试验研究了拱坝挑流泄洪时优化闸墩墩尾形状对水垫塘底板上最大冲击压强的影响,结果表 明对减小冲击压强有显著效果;从力学观点出发,构造了对水垫塘底板上相对最大冲击压强的表达式, 其中包括四个参数,它适用于等宽挑坎和扩散坎,用28个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实测值和计算值的 相对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拱坝泄洪;墩尾优化;水垫塘;底板压强 中图分类号:TV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44(2011)o5—O077—05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for Arch Dam’S Bucket and Pressure Intensity on Cushion Pool Flor HONG Xin1LIU Ya.kun2NI Han—gen: ,,(1. n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Institute of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Wuluranqi, ̄@ang 830000,China; 2.College ofHydraulic Engineering,Dalian University foTechnology,Talian,Liaoning 116024,Ch/an) Abstract:The experimental tests are made for the effect of pier tail optimization on the decrement of maximum pmssum acting on the cushion pool floor when arch dana overflow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is very effective.From the point of physical view,the empirical formula for the maximun3 pressure on the cushion pool flor is devised,which in- cludes four parameters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qual width bucket and diffusion bucket.By fitting with the measured data from 28 projects,it i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measu ̄d value and calculated value is in the allowed rnage. Keywords:flood discharging of arch dam;optimization of pier tail;cushion pool;pressure intensity on floor O引 言 1优化墩尾,降低水垫塘底板的冲击 坝身泄洪是峡谷区拱坝最为经济的一种泄洪消 压强l1 J 能方式,并在我国采取了“分区泄洪,分散出流,加固 某水利枢纽工程表孔和深孔泄洪布置平面如图 河床,设置水垫塘消能”的综合消能措施。挑跌流或 1所示。表孔共三孔,堰顶高程为635.00 m,孔净宽 跌流一水垫塘是拱坝泄洪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衔接方 10.0 m。中孔出口挑坎高程626.483 m,挑角0。,两 式。本文结合某水利枢纽工程拱坝设计及水工模型 边孔的出口挑坎高程为626.305 m,挑角5。,中墩厚 试验,介绍优化挑流坎的形体降低水垫塘底板冲击 3.5 m,边墩厚3 m。深孔为明流出口,宽6.0 m,出 压强的设计方案,并对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进行了 口挑坎高程为585.00 m,挑角5。,二道坝在坝轴线下 较深入的探讨,建议了估计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的 游150 m处,坝顶高程为575.00 m,在水垫塘底板设 经验公式,用28个工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符 36个测压传感器,其布设位置见图1。进行了三种 合良好。 挑坎布置的试验,实测结果列于表1。 收稿日期:2011—08—02 修稿日期:2011-09-05 作者简介:洪新(1971一),男(汉族),重庆永川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 78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第9卷 翻攫 镐 E口 『 |、  I11nnn \\.。 。6。 。 。 .3/0。。楗. 妇 s]  ’ I , 1  l坝0+040 oo I | F|\ 1:o 童 至 I\ l  目I  1 lI| 1: D 5 善 P 『⑩ 2 1:O.! 三 _ 一遥 昌 \ lY5O2 1三 :! =lj | 1 )5 三 堇2 ’ lq \l 芊 17000『9 3 4 坝0+080 O0 =0 羹 I 二\ l7 c !o 01 5000 目 ( i 1: 兰 \ 坝0+1O0 O0 4  ’1:O: / 目 I@ 1 l@ I亡  、.1 5000 珊==== 二二 l2()o0 5 ] _-= :0 目  1=  国’ Ⅶ e ’ 目 I7 。。 1:0 5 5 一 坝O+1 30 O0 坝0+140 O0 6 6 : 0 = 目 羹 lI 翻固昌 _ }=  5 1:0{— — I  l—一 图1 某水利枢纽工程泄洪布置及水垫塘底板测压点位置 表1不同方案水垫塘底板测压点压强水头值 测点号 P 1 2 3 4 5 6 7 8 9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13・643 12.546 12836 .14・363 13.256 14.616 14・104 13.628 14.014 14-200 13.482 14.758 13-386 12.757 13.222 l4・110 13.050 14.095 14・359 12.466 13.969 11.702 12.882 15.354 12・414 11.940 12.242 /m 测点号 P 10 11 ̄・550 10.070 11085 .l1 13・614 10.827 12.264 12 16・871 20.865 11.085 13 11.692 11.675 9.917 14 28・119 23.583 23.472 15 44・531 31.405 29.839 16 21・988 28.799 26.472 17 12・718 10.759 11.933 18 13・392 10.617 10.964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测点号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P 方案1 方案2 方案3 测点号 13・931 12.284 14341 .9・470 8.476 12.959 12・677 10.591 9.734 15・667 13.568 10.140 11・075 8.917 10.414 10・199 8.883 11.458 13・344 13.809 11.667 15・471 12.770 11.576 11.887 10.286 10.792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第5期 洪新,等:拱坝挑流坎的优化与水垫塘底板压强研究 79 原方案的闸墩均为平尾墩,常规挑坎,在校核水 的估计式。 位647.21 m时,最大压强值在15 测点,其值为 ( ) =43.512 In,水垫塘平均水深h =14.924 m, ( ) 一h =28.588 in,远大于常用的限定指标 Cola(1966)基于动量守恒原理,给出了估计水舌 冲击压强的第一个公式: JP 一pgh : (1) 15.0 in。但14 、16 测点的压强比15 测点的压强 式中:P 是最大冲击压强;h 是水垫塘水深; 是 小的多,所以可以判断,15 测点的高压强主要是由 于三表孔的水流向心加强了水舌问的相互作用,因 此提出了第二方案。 第二方案的中孔采用宽尾墩,收缩比为0.7;左 边墩的右墩也采用宽尾,形状和中孔相同,目的是隔 离水舌,减小相互作用。实测的压强分布见表1。 在校核库水位647.21 m时,最大压强值也在15 测 点,其值为(三)一=31.405 in,h =14.924 in, ( ) 一h =16.481 m,仍略大于常用的限定指标 15.00 m。 第三方案与第二方案的差别在于深孔的墩型, 在第二方案中,深孔的闸墩为常规平尾墩,在第三方 案中改成宽尾墩,收缩比也为0.7。这样修改的原 因是:因为深孔与右表孔的交角约为8。,且在库水位 467.21 m时深孔的泄量为993.59 m3/s,大于右表孔 的泄量796.29 m3/s,所以深孔水舌的动量有可能迫 使右表孔水舌右移,加强了右表孔和中表孔的相互 作用。据此,把深孔出口闸墩改为宽尾墩,修改后的 实测水垫塘底板压强列于表1,这时最大压强仍在 15 测点处,但()max=29・839 m,( )一一 = P g14.924 m,小于15.00 In。 由上可知,当拱坝多孔挑流泄洪时,采用不同的 挑坎出口墩尾形状,是有效降低水垫塘底板压强的 一种工程措施。 2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的估计 拱坝挑流一水垫塘衔接时,一个关键问题是选 择水垫塘的水深、二道坝的高度,而它的制约条件是 水垫塘底板的冲击压强,因此设计者需要一个简单 的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的估计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不少人研究过这个 专题[ ,包括采用水力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时均压强、脉动压强以及水垫塘底板的稳定性和水 垫塘的冲刷。本文综合了国内外部分已发表的水垫 塘底板实测压强,给出了一个水垫塘底板冲击压强 水舌到达池底的速度;t 是水舌厚度; g分别是水 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是需用试验数据拟合的一 个系数。但是Cola(1966),Hartung和Hausler(1973), Ervine(1977)以及Puertas(2005)等研究者得到的 值约为3.8~8.0,显然, 值的变化范围太大,说明 式(1)的构造不是很好。 文献[4]基于淹没射流理论,构造了估计水垫 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的式(2): 詈一ht=丢 {√ c 式中: 是水舌和水垫塘的交角;e是需由试验数据 拟合的系数,但经若干试验数据拟合后得到的s变 化范围为0.09~0.69,显然,式(2)的构造也不能令 人满意。 文献[2]认为水垫塘中的水垫可分为两种情 况:无效水垫和有效水垫。若水垫塘形成无效水垫且 形成水跃,那么水舌冲击底板之前只有很小的能量 损失,底板上的冲击压力就大。 从力学观点及文献[2]的意见出发,本文构造 了估计水垫塘底板最大冲击压强的式(3): = 唧( [1_sina)A3]+ 乏th(4 ) (3) 式中: ~ 4是需由试验资料拟合的待定系数;a =a,+0ff(a 、af分别是扩散坎右、左墩的扩散角,a 是总扩散角),式(3)只适用于等宽挑坎和扩散型挑 坎。 式(3)中包含了四个参数,( 一ht), , 和 a。若 很大,那么 Eht,这是协调的,( 一 。h )-1及a反映了坝高及扩散角对P一的影响,式 (3)显示在同样的坝高和流量下,等高挑坎的P一 大于扩散坎的相应值。 为明确起见,对h 的计算方法规定如下: 对等宽挑坎: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g 第9卷 : ({一 2 。呲 —c。s一-(1—13.5 )])n 2g—g  一 一E 。一  .= = gl是出坎时的单宽流量;Frc是水舌到达水垫塘底收 缩断面的弗劳德数。 对扩散坎: 棚(4) 一 ({一号sin /I"一s.1( _l3.5 q ̄oos20 酉 E1=研一Hb =— ( { in 。。 + 。。。 / : 1= =_ ) (5) b2=b1+Ltan(a +口f) 。=E。(吉一号sin[詈一c。s一 (1—13.5 )]) g ^ : ,,:h c( ̄-I 8Frc2—1) 式中:0是挑坎的倾角;Hb是挑坎坎顶高程; l是出 坎流速;h1是坎顶水深。 用28个在各种不同条件下测得的试验数据拟 合得 A1—100m,A2 1.1,A3 0.40,A4 0.7 通常,水垫塘底板上的测压点位置是固定的,它 们的位置不一定与水舌到达底板时的驻点一致。因 此在实践中很难捕捉到最大压强值,加大了试验结 果的离散程度。 (6) 3结论 从而可写出P一的估计式 = htOtnL唧(_1. ).[ 一(sina) (1)在研究某水利枢纽工程拱坝的泄流方案 时,模型试验表明适当优化墩尾的形状,对减小水垫  (7) 塘底板上的最大冲击压强有良好的效果。(2)从物理观点出发,构造水垫塘底板上相对 最大冲击压强的表达式,其中包括四个参数:( 一 L 厶 可.7h ̄.) Pm 9,.x的实测值与式(7)的计算值对比见表2,对于研 究的问题,相对误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表2中的前 15个T程 椐取白 南j}F41 h )~, , 和a,它适用于等宽挑坎和扩散坎。用 凸O ttc 28个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拟合,实测值和估计值的 相对误差,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5期 洪新,等:拱坝挑流坎的优化与水垫塘底板压强研究 81 参考文献: [1] 刘亚坤,等.某水利枢纽工程混凝土拱坝泄流水工模型 试验报告.布尔津山口一科研一水力学一5[R].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10,12:104—254. [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B,1999,11(2):32—37 (D nted in China). [7] Liu Pei—qing.Submerged impinging jets within a finite water depth[J].Journal of hydrodynamics,ser.B,2002,(3):40— 43. [2]刘沛清,高季章,李永梅.高坝下游水垫塘内淹没冲击 射流试验[J].中国科学,1998,28(4):370—377. [3.j Puertas J,Dotz J.Plunge pool pressures due to falling reet— [8] Xu Wei—lin,Liu Shan-jun,et a1.Nmnerieal simulation f o3 一D lfow ifeld in arch form plunge poollJ J.Journal of Hy— aJ1gularjet[Jj.Journa1.Hydr.Eng,2005,131(5):404—407. [4]倪汉根,刘亚坤.击波・水跃・跌水・消能[M].大连:大 连理工出版社,2008:273—79.2 drodynamics,ser.B,2002,(3):106—110. [9] Paglira S.Hager W H.Hydaraulics of plane plnge poolu scour[J].Jomnal of Hydraliuc Eng,2006,132(5):450— 461. [5]Ervine D A,Falvey H T,Withers W.Pressure fluctuations on plunge pool lfoors[J].Journal of Hydraulics Res,1997,35 (2):257—79.2 [10] Canepa S,Hager W H.Effect of air jet content on plunge pool ̄our[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2003,129(5): 358—36S [6]Guo Ya—kun,Luo Ming.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ects 0f air entrainment on a plane jet difusion in a plunge poo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