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必修一P71 (2)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必修一P79
(3)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必修二P51历史纵横 (4) 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必修二P51 (5)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必修二P52
(6)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农业和非农产业 必修二P55
世界:
1、英国圈地运动必修二P30
2、美国罗斯大林福新政农业方面措施必修二P85 3、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必修二P94 (2)新经济政策必修二P95 (3)农业集体化必修二P96
(4)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的农业改革必修二P98、100 ★美、苏等国农业政策的得失及对中国的启示。
(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农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等。)
热点二:广东地方史复习(见《导与练》 P59—61
热点三:社会转型时期宋元时期
总特征: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科技文化继续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
(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经济上: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上:
(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发展,成为官方哲学。(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
(3)文学上宋词和元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4)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社会转型时期宋朝
(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思想、文学、艺术、制度) 1、农业革命
一为宋代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二为土地开发的范围扩大,土地利用率空前提高。 2、煤铁革命
宋代,我国生铁和煤的产量,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高的 。 3、城市革命
以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为契机,中国古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以后,封建政治中心城市的经济机能不断增强,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速,而这正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中国“宋代城市革命”。 4、金融革命
宋代,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产生和推行,标志着中国的货币从金属铸币时期开始演进到信用货币时期。对此,有学者把宋代纸币的产生称为“金融革命”。 5、科技革命
震惊世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发明(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诞生于宋代。
热点四:民生问题复习
(一)以民为本——中国古代民生思想与治国实践 1.古代涉及“民生”的思想主张: (1)孔子:
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提出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2)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平民利益 (3)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
2.中国古代两种不同“民生”思想的治国实践 : (1)重视民生:
战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使秦国经济发展,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忽视民生: 秦始皇:
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引发农民起义。
认识:关注民生,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关注民生,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二)民生主义:中国近代民生问题的提出、发展和实践 1.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设想,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资产阶级:
(1)维新派:鼓励工商业发展,发展资本主义
(2)革命派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1924年提出“新民生主义”,增加了“节
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无产阶级: 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三)执政为民——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民生问题的失误与成功 1. 失误:
(1)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文化大革命。 2.成功: (1)建国初:
①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②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 ③三大改造。剥削制度的消灭,生产关系的变革为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条件。 (2)十年探索、十年“文革”期间: ①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②1960年,“八字”方针的实行;
③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②党的十三大提出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 ★邓小平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关注民生——近现代西方社会落实民生问题的事例
美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善和保障人民生活;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苏联:①重视民生:新经济政策;进行工业化建设等。
②忽视民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严重损害农民利益。过分强调积累,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等。
热点五 辛亥革命 (必修一P62—65)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清王朝的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变,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2)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有限的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使中国民众受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洗礼。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从革命史观来看: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角度而言,它成功了。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据此看来,它失败了,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从社会史观来看,一方面,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热点六 城市化
1.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城市的变化(时间,空间;官府控制,城市职能)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城市,稀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明清工商市镇兴起,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5)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变化,世俗文学兴起。 (6)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布局相应变化。 2.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主要是掌握近代城市发展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最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交通优越,便利. 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
趋向:物质生活近代化,丰富多彩;政治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民主、平等、自由、科学观念深入百姓生活。变化(原因同城市发展) 3、建国5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
(1)1950年—1957年:伴随着工业的优先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初步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
(3)1961--1965年:这一段时期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2千多万城镇人口下放回乡。 (4)1966--1977年:由于 “文化大革命”及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停滞。
★ (5)1978年至今:现代中国城市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对外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和内陆城市的发展。 4、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城市化
(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城市崛起如:伦敦、巴黎。
(2)在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
(3)工业革命后,大批破产农民涌进城市,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从此世界开始从农业社会迈入工业社会,从乡村化时代进入城镇化时代。
(4)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西进运动、内战、德意的统一及日本的明治维新使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5)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要求大大增强,城市人口以惊人速度增加。
热点七 金融危机 (一)、古今中外的金融问题、货币状况及金融政策 中国:
1.先秦:商朝人以贝为货币。 2.唐朝:柜坊、飞钱
3、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明清: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5、国民政府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6.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7.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世界:
1.开辟新航路:引起“价格革命”。
2.罗斯福新政在金融方面的措施(银行休业整顿,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4.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标志着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正式建成,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二)古今中外改革相关金融货币政策
1、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3、明治维新: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4、戊戌变法: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