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入静 体悟无极
——浅谈太极拳预备式 关振军(丹平)
太极拳是内家拳,全凭心意用功夫。即使是预备式,也要用心体悟,方可人静。
预备式是打拳开始前的准备。走进场地找好了位置,先要静静的站立做好预备式。预备式无明显的形体动作,主要是意念活动,是外静而内动的功夫。这是人体由自然的运动状态进入太极拳境的必经阶段,是太极拳运动中不看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有三:一为入静,二为放松,三为培养真气。旧时,太极拳谱中没有“预备式”这个词,二爸这个准备阶段叫做“无极式”。前辈武学大师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中专写了一章“无极学”,由此可见预备式在太极拳中是极为重要的。
当前,有些拳友在练拳时对预备式不太重视,特别是在时间紧张的时候,往往是省掉了预备式而匆匆忙忙急于盘架。这样做不仅起不到健身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因为气浮心躁,练拳时气网上冲,头重脚轻,周身上下没有舒服感,还会觉得变扭难受,有时会产生种种不适,如腰酸腿胀,手脚冰凉,或一手凉一手热,等等。还有人没做好预备式、身心均未入静,心猿意马,杂念丛生,心静不下来,忙忙乱乱比划几下子,如应付差事。这样练拳还不如不练。所以,练太极拳者要想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必须认认真真专心致志地做好预备式。
做好太极拳预备式,需要一系列的意念活动。究竟怎么才能做好太极拳预备式呢?本人师从王培生先生,愿将自己的学习体悟公之于众。太极拳预备式大体上分为三步进行:一入静、二放松、三体悟无极,这三者有时是融为一体分不清前后的。为叙述方便分别述之。
一、一阳朝宗,由敬入静
太极拳大师杨禹廷先生说:太极拳是“身心双修”、“动静相兼”的功夫,要求在静的条件下进行运动。预备式首要目的是入静,排除杂念,使头脑安静下来。吴式太极拳预备式要求两脚平行靠拢(相距约一拳宽),面南恭立,松肩坠肘,含胸拔背,两手自然垂于体测,中指尖对风市穴。两臂要松,两腋要空,两眼平视前方。鼻尖对准正南方,便是一阳朝宗了。有时练拳因场地条件不能面南,则要鼻尖对正膻中穴,做到头正颈直下颚微收即可。这个动作做好了,身体便觉一热,有无比舒服之感。要恭恭敬敬的去做,存恭敬之心,便可产生敬意。有力这个“敬”,才能达到“静”。入静则要排除一切杂念,虚怀若谷。你用心去做,脊背会有一种热感,很舒服的。两足平行是吴式太极拳的一个特点,从而全身的气就不散了。久练之便可体会到独特的锻炼价值。
二、拉开骨节、全身放松
太极拳运动将就内气顺畅运行,“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如果骨节筋肌不能放松,内气就会阻滞在紧张的骨节和肌肉之中。所以太极拳预备式的第二大功能就是全身放松。放松不是“疲”“软”。而是自手指起依次将全身的骨节拉开。特别是躯干部分的颈节、腰节、尾
节(如言穴位,则为大椎穴、命门穴、长强穴),下至部分的胯、膝、踝,上肢部分的肩、肘、腕。常言道:“松开肢体十五关,气血通畅无滞阻。”全身骨节,特别是十五大关节松开了,还要“腹内松净气腾然”。这就大家所说的松腹,气沉丹田。究竟怎么松腹呢。王培生老师在传授乾坤戊己功时作过详细的讲解。动作要领:想一想两阴陵泉相贴,两腿两臂会即刻收紧,全身之气收拢,从两足上升直达到头顶。这时再想一想手指尖,全身便松下来,轻轻的喘一口气,很自在的。感到气由胸下到丹田(气沉丹田),再过会阴,经由两腿下到两足,达到大趾、而后又返回双足。这时两足有冲气之感;欲融化似得,美滋滋的暖烘烘的感觉无以言状。这就是有些人讲的很神秘的“气沉丹田、入地三尺”。全身放松了,完成身体各部位姿势上调试,达到“立身中正安舒”,心静、气敛、体松、顶头悬。
三、体悟无极、培养真气
全身放松后要静静的站立,意守丹田,“心中空空洞洞,内无所思,外无所视,伸缩往来,进退动作皆无征兆”,其体象为清心寡欲浑然无象,实际上就是无极。身体外表形体不动而体内真气顺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通过意守丹田培养真气,使体内精气神圆满无亏,待静中生动。由动才变,变而生阴阳,阴阳为两仪,两仪是太极而生。所以,拳谱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
动与静是一对矛盾,互为其根,动中生静,静中生动,当全身松静下来站立到一定的时间(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便静中生动。身体略有摇晃感,如站在行进的船上,这时预备式即将完成了。有了这种
感觉,意想命门,肚脐就稳定了。想命门时要觉得肚脐回收,等到肚脐与名门相贴时,再想肚脐向前,命门追之,如此反复三次。这好比一座上满发条的钟,在走时先要拨动几下钟摆。这之后,整套拳架便可顺利成章,一气呵成了。
太极拳预备式中包含了许多阴阳哲理,在实践中要反复体悟。本人感到做好预备式有两点最为重要。其一是心怀敬意方可迅速入静;其二要理解太极拳动作的阴阳辩证哲理。如全身放松的意念中包含着“体欲松须先紧之,气欲下则先上之”的道理。理论提高了,你再用心去练,用心体悟,功夫就会更上一层楼。
《吴式太极拳》2001年第一期(总第五期)1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