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六族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考察
2022-10-31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33卷第6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3,NO.6 NOv.2O11 2011年11月 塔尔寺六族宗教信仰的历史与现状考察 张海云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塔尔寺六族在历史上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其主流宗教信仰,兼及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随着社会文化 的变迁,六族信仰呈现出多元化、世俗性的特征。本文调查塔尔寺六族主流宗教信仰,汉文化影响下的道教信仰,民 间信仰及民间禁忌等信仰现状,借以对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的宗教信仰做一概貌性展示。 关键词:塔尔寺六族;宗教信仰;历史与现状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OO一5lO2一(2011)O6—0073一O5 塔尔寺六族指清末汉文文献中出现的塔尔寺五 族(申中、西纳、隆奔、米娜、祁家族)及以后形成的雪 巴族,藏语称“贡本措周”。近二十年来,塔尔寺六族 的分布有了新的变化,大通县景阳乡苏家堡、大寺、 现。Ⅲ响厮哕时期,佛教虽未正式形成藏传佛教教 派,但从佛教徒偏重于念经、戒律较松弛放纵、教规 尚未完善等情形以及藏传佛教发展的整体历史来 看,属于“旧派的宁玛派”,六族的宗教信仰估计是早 期的宁玛派和苯教。至元朝时,萨迦派势力权倾河 湟流域,西纳寺是当时重要的萨迦派寺院,这一时期 六族以藏传佛教萨迦派为主要宗教信仰。噶举派在 六族中的传播可从嘎珠寺得到佐证,据嘎珠寺主持 讲,“嘎珠”是“噶举”的音变,当时帕玉活佛从西藏山 南到安多传教,到达今青海湟中县转嘴儿村后,在此 大寨、山城等已发展为汉族村落,偶有几户藏族人 家,也是近些年从外地迁移到此处,米纳族分布的区 域仅剩大通县岗冲乡的上、下兰冲村,且上下兰冲村 中藏户少,汉户多。从历史上的分布地域来看,六族 的地理空间在不断缩小。目前,六族人散居在东至 平安县祁家川,南至湟中县小南川群家乡与化隆县, 贵德县(以拉脊山为界)接壤之地,东北至大通县娘 娘山下的云谷川,西以海晏县、湟源县为界的近 处静修。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萨迦派和噶举派改 宗格鲁派。直至目前,塔尔寺六族的主流宗教为藏 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与汉、回形成杂居格局,六 传佛教格鲁派。 (一)日常生活中的藏传佛教标志物 族的民族成分以藏族为主体、少量蒙古族和极少数 因通婚关系而成为六族人的汉族。 一六族村落中的藏传佛教标志物主要体现为玛尼 杆、门顶的经幡、拉康、佛堂等。村内建有玛尼康或 是有高高竖立的玛尼达却(玛尼杆),则可断定这是 一、六族的主流宗教 六族的主流宗教是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吐蕃 王朝建立后,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等渠道引进佛教。 在西藏佛教发展的前弘期,佛教早已传人安多,已有 个藏族为主的村落。目前六族的居住环境和同村 中其他民族基本相同,从庄廓外围观察,门顶的经幡 装饰是主要的民族标识物,而在汉藏杂居的村子里, 了修建的佛塔、雕刻的佛像,并有小型佛堂、寺院出 收稿日期:20U—lO一1O 基础项目:青海民族大学校级课题 作者简介:张海云(1975一),女,土族,青海贵德人,青海民族大学教授,法学博士。 73 ・ ・ 藏族院落的门顶基本没有经幡装饰,表面看上去和 汉族院落并无明显的区分。过去藏族院落中间竖立 有经幡或设有桑炉,现在保持这种文化传统的人家 越来越少,特别是新建乡镇下辖的行政村已取消了 过去寺属六部落每家都要做麻干粮,以各部落为单 位向塔尔寺上缴麻干粮和几包茶叶,隆奔族所在的 南村,无论是藏族家庭还是汉族家庭,在观经大法会 期间都要给塔尔寺上缴麻干粮和茶叶。塔尔寺附近 的雪巴族则在法会期间协助僧人完成晒大佛、转金 佛等佛事活动,并分享法会所得的布施。 玛尼杆。如隆奔族所在的国寺营村以前家家户户门 前立玛尼杆,现在只有两三家还立有玛尼杆。申中 族所在的群加上圈、下圈村、祁家族所在的三合镇冰 岭山村、雪巴族所在的哲科东岔、西岔村和米纳族所 冰岭山村的祁家族藏人信奉宁玛派。在田野调 查时,尽管村民自称是塔尔寺六族之一的祁家族,但 在的上、下兰冲村仍保持立玛尼杆的传统。过去,六 其主流宗教信仰并非格鲁派,全村信仰宁玛派。 族人家的堂屋中均设有一间小佛堂,现在有老人的 人家还保持这一传统,大部分人家都取消了佛堂,在 大房(正堂)中间设有佛龛(供桌),供有佛像、哈达、 净水碗等佛教用品。另外,老人们手中经常转动玛 尼廓落(经筒)和念珠,因现在农村家庭的日杂活较 多,老年人也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家务,因此经筒和念 珠也经常被束之高阁。 (二)佛事活动 六族的佛事活动体现在每天在家的佛堂祭拜, 每个月的寺院、玛尼康朝拜和每年的观经朝拜活动 中。据一些老人回忆,家中设有佛堂的年月里,长者 们大清早首做的事情就是清洁佛堂,点灯,换净水 碗,磕长头,一般磕108个长头。现在的家庭基本不 设单问佛堂,佛像和宗教用品陈设在堂屋的正上方, 老人或妇女在清洁卫生时顺便打理供桌,鲜见过去 年月中的磕长头等祭拜活动。每月的宗教活动主要 体现在初一、十五两Et,过去每逢初一、十五,就要到 村中或附近的拉康(玛尼康)去朝拜,月份中有宗喀 巴或是释迦牟尼的忌日,祭拜活动更为隆重。除此 之外,一年的民俗节庆中也举行规模不等的朝拜活 动。目前,春节是六族最为隆重的节庆活动,过去, 从过年的前一个月开始,六族藏人要到玛尼康念平 安经,现在只有少数人念平安经。除过年以外,许多 六族藏人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当地人称前者为“当 午”,后者为“八月十五”,在这些民俗节庆活动中,藏 传佛教的仪式、仪规等文化因子也日趋式微,体现更 多的则是汉文化对六族宗教信仰结构的影响和藏传 佛教仪式活动在六族日常生活中的弱化。 传统的佛教节日是六族宗教实践的重要日子, 塔尔寺每年在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和十月举 行五次祈愿大法会,其中十月法会是宗喀巴的诞辰 和忌辰法会,前四次法会被俗称为四大观经,藏语称 “加龙毛兰”、“伊未毛兰”、“哲贝毛兰”和“格未毛 兰”。法会期间塔尔寺内举行诵经、讲经、辩经、祈 祷、施供、布施、跳欠姆、晒大佛、转金佛等佛事活动。 六族僧俗积极参与四大法会的佛事活动,调查获知, ・ 74 ・ 二、汉文化和汉族民间信仰对六族的影响 从历史纵向考察,汉文化和汉族民间信仰对六 族的影响也日趋明显,以儒家思想和道教信仰尤为 突出。六族从明末清初起逐渐接受了部分汉文化思 想,孔子作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在六族的认知领 域显得非常陌生,孔子文化事象也仅出现在祁家族 的祁土司们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的孔子诞辰 会上,很多六族人家不知道孔子是何许人,但是体现 儒家文化思想的门征记忆和具有汉族民间信仰特点 的关帝崇拜在六族社会具有一定的考察价值。 (一)门征(木征)和关帝的调查 门征(木征)确有其人,是嘣厮哕的长孙①,宋赐 汉名叫赵思忠,当地六族人称木征为门征。在调查 六族族源时,当地人经常用这样的一句话解答,“我 们是门征的后代”,当问其祖先是从何处来时,部分 六族人和青海许多汉族的说法一样,说祖先是从南 京竹子巷发配而来。这是集体记忆重组的结果,部 分六族人无意中“借用”了青海汉族的族源记忆,同 样部分汉族也借用了六族的族源记忆,自豪地认为 是“宝贝佛爷的娘家人”。在六族人的话语系统中门 征完全被儒家化了,六族人心目中的祖先门征是一 个先穷后达的君子形象,有关门征的传说将儒家仁、 义、礼、智、信的人格理想传达得毕露无遗,地方话语 中的门征和历史上真实的门征已大相径庭,六族对 祖先人格的重塑传递出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另 有调查显示,祁家族所在的三合镇三合村以西祁土 司为首的上层人士有举行孔子诞辰会的文化传统, 会期在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日,这些风俗文化说 明了六族文化的细微变迁。 部分六族人也信仰忠义化身的关公。关帝或关 公是关羽的敬称,他不仅被尊为忠义之神,而且成为 财神、文神、佛寺护法神、梨园及秘密结社等的守护 ①木征者,华言“龙头”也,以其晌厮I岁嫡孙,昆地行最长,故谓 之“龙头”。载于《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刘尚荣校点,辽宁教育出 版社,1997年版,148页。 神【2]。祁家族大部分藏人和隆奔族部分藏人也信奉 关帝,尤其是清末以来,关帝庙的修建规模堪比村庄 中的玛尼康。1958年以后,关帝庙同其他庙宇一样 遭到了焚毁,至今未恢复,如今留有深刻记忆的关帝 庙当属祁家族所在三合镇三合村关帝庙和隆奔族所 在共和镇新庄村关帝庙。三合村关帝庙会从农历五 月二十三开始,会期五天,据报告人回忆,庙会主要 祭祀关羽,并演唱山陕戏剧,期间还要到古城崖的脑 山求雨。新庄村的关帝庙修建在河滩,当地人称大 庙。报告人讲述,过年时汉、藏在内的村民们先到河 湾的大庙举行朝拜活动,然后到拉康举行念经活动, 之后各自祭拜。关帝的文化寓意不仅出现在庙宇 中,还出现在新庄、上寺、三合等村的社火表演等民 俗活动中,上述几村受汉族民俗活动影响,民国年间 已有社火、灯影戏表演,桃园三结义的戏目是通常出 现的主题,在社火和灯影戏表演中经常性地传达忠、 孝、礼、仪、廉的儒家思想。同样汉族也受到了六族 文化的影响,以社火为例,汉族在表演社火时,首先 要朝拜山神,社火第一场演出要正对着山神(拉则) 的方向。关公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六族中已形成 一定的接受群体。这一文化事实说明六族对汉文化 的接受程度,对六族其他文化事象的调查也印证了 汉文化濡染的不争事实。 (二)“庙”的调查 六族所在村的庙宇分布呈现为汉、藏杂呈的格 局,多数村庄既有藏传佛教活动场地玛尼康,也有道 教信仰场地大庙(当地人对道教道场的称呼)。 以新庄村为例,至今保留着二世却西活佛阿旺 谢珠丹白尼玛于公元1816年(嘉庆21年)建成的拉 康(佛堂),拉康两侧分别是段氏宗祠和九天神母殿。 “文化大革命”以前,拉康的东面还有文昌庙,建筑规 模在当地居首,关帝庙修建在河滩,而九天神母殿是 约在3O年前有人从外地“请”来的,在方圆不到百里 的地方有数座不同宗教信仰的道场。调查表明,尽 管新庄是一个藏汉杂居的村庄,但在逢年过节或在 举行民俗活动时,藏汉信众既到道教庙宇举行宗教 活动也到拉康举行宗教活动。祁家族所在三合村和 隆奔族所在上寺村都呈现如上的多元宗教信仰特 征。现将六族村落的藏汉庙宇调查情况描述如下: 拦隆口镇上寺村的大型藏传佛教寺院是西纳 寺,道教庙和供的神位是龙王庙和福禄三天官、财 神、牛王、妈祖和娘娘。三合镇三合村有三个藏传佛 教活动场地,道教庙宇有玉皇阁三官殿、神母殿、面 子宫、护法殿、关帝庙、土地庙、龙王庙和四郎庙。多 巴镇国四营村的藏传佛教庙宇主要是山神庙,内供 玛欠、阿米增茂、惧易勒,道教的场地是凤凰庙。群 加上、下图村共有一个玛尼康,上新庄镇上、下账房 台共有一个玛尼康,另有静房一处。共和镇南村有 藏传佛教活动场地玛尼康,也有道教庙宇娘娘庙。 拦隆口镇本巴村有山神庙,内供玛欠,同时有道教场 地火神庙,拦隆口镇卡阳村有山神、无山神庙,道教 场地有文昌庙和火神庙。阳坡、阴坡、峡口村也是有 山神、无山神庙,道教场地是娘娘庙。李家山乡卡约 村无藏传佛教活动场地,道教场地是关帝庙,景阳乡 千树湾村有山神庙,内供白马山神,也有娘娘庙,景 阳乡兰冲村有玛尼康。 六族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主的宗教信仰结构在 发生变化,目前的趋势是随着藏汉杂居格局的形成, 道教文化元素在六族的宗教生活中处处可见,当地 人一般称道教庙宇为大庙。受六族宗教信仰的影 响,与六族杂居的汉族也接受了藏传佛教文化元素, 上述庙宇中存在汉藏文化元素共融的现象,例如,文 昌神在藏语中被称为“阿米尤拉”,是汉藏共同信奉 的神,卡阳村的文昌庙饰有经幡,新庄村的关帝庙中 供奉有哈达等。 三、其他民间信仰和禁忌 相比于藏传佛教信仰和道教信仰,六族的民间 信仰活动离不开对生产生活的关涉。调查表明六族 的民间信仰活动在1958年至1979年之间呈现出日 益弱化的态势,宗教政策落实后出现了部分民间活 动回潮的现象。 (一)山神崇拜 《西藏的神灵与鬼怪》在谈及藏地的山神崇拜时 这样写道:“在西藏,任何一座山峰都被认为有神灵 居于其上”[3],事实上,六族分布的地方几乎每一村 庄、每一部族都有自己的山神,山神崇拜以山神故 事、拉则祭祀等形式广为流传。调查显示,玛欠山神 是六族的最大山神,另有众多地方小山神。部分村 庄和山神名称如下:多巴镇国寺营村(隆奔族):玛欠 山神。群家上下圈村(申中族):阿米果什则山神;上 新庄镇白石头村(隆奔族):大小六位山神:娘勒山神 (宗喀巴轿夫)、阿嘉桑吉(父)、哈玛拉毛勒(母)、多 呼(子)、朋错(子)、达那勒(子);上台村(隆奔族):娘 勒山神;苏木什南村(隆奔族):阿米库什登、阿米觉 娜(女性神);东岔村(雪巴族):阿米夏克日(阿米玛 欠的大儿子)山神;上寺村(西纳族):阿米玛欠山神; 卡阳、白杨口、阳巴(隆奔族):分别是阿米扎拉、阿米 玛欠、阿米元排;约村(西纳族):白马山神(玛欠山神 的坐骑);景阳乡兰冲村(米纳族):阿米玛欠、脱拉谢 松。 ・ 75 ・ 西纳族、隆奔族和米纳族分布的村庄都信奉阿 水加以保护。 米玛欠(玛卿)山神,六族崇拜的玛欠山神实际上就 (三)家神和灶神 是藏地九大神山之一的玛卿波姆热。山神玛欠是东 家神是供奉在家庭中的神灵,其职责是保护家 方的神灵,宗喀巴所制定的宗教戒律介绍了玛卿山 庭平安、发财致富,六族人家普遍重视对家神的供 的崇拜形式,玛卿山神被尊为甘丹寺特有的护法神 奉。群家乡的上圈村普遍供奉华旦拉毛,也有个别 之一L4],在对玛欠山神的称呼上,有时加上“阿米”, 人家供奉别的家神。苏木什的南村和北村供奉的家 “阿米”(amyes)意为老者,是敬称。 神不一样,当地人称家神为佛爷,有些人家供奉塔毛 山神崇拜的具体形式是拉则祭祀仪式,六族各 佛爷,有些人家供奉拉毛佛爷,拉毛佛爷即华旦拉 地的拉则祭祀日期不完全统一。上寺村的山神祭拜 毛,是塔尔寺护法殿的护法神之一。新庄村的家神 和护青制度同时完成,每年种完庄稼后插牌(拉则祭 是旦坚护法,旦坚护法的神位是一张神桌,被称为桌 祀),定护青制度。国寺营村于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五 子佛爷。调查时经常听到某某家的家神厉害之类的 日举行献养活动,全村藏汉都参与。上、下圈村于农 言语,其中拉毛佛爷是最为厉害的家神之一,是一位 历的五月十五日举行祭祀拉则的仪式,当地人将拉 女性神灵。华旦拉毛的信仰在安多藏区极为普遍, 则称作俄堡,俄堡是蒙语,拉则祭祀中不献神牛、神 隆务地区的调查显示华旦拉毛能变换成不同的女性 羊,也不插箭,只煨桑、放炮、放鲁什达(1ungrta风 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六族的调查未曾显示出华 马)。白石头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祭祀山神,主要活 旦拉毛的这一特质。 动有点灯、献羊、放桑、上香等,在拉则祭祀期间制定 灶神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厨房之事,灶神的神龛 护青制度,并组成青苗会,负责田间管理、森林保护、 设在厨房锅台上边的墙上,六族的灶神禁忌是不得 纠纷调解等事宜。苏木什南、北村于农历五月十九 往灶坑内放置不洁之物,必须要保持灶坑的清洁,认 日举行山神祭祀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插羊皮(祭活 为烧破鞋、袜子、女人用过的杂物之类的行为都将会 羊,山神祭祀的类别中属于荤祭,也叫血祭)和点香。 遭到灶神的惩罚。六族也有腊月祭灶神的民俗活 有些山神嗜血,喜欢血腥祭祀,因此,信众以血祭取 动,具体时间为腊月二十四,和当地汉族灶祭的日子 悦山神。血祭是原始宗教的仪式内容,苏木什保留 相差一天,六族人将灶神亲切地成为“灶家阿娘”,有 了较为古老的民俗活动,除去每年一度的山神祭祀 别于河湟地区部分汉族对灶神的称呼,灶神在青海 外,平日里每逢初一、十五也要给山神放桑。 民间有“灶神爷”、“灶神娘娘”等称呼。灶神祭祀的 (二)圣水崇拜 具体仪式是腊月二十四日早晨炸十三个莲花状的油 圣水崇拜可追溯至本教早期,作为本教神灵的 炸饼,献在灶神神龛前,一般人家没有灶神神龛,就 鲁(klu)、年(gnyan)、赞(btsan)三神分别寄居于地 在锅台边上选个固定的地方,当作神龛,有些人家还 下、地上、天界。藏文史籍中的鲁泛指地下的,尤其 要献熟肉、上香。六族的灶神缘何为女性,这在丹珠 是水中的动物[5],霍夫曼在研究西藏的宗教时写道, 昂奔的研究中可找到依据,灶神在苯教著作中被认 鲁的最初住所是河和湖,甚至是一些井[6],鲁神的形 为是现实世界的国王什巴桑波奔赤与曲坚木杰莫所 象实际上是一种随意附身或者变为蛇、蛙、鱼、蟹的 生的第七女恰则杰莫,她是财神和母牛女神,也是马 精灵,并且无时无处不在,她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是 神、牦牛神、羊神、山羊神、门神等神之母[8]。因此, 人间四百二十四种疾病之源,瘟疫、梅毒、天花、麻风 在六族人的观念中灶神是女性神,因长期受周围汉 病等,无不与之有关,鲁神是带给人疾病和灾难的精 语方言的影响,故而灶神被称为灶家阿娘。 怪L7],受本教文化影响,藏人对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 (四)古甸与法拉 怀有敬畏之心,圣水崇拜体现的是原始本教文化在 古甸(skurten)是藏语,六族民间社会还有称为 藏人生活中的印记。六族的圣水崇拜遵守神泉禁 法拉者。“古”是“身体”的意思,“甸”是依靠、依着、 忌,忌向水中投放污秽之物,忌在神泉中洗不洁之 附体的意思,合起来是神附体于身体而传达旨意。 物。如安多地区享有盛誉的冰岭山村药水泉,每个 古甸是神附体的人,古甸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他人 泉眼有不同的治病功能,主治肝、胆、胃、肾,能消除 完成宗教实践,古甸可以接触并操纵超自然存在和 米粒大的胆结石,治愈率达8O 。冰岭山村每年都 力量,古甸们通常独自通过个人体验而获得此类力 有祭祀神泉的活动,泉眼附近有祭祀煨桑台。卡约 量和技巧,一般是在一种异常的意识状态下,得到某 村也有六族崇拜的神泉,名称分别是鲁玛尔和瓦隆 种幻想,这种幻想赋予他们力量去医治疾病、改变天 塔山泉,鲁玛尔至今仍是水汪一片,当地六族视为圣 气、控制动物的活动以及预言未来[9]。六族的古甸 ・ 76 ・ 由男性充当,过去,生病、天旱都要请古甸发神治病 古神的细致讲述,六族下马神村的猫古神禁忌远近 求雨。据统计,1949年前仅湟中县有法师(包括古 闻名。 甸)491名,1949年后继续跳神活动的有204名, 禁忌是民间社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而创造的 1954年后,跳神活动逐渐消失。 民俗文化,违反禁忌就会给人心理和精神上的不安, 西纳上寺村称古甸为法拉,法拉活动在上寺村 恪守禁忌会让人得到精神上的慰籍。猫古神信仰在 较为盛行,生病后要请法拉发神,挡雨雹时也要请法 1958年以前很普遍,后当成迷信被破除,近年来,猫 拉。祁家族三合村在四月初一举行香彩会,其间也 古神信仰出于半公开状态。猫古神信仰实际是一种 有法师跳“依傣舞”,抬轿子到护坡上插牌,轿子里抬 民俗禁忌,除此之外还有柳树精禁忌信仰,当地人称 的是三霄神母,并制定护青制度依照六族民间社会 大杨树为柳树,存活时间长的大白杨树在当地人看 的理解,古甸和法拉的性质一样,古甸是藏语,法拉 来成了精,因此,不敢砍伐,也不敢在大杨树跟前撒 似乎是藏汉混合,拉(1ha)意为神。而法师和古甸略 尿或扔秽物。这些禁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人 有所不同,法师一般指的是寺院里传达神谕的人,塔 们的不良行为。 尔寺大护法殿和小护法殿有法师,而古甸传达的是 结语 地方神的旨意,因此法师的地位比古甸高。受汉族 塔尔寺六族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影响,六族也请老师傅(阴阳先生)查勘坟地,近年来 藏传佛教格鲁派是主流宗教信仰,明清以来,随着汉 也出现了祭坟现象。 文化在塔尔寺六族所处的河湟地区的传播,道教信 (五)禁忌 仰和汉族民间信仰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塔尔寺六 民间禁忌(tabu或taboo)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构 族的原有信仰。至目前,塔尔寺六族还保持着古老 成部分,是一种普遍的民问文化现象。在六族社会, 的民间信仰和民间禁忌,在信仰领域,单纯性信仰已 民间禁忌和民间精怪信仰较多,民间精怪信仰往往 不存在,多元化和世俗性成为主要特征,表现在社会 以禁忌的方式出现。其中有猫古神、狗头神及柳树 生活层面,则是藏、汉、蒙等多种文化融合而成的河 精传说。在藏语中称猫古神为“特日(thevu)”,即河 湟文化特质。与中国内陆省份相比,显示出更多的 湟地区民间社会中的“魔鬼神”,有时青海方言中称 藏、蒙文化色彩,而与牧区相比,则显示出更多的汉 做“猫古神”或“狗头神”,是一种有邪气的神,成了精 文化比重,这也真正凸显了青海“内陆一边疆”、“边 的猫或狗被称做猫古神。在当地人的话语中有对猫 疆一内陆”这一地理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E13蒲文成.青海佛教史EM3.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Ez3E美]杜赞奇.文化、国家与权力——l90o一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4][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与鬼怪[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53U3[83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德]霍夫曼.西藏的宗教[z].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内部),1965年铅印本。 [9][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M].瞿铁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Investigation about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Six Tribes of Kumbum Monastey in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ZHANG Hal—yu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of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ing 810007,China) Abstract:The Six Tribes of Kumbum Monastey regard the Gelupa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natu— ral worship as their mainstream religious belief.With the changing of society,the six tribes’beliefs pres— ented the features of variety and secularity,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elief tha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are the mainstream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six tribes,the moral belief under the Han groups’cultural influence, the folk belief as well as folk taboos,etc.By the way,it made a general presentation of Tibetan society's religious belief in Hehuang area. Key words:The Six Tribes of Kumbum Monastey;religious belief;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