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5《大学语文》2011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大学语文》按照考纲,选取了从先秦到当代的优秀作家作品,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有一定的覆盖范围。课程内容以文学史的时间顺序和文学体裁来进行分类,分为十四章。每章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选择课文篇目,根据考纲的不同,具体的篇目数量也不同。每章的构成模式都相对固定,由概述和具体课文篇目组成。概述主要侧重宏观的文学史的知识,课文篇目侧重具体的作家作品。第一至十一章是学习和考核的重点,第十二章、十三章只要求一般的知识性了解;第十四章是写作,偏重应用文的模仿训练。作文的考核通常是记叙文、议论文、读后感、抒情文等,但也不排除应用文的写作,但其重点是写作,而不是知识。考纲的总体要求,是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正确掌握规范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能较熟练地掌握各种常用的应用文的写作技巧,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地学习并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七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题型一:判断题 (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题型二:填空题 (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题型三:选择题 (共2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型四:简答题 (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先秦两汉诗
人类最早的社会活动是劳动,故诗歌起源于劳动。原始歌谣的产生早于文字,故最早的诗歌就是人们的口头创作。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的一个源头。它共收入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的分别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共105篇,其中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分周、鲁、商三颂,共40篇。《诗经》主要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发展的基础。 2.《楚辞》:
《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体诗歌,这就是“楚辞”。奠基人就是屈原。“楚辞”一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汉代的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注本。“楚辞”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和典范,对后世诗歌和辞赋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鲁迅称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3.汉乐府:
“乐府”本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乐府民歌是汉代乐府诗歌中的民歌部分。它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貌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感情世界,是《诗经》之后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光辉成就。汉代乐府民歌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瞩目。它首创了完整的五言诗体式,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创作,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做好了形式上的准备,对五言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最重要体式之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都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突出:这组诗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强的叙事性,并能将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统一起来;它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性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它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在语言运用上,它虽明显表现出文人诗“雅”的特点,但又不是僵化的书面语言,没有人工雕饰的痕迹;它多用经过加工的口语,精炼准确,生动妥帖,言近旨远。明人胡应麟称其“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评说极为中肯。刘勰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预示着一个文人五言诗时代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作为早期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4、魏晋南北朝诗
建安(196—220)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是“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女诗人蔡琰。
复习提示: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是《诗经》、《楚辞》的历史地位。掌握“汉乐府”的定义及发展变化,掌握“建安”时期代表作家;了解《古诗十九首》的历史地位及艺术成就。
第二章先秦两汉文 (一)先秦文
先秦是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发展和达到繁荣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力大增,随之出现了激烈的兼并和争霸。文学上,“士”阶层成为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力量,他们纷纷出谋划策,奔走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解决社会问题;另一些人撰著史书,编纂文献,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供统治者借鉴。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促成了诸子哲理散文的繁荣。当时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而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兵家名家和杂家。主要著作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1.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确切地说,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春秋时期,周天子和各诸侯国均设史官,并开始了私人修史,出现了《春秋》以及《左传》《国语》等极富特色的历史散文。
《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之通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名著。它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战国策》所记以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铺张辩丽,夸饰恣肆,气势丰沛,是它最主要的行文风格。 2.先秦诸子散文与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促成了诸子哲理散文的繁荣。 春秋末至战国前期的诸子散文多成书于作者身后,由其门人及后学所辑,故多为语录体,或保留语录体痕迹。《老子》《论语》《墨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言行辑录的。该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学说。他提倡周礼,极力维持西周的奴隶制度及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表现了其政治上保守的一面;但他又提倡以“仁”为核心的新思想,反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力主节用爱人;宣扬仁德,力主加强人们的伦理道德修养。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等许多至理名言,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晚年主要贡献是整理修订《诗经》等典籍。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大师孟轲及其弟子合作的作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庄子》共33篇,其中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多是由门人和后子所作。全书思想、文风基本一致,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认为,其思想源于老子又有改变。他继承老子的辩证思想,但又将其发展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他提倡率直人性的自然人生,视“逍遥游”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他奉行明哲保身的贵生主义,主张自然、无为;他深刻批判黑暗现实,力主回到远古洪荒时代。《庄子》是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者,对后世文章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两汉文 1.两汉政论
两汉论说之文主要包括哲理和政论两大类。哲理论文如刘安的《淮南子》、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法言》和王充的《论衡》等。两汉的政论文指单篇流传的奏疏或专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晁错、刘向等人。其中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有《守边劝农疏》和《论贵黍疏》。 2.两汉史传
史传是汉代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领域,《史记》和《汉书》代表其最高水平。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各体有机配合,构成了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历史巨著。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魏晋南北朝文
魏晋时期,散文出现了新的气息。到南北朝时期,散文创作沿着两条道路演进:南朝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美文文体——以讲求声韵、辞采、对偶为特征的骈文;北朝则在汉化以后继续创作传统的散文,诞生了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这样的名著。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与散文是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亮亮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刘峻的《辨命论》、《广绝交论》等广为流传。
复习提示:重点掌握先秦文的概况,了解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主要代表人物、政治文学主张及作品。
第三章 唐宋诗
唐代诗歌繁荣主要表现在:诗歌数量多,诗人多;题材广泛;体裁完备;风格流派众多;艺术手法多样等方面。 初唐:
初唐诗坛有两大作家群:一是继承六朝以来“以绮错婉媚为本”的宫廷诗人,而是改革六朝诗风的诗人,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位优秀诗人,他们对六朝诗风多有批判,诗歌内容充实,诗风较为刚健厚重,对端正唐诗发展方向作出了贡献,但未能开出一代诗风。陈子昂更是明确提倡汉魏风骨及风雅比兴传统。 盛唐: 1.孟浩然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故山水田园是其诗歌最主要的内容。但他一生又没有忘怀世事,渴求入仕,故其诗中时常流露出仕与隐的思想矛盾。在唐代诗人中,能抛开初唐应制和咏物诗歌创作的局限,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风气之先者,首推孟浩然。他不仅在内容上将山水、田园与行旅等相结合,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开拓创新。他不以描模山范水为尚,而是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感情色彩融于景物之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语言平易清旷,形成冲淡自然而又不乏壮逸之气的艺术风格。 2.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在张九龄为相期间,王维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亦呈现出奋发昂扬的风貌。中年以后,致力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王维将归隐视为傲世独立的表现,把返归自然当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其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禅宗修养又令他心境空明,其诗自然美与心境美融为一体,创造出水月镜花般的明净秀丽的诗境。
孟浩然和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而又加以发展,将山水与田园紧密结合,形神兼备,达到诗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 3.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早年博览群书,学剑术,并有隐居经历,同时也有许多社会交往。大约24岁时出川远游,下江陵,游洞庭、金陵、苏、杭、越等州,后至扬州,再溯江而上,观云梦,后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定居安陆。然后开始为期10年的“隐不绝俗”的生活,为入仕进行了多方的干谒活动。天宝元年(742),因吴筠的推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三年,因谗被赐金放还。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后隐居庐山屏风叠。次年冬,永王李磷以抗敌为名,请李白入军幕,后李磷兵败被杀,李白因“附逆”获罪,流放夜郎,至白帝城遇赦。后流寓江南,直至病逝于当涂。
李白的诗歌不但表现了他的伟大抱负和思想历程,而且形象地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抨击上层社会的昏庸,揭露社会黑暗现实。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被称为“诗仙”。 4.杜甫
杜甫诗的艺术特色:
(1)“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是指杜甫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深沉郁结;顿挫则是指杜甫诗歌表现情感时的回环往复以及顿挫变化的音韵节奏。诗歌写自己在动乱之中身处异乡的悲痛,眼前景象萧森,心中思念故园。在写法上也富有变化,从不同方面对自己感伤的情绪进行描写,层层加深,跌宕多姿。 (2)这一首诗结构谨严,章法缜密。首联写景突出“萧森”的感受,而颔联则由“萧森”引出,写江间和塞上之景,紧扣“萧森”的主色调。颈联则由眼前想到往日、由巫山想到故园,这一联是情感主线的明确表述,在结构上也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3)情景交融。首联概括写景,在写景中直接抒发忧伤之情。颔联是借景抒情。颈联直接写漂泊之悲,而情景相生。尾联以景衬情,用写景收束全篇,景中含情,情尽在景中。
郭沫若同志在纪念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会上的开幕词里说:“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中唐:
1.韩愈、孟郊
韩愈、孟郊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尚奇崛、重主观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形成了韩孟诗派。 2.李贺
李贺的歌诗在艺术上,主要继承《楚辞》《九歌》、古乐府传统和接受齐梁秾艳诗风的影响。多以历史典故或人物来托古讽今,运用比物征事的手法,或以非现实的幻想,虚构神灵、鬼怪的奇特境界,追求出新,形成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称“李长吉体”。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被称为“诗鬼”。
3.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杜甫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传统,正式提出“新乐府”的概念。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地学习汉魏乐府,以浅*易的语言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如白居易《卖炭翁》、《杜陵叟》等。白居易认为,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且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诗歌还必须既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 晚唐:主要代表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李商隐9岁丧父,随母还乡,过
着清贫的生活。跟随堂叔学习经书和文章,“五岁诵经书,六岁弄笔砚”,16岁便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而知名。弱冠(二十岁左右),以文章拜谒牛党的令狐楚,楚很欣赏李商隐的文才,资助他上长安应考。由于朋党相争,成了政争的牺牲品。李商隐后半生大致是在幕府中度过的,享年不足50。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 宋诗:
1、北宋后期诗坛,影响最大的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有人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南宋中期,出现了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袤“中兴四大诗人”。其中杨万里诗歌多借描摹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性情,通俗风趣、幽默诙谐,形成风貌独特的“诚斋体”。
陆游诗南宋最有成就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诗、词、文兼长,尤以诗歌成就最高。其诗歌内容丰富,全面地反映了南宋中期的社会面貌,其中以表现爱国思想的诗歌数量最多,质量最高。诗中充满杀敌报国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反对妥协求和,讽刺投降派的文恬武嬉;抒写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慨不平,歌颂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同情北方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以及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田园诗、闲适诗也写得很有特色。
复习提示:掌握各个时期重要诗人的名号、代表作品,了解“初唐四杰”、“一祖三宗”等概念及代表诗人。
第四章 唐宋词
词最早产生于民间。民间词的广泛传播,引起了一些诗人的关注。进入晚唐,最有代表性的是温庭筠,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词名家的人。五代时期,西蜀是一个文化中心,一批文人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的创作。后蜀时,赵崇祚将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人的500首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也由此而得名。宋词分婉约和豪放,是就词的主要风格而言的,也是大略的划分,因此婉约和豪放也是相对的。 (一)婉约词派
北宋先有晏妹、曼几道、张先、欧阳修、柳永诸人,晏殊只是进一步将词典雅化。柳永在词的发展史上贡献较大,一是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二是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并使用铺叙手法,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秦观性格柔弱,情感细腻,擅长写“愁”。贺铸词较多地继承了晚唐五代花间词人的路子,以浓丽精致的语言写男女之情和人生愁绪。婉约词多写自己的生活和体验,维持“词为艳科”的传统,在对人的情感世界的体察和描绘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二)豪放词派
从民间诗到文人词,豪放风格的词时有出现,但这只是个别现象。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略、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辛弃疾不仅延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辛词的一大特点是用典,融会经、史、子书中的语汇、成语和历史典故,有书卷气。一部词史在唐宋时写了最灿烂的篇章,唐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串珍珠! 重要词人: 1.柳永
柳词在题材、体制及表现手法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发展和变化。其词之俗,更受市民阶层的欢迎,大大促进了词的普及;其词之雅,也更符合封建文人的口味,促进了词的进一步雅化。柳永是宋初成就卓著的大词人,并对宋词及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分化自他开始,而宋代的婉约清新派词人如秦观、李清照等,典丽精工派词人如周邦彦、姜夔等,无不深受其影响。柳永著有词集《乐章集》。 2.苏轼
苏轼诗、文、书、画俱成大家,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堪称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其词作豪放,描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作品或怀古咏物、说理谈禅,或言志怀人、抒情叙事,囊括了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苏轼词的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江城子》“十年生死”等。其中《江城子·乙卯二十日夜记梦》是一首悼亡感情真挚。 3.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其诗、文均有成就,而尤长于词。她著有《词论》一篇,论列北宋诸家词作,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竭力维护词体的独立性。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写封闭家庭生活中的闺情相思,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词风较为明快妍媚;后期作品多写自己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和亡国之痛,具有时代气息,词风较为凄凉哀怨。总体而论,她的词基本上是写她作为特定时代的知识女性的生活、思想及情趣,极富个性特征。在艺术上,她继承婉约词风而又有所创变。她极善于把精美的画面和极真切的情事结合起来,情景如绘;她极善于把婉约词家精工雅致的语言和经过加工提炼的生动活泼的口语融为一体,雅俗兼得;其感情真率,抒写尽致,比喻新颖,形象生动,形成清新流利、洁净自然的风格,后人称为“易安体”。
复习提示:了解相关作家的字号、生平、艺术成就、代表作品及派别等内容。掌握李清照的理论作品。
第五章 唐宋文
中国古代的散文,从《尚书》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两个散文传统:一是先秦两汉时期自然质朴、散句单行的散文传统,二是六朝时期辞采华艳的骈文传统。
中唐韩愈、柳宗元登上文坛,大力提倡古文运动。古文即古典散文,与骈文相对。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作家是唐宋古文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集以往之大成,又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使得古文的实用性、普及性、艺术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无穷的影响。
宋代的古文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中唐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北宋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是欧阳修。 重要人物: 1. 柳宗元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坛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文体和文风的革新。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散文包括论说杂文、人物传记、寓言故事和山水游记等。其论说杂文思想深刻,逻辑性强;人物传记写人状物,生动形象;寓言故事文笔犀利,针砭时弊。最有特色的山水游记,不仅语言清新秀美,描摹生动真切,刻画细致入微,富于诗情画意,而且借题发挥,寄托深远,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寓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 2. 韩愈
韩愈字退之,又称韩昌黎。韩愈在思想上尊崇孔孟儒学,排斥佛老。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关心百姓疾苦。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继承秦汉古文优良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文以明道”,主张创新,“惟陈言之务实”、“词必己出”。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雄奇奔放。 3. 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宋初以来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在他的领导和奖掖之下,三苏、王安石和曾巩,此起彼应,形成了我国古文创作的又一全盛时期。其散文叙事简括得法,说理畅达透辟,抒情委婉纡徐,章法曲折变化,语句圆融畅达。作品有《欧阳文忠公集》。代表作有《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秋声赋》等。他在《五代史伶官传序》里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
复习提示:本章应要求大家阅读并理解所选唐宋散文篇目,掌握古文运动,掌握“唐宋八大家”的成员及主要人物的政治文学主张。
第六章中国古代戏曲 概述部分: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种样式,如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许多地方戏,尽管它们的审美风格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 1.综合性 2.写意性 3.技艺性
(二)元杂剧体制与代表性作家作品
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四折一楔子”。元杂剧中的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等多种。科范是指剧本中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元杂剧剧本后面例有“题目正名”。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是元杂剧逐渐脱离宋金杂剧而独立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作品大约可分为四种类型:历史剧、社会剧、公案绿林剧和婚恋剧。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全是北方人,最主要的有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纪君样、马致远等。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其社会剧以《窦娥冤》思想成就最高,堪称一代悲剧之杰作。白朴的代表作是《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黄粱梦》等。
中期是元杂剧的继续繁荣和题材风格转化期,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晚期是元杂剧整体上走向衰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等,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到杭州,这一时期是元人开始总结杂剧创作经验、义素规律的时期,出现了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三部对后代元杂剧研究影响深远的著作。
元代统一中国后,流传民间的南戏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南戏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高明的《琵琶记》是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南戏振兴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三)明清传奇体制与代表性作家作品
明代南戏经过明初百余年的酝酿,随着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流播全国,至明嘉靖、隆庆时期,声腔愈变愈繁。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队伍,使南戏的剧本体制不断规范,音乐体制也逐渐格律化,剧本中的民间性减少,而文人趣味增加。嘉、隆时代的昆山人魏良辅,在吸收南北曲诸腔长处的基础上,改革了昆山腔,使之趋于谨严,彻底改变了南曲的民间风格。梁辰鱼按照格律严整的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标志着文人传奇的基本确立。李开先的《宝剑记》最
早以传奇这一样式反映了时代忠奸斗争的主题,和它随后出现的《浣纱记》、《鸣凤记》号称明代“三大传奇”。
沈璟编纂的《南九宫十三调》确立了传奇格律音韵的规范。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吴江派。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剧作家洪昇(杭州人)与孔尚任(曲阜人),二人被称为“南洪北孔”。他们分别选取唐代唐玄宗和杨贵妃、明末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历史故事,创作了传奇剧《长生殿》与《桃花扇》,书写国家兴亡之感,成为清朝一代最杰出的戏剧作品。
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作家创作的作品主要是关注现实的社会剧,显示了很强的平民色彩。李玉主要代表作品有《一捧雪》、《永团圆》、《人兽关》、《占花魁》等。 戏曲选篇: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集中地反映了崔莺莺复杂的心理活动。首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与心爱之人分别的痛苦。其次,表现了她对张生深切的关爱之情。再次,惧怕张生移情别恋。这一折的曲词共有19支,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莺莺丰富的感情世界,将难解的离悲与对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交织在一起,哀婉欲绝,催人下泪,更突显了崔莺莺的形象。
复习提示:本章是复习重点,要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概况有大致的了解,重点掌握元杂剧、南戏等代表性作家及作品,了解明清传奇体制与代表性作家及作品。
第七章 中国古代小说 概述部分:
1.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篇。我国古代小说中国小说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首先是形成较晚,成就很高。与西方文学相比,中国叙事文学的产生和成熟都晚于抒情文学。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其成就既不亚于西方的叙事文学,也不亚于中国的抒情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次是雅俗分流,双线并行。中国小说自始至终都分为雅俗两个系统。由这两个系统所决定,各自派生出本系统的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和表现形式。
再次是同中有异,风格独特。中国小说一直处于一种开放式、散点式的态势,情节、人物、心理各种小说因素都散落在不同时期的各种小说类型样式中。
2.中国古代小说按照时代先后大致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1)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属文言小说系统,分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两类。志怪小说内容大多以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为主,形式上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多见。虽略显稚嫩粗糙,但不少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重要作品有刘义庆的《幽明录》、干宝的《搜神记》、张华的《博物志》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唐代传奇: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传奇小说是在唐前尤其是六朝的志怪小说和逸史杂传类作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唐代新兴起的小说形式,它一般篇幅较长,叙事曲折细致,形象鲜明生动,讲究文采和意象,由晚唐裴铡的小说集《传奇》而得名。
初盛唐是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的传奇小说在题材上还没有脱离六朝志怪小说的藩篱,但在描写方法上已经开始有了新的摸索。主要作品有王度《古镜记》、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和张鷟《游仙窟》等。中唐时期,有元稹的《莺莺传》、浆防的《霍小玉传》等。 (3)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
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讲史家的话本称作平话,一般篇幅较长,讲的是历史故事。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等,有时也称作诗话。
话本是唐宋以来白话中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它有两个发展阶段。前期的话本多为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后期的话本又叫做“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话本和拟话本的基本体例包括入话、正文、结尾等几个部分。其语言包括散文体的叙述和部分韵文的穿插其间。 (4)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在明代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其中著名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明代中叶以后,章回体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西洋记》《金瓶梅》等著名作品。其中被称为明代“四大传奇”小说的有《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受《水浒传》影响,出现了以《杨家府演义》等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清代短篇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白话小说创作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成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压卷之作,它才用的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手法。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红楼梦》更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勉力,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颠峰。《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写。
除了长篇章回小说之外,明清时期的拟话本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冯梦龙的“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分别代表了拟话本小说和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清代清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大的是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明清文言短篇小说形成了几个小说系列:“剪灯系列”(包括瞿佑编创的《剪灯新话》、李桢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艳情系列”、“聊斋系列”(如沈起凤的《谐铎》)、“阅微系列”、“世说系列”、“虞初系列”等。
复习提示:本章复习时,要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概况(尤其是志怪小说和章回小说)有大致的了解,了解教材中出现的代表篇目及作家,重点了解宋元话本的有关内容。
第八章 现当代诗歌
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郭沫若的《女神》,传达着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开一代诗风,被誉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宗白华的《流云》被认为是“小诗”中哲理诗最优秀的作表,与冰心的“小诗”各领风骚。 “新月派”代表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闻一多有诗集《红烛》、《死水》。
“三美理论”是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借鉴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格律诗的要素,根据现代汉语特点进行的新创造,认为诗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歌在听觉上要有平仄、音韵;绘画美指诗歌应注意词藻,有绘画的色彩和意境;建筑美则主要强调诗歌在视觉上要注意诗节句式的整齐、匀称。这种诗歌理论对诗人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也使新诗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提升。
象征派诗歌代表人物是李金发、戴望舒。戴望舒的《雨巷》曾传颂一时,是现代诗的经典之一。
“现代派”诗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后围绕《现代》杂志的一批诗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等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其主要领导成员有鲁迅、茅盾、郭沫若、周扬等人。“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代表性诗人有殷夫(白莽)、蒲风(有《茫茫夜》、《六月流火》等作品)等。30年代成名的艾青和臧克家也是贴近现实、有强烈的革命使命感的诗人。冯至是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完全采用现代白话。
解放区“新歌谣”,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长篇叙事诗,是其中的佳作。
“七月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胡风为中心的作家诗人群,代表人物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等。这一流派的作品选集有《白色花》。艾青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等。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浞、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色,讴歌党与革命领袖,讴歌社会主义.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是常见的主题。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如郭小川的《投入火热的斗争》和《青纱帐一甘蔗林》,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和《桂林山水歌》等等。
以《王贵与李香香》起飞的“信天游”诗体,突破了以往民间传唱的“信天游”是简单的短篇,多以表达男女爱情的局限,使长诗具有中国气派。
新时期李瑛的《一月的哀思》、艾青的《光的赞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张志民的《祖国,我对你说》、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等等。
“朦胧诗”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作者。
90年代的“新生代”,影响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为代表的所谓“后朦胧”诗人,韩东、于坚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
复习提示:本章复习时要了解现当代诗歌的发展脉络,掌握现当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及诗作。
第九章 现当代散文
现代散文文体的发展与流变:
杂文,主要作家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懋庸、聂绀弩等。杂文作为短小精悍、富于批判性的批判文字,虽不是鲁迅所独创,但却在鲁迅这里达到了极至。30年代左翼文学主潮中,杂文更是成为了左翼作家擅长的文体,而鲁迅本人在三十年代的杂文创作更达到了鼎盛,多数作品都已经成为杂文史上的经典之作。鲁迅这种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杂文创作,被称之为“鲁迅风”,一直到四十年代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报告文学是现代散文史上崭薪的文体,是现代传播事业的产物。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瞿秋白的《俄乡纪程》。而“报告文学”这一名称正式由外国传入,并取得极大进展是在30年代。大量的优秀作品和著名作家出现,比如夏衍的《包身工》等。这些报告文学作品要么关注现实问题,要么着眼于战争或世界局势的瞬息变化,要么偏重风云人物的即时报道,非常有效地将通讯报道、人物特写、形势分析及叙事散文融合起来,成为一种信息容量极大的新型散文文体。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即《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优秀代表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邹韬奋的《萍踪寄语》和《萍踪忆语》等等。
现代游记散文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从内容上说,在传统的山水游记之外,增加了许多异域旅行记,如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小默(刘恩慕)的《欧游漫忆》、李健吾的《意大利游简》、郑振铎的《欧行日记》、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等等。
抒情小品散文是现代散文中最主要的文体形式。冰心、朱自清等人的抒情美文、周作人的“言志派”散文,林语堂的“幽默闲适小品”、“京派”散文,何其芳、丽尼等的抒情小品、“开明派”散文,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张爱玲的“流言”散文等等。现代散文“跨文体”的现象,比如散文诗,散文诗的代表作品是鲁迅的《野草》。文化散文指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取材和行文有着突出的文化信息,并在作品中引入人生和哲理思考的散文。代表作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等,将文化关怀与人生感受自然交融。 主要作家及作品——
《新青年》杂志的“随感录”,《小说月报》、《语丝》、《晨报副刊》等刊物是第一个文学十年(1917—1927)集中发表散文作品的地方。1924年,《语丝》周刊创立,周氏兄弟和林语堂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这一时期他们的散文被冠以“语丝体”。整个20世纪20年代,现代散文的收获异常丰富,有周作人的《苦雨》、《北京的茶实》;冰心的《笑》、《寄小读者》;朱自清的《河塘月色》和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等。
朱自清的散文小品在新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以美文的创作实绩,彻底打破了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说法。他的散文集《踪迹》《背影》《你我》大部分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朱自清20世纪40年代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随笔,主要收在1948年出版的《标准与尺度》与《论雅俗共赏》。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之一,早起的散文多写漂泊生活的艰辛,富自叙传的色彩。他的《零余者》、《感伤的旅行》表达了悲愤与无奈的情绪,他的另一类散文诗游记,《屐痕处处》《闽游滴沥》都是名作。
20世纪60年代,散文主要有三种模式:杨朔擅长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宏大的社会主体,主要作品有《荔枝蜜》、《海市》、《樱花雨》等;刘白羽常采用现实生活和战争记忆交织的叙写方式,其中《红玛瑙》他1960年重回延安时日记的摘录;秦牧的散文往往在纪实中穿插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如《花城》。 重点篇目:
《爱尔克的灯光》的结构线索
“作者在本文中将复杂的情感借助于两条线索的相交发展和特殊的抒情方式宣泄出来,明线是“灯光”,暗线是“长宜子孙”。一方面使文章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使文章结构曲折多变而又严谨自然,层次清晰。
本文标题为“爱尔克的灯光”,表明“灯光”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灯光”的作用就是充当全文的结构线索。开头的“逐渐暗淡的最后的阳光”为灯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于是出现了大门内亮起的“灯光”,接着出现了“我”幻觉中的“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姐姐和她的悲剧。第七自然段又写“我”由于对姐姐的思念,曾在梦里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又在上海睁起眼睛做梦,望着窗前发亮的灯,感到灯光在呼唤。最后在篇末又出现了幻觉中的灯光,这是“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的“我的心灵的灯”。作者就是这样以虚虚实实的“灯光”作为全篇的结构线索的。有了这样的结构线索,这篇散文也就不散了。
复习提示:了解教材中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爱尔克的灯光》中灯光的象征性及文章的结构线索。
第十章 现当代戏剧 主要作家及作品:
1906年,留学生李叔同等人受日本的欧化戏剧影响,在东京成立春柳社,这是我国最早的新式戏剧社团,该剧团公演的《黑奴吁天下》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
创作社剧作家田汉在20世纪20年代推出了20多部话剧,其中《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为其代表作。 曹禺的五个经典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现代话剧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其中
老舍的“小说体戏剧”代表作品是《龙须沟》和《茶馆》。其中《茶馆》是个三幕剧,每一幕表现一个不同的时代。《茶馆》在艺术上对中西传统的戏剧模式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
郭沫若在1926年就对历史剧的创作表现出格外的兴趣。抗战时期,他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六大历史剧”。
在延安解放区,20世纪40年代后,开始侧重以戏剧为突破口,出现了秧歌剧的高潮。《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新秧歌剧广为流传。
“文革”十年中,1967年《人民日报》第一次开列了“八个革命样板戏”的名单: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样板戏”的特点主要是:第一,从题材来源和艺术经验上说,大多数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或移植,如《红灯记》移植自泸剧《红灯记》和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第二,参加样板戏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和音乐唱腔、舞蹈、舞台美术设计等的人员,都是一时之选;第三,样板戏极大地利用了传统文艺样式(主要是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第四,一些样板戏具有民间文化的色彩。
复习提示:本章复习时,要注意重要的剧作家及代表作品,重点掌握革命“样板戏”的曲目及特点。
第十一章 现当代小说 现当代小说概述:
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载《新青年》4卷5号)是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代表了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是从此时起,鲁迅开始使用的笔名。
现代小说创作在30年代走向高潮,这时期除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小说大家之外,一大批青年小说家也纷纷登上文坛。形成有四大创作潮流。一是以革命文学组织“左联”为主的“左翼小说”,强调跟进时代,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作品追求强烈的宣传效果。在当时,这一类作品带有相当的先锋性,颇受青年读者欢迎。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光慈的《短裤党》、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丁玲的《韦护》、张天翼的《包氏父子》,以及萧红的《生死场》等等。二是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小说,领衔作家是沈从文,以及废名、师陀、萧乾等等。三是特别看重读书市场效果的“海派”小说,代表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新感觉派”也是“海派”的一脉。第四种潮流是“社会剖析派”,它也属于“左翼”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的分析指导创作,反映重大题材,用阶级分析方法剖析和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因为能充分满足时代的需要,这一流派在三四十年代乃至当代都有巨大的影响。茅盾是“社会剖析派”的领军人物,从《蚀》三部曲(包含《幻灭》、《动摇》和《追求》)到《子夜》,标志着30年代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子夜》分析与描写社会情状的现实主义成就,被认为是“社会剖析派”最具代表注的重大收获。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带有“革命”和“浪漫”的双重特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族制度剧烈冲突的角度。来写青年一代的反抗。
抗日根据地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的《荷花淀》以及赵树理的作品,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1949年到1966文革爆发,长篇小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形式,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等,短篇小说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小说”得名于此)、叶辛的《蹉跎岁月》、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等。稍后是“反思小说”,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蝴蝶》、张贤亮的《灵与肉》,等等。 主要作家: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现代散文家中被誉为“文化批评的杂文大家”。
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及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后期作品包括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来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
沈从文(1902—1988)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奇异的“湘西世界”。他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19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将这一表达推向了极致。沈从文一生出版有《月下小景》、《新与旧》等短篇小说集,以及《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散文作品。
赵树理(1906—1970)在艺术上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既让农民为主体的中国读者乐意接受,又能够反映现代生活,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与心理。其主要作品有《登记》、《三里湾》、《传家宝》、《锻炼锻炼》等。
复习提示: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重点掌握“左翼”小说的概况。
第十二章 影视文化
“影视文化”这一章有三节,一是影视传媒概述,二是影视艺术的主要样式,三是影视鉴赏与评论。本章只要求对影视艺术及影视文化有知识性的了解。 复习提示:本章内容大致了解即可
第十三章 汉语应用知识
了解汉语应用的基本知识,汉语规范化问题、汉字标准化问题;措辞基本要求在语言运用中,措辞主要应当依循的要求是纯粹、准确、平易、生动。造句基本要求、常见病句主要问题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复习提示:本章内容大致了解,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第十四章 写作
应用文主要有通知、会议纪要、调查报告、日记、书信、消息、编者按等多种形式。一般书信由称呼、起语(或问候语)、正文、收束语、祝安语、署名、日期等七部分构成。
复习提示:了解各类作文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格式、审题的要点,以及在写作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些毛病,以避免或减少在审题和写作中失误。
三、重点习题
一、判断题 1、《诗经》、《离骚》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的基础。( )
2、汉乐府诗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留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 3、《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四言诗的成就。( ) 4、郑光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洛阳伽蓝记》和杨衒之的《水经注》。( ) 6、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 7、《墙头马上》《梧桐雨》的作者是白朴。( )
8、黄庭坚是与苏轼同时期成就突出的诗人,并称“苏黄”。( ) 9、被称为南戏之祖的是《琵琶记》。( ) 10、《浣纱记》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传奇的基本确立。( ) 11、《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被称为郭沫若的“六大历史剧”。( ) 12、班固写作《汉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13、王维被称为“诗鬼”。( )
14、李白和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坛上的“双子星座”。 ( ) 15、盛唐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为孟浩然和谢灵运。( ) 16、《苦雨》《北京的茶食》是鲁迅的作品。( ) 17、《红玛瑙》是刘白羽1960年重回延安时日记的摘录。( ) 18、老舍的“小说体戏剧”代表作品是《龙须沟》和《茶馆》。( ) 19、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作家之一。( ) 二、填空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_。
2、明代四大奇书指的是________、 _ 、 、 _ 。 3、唐五代时在西蜀形成了_ 词派。 4、《红楼梦》原名____________,一般认为其后四十回为____________所续写。 5、《聊斋志异》采用的是“ ”的手法。
6、鲁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端。 7、“剪灯系列”包括瞿佑编创的《 》、李桢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 8、戏剧《茶馆》的作者是 。 9、________________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 10、《江城子·乙卯二十日夜记梦》是________________所作的悼亡词。
11、一般书信由__________、__________、正文、 、 、署名、日期七部分构成。 12、《庄子》一书亦称 ,是道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3、 既是我国最早的白话诗尝试者,又是我国早期白话诗的代表诗人,其代表作是《尝试集》。 14、后期的话本又叫做“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代表作品是“ ”和“二拍”等。 15、文学理论作品《神思》出自__________ 的 _。 16、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__ _、 、 _。 1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 。 18、《庄子》共33篇,其中 为庄子自著,外、杂篇是由门人和后子所作。
19、鲁迅是在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 时始用的笔名 19、受 影响,以《杨家府演义》等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 20、话本即是说话人讲故事所用的 。
21、宗白华的 被认为是“小诗”中哲理诗最优秀的作表。 三、选择题 1、“惟陈言之务实”写作主张的提出者是( )
A柳宗元 B欧阳修 C苏轼 D韩愈 2、孔子的思想体系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纵横家 3、作诗尚怪奇、重主观指的是( )
A王孟诗派 B高岑诗派 C韩孟诗派 D元白诗派 4、下列作品属于赵树理的是( )
A《边城》 B《鸡窝洼人家》 C《传家宝》 D《离婚》 5、现代文学中的左翼散文作家不包括( )
A茅盾 B夏衍 C沈从文 D唐弢 6、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建造起他奇异的()
A湘西世界 B商洛世界 C岭南世界 D版纳世界 7、王愿坚的小说代表作是( )
A《红岩》 B 《红豆》 C 《党费》 D《我们夫妇之间》 8.试指出下面哪一组是鲁迅的小说集( ) A《呐喊》《彷徨》《野草》 B《故事新编》《呐喊》《彷徨》 C《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D《呐喊》《野草》《故事新编》 9、下面不是李玉创作的作品是( )
A《一捧雪》 B《永团圆》 C《人兽关》 D《蜃中楼》 10、《战国策》的文风特点是( )
A微言大义 B艳富浮夸 C质朴平实 D辩丽恣肆 11、孔子晚年主要贡献是( )
A编著《论语》 B整理修订《诗经》等典籍 C编订《战国策》 D创作《诗经》 12、《长亭送别》一折,出自( )
A《西厢记》 B《琵琶记》 C《桃花扇》 D《长生殿》 13、不属于初盛唐的小说的有( )
A王度《古镜记》 B无名氏《补江总白猿传》 C张鷟《游仙窟》 D《柳毅传》 14、郭沫若哪部代表作被誉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
A《女神》 B《流云》 C《手推车》 D《罪恶的黑手》 15、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是( )。 A孙犁 B赵树理 C茅盾 D朱自清 16、田汉的代表作是( )
A《武则天》 B《放下你的鞭子》 C《霓虹灯下的哨兵》 D《获虎之夜》 17、《莺莺传》的作者是( )
A陈玄佑 B沈既济 C白行简 D元稹 18、《花间集》的编者是( ) A欧阳炯 B赵崇祚 C皇甫松 D韦庄 19、被誉为“燕许大手笔”的是( )
A姚崇 B张九龄 C宋璟 D张说 20、词集名《六一词》的是( )
A欧阳修 B梅尧臣 C王禹偁 D晏殊
四、简答题
1.简述《爱尔克的灯光》结构线索。 2.简述《庄子》的成书情况。 3.简述先秦文的概况。
4.简述文革十年的样板戏的特点。
四、参考答案及答题指导:
一、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答题指导:判断题主要考核文学常识、文章基本特点、古诗词句等,属于客观题,难度较低,但覆盖面较广。答题时一定要回忆已学知识,做到知识的准确完备。
二、填空题 1、《诗经》;2、《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3、花间词派;4、《石头记》 高鹗;5、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6、《狂人日记》;7、《剪灯新话》;8、老舍;9、元好问;10、苏轼;11、称呼、起语(问候语)、收束语、祝安语;12、《南华经》;13、胡适;14、三言;15、刘勰、《文心雕龙》;16、《家》、《春》、《秋》;17、孟子;18、内篇;19、《狂人日记》;20、底本;21、《流云》
答题指导:填空题主要考核文学常识、文章基本特点、古诗词句等,属于客观题,难度较低,但覆盖面较广。在填写答案时,务求准确,不仅内容要准确,对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诗词句等的书写也要准确。
三、选择题
1、C;2、D;3、A;4、D;5、B;6、D;7、A;8、C;9、C;10、A
1、D;2、A;3、C;4、C;5、C;6、A;7、C;8、B;9、D;10、D;11、B;12、A;13、D;14、A;15、A;16、D;17、D;18、B;19、D;20、A
答题指导:选择题也属于难度较低、覆盖面较广的客观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题的时候,如果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记得很准确,可以迅速从选项中将准确答案选出,这样可以节约做题时间;如果记得不是很准确,可以采取比较法和排除法进行选择,比较法就是具体比较各个选项和题目之间的关系,看哪个更靠近题目的意思,是题目要考察的知识点,排除法就是先将与题目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项排除,在剩下的选项中再进行甄别。比较法和排除法不是截然分开的,做题的时候应灵活掌握运用。
四、简答题
1、简述《爱尔克的灯光》结构线索。
答案要点及指导:作者在本文中将复杂的情感借助于两条线索的相交发展和特殊的抒情方式宣泄出来,明线是“灯光”,暗线是“长宜子孙”。重点结合文章谈“灯光”的线索引出的的文章结构。
2、简述《庄子》的成书情况。 答案要点及指导:(1)《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自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多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2)全书思想文风基本一致,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思想。请根据学过的知识详细回答庄子的主要思想。(3)《庄子》是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对后世文章的影响极为深远。
3、简述先秦文的概况。
答案要点及指导:先秦是中国古代散文产生、发展和达到繁荣的时期。先秦文主要包括先秦诸子散文和先秦历史散文。(着重回答这两个方面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主张、作品等概况。)
4、简述文革十年的样板戏的特点。 答案要点及指导:
第一,从题材来源和艺术经验上说,大多数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或移植,如《红灯记》移植自泸剧《红灯记》和现代京剧《革命自有后来人》;第二,参加样板戏创作的编剧、导演、演员和音乐唱腔、舞蹈、舞台美术设计等的人员,都是一时之选;第三,样板戏极大地利用了传统文艺样式(主要是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第四,一些样板戏具有民间文化的色彩。
答题指导:简答主要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简要分析或者对文学理论、文学状况的分析,需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在答题时也要结合作品举例说明。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1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