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
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八纲领”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 “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其意义简释如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大学》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论语》中关于务政的思想是“学以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
1、关于务政的对象。孔子认为只要懂礼、有道、正直,并具备一定的从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务政。也就是说,只要人具备一定的参政素质,诸如果断、达理、多艺就可以参政。
2、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也就是说在位不松弛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要带头、勤勉,办事不要松懈。从政者必须温良恭俭让。 3、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也就是说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张为他人接受,必须心意诚恳,行为端庄,这样你的主张就可以行得通了。
4、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即要求人们处理政务不要图快,贪图眼前利益,图快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贪图小利反而办不成大事。而应眼光放远,依次而进。另外,孔子还认为在处理政务时应当慎重,要深入实际,多听多见,了解实情,以免犯错误。
姜氏:褊狭昏愦,以私情干政。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郑庄公:阴险狠毒,工于心计。颖考叔:纯孝机智。
庄公,共叔段,姜氏,颖考叔的性格特征。(结合文章)
庄公:这一人形象较为丰满,既是个颇有远见,处事果断的政治家,又是个老谋深算,虚伪凶险的阴谋家。共叔段扩张自己的地盘,群臣觐见要求庄公除掉他,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且待之,体现他颇有远见。等到共叔段想要造反时,庄公闻其期,曰:可矣!体现他处事果断。从对共叔段的放纵到出兵讨伐,体现了庄公的老谋深算和虚伪凶险。
共叔段:贪婪愚昧。依靠着母亲获得封地之后不知道满足,肆意扩张自己的地盘,不把国家放在眼里,最后又想举兵造反,充分说明他的贪婪和愚昧。
姜氏:偏狭昏聩。庄公和共叔段同为其子,但他却偏爱共叔段,竟还想暗中协助共叔段谋害庄公,足见其偏狭昏聩。
颖考叔:聪明纯孝。颖考叔觐见,帮助庄公和其母亲和好如初,足见其聪明。他在与庄公吃饭时留下肉给自己的母亲,而自己不吃,足见其孝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