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遗传规律的知识点

2022-06-30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分离定律

一、概念

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 生物的 性状的 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在 后代中同时出现 _和 的现象。 2、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 的遗传,不发生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 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 的遗传,后代会发生 )

4、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 的性状,如豌豆的 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与 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色基因型是 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5、杂交与自交

杂交: 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 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 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补充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名叫做基因。

控制 1对 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如控制豌豆高茎与矮茎的D和 d 等。 控制 的基因,叫做非等位基因,如控制豌豆高茎与矮茎的D和 等。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 :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 ;具有易于区分的 。

(2)由 相对性状到 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 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 法

附:人工异花传粉的操作步骤:去雄(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 → 。

三、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定法。 测交法:子代 种表现型,比例是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第 1 页

自交法:子代 种表现型,比例是

花粉鉴定法:F1产生 种配子,比例是 四、方法、技巧

1、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自交:自交后代有性状分离,子代发生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分离出来的亲本没有的形状是隐性性状

杂交:不能自交时,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子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子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有性状分离时,与具有相同性状的亲代回交,有性状分离,该性状为显性,无性状分离,该性状为隐性。

2、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方法:

(1)当待测个体为动物时,采用 法。

(2)当待测个体为植物时, 法、 法均可,但 法较简便。(注意:用测交法要提前知道 关系。)

3、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

若亲代有显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一定为 性状(A_);若亲代有隐性纯合子(aa),则子代一定含有 基因(_a)。 4、由子代推断亲代基因型、表现型:

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 ;若子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 类型,即Aa×aa→1Aa:1aa;若子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 纯合子。

5、动物纯种的选育用测交法,植物纯种的选育一般用连续自交。

杂合抗病水稻Tt连续自交n代,杂合子Tt占的比例为 ,纯合子(TT+tt)所占比例 ,其中TT和tt各占 。 五、补充知识

10、孟德尔遗传实验需满足以下条件: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_相等_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的结合机会相等,基因有显隐性关系 ,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11、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中,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桶内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每个小桶内的两种彩球数量相等,抓取小球时随机抓取且暗箱操作,因为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1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具体步骤: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说解释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研究的中,认为豌豆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成对存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这个过程是假设(假设?演绎?验证?);将F1代植株与矮茎杂交,预期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1:1,这属于演绎过程。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第 2 页

五、连续自交问题

培育显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Aa 原始材料 AA 培育目标 一对相对性状控制 连续自交,连续选择,直到基本不发生性状分离 育种方法 自交代数 自交过程(原理) 杂合体 纯合体 0 Aa 1 0 1 1 AA 4 1 1 AA AA 4 8 1 1 1 AA AA AA 16 4 8 1 Aa 2 1 Aa 4 1 aa 4 1 1 aa aa 8 4 1 1 aa aa 8 4 1 2 1 4 1 8 1 16 1 2 3 4 7 8 15 16 2 3 1 1 Aa aa 8 16 4 1 1 1 1 1 1 1 1 1 AA AA AA AA Aa aa aa aa aa 4 8 16 32 16 32 16 8 4 11 11 1 1n1n1 n Aa 2 AA 2aa n2n 2n 222 (每代淘汰直到几乎不出现) (每代保留并种植) 多对相对性状控制 方法同上。纯合更加困难,育种难度大 后代纯合的速率 取决于等位基因的对数和自交的代数

2n1r 公式 x%(n)100% (n表示自交的代数;r表示等位基因对数)

21. Aa连续自交,选育AA,如果每代拔除aa,问自交十代时,AA占多少?99.8% 2. 计算AaBb自交,选育AABB,问自交十代占总数的多少? 24.9% 培育隐性基因(a)控制的优良品种

Aa Aa 原始材料 ×

培育目标 育种方法 aa

AA 自交,选择aa

Aa 淘汰 aa 保留推广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第 3 页

六、共显性、不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F1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

现叫做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时在F1的个体上显现出来,而不是只单

一的表现出中间性状,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共显性。

七、基因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 特殊形式 (一般形式) 显性相对性 并显性(MN血型) 亲本组合 Aa×Aa Aa×Aa 子代的基因型比 AA ∶Aa∶aa=1∶2∶1 子代的表现型比 显性∶隐性=3∶1 显性①∶并显性∶显性②= 1∶2∶1 AA ∶Aa∶aa=1∶2∶1 显性∶相对显性∶隐性=1∶2∶1 LM LN×LM LN LM LM∶LM LN∶LN LN=1∶2∶1 物种中存在三个以上等位基因,而每一个体只含两个等位基因或两个相同的复等位基因遗传 显性纯合致死 隐性纯合致死 单性隐性配子致死 单性显性配子致死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第 4 页

基因,基因之间存在显隐关系或其它关系。如ABO血型的遗传:IA、IB对i为显性,IA对IB并显性。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2∶1 AA∶Aa=1∶2 AA∶Aa=1∶1 Aa∶a a =1∶1 显性∶隐性=2∶1 显性 显性 显性∶隐性=1∶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 对 的 步骤 种亲本 交 纯种黄色圆粒 ×纯种绿色皱粒 子一代 交 子一代 交 F2性状 后代性状 比例 比例 现象F1性状 (F2出现 分离和 (后代出现 分离和 及 (正反交结果 ) 重组现象) 重组现象) 分析 (F1表现出的亲本性 状为 性状) P 黄圆 × 绿皱 YYRR yyrr ↓ ↓ 配子 YR yr 遗传 F1 YyRr 图解 黄圆 F1 黄圆YyRr ↓ 配子 YR、 Yr、 yR、 yr 2YyRR 2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①两对性状由 分别控制 孟德②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 ,表现 性状 尔 ③F1在产生配子时,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解释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 种: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 结合。 自由 控制 的遗传因子的 和 是互不干扰的; 组合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 的 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定律 决定 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细胞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学基 同源染色体 上的 等位 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础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第 5 页

P F1 黄圆 × 绿皱 YyRr yyrr ↓ ↓ F 1YyRr 1Yyrr 1yyRr 1yyrr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F2 1YYRR 1YYrr 1yyRR 1yyrr 配子 YR、Yr、yR、yr yr 9Y R 3Y rr 3yyR 1yyrr 2.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等位基因 自交 基因后代 型 表现性 测交 基因后代 型 1对Aa 2对YyRr n对 配子类型 种 种1AA:2Aa:1aa 2种 3显:1隐 种 种 (1:1)(1:1) 2n 种(1:1)n 种 详见上表(1:2:1)(1:2:1) 3n 种(1:2:1)n 4 种 9显显:3显隐:3隐显:1隐隐 n 2 种(3:1)n (3:1)(3:1) 种 1YyRr:1Yyrr:1yyRr:1yyrr(1:1)(1:1) 4 种 1显显:1显隐:1隐显:1隐隐(1:1)(1:1) 2n 种(1:1)n 2n 种(1:1)n 表现2 种 1显:1隐 性

遗传因子的发现复习知识点 第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