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2020-02-20 来源:榕意旅游网
《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心理学系本科学科基础课之一,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旨在帮助学习者较深入地了解心理学研究过程,理解心理学研究科学性的基本思想,掌握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清楚衡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指标,成为心理学问题的专业解决者。本课程有以下内容:心理学的科学特性,心理学的研究伦理,研究文献的查找和阅读,研究评价和研究设计,各类收集数据的方法,各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论文写作等。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给未知的问题提供科学的解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实证的思维模式。该课程对于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思政元素:和谐社会、礼让精神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位一体”目标的培养,在知识讲授方面,本门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对“心理学研究的选题、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掌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在能力培养方面,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学会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做到以下“四会”:一会辨别科学心理学和伪心理学。二会批判性地阅读心理学文献:会查找文献,会精读文献,会批判性地提出问题。三会做心理学研究:会根据现实问题需要和理论探索需要设计研究,会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会分析和解释数据。四会写心理学论文:了解心

理学论文的组成、论文各部分的作用、论文的写作模式和APA的论文写作规范。

在“四会”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模糊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在价值塑造方面,既关注学科的科学性,又重视其育人特性,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践行文明礼让:新交规的启示 一、案例(材料)简介

从瘦羊博士到孔融让梨再到六尺巷,这些故事家喻户晓,可是在当下“礼让”这一美德日渐式微。春晚的一首“六尺巷”使六尺巷游客爆满,各地也开始争抢“六尺巷”的名头,聊城、桐城等15个地方相继宣称“六尺巷”的归属权,而对“让三尺”完全抛诸脑后。交通方面,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至2017年期间,因不礼让行人而造成的交通事故高达1.4万起,伤亡人数为3898人,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量九成。

为了有效减少“生命线”上的人车冲突以及发扬“礼让”精神,“礼让行人”法规在各地推行——当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减速让行,并且交通部门进一步制定了责任认定细则。各地相继使用各种措施推行法规执行,主要措施有:①交警在人行横道前执勤;②LED屏幕显示未礼让行人的车辆牌号;③电子警察;④人行横道前印“车让人”字样。自全面实施“礼让行人”法规以来,因“未礼让行人”造成的事故明显减少。例如,当“礼让行人”法规在杭州实施后,杭州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连续八年实现负增长,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民对安全需求。但“礼让行人”似乎并未得到广大机动车驾驶者的认可,而是受到了驾驶者的抱

怨。在大部分城市,“礼让行人”法规实施效果虽初见成效,但并未深入人心,因未减速让行而导致的车祸时有发生。10月8日晚19点,赣州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刘某驾驶小型汽车未观察路面动静,过人行横道未减速让行,撞死一人,另一人于9日早还在抢救。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一些学者对“礼让行人”法规进行了解读。杨士林和杨菲楠探讨了人行横道前驾驶者礼让行人的正当性;并且阐明了我们交通立法的原则即为人行横道前机动车礼让行为人,交通安全优于通行效率、机动车应该为交通参与的弱者——行人保留必要的安全距离。肖嘉楠从机动车不让行的执法误区出发,指出了执法人员对“礼让行人”法规存在理解错误。交警会存在过分强调行人通行权、将行人过马路时的停顿行为排除在“正在通行”之外,并在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层次上面探讨如何走出执法误区。

法学界对“礼让行人”案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最高院指导案例90号“贝汇丰诉海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案”(以下简称“贝汇丰案”)。案件概述为:贝汇丰于2015年1月31日驾驶车辆遇行人正在通行斑马线,未停车让行人,海宁交警大队执法交警做出对其罚款100元记3分的处罚。“贝汇丰案”是全国首例机动车驾驶者行经人行横道未礼让行人被罚款案,一审、二审以及最高法院判决均支持因贝汇丰行经人行横道时未礼让行人而做出的处罚,为我国道路通行权类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杨士林、杨菲楠,2016),对行政和司法机关提供参照,“贝汇丰案”,明确了行人的优先通行权大于通行效率,明确了“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是特定时间段内连续的行

为,而不是某个时间点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将“贝汇丰案”作为指导案例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进行了背书。最高法院指导案例中裁判的要点是对安检规则的归纳,是在具体案件的裁判中,法官对法律进行解释的结果,是成文规范的具体化。可以说,通过法院判决使法规具体化、清晰化和明确化。

二、案例(材料)点评

(一)适用范围

根据“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设计,本案例适用于三大块内容。第一块:讲解“如何确定心理学研究的选题”,如从现实生活中选题;第二块:讲解“心理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如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第三块:讲解“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类型”如批判性研究、验证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等。 (二)思政元素

1.崇尚礼让精神。礼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继续发扬与传承。 2.构建和谐社会。在全社会推行“礼让行人”法规、增加“礼让行人”行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礼让精神的传承有关键意义。

(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礼让、争一时,可能带来的不可挽救的后果,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礼让的重要性,礼让是一种礼仪,也是文明的体现。 2.教学中通过实验设计,应用发散性思维,学生思考礼让的价值、礼让的影响因素和礼让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学生认识到交通中礼让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礼让的意识,文明礼让,从我做起。

(四)相关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反馈

首先,让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心理学研究的选题”,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来确定选题。引导学生思考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而引出交通礼让。

其次,布置任务,让学生走上街道,观察或体验“交通礼让”,分组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选题研究方案。

接下来,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针对自己的选题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头脑风暴法”,各小组之间相互点评。

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的点评和论证。

学生反映虽然交通法规定了“斑马线礼让行人”,但现实生活中,很多驾驶员对这一政策不能接受、不能理解。学生们还认为斑马线礼让行人非常重要和必要,有利于安全出行,纷纷表示要文明礼让,从自我做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