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 (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
“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 , 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 , 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诚能如是(________) ④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2)B
(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古今异义词,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走路”。
(2)语句意思是: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故停顿为: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3)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屏弃:抛开。弗:不。于:介词,用。
(4)甲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告诫外甥“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读书先静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不会理。”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故答案为:⑴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 ⑵B;
⑶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⑷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正误,要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推断,注意理解词语时要结合句子的翻译。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断句。考生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心得语法进行断句,注意平时要多读文言文,增强文言语感。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掌握基本的翻译方法,对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要正确翻译,注意句意的顺畅。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按照题干要求进行理解分析。 【参考译文】
甲文,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乙文,写给外甥奉以郎师川的信:自从告别以来,没有一天不怀念你。(现在)春风熏暖,想来你在处理公事之余,一定会放下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前不久你告诉我说:“自己一定要花费十年的功夫,修养身心探寻真理”,每每念此语我都会(无比)叹服。诚然能够按照这样(的志向)去做,就足以赶得上古(圣贤)人并配得上古贤的称号,洗刷先人的惭愧。然而学习必然要有规律方法,凡是读书,其中一言一句,都必须自己探寻意思并理解含义,才能体悟到古人用心的地方,照此行就不会白白浪费功夫。进一步想要寻求明白其中道理,就必须摒弃学习以外的各种贪念,才能获得全部功效。古人说:放纵自己内心,(不加防范),就会失去一切的善事。如果能把心克制并凝神静心在一处,则没有事情是不能办成的。读书要先让室内安静并焚烧香脑,让内心意念不要快速游动四散,这样才不致于无法理解言语之外的道理。少年血气方刚,如果照这样作,(即使)花费古人一半的功夫,(也)能收获倍于古人的功效。外甥(你)天性聪颖理解能力好,一定能够明白我说的话,所以一定要详细熟悉并努力做到。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三闾祠① ② (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②背城开。 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③犹动楚人哀! 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
【注】①三闾(lǘ)祠:位于潮南汩罗。②漠漠:这里形容荒凉寂寞。③岁时:节今。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骈死于糟枥之间________ ②是马也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 ④湘兰沅芷年年绿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京。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1处)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A. 问所从来,具答之。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孔子云:“何陋之有?”
(5)“英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オ”这两句是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国无人英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请结合乙文,赏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6)【甲】【乙】两文都在谈人才问题,【甲】文指出因为①“________”的现实,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终被埋没,推残;【乙】文中,作者认为是②“________”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答案】 (1)骈,两马并驾,一同;这样,指示代词;通晓;意指成长
(2)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3)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4)B
(5)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未有庸人不忌才
【解析】【分析】⑴(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这样的马。是:这样;③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④湘水、沅水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复一年,绿遍三湘人地。绿:变绿。
⑵翻译语句,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且,尚且。欲,想要。等,同样。安,怎么。故译为: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亡国恨:楚国灭亡在屈原死后。但屈原生前秦兵即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作有《哀郢》。楚人:后代居住楚地的人。哀:指对屈原的同情和崇祀。句意为:被流放到边远之地,亡国之恨难以消除,此时此刻好像楚国人一样对屈原的同情和哀思。
⑶句子划分停顿,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食马者”,在主谓之间断开。“而”是连词,在“而”前面断开。句子可断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平江远山极目回。”的意思是:放眼望去,但见江流蜿蜒,远山逶迤。句子可断为: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的特点是:……者……也,或……者也,……也。被动句中用:为、见、被表被动。倒装句常见的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是判断句,故选B。
⑸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正处于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⑹对文章内容的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中 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原因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乙文中,导致了屈原终被放逐的命运的原因是:“未有庸人不忌才”。
故答案为:⑴① 骈,两马并驾,一同 ;② 这样,指示代词 ;③ 通晓 ;④ 意指成长 。 ⑵ ①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国的愤恨,每年到这时,他的死都会引起楚人的伤心。 ⑶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平江远山/极目回。 ⑷B
⑸ 这两句诗化用典故,一方面回忆了当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当世的遭遇,言犹尽,而意无穷。
⑹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 未有庸人不忌才 。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结构的对称,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
⑷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⑸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句子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⑹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5.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援疑质理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 录毕,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 D. 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4)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引、提出;训斥,呵责 (2)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D
(4)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引,提出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既:已经;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 A担心;祸患,灾难。B向;跟随。C代词,代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来。
(4) “穷冬”属于季节, “烈风”“大雪”属于天气情况,这是属于环境描写。 结合语境分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说明天气非常的寒冷,但宋濂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还坚持去学校,从而表现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引、提出;训斥,呵责 ⑵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⑶ D;
⑷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⑷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 , 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 , 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 , 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①大梁:今河南开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④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喂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1)C
(2)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①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 遽 :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
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⑶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⑷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① , 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
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② , 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 , 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行县:出行属县。②以父立政: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③子其治事矣: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恩惠.⑤听:偏听,偏信。⑤居官:担当的官职。⑦不与吏让位: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⑧傅:推诿。④听微决疑: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越过) B.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偏袒) C. 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经过) D. 辞不受令(辞:言辞)
(2)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 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分析】(1)A.纵:放纵;B正确;C. 过:犯过错;D辞:推辞。
(2)例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意思是因为。A因为;B用,把;C来;D拿、向,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罚”,刑罚;“过”,过失;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不译。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从“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可以看出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从“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可知: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因而这两个人的共同点: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故答案为:⑴B;⑵A;
⑶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⑷ 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具体表现: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以”的积累。“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②作介词,相当于“用”,“把、拿”,“因、因为”,“凭借”,“从、由”,“按照”;③作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以致”;④通假字通“已”,已经。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⑶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南北雨泽各异。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故少陵谓“润物细无声”。而东坡诗
云:“春雨如暗尘,东风吹倒人。”韩持国亦有“轻云薄雾,散作催花雨”之句。至秋则霖霪苦雨,岁以为常。二浙四时皆巨风。春多大雷雨,霖霪不已。至夏为“梅雨”,相继为“洗梅”。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自此雨不周遍,犹北人呼“隔辙”也。迨①秋,稻欲秀熟,田畦须水,乃反亢旱。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此南北之异也。
(节选自庄绰《鸡肋编》)
【注】①迨:等到,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具答之 具:________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____ ③岁以为常 岁:________ ④霖霪不已 已: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B.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C.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D. 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余自南渡十数年间,未尝见至秋不祈雨。
(4)【甲】文“渔人甚异之”的“异”和【乙】文“南北雨泽各异”的“异”,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2)B
(3)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延、岁”都是古今异义词。
(2)结合句意及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为:西北春时/率多大风而少雨/有亦霏微。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指鸡鸣狗叫的声音。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余:我;尝:曾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4)结合语境分析,渔人前行时忽然看到一大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是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感到非常惊异,故“渔人甚异之”的的“异”是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 故答案为:⑴详细;邀请;每年、年年;停止 ⑵ B;
⑶ 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相互听见。②我自从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
⑷ 结合语境分析,【甲】文的“异”是诧异桃花林优美新奇的景观。【乙】文的“异”是南北降雨的不同情形: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结合语境分析,南北雨泽各异, 意思是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如何不同呢,下面就进行解释, 北方春季少雨,秋天绵延多雨;南方春季多大雷雨并延至夏季,秋天大旱无雨。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⑶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附参考译文】
中国南方北方下雨的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地区春季时,大抵多大风而少雨,即使有雨也是蒙蒙细雨。因此杜甫诗说“(细雨)滋润万物细细密密一点儿也没有声响”。而东坡诗说道:“春雨来时如同积累的尘埃,东风的猛烈可以把人刮倒。”韩持国也填有“轻柔的云,淡薄的雾,散作催花开放的春雨”的词句。到了秋天,就是久雨绵延,为多雨而受苦。每年都把这当成是常事。两浙地区四季都有大风。春天多打大雷,下大雨,久雨绵延不停。到了夏季先是“黄梅雨”,接着是“洗梅雨”。(人们)把五月二十日前后的雨称为“分龙雨”,从此下雨不再到处都下,就像北方人说的“隔辙雨”。等到秋季,稻子将要抽穗长熟,稻田地里需要水的时候,竟反倒大旱。我自南迁到江南十几年间,未曾见过到了秋天不求雨的事。这是南北(气候)不同的地方。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選,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马也(这)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吃) C. 执策而临之(马鞭) D.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 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 (1)C (2)B (3)B
(4)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解析】【分析】(1)ABD划分正确,C这句话的意思是: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出来,“才美”是主语,后边应该停顿,故这句话正确的停顿划分方法是: 才美/不外见。
(2)ACD理解正确。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这句话的意思是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这里的“食”是通假字,通“饲”,喂养。
(3)ACD理解正确。B 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 ,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直接原因。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这两句话的关键词语是:①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②且:犹,尚且。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5)联系现实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现实分析,
要成为“千里马”首先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这是从主观因素方面来说的。本文表达的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反过来说,就是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以千里称也。这是从客观因素方面来说的,联系现实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要成为“千里马”,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故答案为:⑴ C;⑵ B;⑶ B;
⑷ ①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②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像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⑸ 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
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思考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 , 为术甚
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 ,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 已 恤 饥 因 之 以 成 就 民 利 此 先 生 之 美 泽 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 【答案】 (1)D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解析】【分析】(1)A或许;有时。B快乐; 以…为乐。C用来;因为。D喜爱,爱好。
(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应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宴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流亡迁徙。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
恩惠。
(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 故答案为:⑴D;
⑵ 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⑶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11.古诗文阅读
(甲)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
[明]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 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 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注释】①练:白色丝绢。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③束发:年纪轻。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 请将文言词语 “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 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 ③壮心日灰 ________ 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
(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 酒 共 酌 意 致 闲 淡 亭 午 风 渐 劲 湖 水 汩 汩 有 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案】 (1)A.着; B.入; C.出 (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6)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此题在结合语境“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分析的基础上,文言词语 “出”、“ 入”、“着”填入文中空格处的顺序是:A.着;B.入;C.出。
(2)本题注意“左迁(降职或远调)”的正确解释。
(3)这句话的意思是: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因此其正确的断句是: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结合文本内容,“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激荡;“雪山汹涌”则描画浪潮之澎湃。
(5)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的意思是:雨后芳草萋萋,没有一点沙尘,溪水碧绿,沙滩平坦。春光明媚。这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芳草萋萋,静美清澈的特点。 (6)《泛舟后溪》用拟人手法写鸟鸣之声,诗歌通过写鸟鸣的声音似乎在恳切地挽留过往的客人,从而突出了雨后后溪的静美清澈。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出了面对静美之景时的欣喜之情。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A.着; B.入; C.出 ⑵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
⑶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⑷激荡(意思相近即可);浪潮(湖浪、波浪等)
⑸诗的前两句描绘了雨后沙尘被涤净,芳草萋萋,溪水碧绿,景物一新的景色,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⑹羊士谔看到雨后景物一新的景色,表达了对雨后后溪的喜爱之情,但听到杜鹃声,想到只有自己一人,又流露出寂寞之情,由景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变化,袁中道也是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他们都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都局限于个人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对语句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想象的能力。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在理解语句内
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现在的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摹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出朝廷外出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而我,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 , 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上曰:“必致极法。”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
(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
【注】①宪宗:唐宪宗。知:交好。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知:执掌。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④崔相群:朝廷命官。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文段【甲】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劝勉后主的?为什么要两次用“宜”与“不宜”? (4)文段【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甲】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答案】 (1)确实,实在;治理
(2)①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3)开张圣听、赏罚公平;反复陈说,恳切告诫。
(4)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诚”和“理”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3)结合选文关键句分析和概括, 【甲】第一段诸葛亮劝刘禅要开张圣听,第二段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可以看出诸葛亮劝刘禅要赏罚公平;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这里诸葛亮从正面告诉刘禅应该怎么做,而且从方面告诉刘禅不应该怎么做,这样反复陈说,言辞恳切,字里行间蕴含着对后主殷切的期望。
(4) 结合【乙】文中的事件分析,选段讲的是唐宪宗不因与同权德舆交情深厚真挚就对权德舆犯法的侄子网开一面,而是按律执行的事,可以看出唐宪宗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由此可知这个选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甲】文“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是讲的是赏罚公平的事。据此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确实,实在;治理
⑵ ①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②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⑶ 开张圣听、赏罚公平;反复陈说,恳切告诫。
⑷ 执法谨严,不徇私情的治国道理。“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赏析语言的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此处的语言赏析要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及人物的感情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所讲道理的能力以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结合人物的语言揣摩分析并概括文章所讲的道理。第一问解答后,第二问就非常简单了,只需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唐宪宗同权德舆(权文公:权德舆)交情深厚真挚,后来权德舆的本家侄子执掌福建地方的铁盐院(朝廷主管地方铁盐的机构),贪赃数额巨大,被朝廷掌管司法的机构下罪入狱并将罪行呈报皇帝。宪宗说:“一定要处以极刑(死刑)。”崔相群(朝廷命官)为权长孺求情说:“他是权德舆的本家侄子啊。”宪宗说“权德舆一定不希望他的家族子弟有贪污枉法的人,如果德舆在,他自己贪赃枉法了,我尚且也不会赦免,更何况他家同宗的下辈人?”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shān),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yé):同“耶”。 (1)解释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神弗福也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 ④元帝异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具以东渡意告之。
(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哪种描写来表现人物。【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赐福、保佑;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为什么;对……感到惊奇 (2)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福”“异”属于此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具:详细。意:意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3)结合鲁庄公的语言、行动进行分析,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以看出从鲁庄公在尽职尽责,政治上做到了取信于民,这是鲁国得以取胜的重要条件;战争中,听从曹刿的指挥,可以看出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当战争胜利后,鲁庄公虚心向曹刿请教战术,可以可从他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等,这些都说明鲁庄公不鄙。
(4)【甲】文主要是描写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乙】文主要是客、晋明帝、晋元帝的对话,因此这两篇短文都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结合晋明帝的语言进行分析,晋明帝当时只有几岁,当被大人问是长安远还是太阳远这个问题时,他第一次回答说是长安远,而且理由非常充分,这充分表现出他的机智、聪颖,他不仅聪明,还会随机应变,这从他第二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看出来,两次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迥然不同,但都让人很信服。 故答案为:⑴①赐福、保佑;②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③为什么;④对……感到惊奇
⑵ ①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②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⑶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⑷ 语言描写;机智、聪颖、机敏、聪明、随机应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附参考译文】
【乙】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百废具兴 具:________ ②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_ ③而或长烟一空 一:________
④把酒临风 把:________ ⑤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仁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文章有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答案】 (1)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2)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具”属于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为在朝中做官。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首先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然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就是把自己的忧乐与国家、民族和人们联系起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也要学习范仲淹的这种忧乐观,时刻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为国家和人们做贡献。 故答案为:⑴同“俱”,全、皆;昏暗;全;持、执;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⑵ 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⑶ ①(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②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在朝廷上做官),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偏远的江湖间(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则替君主担忧。 ⑷ 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当然,有的内容是直接表现主旨,有的内容则是间接表现主旨,一般这样的题都是要求分析后者的作用,这就涉及到文章的写作手法。因此本题要从写作手法方面分析材料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⑷此题考查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需要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观题,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刻内涵。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1)解释下列各句划线词。
①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________ ②居易累以忠鲠遭摈________ ③既复用,又皆幼君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 上悦之 , 召拜翰林学士/渔人甚异之
C.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 (3)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3处) 文 宗 立 召 迁 刑 部 侍 郎 会 昌 初 致 仕 卒
(4)《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如何“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请结合本文内容及《卖炭翁》,加以阐述。 【答案】 (1)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2)B
(3)文 宗 立/ 召 迁 刑 部 侍 郎/ 会 昌 初 致 仕/ 卒
(4)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易”:容易。“摈”:排斥,摈弃,排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项,前者“在”,后者“向”。B项,都是代词。C项,前者“于是,就”,后者“竟然”。D项,前者“因为”,后者“把”。故选B。
(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译为: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4)《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而文中“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等情节,也是在关心民生与时局,心系百姓疾苦。这些都能反映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观点的。
故答案为:⑴容易;排斥,摈弃,排挤;已经,……以后; ⑵B;
⑶文 宗 立/ 召 迁 刑 部 侍 郎/ 会 昌 初 致 仕/ 卒;
⑷白居易“达则兼善天下”,他曾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卖炭翁》就是通
过写卖炭翁的悲惨生活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也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在传文中因盗贼刺杀了宰相,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进谏。身居居庙堂之高时,关心民生,时局,心系百姓疾苦。后来,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谈论佛理吟咏古诗,“独善其身”,追求清静安闲的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
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