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催化对位效应名词解释

2021-12-12 来源:榕意旅游网
催化对位效应名词解释

反应在催化剂活性中心的配位界内进行的催化作用,或在总反应的每一个基元步骤中,至少有一个反应物是配位的催化作用。习惯上只限于使用可溶性催化剂的均相体系,及与其机理相似而使用不溶性的或负载型催化剂的相应多相体系。

简史配位催化作用一词首先由G。纳塔于1957年提出,先后发展了α-烯烃定向聚合用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和乙烯控制氧化用的钯-铜盐等催化剂。60年代,通过应用高分子载体或无机载体,使均相催化作用“多相化”。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能级图,使配位催化作用在理论上也有了发展。

原理配位催化作用的催化剂绝大多数是过渡金属的配合物或盐类,其原因是:①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前沿分子轨道都含有d轨道的成分,而且nd与(n 1)s和(n 1)p的轨道能级相当靠近,容易组成含d、s和p的杂化轨道,因而共有9个可以使用的价轨道。对于催化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活性中心的某些d轨道具有与反应分子(或其他反应基团)的反键σ轨道或反键π轨道进行匹配的合适对称性,从而对反应分子中待破坏的σ键或重键起有效的活化作用。同时也由于d轨道的参与,使得催化反应中许多基元步骤(如邻位插入,含金属的环状中间态的形成等)构成对称性允许的、低位垒的反应途径成为可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