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海花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0年第09期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3.根据诗句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 教学过程: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揭示诗题,初知诗人 请根据提示猜猜诗人的名字。 提示一:他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提示二:他一生为后人留下3000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
提示三: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是——白居易。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读出二二三的节奏。 3.指名读,齐读。 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1.借助注释,交流古诗的大意。
2.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段的景色?(黄昏和夜晚)
3.作者在黄昏和夜晚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残阳 江水 露珠 弯月) 四、想象画面,感悟美景 品读“夕照江面图”: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预设:“铺”。“铺”字表现出了阳光的柔和,斜射的方位,还有面积的广大、均匀。在读的时候,可以把“铺”读得慢一些,感受阳光照射水面面积广大而均匀。
预设:“瑟瑟”是一个叠词,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江水碧绿的特点,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除了这首诗,我们也能从其他诗中看到叠词的用法。比如“千门万户曈曈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其中的“曈曈”“青青”“郁郁”一下子就把春天的景色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多么生动啊!
2.想象画面,再读。 品读“新月初升图”:
1.当诗人沉浸在这夕照圖中,天色伴随着一丝遗憾拉下帷幕。仰望天空,他看见了—— 一弯新月,俯首草地,他看见了——晶莹的露珠。
2.诗中的“真珠”指珍珠。“真”和“珍”读音相同,意思也相同。这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比如《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意思是出现。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通“荫”,意思是树荫。
3.理解“可怜”,体会作者的心情。再读。 五、结合背景,体悟诗情
《暮江吟》这首诗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远离了党羽的纷争,心情会怎样?当他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心情愉快的白居易陶醉其中,挥笔写下了这首《暮江吟》。 六、激趣延伸,拓展阅读
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写了不少赞美杭州的古诗,比如《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杭州春望》《杭州回舫》……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搜集,了解了解,从古诗中感受白居易这段人生经历的各种滋味。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了解作者,解释诗题 1.知作者。
2.解诗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自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画出节奏线。 三、借助注释,初知大意 四、抓住字眼,赏景悟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在这两句中,有哪些表示方位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2.“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是指连绵的山脉。“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
3.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怎样才能读出庐山景色不同的感觉呢?(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看到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1)结合生活经验理解。
庐山是那样的雄奇、壮丽、险峻,相比之下,诗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视野就变得狭窄,一时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了。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
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呢?这两句又包含了苏轼怎样的心境?《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的意见,所以被宋神宗贬谪到了黄州。从朝廷被贬到黄州,苏轼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自己的身份和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诗人除了在探究庐山的真面目,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真面目。 2.再读古诗。
五、延伸阅读,拓展积累
我们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的收官之作,那么他在庐山还写了哪些诗篇? 《初入庐山》《过庐山下》……我们可以通过诗人一路走来的诗集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也能体会到诗人这一段时期的心路历程。 《雪梅》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诗题中的“雪梅”本指雪中之梅,诗中表现的是雪中之梅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古诗。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生自读,师范读,强调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梅花比不上雪花的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缕清香。) 2.诗题虽为“雪梅”,但表现的却是雪和梅。 四、品词析句,感受精妙 1.感受“梅雪争春未肯降”的趣意。 (1)这句诗中哪些字你觉得最有趣?
預设1:“争”。“争”字贴切、生动地描绘出雪和梅竞相比美、交相辉映的亮丽风景,同时为下文的评价做好了铺垫。
预设2:“降”。“降”字让这句诗妙趣横生,仿佛看到了雪和梅争得面红耳赤的画面。 (2)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把梅、雪拟人化,使梅、雪具有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
“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
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位文人墨客,能说说你为什么难以评议吗?
3.感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妙意。
(1)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梅花比不上雪晶莹洁白,雪花输给梅花一缕清香。)
(2)这两句诗写出了雪和梅都有未尽如人意之处,你如何看待诗人的这种评价方式。
表面上,作者写雪与梅都有未尽如人意之处,但不难看出,诗人心里既爱雪又爱梅,所以才不愿伤害两者中的任何一方。 4.体会整首诗的寓意。
(1)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和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配乐欣赏图片) (2)这首哲理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 5.拓展阅读。
推荐卢钺的《雪梅》(其二)。 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大家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想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
三首诗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诗人在细致观察后,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每首诗的前两句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
2.这三首诗又有什么不同点呢?请大家通过填写表格体会。 (作者单位:江西九江市双峰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