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学院 07金融3班 200730950312 卢丹青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课题。而金融自由化改革就是其中紧要的一环。本文从金融自由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表现以及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对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 金融自由化 表现 风险 建议
正文:
一、什么是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也称“金融深化”,是“金融抑制”的对称。金融自由化理论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使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的。他们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
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促进经济增长。
二、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表现
改革以来,中国金融迅速发展,短短20多年从形式上几乎走完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历程,呈现出一种外貌全新的金融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
利率改革首先从调整利率水平开始。中国存贷款利率水平在1978 - 1999 年间共调整了22 次,实际利率水平由原来的负利率转变为正利率。同时,改进了利率种类和档次,增收逾期贷款利率,挤占挪用贷款实行罚息,统一单位和个人存款利率,并规范了存款利率的计息规则。1996 年6 月,中央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在加权平均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市场利率——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1997 年6 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国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1998 年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1999 年放开对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 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对保险公司五年以上、3 000 万元以上存款实行协议利率,随后对于股票质押融资及其利率也在原则上放松了管制。2000 年成功实现了境内外币汇率的三项改革。利率已逐步成为中央银行加强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的重要手段。
2、金融服务贸易逐步开放
中国的金融服务业是1979 年开始对外开放的,至今在开放的地域、数量、业务范围上都有了很大发展。1979 —1982年,中国先后批准31 家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拉开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截至1997 年底,中国共批准建立了716 家外资金融机
构。1996 年12 月,中国正式允许外资银行在上海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1998 年8 月批准深圳市为第二个试点城市,并颁布扩大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来源的“四大措施”。因此,在国际金融动荡和亚洲金融危机及国际游资蓄意冲击中国金融市场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已成为一项表明中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立场的战略举措。
3、 混业经营初见端倪
近几年,中国开始对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出现了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1) 中央银行在1999 年8 月颁布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从事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业务; (2) 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在1999 年10 月又一致同意保险基金进入股票市场; (3) 中央银行与证监会2000 年2 月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为抵押,向商业银行借款; (4)《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从2000 年10 月起开始执行,商业银行可以买卖开放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贷款。这些政策转变表明,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政策开始出现松动,混业经营已初见端倪。
4、 资本帐户自由化程度有所提高
中国资本帐户自由化首先表现在放松资本流入管制。1979 年7 月,中国颁布《中外合资企业法》,批准广东、福建采取特殊的政策引进外资,拉开了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序幕。1986 年和1988 年分别颁布了《外资(独资) 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前者放宽了外资股权限制。1992 年以后,中国继续扩大开放范围,全方位、多层次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投资区域由沿海向广大的内陆地区扩展,投资的行业涉及到越来越多的经济部门。
1994 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消了外汇留成制度和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实施结售汇制,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了汇率形成机制,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为进一步的人民币可兑换改革创造了基本条件。在1994 年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6 年又推出了一系列外汇体制改革措施,使中国于1996 年底以前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增加了逃避资本管制的渠道,使有相当数量的套利资本以“合法”身份进出中国,提高了事实上的资本帐户自由化的程度。
三、中国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中国进行了二十几年的金融改革, 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远远未达到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高效化。中国金融机构类型较为单一, 数目较少, 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型, 不利于竞争和发展。在我国根深蒂固的金融抑制前提下,实行金融自由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使得中国金融自由化潜伏了很大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
1、利率风险。我国的利率是由官方确定, 带有较强的金融抑制特点, 不能准确地反映出资金的供求状况。虽然国家会根据经济的走势对利率作出相应调整, 但由于利率传导机制的滞后性, 使得利率作为信贷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近两年来, 央行连续八次调低利率,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为国企减负。可见目前仍有许多部门亨有特权,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汇率风险。人民币施行单一汇率后, 取消了官方汇率和对外汇率的严格控制, 人民币汇率根据外汇交易中心的供求情况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此情况下, 政府有义务保护汇率, 以维持对人民币的信心, 必需要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大量持有储备,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建设资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成本相当大。一旦资本项目开放, 则人民币将面临游
资的冲击。
3、流动性风险。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中银行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占80% 左右, 而储蓄主体在改革中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政府、国企变成老百姓。由于有国家担保, 老百姓基本上不存在担心提存的问题。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进行, 金融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加入WTO后, 国有金融机构不仅面对着国内同业的竞争, 也将迎接外国同行的挑战, 金融风险也相应增大。在此情况下人们的金融风险意识增强, 开始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收益等关注起来。典型的例子是海南发展银行由于支付危机而被接管, 虽然有其深层的经济因素在内, 但也说明了流动性风险同样存在于中国。
4、债务风险。中国企业资金的80% 来源于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 企业负债高, 经营效率低, 导致债务风险增加。主要表现为: 银行信贷资金周转慢; 国企间相互拖欠严重, 许多金融机构之间到期债务不能及时清偿; 国有银行经营困难。银企间的债务, 使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步履维艰。大量到期债务不能偿还, 银行不良资产急剧上升, 呆坏帐迅速增加。这一度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噩待解决的问题。
5、金融监管滞后。中国在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以前, 由于存在大量直接管制措施——存贷款利率管制、信贷方面管制等, 又因为金融机构数目少, 业务单一, 金融工具及金融创新较少, 所以监管环境较为稳定、简单, 监管相对容易。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后, 监管不能再直接干预金融机构日常业务活动, 同时金融机构数量增多, 竞争变得激烈, 业务开展得十分迅速, 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创新大量涌现, 使金融机构的环境日趋动荡, 监管变得困难。主要表现为: 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缺乏完善的会计、审计制度; 缺乏或急需更新有关对金融机构破产管理的法律; 没有完全遵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去监督银行业。
四、对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建议
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金融业发展很快, 但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尚未形成,金融业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与体制密切相关的系统风险仍然存在。因此金融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导致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甚至发生金融危机,但是发生危机的国家毕竟是少数,而且金融自由化也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唯一原因,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害怕金融危机而在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上踌躇不前。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甚至比贸易自由化还要大。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自由化的健康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推进利率市场化与外贸自由化,须走渐进式金融自由化道路。发展中国家推行外部金融自由化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国内金融自由化和外贸自由化都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 才可把外部金融自由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国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能力, 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金融自由化的进程。
2、汇率应向弹性更大的有管理的浮动靠拢, 最终实现汇率的自由浮动。中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缺乏弹性, 成为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 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货币政策, 抑制了投资, 增加了成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少资金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显然是对资源的一种闲置和浪费。当前中国应当加大汇率波动幅度, 实行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并向自由浮动靠拢。同时对资本流入进行限制, 其措施是采取对短期流入资本征税, 从而调节流入的资本结构, 减少具有高度投机性的资本流入, 使其能真正为我国经济服务。
3、 转变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机制。发展中国家巨大财政赤字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低效率的国企。我国国企亏损面相当大, 资产负债率相当高, 有很大一部分国企早已资不低债。由于缺乏有效的企业破产制度, 金融机构为保全贷款资产, 不断地向这些企业注入资金,
使得债务风险不断加大。在此情况下, 要保证金融秩序正常、稳健、有序的进行, 必须对国企等微观经济主体进行重新改造。因此必须要建立起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和动力机制、自我约束机制与发展机制, 推动企业走向市场, 增强其活力,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4、 加强国内市场秩序、法律信用等方面建设,积极做好金融自由化的准备。实行金融自由化必须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虽然金融自由化废除了扭曲市场机制的法则, 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然而, 金融自由化和与其相伴而生的金融创新在促进市场竞争和效率的同时, 也会使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威胁。只有在国内市场秩序、法制信用等大环境有所好转的背景下推行金融自由化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5、 金融自由化不是取消金融监管,而是要在推进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建立起适应金融自由化的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推行更加先进的金融监管方式。金融自由化对建立富于竞争、有效的金融体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必要的金融监管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在确保金融体系完全稳定的条件下, 高效的金融体系的效能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否则自由化的金融体系只能在短期内获得正效应, 其长期效应则具有不确定性。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下的金融自由化, 往往会与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相联系。不仅如此, 从长期来看, 金融自由化的负效应会逐步显现, 不断吞噬金融自由化短期的正效应。
参考文献:
[ 1 ] 百度百科——金融自由化
[ 2 ] 彭兴韵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11)
[ 3 ] 黄金老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9)
[ 4 ] 洪宁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评析经济科学》[J] 2002(6)
[ 5 ] 俞继莉,戴建中 《试论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J] 现代管理科学,2004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