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双喜”
“双喜”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剪纸艺术,小学美术教材中却未安排这一教学内容。我曾在小学劳技教材上见到过,不过也只是教了最简单的长方形直线剪法,毫无创意之处。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并赋予新的创意设计,形成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课例,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技巧和实践能力,是我设计本课例的宗旨。教学实践发现,学生是喜欢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年级:四年级 教学时间:40分钟 课型:造型表现 执教:李超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双喜”字的人文知识。
2、能力目标:能用多层折剪的方法设计制作出有所创意的“双喜”字作品。 3、情感目标: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折剪出有所创意的“双喜”字作品。 教学难点:“双喜”字的创作设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剪刀、胶水、剪纸作品若干、彩纸、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诗歌引入,启发联想,揭示课题。
1、闭目静听《双喜歌》,联想生活场景。 双喜歌:
“喜闻喜鹊报喜讯,喜天喜地喜迎门,喜糖喜酒摆喜宴,喜事喜办喜天
伦。喜听喜炮报喜音,喜迎喜娶喜结亲,喜连喜花摆喜堂,喜仪喜唱戏同心。今天喜明天喜,年年喜岁岁喜,月月喜日日喜,时时喜刻刻喜,春满人间处处喜。
公公婆婆喜,邻里乡亲喜,男女老少跟着喜,新郎喜新娘喜,喜日喜事喜上喜。喜鹊喜期报喜讯,喜日喜人唱喜歌。喜烟喜酒迎喜客,喜上加喜喜临门。逢喜贺喜喜不断,喜逢喜人逐笑颜,出出进进人欢喜。大家同唱喜字歌,喜气洋洋把酒喝!”
2、师生交流“囍(双喜)”在人们生活中的运用习俗。 [学生回忆并回答]
⑴婚礼中的运用:橱柜、门窗、墙壁、礼车、新娘的嫁妆上等„„ ⑵生小孩发红蛋时的运用。
3、大屏幕投出剪纸作品:“双喜”。 [学生欣赏] 4、 揭示课题:《美丽的“双喜” 》。 二、简介“双喜”字的人文知识。
1、有关“双喜”的由来。 [学生先猜测然后认真听老师的介绍]
“双喜”字的由来说法很多,最流行的一种说法认为“双喜”是由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所创。
相传王安石进京赶考巧遇征联,无意中成就了他人生中的两件大事:科举高中,金榜题名;又当上了某员外的乘龙快婿。王安石喜上加喜,趁兴挥毫,书写了两个并排的大喜字贴于门上。百姓十分喜欢这个吉祥又有创意的字,遇到结婚、生子等喜事时纷纷仿效,就流传至今。
“双喜”字不仅中国的百姓喜欢,连皇上也喜欢。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是清代皇上结婚的洞房,那里的墙壁和顶棚上,就贴着满族风格有双喜字的剪纸作品。
2、“双喜”图案的俗称——以“双喜”字为主体纹样的剪纸图案俗称“喜花”。 3、“喜花”的艺术特色。[学生欣赏并归纳] 学生欣赏剪纸作品后尝试归纳,老师总结。
“喜花”常与喜鹊登梅、莲花莲藕、戏水鸳鸯、龙凤呈祥等寓意鲜明的吉祥纹样配合使用,共同表达婚俗中喜庆的主题。
大红的颜色给人吉祥喜气的感觉。给喜事增添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三、诗歌讲解“双喜”字的一般剪法。 1、折:两次对折法。 [学生观察老师的示范] 2、画:注意开口方向;上下比例。 3、剪:认准线条。
四、分析“双喜”字作品的艺术设计方法。 1、“变一变”。侧重“双喜”字笔画的变化。 2、“代一代”。用某物某形替代“双喜”字中的笔画。
3、“加一加”。从减少难度出发,侧重“双喜”字上下的添加变化。 老师借助大屏幕和实物投影加以说明。 五、学生创作练习。 老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六、作品展示。
学生剪成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提供给同学一起欣赏,同学、老师作适当点评。那些获较多好评的作品请学生自己粘贴布置在模拟的大门上,增添更多的生活气息。 七、拓展与小结。 1、外形变化。 2、添加变化。
请学生欣赏具有外形变化和更多添加变化的“双喜”剪纸作品,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喜欢祖国的传统艺术。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装扮美丽的新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