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兰毅 学生姓名:李舒曼学号:200910030416 学院: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文为心声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也,怠未有之也。”(王国维《文学小言》)
王国维这段话表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如其人,人品决定文品。文学名人若想流传千古必须兼具高尚伟大的人格和风格高尚伟大的作品,如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四人,都是人格高尚伟大且作品风格高尚伟大的文学大家,不仅其锦绣文章被人千古传诵,其为人品格亦世代为人景仰。他们将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品行、伟大的抱负都凝聚在笔端,体现在字里行间。屈子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浪漫诗人屈原,他的诗歌,多以纵恣的文笔,表达其强烈而激荡的爱国情感。不仅如此,屈原还率性真实地赞美自我的人格;热情洋溢、淋漓尽致地咏唱神灵的恋爱;激昂慷慨、悲凉豪壮颂扬烈士的牺牲。《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其前半部分, 着重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在表现手法并非完全实写,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 ,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诗人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渊明指田园派诗人陶渊明,他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 ,“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并且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子美”指的是杜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由于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苏轼字子瞻,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四子的诗文,均自成一派,堪称伟大,足以流传千古。特别是其蕴含于作品之中和散发于作品之外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理想更让人肃然起敬。可以说,他们纵使没有杰出的作品,其人格也能够流传千古。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们的叛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因此,流传至今的端午节“赛龙舟”、“包棕子”等传统习俗,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更是对伟大爱国者屈子的敬仰。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推崇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是其人格气质的典型反映。林语堂先生曾说:\"其作品散发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顽皮,有时庄重,随场合而定。但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这就是苏轼作品魅力所在,生活的
感悟,真实的情感,给人艺术上的享受,更给人做人的陶冶。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从二十一岁步入宦海,便一直在政治漩涡中起伏,但无论是沉是浮,无论是朝廷高官还是带罪贬谪,他为人处世、做人的本性却从不曾改变。那得意时的淡然,失意时的泰然;那从政之直,为人之真,如松山风月,高超淡远,虽一生坎坷,但人品文品却永远高风亮节。而构成苏轼人格精神主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塑造了苏轼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仕途顺利时,他身上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精神十分突出;而被贬后,便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苏轼的人格魅力,显得格外鲜明突出。
作为田园诗派的代表,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与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喜爱的人生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之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大多数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但其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身感无所感的焦虑。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杜甫则一生都在汲汲求士,但他用儒家的传统思想要求自己,他希望通过仕途,达到自己兼善天下,济世救民的政治抱负,这可以说是他终生不愉的追求。但杜甫在追求的道路上却自始至终是一位洁身自好,不贪图享受的人,这也是他人格魅力的闪光点。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对先儒“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教诲十分尊崇。他因房琯案影响而被贬后,知道自己不能“达”,便毅然弃官,这是他洁身自好的表现。 在其诗《佳人》中有: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造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依修竹。
此诗是乾元二年(公元759)时,杜甫客居秦州所写,描写一位绝代佳人被丈夫遗弃后深居幽谷密林中冷寂无聊的生活情境。但佳人虽然清苦凄凉,却不改初衷,仍怀眷恋之情,并保持高尚的人格。诗虽写佳人遭弃的恋情,而隐喻的却是杜甫自己弃官后凄寂无依的情绪。其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说的是佳人十分注重修养和节操,她的品性之清洁,节操之美好就像山里的泉水一样清澈。虽然在这里说的是佳人的品性,但却是在表露杜甫自己知道不能在仕途上有所达,便毅然弃官洁身自好的高贵人格。名利是历代被仕人追求却看不透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不为名所动,又能远离物欲的诱惑,那么世上之事没有什么看不开的。杜甫自安史之乱后对功名已经看得淡薄,而在清苦的物质生活中,他还能以豁达的情怀不为物欲所累,这表现在《太予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这首诗中。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杜甫在成都杜甫草堂,某日,有一位来自长安的宫廷官员张舍人,因仰慕杜甫的人品,闲暇时去拜访杜甫。他第一次来看杜甫,不知带什么礼物才好,选择很久便取一条高级褥段送给诗人。这条绿颜色的高级丝织品,绣了非常美妙的图案:风涛汹涌澎湃,巨鲸摇头摆尾,在水中穿梭来往,逶迤不绝、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龙宫世界的景象。据说这褥段能够辟邪驱凶,睡在里面会使人感到神情爽朗,怡然自得。当杜甫招待张舍人,看到礼物时,这样描述这件宝贝: 客从西北来,遗我翠织成。
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 逶迤罗水族,琐细不足名。 客云充君褥,承君终宴荣。 空堂魑魅走,高枕形神情。
但当杜甫抚摸这件褥段,赞不绝口后,却婉言谢绝了张舍人的一片好意。杜甫对张舍人说:你的盛情和好意我心领了,但我不是什么贵人,只怕留着这床褥段,非但不能驱走鬼怪,反而会使我不详。更何况我这简陋的茅屋,摆放这样的物品,也极不相称。于是杜甫把褥段还给了张舍人,并题诗云: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貽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
从拒收礼品这事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后战乱频繁,干戈满地,而恰恰却是某些掌权的大官,利用自己的职权,千方百计搜刮民财,进行奢靡生活享受的时候。而杜甫他深知多财为患,不得善终的道理,对这些贪得无厌的硕鼠痛恨在心。因此他才不会接受这些不义之财,他将礼品奉还给客人,才感到踏实可靠,心安理得。虽然自己经济拮据、生活困难,但却不对不义之财有非分之想,这体现了杜甫安贫守节、知足长乐的高尚人格,这样的人格就是伟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杜甫的人格魅力因不为名利所动而更让人世叹赏。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四子之成就说明,要成就高尚伟大之文章,必先具备高尚伟大之人格。“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也,怠未有之也。”王国维斯言,信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