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2020-01-07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34卷2015年5月 第5期 情报杂志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Vo1.34 NO.5 May 2015 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周 飞 郭 韧 福州3501 16) (1..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泉州362021; 2.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网络空间已成为网民自我表达的公共空间,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场所,具有言论传播更加及时便捷、言论 更加自由、言论发表群体更加的庞大等特点,对我国的舆情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舆情有效的回应是政府公 信力和网络和谐环境建立的基础。基于博弈论的研究方法,面对网络舆情各参与人有各自的策略选择集,根据最大 化自身利益的目的针对网络舆情做出策略选择,建立起一个网民、政府、网媒多方参与的网络博弈场,用动态复制方 程分析多个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对政府的决策提出建议。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相 关策略。 关键词 网络舆情中图分类号(3203 多方博弈政府回应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15)05—0128—06 DoI l0.3969/j.issn.1002—1965.2015.05.023 Government Response Strategy to Network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Multi-game Zhou Fei Guo Ren - (1.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 2.School of Economics&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y,Fuzhou 3501t 16) Abstract Cyberspace has become a punic space for Interact users to express themselves,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he generalt type of public places in that where the communication is more instant,convenient with high speed,the participants in the communication Can express hemseltves more freely and more people are involved in the communication groups,which has a signiicafnt impact on he toverall pattern of Intemet public opinion in China.Wih tthe social public opinion space expanded,participant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have changed.Based on game theory,in response to the situation hatt each participant expresses himselfand chooses his own set ofpolicies and makes strategic choices according【o he tobjective of maximizing his own interests,a network of mulitlateral game is then set up,which in— volves government,netizens and intemet media,and replicator dynamics equation analysis is used tO select the participation strategy of each participant;each participant’S choiceisthen evaluated.Finally,accordingtheresults of gametheory analysis,some useful advices on appropriate government esrponses to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re given. Key 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ulti-game government response 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网民表达意见和诉 求的话语空间,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自我表达和政治 参与热情。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便捷性,网民在 网络中更倾向于自由的表达意见、情绪、态度和意愿, 来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中国的稳定与和谐。在群 体性事件中经过网络舆情扩大影响的事件占据越来越 大的比重。如何及时获得民意、了解民情,主动在未发 酵之前将问题解决,便要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转变工 作方式、创新行政管理。及时关注各种网络舆情事件, 而网友的积极关注引发网络的迅速传播和扩散,诱发 许多事件突出重围形成网民热议的网络舆情。近几年 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提升回应舆情的水平,运用网 收稿日期:2015-03-06 修回日期:2015—03—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网格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决策知识供需匹配研究”(编号:71271056)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理 飞(1984-)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网络舆情、电子商务;郭韧(1975-)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网络舆情、知识管 第5期 周飞,等: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129・ 络化手段化解危机、处理舆情、引导舆论,对安抚民心, 促进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为舆情表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也给政府 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网络舆情治理是现代政府工作 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政府参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政府预警机制研究。王青 等(201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E—R模型 给出了更加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的指标体系, 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来更有效地预测网络舆情的发展 趋势。王铁套等(2012)提出通过模糊评价法来构建 有效的指标体系并用实例证明了其有效性。b.政府对 网络舆情的引导。蒋洛丹(2012)以网络舆情的主体 的角度切入从政府、媒体、网民分析人手,抓住变围堵 为疏导和加强引导两大核心来讨论政府的网络舆情引 导机制。孔金英(2013)以传播学的角度切人从网络 传播的特点、传播的主体、网络媒体的交互三个方面来 探究网络舆情引导方法,形成网络舆情引导建议。C. 政府预处理机制研究。杜晚樱等(2013)从网民、网 媒、政府人手探讨了网络舆情扩散过程出现的问题,并 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d.危机应对策略研究。刘丽敏 (2011)从地方政府人手,分析了近几年的网络舆情危 机,并提出了危机处理方法和原则。此外,还有从不同 范围、个案对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例如对贵州瓮安、石 首事件的研究。也有从政绩考量、公信力构建、公关策 略、监管体制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 但网络舆情是多主体参与作用的结果,网络舆情 参与主体根据自身利益和其他舆情参与主体策略选择 的影响,选择不同的策略并不断地进行调整,推动着网 络舆情的演化。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从舆情主体的 角度考虑,刻画各参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充分认识到网 络舆情各博弈方的利益构成,从全面的动态博弈 角 度分析网络舆情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为政府科学地 进行策略选择提供依据。 1 网络舆情主体分析 网络舆情是由网络中的各群体在网络空间中进行 行为的选择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发展各个群体做出策 略调整,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政府、网民、网媒是网 络舆情中不可缺少的主体 。 1.1 网民网民就是指在互联网上活动的个人,网 民在网络空间中,发言、表态、交流等,构成了一个网络 舆论场。网络的特点造就了网民的特点。网络有直接 性、即时性、匿名性,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的发表言 论,既可以弱化发表人对言论真实与否、准确与否的责 任意识,又可以及时地与他人进行交换意见。故网民 随时随地地发表言论,经过网络的传播,有可能形成网 络舆情,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网民 是公民中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集合体。中国的网民现 状:以城市居民为多,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较 大,初高中学历的网民居多,网民月收入集中在中等水 平。故体现出网络群体的年轻化,多数属于社会的中 等阶层,社会责任重,压力大。 群体的特点也造就了网民的特点。个人难免成为 各种各样的群体的一员,个人心理会受到群体压力的 影响,从而对网络自由表达产生影响。个人认同集体 的某个部分就会导致集体认同,形成集体心理,进而形 成集体压力。存在着沉默螺旋和蝴蝶效应,使得网民 的言论的发展向某一个方向发展并出现逐渐加强的趋 势。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向他们提供观点、 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拒绝 。 1.2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依赖Irr设备开发商们 提供的技术和设备来传输、存储和处理音视频信号,是 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传播信息的新渠道…。网络 媒体中不同类型的媒体各有其特点,数字化的传统媒 体,以正面塑造社会为主,便向公众传播经过过滤的信 息,是公众处于被动、弱势的地位。而“新型媒体”,如 新浪、搜狐等一些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发布新闻、交流意 见的综合媒体,也具有大众传媒的功能和特征。同时 也由于“新型媒体”的影响而影响到传统媒体的自由 度,使得公众获得更多的话语空间,整个网络媒体体现 出更加自由倾向。 此外,网民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 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民在自媒体中充分体现了在网 络舆情中的主体地位。但网络媒体也存在一定的风 险,网络媒体在发布消息时缺乏必要的取证、核实、把 关,容易造成网络谣言的产生,或者被居心叵测的人利 用造成危害。 1.3政府部门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网络空 间也是公共场所,因此政府是网络空间的管理者。作 为网络舆情的管理者,政府扮演着多个角色:信息把关 人、信息求证者、信息引导者、信息危机处理者。同时 政府也常常成为网络舆情的讨论对象,舆情的主角。 就政府作为管理者而言,政府的多种不同角色就决定 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信息把关人是指 政府对信息的发布起到过滤把关的作用,控制言论恶 化,进行正面的宣传。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网络空间的 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得政府的把关人角色有所弱 化,同时政府又时常处于舆情的焦点上,更加不易通过 正面宣传来主导网络舆情。信息求证者是政府对网络 舆情中的事实进行调查取证,并告知网民,保证网民的 知情权的同时也防止网络舆情的虚假信息的传播而造 成不必要的损失。信息引导者是指政府在信息传播的 情报杂志 第34卷 适当时机应当做出表态或者给广大的网民以建议,避 免信息被扭曲或者网民被迷惑、欺骗。信息危机处理 者是在网络舆情即将造成伤害时或者已经造成实质性 的伤害时应当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免危机发生或者 减小危机带来的危害。 政府面对网络舆情或可以主动识别潜在的网络舆 情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即主动承担责任解决问题; 或可以消极地面对网络舆情,用含糊其辞、压制消息、 搪塞、欺骗网民,企图通过封锁消息来抑制网络舆情的 发展,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或放任网络舆情不管,不 对网络舆情做出反应,忽视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作 用。总而言之,政府在网络舆情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体现在推动或抑制网络舆情的发 展 ¨]。 2 网络舆情主体两两博弈分析 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博弈, 网民、政府、网媒之间彼此掌握着不同的信息,两两间 形成信息不对称,在网络舆情中互相影响,互相博 弈 。 2.1 网民与政府的博弈网民出于社会焦虑心理、 心情宣泄的需要、用户权利意识的觉醒及自我表达的 欲望等,使得部分网民自觉自愿地参加舆论博弈场的 构建。网民策略选择集{T,N}(其中T表示Take part in,即参与;N表示Nonparticipate,即不参与)。其中T 是指网民参与网络讨论,并加以关注、跟帖、转载的行 为,使得网络舆情进一步发展。N是指网民采取沉默 的方式,不对事件做出反应。 面对网络舆情政府也有相应的策略选择集{P,N} (P表示Positive,即积极采取措施;N表示Negative,即 消极采取措施,放任不管、不表态)。政府的积极策略 是指应对网络舆情政府能够采取重视的态度,积极主 动地采取措施,以免网络舆情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政府的消极策略是指政府采取回避、压制消息、撒谎的 方式来应对网络舆情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恶化或者政 府不重视网络舆情的,采取不管不顾任其发展的态度。 网络舆情中网民与政府的博弈可以形成四种博弈 策略组合[网民,政府]:[T,P],[T,N],[N,P],[N, N]。在网民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会试图 向网民传递与自己利益相一致的信息,并期望网民与 自己保持一致。网民会考虑信息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又或是否加以相信。政府在一些情况下,并不能满足 网民的利益预期,网民便会对政府的言论采取全面抵 制,一旦网民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即便是真实的信息也 很难让网民信服,网络舆情便更难加以引导和控制。 2.2 网络媒体与政府的博弈与传统媒体相比较, 网络媒体与政府的博弈规则发生了变化。政府只是多 元化传播主体的一部分,不再是拥有绝对控制权的力 量。网络媒体成了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为 了自己的利益希望最大限度地享有不受政府控制的自 由,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地加强对媒体的管理, 并期望媒体能促进政府的利益。为了自身的利益,网 络媒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积极地收集、整理、 传播网络舆情中涉及的突发事件,进一步推动网络舆 情的发展,进而获得政府监督的相对优势。政府作为 权利机构,需要网络媒体作为联络网民的一个重要的 通道。 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可以积极应对或消极应 对{P,N},网络媒体处于自身利益考虑本能地会选择 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相关法律法规、行 业规定、政府规定和各种利益集团的威胁,网络媒体也 会阻碍网络舆情的发展。网络媒体应对网络舆情的策 略集合为{D,H}(D即drive,表示推动网络舆情的发 展;H即hinder,表示阻碍网络舆情的发展。)。在网络 媒体和政府的博弈中,出现的策略博弈组合为[网络 媒体,政府]:[D,P],[D,N],[H,P],[H,N]。 一旦网络舆情得到了发展需要政府出来发言时, 政府如若采取说谎、模糊策略、无可奉告或者兜圈子的 方法来应对,网络媒体也许会做出适当的指引,使得舆 情激化。故政府最好是坦诚相待,与网络媒体合作,从 而达到合作式的网络舆情博弈。 2.3网民和网媒之间的博弈 网民的策略选择集 为{T,N},网络媒体的策略集合为{P,H},网民和网媒 的博弈的策略组合为[网民,网络媒体]:[T,P],[T, H],[N,P],[N,H]。在网络舆情中,网民是网络媒体 最终的消费主体,网络媒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最有效 地获得网民,网络媒体的长久的利益取决于网民的信 任。网络媒体应宣传正当的利益,不影响新闻的本质, 而不是掩盖或者扭曲事物本来的面目和固有本质,方 才能得到最广泛的网民的认可。 2.4其他两两博弈在网络空间中,除了以上的博 弈之外,也存在着其他的博弈,如媒体与网民的博弈、 网民与行业企业的博弈、行业企业与媒体的博弈等。 也存在一些群体的内部博弈,有网民与网民之间的博 弈,政府中一般部门与监督部门的博弈,行业企业中竞 争或者合作企业之间的博弈,以及媒体之间的相互博 弈等等。网民的社会问题引发的针对政府部门网络舆 情和由于企业的道德问题引发的针对企业的网络舆情 有极大的不同。在涉及企业的博弈中,政府是作为民 众利益和企业利益的调解者,只要公正地处理,网络舆 情就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如若政府处理不当导致舆论 焦点的转移,将矛头直指政府,那么此时网络舆情的博 第5期 周飞,等: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l3l・ 弈便转移到网民、网媒和政府的博弈中。在针对政府 的网络舆情中,行业企业几乎不参与博弈场。 3 网络舆情多方博弈模型 3.1模型的构建在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参与者 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断地改变策略,形成一个序贯 行进博弈场。在整个博弈场中,博弈的参与主体包括 多方,可以按利益的不同简单地区分为三个博弈方:政 府、网民、网媒。不同的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 阶段经过博弈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将网络舆情推 向不同的结果。 模型的一般假设: a.参与主体集合:政府、网民、网媒。 b.参与策略集合:在网络舆情中,政府的策略选择 集合为{积极,消极},网民的策略选择集合为{参与, 不参与},网媒的策略选择集合为{推动,阻碍}。 C.相关参数的设置,如表1所示。 表1博弈有关参数 参数符号 含义 g1 政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成本 g2 政府消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成本 政府消极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民众对政府信任的降低、政府形 象的负面影响及使事态恶化所带来的损失 2 政府消极应对时,网媒推动舆情的发展给政府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策略时,参与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 和对政府能力的认可等收益 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策略时,网媒推动网络舆情给政府 ‘ 带来的正面形象的树立等的收益 n 网民参与网络舆情,需要付出的时间、搜索、精力等成本 N 一 网民参与网络舆情,获得的认同感、成就感以及表达的自由等 收益 Al 参与网络舆情的网民获得来自网媒推动网络舆情的收益 ^2 参与网络舆情的网民获得政府采取积极策略带来的收益 B 政府消极应对给参与网络舆情的网民带来的心理落差等 m 网媒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的跟进、调查等成本 。. 阚媒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获得的网站点击率和广告效益的提 … 供等收益 网媒阻碍网络舆情的发展,要付出的信誉降低、网民关注度降 ‘ 低的损失 D2 政府采取消极应对策略时,给推动网络舆情发展的网媒的压力 d.各网络舆情参与者在策略选择上具有不确定 性,他们相互影响,并不断地进行利益的权衡,故各舆 情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就存在概率。于是假设概率相关 参数如下: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策略的概率是 ,采取消极策略的概率是(1一 )。网民参与网络舆 情概率是Y,则不参与网络舆情的概率是(1一Y)。网 媒采取推动策略的概率z,则网媒采取阻碍的策略的概 率(1一z)。 根据以上概念的界定和博弈假设,建立网络舆情 演化过程中政府一网民一网媒三方博弈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政府一网民一网媒博弈树 根据模型假设和博弈树确定出各参与主体的收益 矩阵,如表2所示。该表中的博弈策略和收益结果分 别对应政府、网民、网媒。 表2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政府一网民一网媒收益矩阵 3.2博弈过程分析政府可能因网络舆情的处理 成本过高而消极地应对网络舆情,并承担信誉下降等 的损失,但也有可能因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收益高于 处理成本而积极的应对网络舆情。网民和网媒也会根 据自身的利益考虑,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做出策略选 择,随时间的推进,网络舆情不断发生变化,各个参与 者都会通过试错、模仿、学习,不断做出策略调整,使得 各群体的选择达到均衡。 政府选择积极应对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积极), 政府选择消极应对策略的期望收益为u (消极),故网 民的期望收益为 ,,则: “1(积极)=yGl+ G2一g1 u1(消极):一), 2一g2一刎2 1= (yGl+zGz—g1)+(1一 )(一ytt)2一g2一 2) 政府积极应对舆情事件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等= (u。(积极)一u )= (1一 )[Y(G。+ 2)+z( +W2)一gt—g2] ①若y= 时 )= dx-0, 这意味着所有的X取值都是稳定状态。 ②若,,)鱼二垦 b.一 . _± 时,令 )=害=ⅡE 0, 得 :0, :1两种稳定状态。此时, l <0, 情报杂志 第34卷 Ⅱ l >0,则 :1是平衡点,则政府选择积极应 I :0 ③若,,( 二垦  )= dx=0时令,(,葸味看所有的Z取值都是稳定状态。 ②若 > 时,令厂( )= dz=0, 对网络舆情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 得 :0, :1两种稳定状态。此时, l <0, 0z I::1 眦得 :0, :1两种稳定状态。此时, 0  >ol,  :1l 1 >0,则 :1是平衡点,则网媒推动网络舆情 I :0 口 II <0,则 :0是平衡点,则政府选择消极应 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o 对网络舆情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网民选择参与网络舆情策略的期望收益为11,:(参 与),网民选择不参与网络舆情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11, (不参与),故网民的期望收益为u ,则: 11,2(参与)=x(A2+B)+ l+N—n—B u:(不参与)=0 ll,2=Y[x(a2+B)+zAl+Ⅳ一TI,一B] 网民积极应对舆情事件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y)=垡d t=y(//'2(参与)一M:)=y(1一,,)[ (A。+ 曰)+ l+^r一/7,一B] ①若X-- -_ 时, Y)=a y;0,这意 味着所有的Y取值都是稳定状态。 ②若戈> 二二_ 时,令,(Y)= =0,得 ),:0,y:l两种稳定状态。此时, ay II  y=1 <0, ay II y=0 >0,则,,:1是平衡点,则网民参与网络舆 情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③若 < 时,令,(Y)= dt=0,得 y:0,),:1两种稳定状态。此时, nY lI  y=1 >0, 0Y I  I=0 <0,则y:0是平衡点,则网民不参与网络 舆情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网媒选择推进策略的期望收益为1.L,(推进),选择 阻碍策略的期望收益为11,,(阻碍),故网媒的期望收益 为12,3,则: M3(推动)=xD1+ +,n—Dl M,(阻碍)=一),D u3= (xDl+ +,孔一D1)+(1一 )(一yD2) 网媒积极应对舆情事件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f(z)= dz= (1/,3(推动)一u )=z(1一z)( D,一yD +M一,n—D.) ①若 = 时, )= dz;0,这 ③若 <堕 时,令 = _0' 得 :0, :1两种稳定状态。此时, II : 1 >0, dr(z).,II::0  <0,则 :0是平衡点,则网媒阻碍网络舆情 策略是演化稳定策略。 4基于博弈基础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 在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因素,影 响着政府、网民、网媒的策略选择,若其中任一方的策 略选择都会影响另两个博弈主体的收益,三方的策略 选择是息息相关、彼此影响的。政府部门面对网络舆 情时,应充分考虑到其他主体的收益值和策略变化,在 博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4.1 以科学手段为基础。提高政府分辨和干预网络 舆情的能力在面对网络舆情时,政府要能准确判断 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目前状况中博弈各方的收益值, 判断舆情的趋势和走向,根据动态平衡方程判断在目 前的状态下舆情演化的动态平衡点。只有对目前形势 的准确把握政府的策略才会是有的放矢,并可通过对 舆情中的博弈各方收益的干预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政府要延长网络舆情的周期,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 降低网民参与成本/7,,和网媒推动成本m,或者增加网 民参与网络舆情的收益Ⅳ和网媒的预期收益 。减少 各级政府在网络舆情中采取消极策略时给网媒的压力 D 。降低政府采取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成本g。或设 法增加政府消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成本g ,同时增加政 府消极应对的损失叫。或者增加网媒推动对政府采取 消极应对措施的不良影响 。若政府要缩短网络舆 情的周期,通过增加网民参与网络舆情的成本n和网 媒推动成本m,降低网民、网媒的收益Ⅳ和 ,降低政 府消极应对网络舆情时给网民带来的失落心理 等。 此外还可以降低网媒阻碍网络舆情的损失D:和增加 政府给网媒的压力D 。 4.2完善网民规范。畅通其他诉求表达渠道通过 博弈分析可得出:网民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是希望推动 问题得到解决或者舆情得到宣传,不仅要承担自身花 费搜索时间、精力等成本n和因自由表达得到的满足 第5期 周飞,等:基于多方博弈的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策略研究 ・133・ 感、成就感等的收益Ⅳ,还要受到来自政府策略选择和 鉴于网媒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网媒的行为不 网媒策略选择的影响。如果政府完全放开,让网民在 网络空间中自由发言没有任何规则,那么相当于将网 民在网络空间中不用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发言表态的 成本n极低,甚至可以不加考虑。那么可能会出现谣 言四起,事实真相不清、捏造事实,造成网络舆情的迅 速发展。此时,若政府采取消极应对策略,那么无论是 政府的形象还是社会安定都会遭到破坏,无疑政府的 当可能会使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付出更大的代价。一 方面应将网媒规范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减少政府积 极处理网络舆情上的成本。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对网 媒的行为进行规范,增加网媒的推动网络舆情的成本。 政府对违规的网媒进行一定的惩罚,增加其推动网络 舆情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与主流网媒进行良 性互动,让网媒能够及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政府对事 损失是巨大的。对恶化的网络舆情,政府要采取积极 件处理的意见,减少网媒行为不当的机率。 的应对策略,主动调查真相,保证网民的知情权的同 参考文献 时,也可以获得广大网民的信任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如果网络舆情可以任意生成,那么政府积极应对 [1]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就要花费应对处理成本,过多的花费于网络舆情的处 社.2013. [2]刘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J].图书情报工作网 理,并不是明智之举。博弈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要网 刊,2011。12:54—59. 民的参与与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网络舆情的 [3]范如国.博弈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源头上加以规范,起草网民行为规范,采取实名制发言 [4]雷润琴.信息博弈——公民,媒体,政府[M].北京:清华大学 让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政府应当重视民众利益的 出版社.2011. 其他诉求渠道的畅通,让诉求可以及时、依法、合理的 [5]王国华,冯伟,王雅蕾.基于网络舆情分类的舆情应对研究 加以表达并得到解决,从而减少网络舆情的产生和激 [J].情报杂志,2013,05:1—4.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 化。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3加强网媒规范。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网媒是 [7] 方梦阳.网络媒介与公共危机中的公众表达[J].南京艺术学 政府联系网民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也是直指政府的利 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118-123. 益的强有力的传播工具。网媒面对网络舆情时,其策 [8]温淑春.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思考[J].社科纵 略选择也取决于其的收益预期。从博弈分析中我们可 横,2013,05:95—98. 以看出,网媒通过减少追踪调查成本发布成本rrg和减 [9] 张雅丽.当前网络舆论形势与政府引导[J].人民论坛,201l, 26:248—249. 小政府消极地应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压力D,得到增加 [10]魏丽萍.网络舆情形成机制的进化博弈论启示[J].新闻与传 网媒名誉提高、网站点击量和广告收入增加的收益 播研究,2010,06:29—38,l1O. 。如果网媒最后的收益预期是正值,网媒会积极参 [11]吴锋.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博弈机制研究[J].电子政务, 与和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否则网媒会阻碍网络舆情 2012,10:42—49. 的发展。 (责编:白燕琼) (上接第127页) 全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2(5):1—8. 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1):21—25. [19]胡朝阳.论网络舆情治理中维权与维稳的法治统一[J].学 [25]季 丹.中国网络舆情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 海,2012(3):114-120. 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 [20]曾宪平.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版,2012(4):48—56. 2011. [26]顾小云.我国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完善[J].中共山西省委党 [21]蔡中华,董德兵.我国各级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多维度思 校学报,2013(1):26-28. 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1):45—47. [27]郭兴全,韩伟.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现状、趋势与对 [22]中共宣城市委党校课题组.地方党政部门科学应对网络舆情 策[J].探索,2014(2):41—46. 的思考[J].理论建设,2012(5):103-105. [28]李燕萍,吴绍棠,郜斐,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23]李侦侦.浅议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J].黑河学刊,2014 政策的变迁、评介与走向——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 (7):78-80. 科学学研究,2009(10):1441—1452. [24]梁春阳,李习文.论党政部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J].图 (责编:刘影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