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6学年度调研考试
化 学
考试分析
海 头 二 中 2006年5月
1
2005—2006学年度调研考试
化学考试分析
海头二中 姜先树
通过分析找出教师教的不足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便改正教学方法。 一 、试题认识
1、 试题能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2、 试题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景中的问题。 3、 试题强化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化学实验能力考查。 二、学生成绩分析
1、基本概况:全校参考学生人数622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8分,优分率45.6,及格率72.4 。
2、从全校11个班中抽取4个班(8班——11班)作样本,分析其优分率、合格率、低分率如下:
表一:
成绩分段分布情况 班 级 三(8) 三(9) 人90数 58 55 分 13 11 13 14 51 80分 16 17 13 14 60 70分 8 7 10 8 33 60分 9 5 9 5 28 50分 4 7 4 8 23 40分 5 2 6 4 17 30分 3 4 2 2 11 30以下 0 1 0 2 3 均 分 合 格 率 优 分 率 低 分 率 75.0 74.6 74.1 74.3 74.3 82.8% 74.3% 78.9% 71.9% 74.5% 50% 0% 50.9% 1.8% 45.6% 0% 50.9% 3.5% 50.6% 1.4% 三(10) 57 三(11) 57 合 计 247 4、 从全校11个班中抽取样本1个班(8班)分析:
2
(1) 、参考人数及分数段:
参考人数58人,最高分99分,最低分37分。90-99分13人,80-89分16人,70-79分8人,60-69分9人,50-59分4人,40-49分5人,30-39分3人。
(2)、按考题分题失分人数统计(样本1个班58人) 表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失分 人数 1 1 4 1 14 25 10 19 17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失分 人数 7 9 4 9 35 14 6 11 14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失分 人数 29 38 47 25 17 36 43 29 28 题号 28 29 30 31 32 33 失分 人数 15 21 6 29 31 45 附统计一览表(见附页) 三、 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抽取样本一个班(8班),就学生失分较多的考题,将其失分的原因分析如下:
考题第6题,失分人数占全班人数43﹪,(以下简称失分率),主要错选选项C,其原因是学生将反应生成物理解成实验现象;考题第8题,失分率为32。8﹪,学生失分原因是对单质、化合物、混合物的概念理解不清或者对物质的俗称.成分不明确.考题第14题,失分率为本10.3﹪.
失分原因有;忽视了“无色”这个条件或未能理解“酸性条件”等.考题第19题,失分率50﹪,失分原因学生不会,分析图示考题第20题,失分率65﹪,主要失分原因是学生氢氧根离子和钙离子结和成氢氧化钙沉淀这种情况不知道。考
3
题第21题,失分率81﹪。失分原因在于:学生不能用鉴别出的物质在去鉴别其它物质。不会用两两混合的方法鉴别物质。考题第22题,失分率为37.9%。失分原因学生不会用“整体思维”解题,而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题,导致多数解不出答案。考题24题的第(3)题,失分率56﹒9%失分原因是学生错误地理解成C物质在T℃的溶解度来进行计算质量分数从而得到B>A=C的错误答案;考第31题第(3)小题失分率70.7%,主要原因是有的学生未理解盐酸具有挥发性,有的学生不知道F的作用.考题第33题,全班有45人不同程度地失分,其中有效数字失分14人,会解但解错答案的18人,其余13人不会做,失分原因,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会解题,分析问题能力欠缺,解题能力低,将数字解错,忽略有效数字等.
四、应对措施
根据考试成绩分析和学生成绩成因分析提出下列应对措施 1、 认真分析试卷内容,剖析评价试题并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1) 注重知识点的剖析 (2) 注意错因分析 (3) 注意拓宽知识面
(4)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 (5) 注意知识的深化 (6) 注意进行变题训练
2、 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注意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识记训练 3、 在教学中适当给学生补充适量的课外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 加强对学生课外学习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 他们树立信心学好化学.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