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就是无法与TA亲近呢?
无论和TA相处的时间有多长,两人的关系依然像是隔着一些东西,始终无法变得亲近。
也许你们经常见面,经常一起吃饭、逛街、玩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无论你们待在一起多久,也顶多只能从普通朋友成经常待在一起的普通朋友。
你大概也做过努力想要和TA变得亲近吧,但是对方却始终不接受你抛出的橄榄枝。每一次想要变得亲近的期望,都变成了必然的失望。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无法亲近呢?
01
阿特曼和泰勒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指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由不亲密走向亲密,会经历四个阶段:
摸索期(Orientation stage):点头之交;
情感试探期 (Exploratory affective stage):开始告白,针对一般事件;
情感期 (Affective stage): 开始谈到私事;
稳定期 (Stable stage):关系迈入高原期,可以相互预测情绪。
很多人无法变得亲近,就是因为他们与人的关系会长期停留在第二阶段感情试探期,没办法进入第三阶段——情感期。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从何而来?
阿特曼指出,自我坦露的程度是衡量关系是否亲密的重要标准。
自我坦露指的是,个体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观点的过程。
它由两个维度决定:一是谈论话题内容的广泛度;二是谈论话题内容的深度和私密度。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和身边的朋友越亲近,彼此之间聊的话题就越私密。或者说,正因为你们聊了很多私密话题,所以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
02
那么,如何通过自我坦露的方式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呢?
想要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①和别人成为“共谋”
一件事之所以被叫做秘密,就说明它只有少数人才知道。一旦一件事被公之于众了,就不能被称为秘密了。
当你把秘密告诉了一个人,那个人就和你拥有了某种“共谋”——即你们在做一件只有彼此才理解的事情,外人都无法明白。
这种关系的特征,可以是一个私密笑话、一个专属绰号,或者越来越强的联系感。
②基于“互惠原理”袒露自己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做的一切,即一种行为应该用一种类似的行为来回报。
你要率先进行自我坦露,成为行为的发起方,主动把自己内心的想法、个人情感等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对方。
对方在接收到这个信号后,出于“互惠原理”,TA也会适当地袒露自己作为对你的回应。
一旦这种互动呈良性发展,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慢慢变得亲密起来。
03
然而,使用“自我坦露”和别人变得亲近是有一定风险的。不要因为想要和一个人关系亲密,就毫无限制地主动进行自我坦露。
因为,你可能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①对方拒绝回应你的自我坦露
或许,你会和对方分享一些比较私密的事情,期待对方能有所回应。
但是,对方也许并不想和你分享自己的事情,毫无回应。
直到那时你才会后悔,因为自己掏心掏肺地说了那么多,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木讷和不以为然。
②对方不会帮你保密,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你的秘密
或许,在你向对方袒露秘密的时候,对方不但不会帮你保密,还会把它告诉其他人。
之后,身边的人几乎都知道了你的秘密,你的内心一定会很受伤吧。
因此,想要关系变得亲密,自我坦露的过程必须是双向的,仅仅一方坦露并没有什么用。
“做了这些,我真的和TA变亲密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化学反应的过程,自我坦露相当于催化剂。
合拍的人,能够快速产生反应;不合拍的人,无论怎么催化都不会有任何起色。
为什么我就是无法与TA亲近呢?这下你心里有答案了吧。
我希望,总有一个人可以让你放下心来进行自我坦露,也希望你的每一段内心独白,都能被对的那个人接受并回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