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家庭引导和学校指导的“双主体”心理健康指导体系。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46-001
初中生因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上发生了快速的生长变化,但心理上的发展却是相对滞后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加上社会阅历的逐步增加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面对考试、升学和各种社会竞争的压力时,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困扰,如何更好地协调自身学业和学校生活的关系,需要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力量及时疏导,使初中生能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和减缓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断乳期”和“危机期”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少年期,该阶段的特点是心理成熟慢于生理成熟,情感表达方式逐渐变得敏感、强烈
和脆弱。有心理学家将该时期称为“第二次断乳期”,儿童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反映出精神上追求独立的倾向,凸显生命的张力,开始强调自我意识,关注自身的内心世界;也有心理学家将该时期称为“危机期”,初中生由于快速的生理变化,带来极其不适应的状况甚至某种不安全感,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被多样的价值体系包围和困扰着,既要面对现实,又对未来充满期望,与外界关系处理不当将使初中生个体的心理呈现出躁动的状态,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社会学角度――“小社会”和“小问题” 作为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人类个体,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逐步社会化的阶段,开始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因此该时期是初中生在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世界变化的转折时期。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初中生处在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共同构成的“小社会”之中,学生在其中享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并相互施加影响,每个“小社会”各有一套各自的价值、规范、期待和社会行为,形成各自的社会环境,当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之间迁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摩擦而造成“小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我调试。因此,面对诸多的社会压力和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以凸显自身的个性,初中生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
“小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影响学习和生活,成为心理健康问题。
(三)教育者角度――家庭漠视和学校忽视 1.家庭对初中生行为心理关怀的缺失和心理健康引导的漠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关心孩子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健康和身体成长方面,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认为孩子天天在眼皮子底下,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不可能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一种盲目乐观的表现,其结果是孩子真的出现了心理问题却全然不知,即使知道了也是不知所措。
2.学校对在校生行为表现关注的失调和心理健康指导的忽视。中学作为教育机构,长期将对初中生的关注片面停留在学业成绩和升学考试等问题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各种社会生活中所暴露出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长期闲置,或并未设有专门的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人员,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尚未认识到心理指导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咨询沟通,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由于没有及时心理疏导而将心理方面的小问题积累成真问题。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综上,笔者认为应建立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指导体系,将家庭和学校作为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双
主体”,通过校内和校外两种主要教育力量的协同合作,共同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家庭注重引导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与经济关系为基础的面对面的生活群体,是初中生必须要面对的生存环境,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受家长控制,又接受家长保护,可以说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初中生的发展。因此,当初中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负起责任,起到循循善诱,逐步引导的作用。作为成年人,家长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平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多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会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成长的特点,总结处理心理问题的经验,并不断探寻解决问题的规律。家长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通过共同参与各种积极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加强心理指导,通过潜移默化的言语交流和行为示范,树立高尚的道德思想和远大的理想。 (二)学校注重指导
中学是受社会委托,对初中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有责任有义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
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通过校内多方力量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每名学生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督促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在日常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主动关心学生的各种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学校要和家长积极沟通,校方多向家长提供促进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根本,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使得双方共同解决初中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以实现国家规定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