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阈值
阈强度: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简称阈值。 二、内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三、反馈(正负)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相反,使原效应减弱或抑制。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原效应。 四、细胞物质的转运 单纯扩散 定义: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转移。 易化扩散 定义: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 → 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扩散。
主动转运 定义:小分子物质、离子由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的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入胞 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外 → 细胞内的过程
出胞: 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 → 细胞外排出的过程。 五、继发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六、动作电位概念机制
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产生机制:①去极化:主要是Na+通道开放Na+内流。 ②复极化:主要是K+通道开放K+外流。 ③后电位: Na+-K+ 泵发挥作用。
七、静息电位的概念和机制
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内外存在的内负外正电位差。 产生机制:1、细胞内外各离子分布不均 2、静息时细胞对K选择性通透 八、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横桥作用位点暴露→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九、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细胞容积/血液容积 ×1 ( 也称红细胞比容 ) 男性:40%~50% ,女性:37%~48%。 十、血浆渗透压
血浆总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300mOsm/L) 十一、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及血流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血沉:红细胞每小时的沉降速度。
男:0-15mm(第一小时末) 女:0-20mm(第一小时末) 血浆白蛋白提高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球蛋白和纤维蛋白降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风湿病、结核病、炎症、血液病,月经期时,免疫球蛋白增多使血沉加快。
十二、红细胞的生成(原料、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⑴ 生成原料:Fe2+ 蛋白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⑵ 成熟因子:叶酸 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还有雄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均可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十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 :1.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2.促进血液凝固
3.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十四、内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异物(胶原、玻璃、白陶土)激活启动因子(因子Ⅻ)。所有因子都在血液中。 十五、肝素与温盐水纱布促凝
⑴(粗糙面)纱布:是异物,可激活Ⅻ和血小板。 ⑵温度:增快酶促反应,凝血反应加速。 十六、心动周期七个期特点 时相 等容收缩期0.05s 快速射血期0.1s 减慢射血期0.15s 等容舒0.06-0.08s 张期压力 心房 心室 动脉 Pa 3)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成正变关系。但心率过快,心室充盈减少,使搏出量减少。 十八、心肌细胞生物电 时期 0期 1期 2期 3期 4期 时项 去极化过程 快速复极化初期 平台期 快速复极化末期 静息期 电位 -90mv+30mv +30mv-0mv 0mv 0mv- -90mv -90mv 机制 Na+离子内流 K+离子的外流 Ca2+的内流抵消了K+外流 K+大量外流 Na-k泵的作用 十九、心肌电生理特性 (一)自律性 1.概念:没有外来因素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2.自律心肌:窦房结:100次/分,房室结:50次/分,Purkinje纤维:25次/分。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 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恢复到静息电位越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越短,单位时间发生的兴奋次数越多—自律性高。 2)最大舒张(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20~-70mv)如绝对值增大, 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自律性降低。 (二)传导性 1.概念 2.传导途径: 3.房室延搁:心房的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到心室时,速度变慢,称房室延搁。 ①房室交界直径最细,传导最慢0.02-0.05米/秒,②节间束0.3米/秒,③Purkinje纤维直径最粗,传导最快1.5-4米/秒。 4.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①细胞直径②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三)兴奋性:心肌受到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静息电位和阈电位间的差距。轻度高钾血症,可使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则兴奋性增高。 2.钠通道的状态:备用(能激活)、激活、失活。 二十、心脏血压及形成原理 动脉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1.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 三个因素:充足的血量、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 2.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 ①心室收缩射血→遇到阻力→暂存在主A和大A→使主A和大A扩张→血压升至最高值称 收缩压。90-140 mmHg ②心室舒张停止射血→主A和大A管壁回缩把暂存的血液推向外周→保持管内的血流和血压→血压降至最低值称舒张压。60-90 mmHg ③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30-40 mmHg。 ④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 + 1/3 脉压。 二十一、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的因素分别是哪些? (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量:每搏量↑→血管内血量↑→对血管壁的压力↑ →收缩压↑↑ →舒张压↑ (2)心率:心率↑→心舒张期↓→血管内储血量↑ →舒张压↑↑ →收缩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流↓→血管内储血量↑ →舒张压↑↑ →收缩压↑ (4)大动脉弹性:弹性↓→动脉扩不开→血管壁的压力↑ →收缩压↑舒张压↓ → 脉压↑ 老年人A弹性↓ →缓冲力↓ →收缩压↑舒张压↓ ,但伴有硬化→外周阻力↑→舒张压↑ →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 (5)血量↓ →收缩压↓ →舒张压↓ 冬季洗澡,血容量不变可使血管容量变大使A血压降低,导致突然晕厥 (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心肌收缩力: 左心衰→左房血量↑→肺V血量↑→肺淤血→红泡沫痰 右心衰→右房血量↑→上下腔及肺V血量↑→全身淤血→全身水肿 2.呼吸运动: 吸气→回房血量↑ ,呼气→回房血量↓ 3.骨骼肌的挤压: 交替挤压促进V回流,连续痉挛收缩阻,阻碍V回流 4.体位改变:卧位变立位,因重力作用,心以下静脉血管充盈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二十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水肿的机制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 1. 毛细血管血压 ↑ 2.毛细血管通透性↑ 3. 淋巴回流障碍 4.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肝肾疾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发生水肿。 二十三、心血管的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中枢:延髓是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相对集中的部位叫心血管中枢。 (二)心血管神经支配 (1)心的神经支配 ①心迷走N末梢释放ACH与心肌M受体结合—K+外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阻滞剂阿托品 ②心交感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β受体结合—Ca+内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 、心肌收缩力↑ 、房室传导↑ (正性变时、正性变力、正性变传导)阻滞剂心得安 (三)血管的神经支配: ①交感缩血管纤维: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α受体结合—血管壁收缩。 ②副交感舒血管纤维:N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M受体结合—血管壁舒张。 二十四、降压反射 降压反射:当血压升高时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作用而使血压下降的现象称降压反射。 二十五、呼吸三过程 (1)外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二十六、呼吸肌 呼吸肌:吸气肌:使胸廓扩产生吸气运动的肌。 膈肌 肋间外肌 呼气肌:使胸廓扩产生呼气运动的肌。 肋间内肌 腹肌 呼吸辅助肌:深呼吸时才参于运动的肌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二十七、胸膜腔负压及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二十八、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概念: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生理作用: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三十、时间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 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量的百分数。(83%、96%、99%)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三十一、肺泡通气量 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三十二、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肺通气/血流比值:( V/Q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0.84) V/Q↑:无效腔增大(气足血少)—换气效率下降 V/Q↓:动-静脉短路(血足氧少)—换气效率下降 三十三、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数称血氧饱和度,约为75%,称为血氧饱和度 。 三十四、氧离区线及右移因素 1.氧离曲线反映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PCO2↑PH↓温度↑—氧离曲线右移,2) PCO2 ↓ PH↑温度↓—氧离曲线左移。 三十五、呼吸及化学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化学调节:1)血液CO2↑ 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80%)—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2)O2↓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O2↓延髓呼吸中枢缺氧—呼吸减慢最终使呼吸稍微加快。 3)H难以进入血脑屏障,只能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加深加快。 三十六、肺牵张反射 (1)肺扩大反射:肺吸气扩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兴奋——通过吸气切断机制——吸气N元抑制——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2)肺缩小发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不足——通过迷走N传至延髓——吸气N元抑制解除——呼气转为呼气。 肺牵张反射有明显种系差异,兔子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将会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成人不明显,新生儿明显。 三十七、吸收 吸收:被消化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三十八、胃液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作用:①杀菌作用②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适应的酸性环境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三十九、胃容受性舒张 容受性舒张:在进食时通过迷走N反射地使胃底和胃体部分的胃壁舒张准备接纳入胃的食物称容受性舒张。 意义:完成容纳,储存功能,保持胃内压的恒定 四十、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一)胰液及其作用:胰液为碱性液体(中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均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消化力最强的酶 H2O:导管细胞分泌 无机物(HCO3)导管细胞分泌 :中和胃酸保护胃肠粘膜,为消化酶提供碱环境 有机物:(1)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和麦芽寡糖。 (2)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3)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羟激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的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以及组织液也有这种功能。 4)核酸酶:包括DNA酶和RNA酶,分别消化DNA和RNA。 四十一、分节运动 分节运动:肠壁的环形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称为分节运动。 作用:① 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消化。 ② 促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③ 不断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四十二、集团运动 集团运动:在大肠内存在有一种行进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集团运动。 四十三、糖的吸收 1)吸收的形式:单糖,以葡萄糖为主,半乳糖最快。 2)吸收的过程:形成Na+-载体-葡萄复合物而继发性主动转运然后以单纯扩散形式入血。 3)吸收的部位:小肠上段。 四十四、壁内神经丛 壁内N丛(内在神经):指从食管中断到肛门的消化壁内的N分布,它由肌间N丛和粘膜下N丛组成。肌间N丛调节肌肉,粘膜下N丛调节粘膜。他两彼此联系,相对独立,但外来 神经也具有调节作用。 壁内N丛→ACh →胃肠平滑肌↑腺体分泌↑→肽类→胃容受性舒张,小肠充血 意义:壁内N丛相对独立故不需中枢自己完成局部反射 四十五、胃肠激素 激素 促胃液素 促胰激素 分布部位及细胞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神经递质、胃扩张、组胺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迷走神经兴奋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迷走神经兴奋 脂肪及分解产物、葡萄糖氨基酸 迷走神经兴奋、盐酸、脂肪 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 进胃运动和消化道促胃酸和胃蛋白 酶原分泌,使胃窦和幽门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上皮生长 十二指肠、空肠S细胞 促进分泌浓稠胰液和胆汁HCO3-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保县腺外分泌组织生长,抑制胃排空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肠和结肠的运动,抑制胃排空,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消化期间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 缩胆囊素 十二指肠、空肠细胞 抑胃肽 十二指肠、空肠K细胞 胃动素 胃、小肠、结肠Mo细胞 四十六、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最为显著 2.精神活动:剧烈精神状态时,由于骨骼肌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 和促进产热的激素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能量代谢可显著提高。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①糖类或脂肪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为其产热量的4%-6% ;②蛋白质可使产热量增加30%左右;③混合食物可使产热量增加10%左右;④老年人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机制: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分解产物时的额外能量消耗有关。 4.环境温度:20-30℃ 四十七、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是以体表面积衡量能量代谢率,称为基础代谢率。 四十八、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 皮肤的散热方式:⑴ 辐射: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向周围放射热量 ⑵ 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物体的导热性 临床意义:冰囊、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⑶ 对流:通过气体或液体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 ⑷ 蒸发: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四十九、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肾的血流大主要分布在皮质利于尿的生成。2)两套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利于重吸收。3)通过自身调节:低血压使入球动脉扩张可使阻力↓造成血流量↑使尿量恒定。高血压时则相反。以此保证肾血流的稳定。另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此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供。 五十、尿生成三个过程 尿的生成三个过程 1.肾小体的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五十一、滤过膜 滤过膜(滤过屏障):肾Cap血液经内皮细胞间孔、基膜、足 细胞裂孔滤入肾小囊内的三层结构叫滤过屏障。 五十二、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125ml 180 L / 5 L=36遍 五十三、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1、肾血流量:呈正比。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肾小球肾炎—管径变窄—面积 ↓ —原尿↓ 唾液蛋白↓—电学屏障 ↓ —通透性 ↑ 蛋白漏出:蛋白尿 红细胞漏出:血尿 五十四、葡萄糖重吸收 葡萄糖的重吸收:①部位:仅在近曲小管。 ②机理:继发于Na的主动转运 ③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8.96-10.08mmol/L。 五十五、肾糖阈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8.96-10.08mmol/L。 五十六、渗透性利尿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多造成肾小管液渗透压增多,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渗透性利尿。 五十七、水利尿 肾小管滤过滤:每分钟两个肾产生的原尿量。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1、H的分泌 :①部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H—Na交换 ③意义:排酸保碱 2、NH3的分泌:①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单纯扩散 3、K的分泌: ①部位: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K—Na交换K—Na交换和H—Na交换存在竞争性抑制。 酸中毒—血H↑— H-Na交换↑—K-Na交换 ↓—高血K—心脏骤停 碱中毒—血H ↓— H-Na交换↓ —K-Na交换↑ —低血K—输KCl 4、排泄功能:青霉素、酚红(PSP) 五十八、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调节 抗利尿激素:(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①大量出汗、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②水利尿: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ADH分泌 减少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水利尿。 (2)血容量的改变 血量↓—血容量感受器↑—ADH分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醛固酮分泌调节: ①肾内入球A的牵张感受器→ (大量失血)入球动脉牵张度↓ →肾素↑ ②肾内致密斑感受器→ 肾小球滤过率↓ → 血K↑与血Na↓ →肾素↑ ③交感N:大出血血压血量↓ →交感神经兴奋→肾素↑ ④激素:儿茶酚胺↑ →肾素↑ 五十九、晶状体在视近物及远物时是怎样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 主要通过晶状体的薄厚来调节。 ①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 ②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变薄 六十、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特点 1、视椎细胞:位于中央凹,感受强光,能分辨颜色,视物精确度高。视网膜中有红、黄、绿三种视椎细胞。 2、视杆细胞:位于视网膜周边,感受弱光,不能分辨颜色,视物精确度差。 六十一、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振动→毛细胞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颞叶皮层。这是主要的传音途径。 2.鼓膜→中耳鼓室→圆窗→鼓阶中外淋巴→基底膜振动。这一途径仅在听小骨损坏时显得重要。 3.声波经骨传导。颅骨传导---内耳淋巴的波动---螺旋 器---中枢产生听觉。这一途径不重要 六十二、突出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指突触前N元的信息通过传递引起后N元 活动发生兴奋或抑制的过程。 [动作电位传至突触末梢—Ca2+通道开发—Ca2+内流—Ca2+将囊泡推向前膜—释放在间隙—与后膜的受体结合]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 六十三、EPS和IPSP EPSP IPSP 前膜释放递质的性质 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后膜电位变化 突触后神经元 乙酰胆碱(兴奋) γ-氨基丁酸(抑制) 提高Na+、K+通透性,尤其Na+ 提高K+、CI-通透性,尤其CI- 去极化(局部电位)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超极化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六十四、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如N末梢释放的Ach和γ氨基丁酸是N元之间或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受体:细胞的特殊部分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特定生理效应。 六十五、特异性投射和非特异性投射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组成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①三次更换神经元 ②投射区窄小(点地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的行激醒作用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神经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觉醒状态) ①多次更换神经元 ②投射区广泛(点对点关系)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 功能 特点 区别:1)特异性投射系统①特点:投射途径专一,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②功能:产生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发出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①特点:投射途径弥散,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②功能:维持大脑的觉醒状态。 六十六、内脏病的特点 内脏痛特点:①缓慢持久②定位不清③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对切割、烧妁、夹捏不敏感④伴牵涉痛 六十七、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及其分支 +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 六十八、牵张反射分类及特点 分类 刺激 表现 特点 意义 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肉 肌肉快速缩短,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 单突触反射 了解神经系统功能 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肉(重力作用) 肌肉持续轻度紧张性收缩 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 多突触反射 维持身体姿势 六十九、震颤麻痹和亨延顿病 1.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综合症) 表现:为肌紧张亢进,僵尸、面具脸、摇头晃手。 病变: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破坏。 2.亨延顿病(舞蹈病) 表现:为肌张力降低,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纹状体-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 七十、小脑的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②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 ③协调随意运动(皮质小脑) 七十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的调节 器官 循环器官 呼吸器官 消化器官 泌尿器官 眼 皮肤 代谢 交感神经 心跳加快加强血管收缩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黏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分泌 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 瞳孔扩大 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糖原分解,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 副交感神经 心跳减慢血管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 瞳孔缩小 胰岛素分泌增加 七十二、人类各种活动的中枢 七十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语言代表区 语言运动区说话中枢 中枢部位 中央前回下部前方 颞上回后部 损伤后语言障碍 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说话),看不懂听不懂不会说 感觉性失语症(听不懂话),听不懂看不同会写字 失写症(丧失写字能力),听懂看懂不会说 失读症(不懂文字含义),视觉正常,看不懂文字 语言听觉区阅读中枢 语言书写区书写中枢 语言视觉区听话中枢 额中回后部 角回 七十四、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七十五、生长素的作用 机制 异常 幼年↓ →侏儒症 幼年↑ →巨人症 成年↑ →肢端肥大症 GH↑→酮体症 GH↑→垂体性糖尿 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骨、软骨、肌肉细胞分裂→促进骨、软骨、肌肉的生长发育(对脑无影响 促进蛋白合成 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加强DNA、RNA合成而促进蛋白质合成 促进脂肪分解 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提供能量 抑制糖利用 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提高血糖 七十六、甲状腺的生理作用 (一)对代谢的影响 1. 能量代谢: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 2. 物质代谢:⑴ 糖:生理状态影响不大甲亢血糖升高 ⑵ 蛋白质:生理状态合成蛋白,甲亢分解蛋白 甲低时合成蛋白减少会发生粘液性水肿 ⑶ 脂肪:合成小于分解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幼儿时期分泌↓ → 呆小症 (三)其他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2)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甲亢:烦躁不安、多言多动、喜怒无常、失 眠、多梦等症状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增加 小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舒张压不变 3.对消化器官的作用 七十七、糖皮质激素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⑴ 糖:促进利用减少,升高血糖 ⑵ 蛋白质:促进蛋白质分解 ⑶ 脂肪:重新分布面部、肩背部、腹部的脂肪合成↑ 2. 水盐代谢:排钾留钠脱钙质。 3、对血细胞的作用 升高:单核细胞、红细胞、中性粒、血小板 七十八、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1、降低血糖2、促进脂肪合成3、促进蛋白合成抑制分解 七十九、雌孕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睾酮的生理作用 ①促进胎儿和幼儿男性化及生殖器的发育。 ②维持生精。 ③促进副性征的出现,维持性欲。④促进蛋白的合成。⑤促进钙磷的沉积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雌激素功能(求偶素-女人味) 1.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①乳房:导管增生脂肪沉积②子宫:增生稀薄宫颈液③输卵管:运动增强④阴道:上皮增生角化糖原增加呈酸性。 2.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 ①女性脂肪分布②女性毛发分布③音调高④骨盆大⑤臀部 肥。) 3.增强性欲维持性快感。 4.促进钙磷沉积,蛋白合成,水钠潴留(水灵灵)胆固醇减少(纤瘦) 八十、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在女性的生殖周期中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和出血称月经,因此女性的这种生殖周期称月经周期,平均28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